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73部分阅读

北洋第73部分阅读

用实在是浪费。哪怕他来天津水师学堂执教一两门基础课程也是非常胜任的,要知道在中国能够懂得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的人还是非常稀少的。

    “谭先生盛情,复心领了,可是眼下这报馆初建也是需要我极大的投入,恐怕重回天津水师学堂……”严复有些为难地说道。

    谭延闿见严复有些心动便说道:“几道先生也不用为难,我只是提出一个建议,希望先生能够在办报之余来天津水师学堂执教几门课程以弥补教师不足,当然先生回到水师学堂还是挂总办,闲时可来校指导主持校务……”

    严复虽然是脱胎换骨,但是名利之心哪是说丢就丢的?严复先后考了四次乡试谋得就是一个正统科举出身,当上总办也是在林泰曾等人的帮助之下,若说他现在一点当官的瘾头都没有,谭延闿是不信的。尤其是谭延闿自问自己在任用人才上至少要比李鸿章要高明的多,同时也给底下的人各种机会,只要你能够做事,谭延闿是不会做埋没人才的举动的。当然袁大头也是人才,但这种人才对谭延闿而言实在是太过危险了,只有打压的份。

    果然严复在稍作犹豫之后便答应了谭延闿,当然现在《国闻报》正在筹备初期,报馆初建杂事也是千头万绪,严复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回到北洋系统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主持校务的。其实让严复回到天津水师学堂对谭延闿而言不过是一个小圈套——严复开办报纸言辞过于激烈,肯定是逃不过历史上戊戌变法那样激烈的政治运动的,而且这对严复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是观察严复这个人到底是功名心更大还是社会责任感更强一些。

    不管严复做出了何种选择,最终的赢家只有谭延闿,少一个学界大师和思想启蒙者固然是重大损失,但如果严复经不起这种功名心的诱惑,那也不能怪谭延闿,就是最次中国海军摇篮中多了一个保姆,多培养几个海军人才也是非常实际的选择。

    不过令谭延闿没有想到的是,日后严复因为主持《国闻报》而最终走向了大师之路,可惜的是这份报纸固然是中国新闻界品论界的一面旗帜,但也牵扯了严复大量的精力。严复虽然最终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大师级人物,提出了“信、雅、达”这三条令世人信服的翻译三大准则,但在谭延闿前生记忆中的严复的“严译八大名著”却少了四部。

    谭延闿虽然不是和康有为等人一路,但是伴随着公车上书康有为登上中国政坛开始,在康有为及其弟子的努力下,通过办报纸、讲学、集会等种种方法,其中几乎被清廷是全部封杀,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变法维新这一政治主张已经深入人心,效法日本向西方学习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和官员所认知的强国之路。

    谭延闿也在这股浪潮中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直隶总督府幕友堂中的翻译科被他整个搬到了山东,在他的主持下开始大量翻译西方政治民主书籍,然后交付给设立在天津英租界的印刷厂印刷发行。开始的时候还是本着亏本来打算,但是没有想到这正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这些书籍开始成为热门书籍。

    谭延闿通过墨西哥油田交易获得了充足的资本,也就不打算在科学教育和民主思想启蒙上做盈利的打算,所以尽管这些翻译书籍卖得非常火热,他也只是以成本价来出售,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扩建和改良印刷厂所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只是鉴于这些翻译书籍可能会引来不少麻烦,在寇青和伍轩仁的操作下,印刷厂的股权也挂在了颠地洋行等美资名下,而且出版的书籍作者名一律采用化名。

    同时中国第一家民办的银行也在天津正式成立,总股本为八百万两白银,其中谭延闿所占股份比例为七成,达到了绝对控股的水平,而伍轩仁所占一成,其余两成为与之有商业往来的广东、上海商人所瓜分。伍轩仁作为董事长出面负责银行的管理和经营,而银行的第一项任务便是承接了直隶的银元、铜元的发行工作。

    此时张之洞已经在湖北武昌发行银元刚好才三天,工商银行发行银元、铜元、银元券等一系列货币,这成为了一个微缩版的货币体系,这自然不是张之洞单纯的发行银元所能够比拟的。工商银行之所以一再推迟开业时间,也是想要多在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建立分行,同一天工商银行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昌的分行同时开业,不同的是只有天津的工商银行才会经营货币业务。

    因为谭延闿升迁至山东巡抚,所以工商银行也会在济南府开办分行,以更好的配合谭延闿在山东的行动,另外也是在香港将会开办分行,不过香港分行今后的业务比重将会逐步增加,最终的总行位置就要看银行的经营情况还有政治气候如何,大体上就是在天津、上海和香港三地选择一地最终设立总行。

    工商银行的银元和铜元铸造是由天津机器局来承办,也是受到谭钟麟可能会调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的影响,工商银行将会出资将铸币机器从天津机器局中转移出来。至于银行所发行的银元券是由工商银行自己印制的,相当于纸币钞票,机器是通过颠地洋行从美国进口,银元券印刷精美,防伪功能可靠,加上工商银行资本雄厚,来头也不小,所以所发行的银元券、银元和铜元信誉非常好。

