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血荐中华 > 血荐中华第89部分阅读

血荐中华第89部分阅读

是皇上御赐给臣民的恩赏!那老板下定决心,等皇上离开之后,一定要把这张汉币狭起来,世世代代当做传家宝来传给子孙后代!

    有了皇帝陛下的亲身说法,民众的参与热情显然高涨了起来而朝廷官员也明显对皇帝陛下的工作采取了积极配合地态度在这样地情况下,帝国负责财政地一把手李襄阳再接再厉,不断地放出一些所谓的“内幕”一时间,在商人士绅中,使用汉币成为了有身份、有地位地一种象征!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汉币的使用正在缓慢但却卓有成效地推行中。

    不过王竞尧也曾经告诉过李襄阳这些财政官员,汉币地推行势必引起一些不法事情的发生,比如假币在这个时代水印技术当然无法实现,而一些心存歹念,妄想一夜暴富地不法之徒,肯定会动汉币的脑筋。

    果然在汉币发行地第二个月,王竞尧所担心地事就发生了某日钱币交易所在盘点的时候,发现了几张纸币不太一样,经过仔细对比后,终于确定这是假币当这几张假币放到王竞尧面前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这几张假币不光做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而且连上面地密记也不知道为什么做假者也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交易所出现假币的事情一旦泄露出去将使民众刚刚对汉币建立起来地信心打击得干干净净将使得帝国的货币改革出现严重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竞尧立刻指示郭破虏在最短地时间里侦破此案,并且不得惊动民众。

    首先从交易所内部开始调查的郭破虏,在排除了内部作案的可能性之后将眼光投向了假币的来源处经过几天的侦辑,一个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假币团伙浮出了水面,涉案人员共计八人,而他们的领头人居然是负责帝国财政,并且参与了汉币全程制作发行的一位财政官员!

    震怒不已的王竞尧当时就对李襄阳说道:“他们明明知道,朕最恨的就是这种事,可这些人在金钱利益面前,却依然不知死活难道真的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了吗?好吧,既然他们想死,那么朕就成全他们!告诉大理寺这些人一经审讯完毕,立刻处斩,给朕一个不留!”

    这件假币案的告破,对外地公示是这群人在使用假币的时候,被交易所的人及时发现,因为汉币上有着特殊的标记,是不可能被仿造的,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坚定了民众使用汉币地信心。

    但是在这其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准备,但汉币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地地方,容易被假冒就是其中之一其实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存在着很大地难度,就算到了上千年后,假币问题也依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何况是在这个时代?

    另一个问题就是交易所工作人员专业对口的问题,这些人都是临时招进来的,虽然经过一些培训但依然显得很不专业但要想彻底解决上面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也是当今朝廷的一个弊端比如在六部之中,有很多人都只是读书人出身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一行业,自身素质的低下,使得各部往往在做起事情来事倍功半,人不得尽其才物不得尽其用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必须从民间挑选专门的人才,设立专门地培养人才地学堂但同样这并不是立刻就能完成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些大臣开始上书,认为目前政治稳定,应当开科取士可是对于这一说法,让王竞尧反感到了极点。

    科举制度在这个特定地时代固然有它好地一面,以大唐为例科举为李世民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唐朝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大多是由进士出身的其中像张九龄、陈子昂等人也使得李世民禁不住发出这样地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但科举制度却严重禁锢了汉人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甚至还奴役了汉人地思想,这样的制度对于王竞尧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思考了几天的王竞尧最后决定还是于明年开设科举才此科举已非彼科举届时将分为文武两个科目武科自不必说在文科上,王竞尧宣布,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才能,哪怕你能把田种得很好,田里出地粮食比别人地多,也可以到相应地考试地点进行应试。

    不过这也并没有完全忽视读书人地利益,读书人一样可以前来参考但书本上的东西将只是一个方面,具体看是否被录用将由皇上亲自出题,只有你的答案让皇帝满意了才有被录用地可能性。

    这条旨意一出,满朝反对之声就连一向唯王竞尧马首是瞻的李天正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在李天正看来如果朝廷的官员是一个只懂得种田,可是一字不识地农民,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竞尧力排众议,断然在朝廷上告诉他地臣民:

    “就算他一字不识朕也要用他,因为他地种得比别人好,朕可以让他去指导别人怎么让每亩地多收获一些,哪怕多收获一粒粮食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既然皇帝陛下已经下了最后地决心,坚持己见朝廷中的官员也只能按照陛下说的去办、但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可谁都心里也没有底,或许会闹出什么大笑话来也不一定……

    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王竞尧也同时加大了在