    无论是刘坤一还是张之洞,他们所发行的银元到底还是地方性货币,他们就是再牛也不可能让自己的货币捞过界,除非是铸造铜元以十比一的比例强行建立兑换银元的机制,否则湖广和两江的银元是不可能干扰到直隶的经济。如果是银元和铜元兑换比例脱钩,张之洞可以疯狂的铸造铜元,这样就要轮到谭延闿头痛了。

    工商银行的好处就在于直隶一省发行的银元券、银元和铜元可以按比例来进行兑换,当然银元券和银元之间是一比一,大宗交易银行要收一定的手续费用。这样一来在谭延闿节制之下,工商银行只是在上海和广东的分行发行银元和银元券,并没有在武昌分行发行,在货币流通地域上就远比湖广和两江要流通的广泛多了。

    流通广泛也就是发行量的巨大代名词,工商银行可以提升铜元和银元的兑换比例,光是靠发行银元和银元券便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这远比滥发铜元当作大钱要好得多,所承受的风险也要小得多。朝廷可以通过收取银元和铜元的铸造税,而直隶可以将货币发行委托给银行,以其信用和行政手段来支持货币的发行,至于工商银行可以从承接货币发行得到巨大的利润,并且还可以借着直隶总督府的权势来开拓市场,将由外国银行把持的银行金融业的份额给夺回来。

    工商银行并没有像其他银行那样刚开张就要忙着开拓市场拉存款,而是在刚开张之时便已经掌握了巨大的财富,通过承办货币发行而开始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地步。再加上谭延闿通过使用美元来偿还广东商人的借贷,使得工商银行在短期内便掌握了数额巨大的美元存款,联合三家造船船坞的进出款项也都是通过工商银行来运作,可以说在业务上工商银行的银钱流通量非常大。

    工商银行除了传统银行的借放贷储蓄功能之外,还在方榕卿的干预下开始操作期货贸易,而谭延闿也认为一个国家最终的货币制度还是要归结到黄金上,至少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内,谁掌握了黄金谁就有话语权。

    工商银行通过伦敦的银市进行大宗白银期货交易,也大量进口白银银条到天津铸造成银元,同时也利用承接发行货币所赚取巨额利润从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工商银行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来的黄金被谭延闿所收购,存储在租界内的所兴建的保险库内,白银不断贬值也意味着黄金的升值,但是国内的黄金价格却没有跟着国际金价一起波动,在国内谭延闿也同样收拢黄金。

    谭延闿以前想这么干,但苦于手头上没有这样的工具,现在的工商银行则给了他一个机会。在租界内建立保险库来存储黄金一方面是为以后做准备,另外也是出于维持稳定工商银行的信誉做基础。反正未来几十年内金价是上涨趋势的,谭延闿也不会担心这些黄金会砸在自己手中,他有的是流动资金来收购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也只有在战乱时期才会显示其过硬的价值,而谭延闿相信无论是世界大战也好还是糟糕透顶的国内战争也好,黄金在手万事无忧。

    工商银行在日进斗金的时候,谭延闿却没有这么多心思去关心银行的业务,广东和江浙的大商人与谭延闿之间有着多次的合作,有专门的人才去管理经营银行他这个不懂经营的人去干预银行运作反而是坏事。对谭延闿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军队,新建陆军成军之后,他又开始了第二批新建陆军的招募训练工作。

    成为武卫右军的新建陆军也没有闲着,除了在山东的威海卫和胶州湾加强驻防,帮助训练原有驻军之外,五千新建陆军将会在直隶督标新军的配合下,对山东、河南和直隶北部的土匪进行清剿,顺便再抓紧机会对这三省的各种义和拳组织进行打击。

    自从传出朝廷要更替直隶总督的消息之后,连谭延闿都无法估算老头子能够在这个位子上坐多久,眼下是时间紧迫,他已经加快对旅顺、威海卫、天津机器局和上海江南制造局等要害部门的渗透,将自己选拔出来的人员安插在这些部门的重要岗位上。

    如果谭钟麟被替换,那新任的直隶总督想要将这些人替换下来,一两年之内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是让谭延闿比较忧心的是他对北洋海军的渗透只不过才刚开始,虽然他给北洋海军的将领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博得了他们的好感,但要说像掌握新建陆军那样来掌握北洋海军,这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同时也是受到直隶总督宝座不稳的影响,谭延闿最终还是决定在老头子还在位子上的时候,将朝廷的重建北洋海军拨款对外购舰款项用光,免得到时候一换人,新任北洋大臣会对这笔巨款动心思。在权衡利弊之后,北洋海军向英国追加了一艘君权级战列舰的订单,向德国订购了一艘快速装甲巡洋舰。

    此时根据中国驻英公使龚照援的情报,日本从英国订购的第一艘君权级战列舰已经加快了建造速度,估计明年中期将会交付给日本海军使用,同样第二艘也在加紧建造当中。从种种动向上来看,中国的海军发展速度已经刺激到日本了,在现在看来北洋海军已经重新形成了战斗力,目前的海上力量对比日本处于下风。

    设定:历史上日本向英国订购的富士和八岛两艘以君权级战列舰为蓝本建造的战列舰,这两艘中的第一艘是在1897年十月交付的,在本书中推迟了半年时间。

    第一百七十二章 推销

    日本君权级战列舰将会要在半年之后服役编入日本联合舰队,这对于北洋海军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而谭延闿也挺佩服日本人砸锅卖铁办海军的魄力,不过想想日本和英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个岛国如果没有一支强力海军的保护,那还不任人宰割?不过好在中国自己的君权级战列舰也在加紧制造当中,估计最早会在明年年底或是后年年初便可以交付使用了,只要稳住半年时间,中日海军在海上又是一个对峙的局面。

    现在日本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获得了两亿两白银的赔款,也没有俘获北洋水师的战舰,更没有对旅顺和威海卫发动进攻,从而掠夺那里的机械设备。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对于穷凶极恶的日本所发动的这次战争而言,这笔买卖似乎亏大了,除了半个朝鲜之外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最要命的是因为三国联合干涉,朝鲜北部基本上处于三不管地带,各国列强在那里折腾的倒是挺带劲,尤其是美国,大量的美资进入朝鲜开发矿产。因为依据各国列强曾经和中国达成的种种条约,中国国内是不准许外国资本在华直接设立工厂的,现在在华的外国资本工厂规模很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黑户”,只不过清政府对于这样的小工厂是睁一眼闭一眼懒得管,同时也怕在这个问题上挑起纷争而已。

    各国列强对中国的市场垂涎三尺,只不过一直找不到借口撬开这个口子,历史上甲午战争除了清政府赔给日本的巨额战败款项之外,另外一个巨大的祸端便是允许了外国资本在中国无限制开厂投资,这也极大的打击了尚处在胎儿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和商业。

    现在朝鲜对各国列强开放,虽然比不上在中国直接开厂来得方便,但是地理位置优越。由于俄国人对资本输出和市场并不怎么热心,空放着巨大的朝鲜权益没有利用,各国列强中就数美国资本最为热心。美国人在朝鲜开办工厂也是想要借着这个地理优势降低成本,从而将生产出来的商品直接销售到朝鲜、中国和日本。

    现在朝鲜开放的时间还短,美国资本在朝鲜设厂也仅是一个开端,但可以从美国人的热心程度上看出,美国资本利用朝鲜当跳板扩大市场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不仅在商业上会对中国和日本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日本而言最痛苦的便是美资在朝日益根深蒂固,也就使得日本占领整个朝鲜慢慢的化成了泡影。

    除非日本在将来某个时刻对美国发动一场战争击败美国,不然想越过美国侵吞整个朝鲜,这个难度对日本而言实在是太高了。美国在朝投资仅是一个开始,但日本的工业相对于中国还不如,更不要说跟美国人对抗了,美国在朝鲜横插一脚势必会对中国和日本的轻重工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中国至少还有谭延闿为首团结了众多民族资本,这几年在轻重工业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日本可没有类似的人物,而且日本由于甲午战争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原本就不发达的工业甚至都停止了生产。就算日本在获得赔款后,清政府的重建北洋海军计划和本来战争中所购买的战舰极大的刺激了日本的海上安全神经,从赔款中也下拨了专项巨款用以购买海军战舰。

    可惜日本不像中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和众多配套军工生产企业,再加上谭延闿费尽心机弄来的各种技术专利和机械设备,并且对人才的配备也做了极大的调整,中国已经可以自己设计、建造排水量在六七千吨左右的高速巡洋舰了。日本尽管有过建造三景舰的经历,可是从壳体到内部核心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而中国则恰恰相反,只有少部分构件是从外国进口的,两者自造战舰的成本显然相差甚远。

    日本人从来都不缺间谍,尽管谭延闿已经非常注意将旅顺和威海卫的海军基地增强保卫了,可是日本人似乎还是能够知道北洋海军这天生的大敌每一步动向。谭延闿为此还在旅顺口海军基地成立了一支专门对付间谍的保密工作队伍,对整个旅顺口周边的商贩、居民从祖宗八代查起好好梳理了一通,当然抓住了小鱼小虾两三条。最终的结果便是这些小虾米绝对不可能对北洋海军目前还停放在船坞中的战舰这么清楚,唯一的来源便是专门呈送给朝廷的奏折文书一类的东西了。

    所谓家贼难防,谭延闿也知道日本的情报工作无论在开展的时间和力度上都不是中国所能够比得了的,人家日本人手里现在所掌握的旅顺口地图恐怕比自己墙上挂的那幅还要精确这也是没准的事。日本人在动手之前的先期信息探查工作一向做得很好,这里面离不开间谍的协助,不过日本人对于北洋的刺探也仅限于纸面数据一类,北洋海陆两军对外演习都没有向日本人开放,就是小站兵营也从来没有进过一个日本人。

    让日本人持续的对北洋海陆两军保持神秘感,这也是拖延两国战争的一个办法,或者要么你就要表现的比日本的兵力强大的多,以此来震慑日本的野心。除此之外,谭延闿还真的一时想不起来应对日本的好办法。

    “陈先生,这是我们自造的最先进的鱼雷快舰,排水?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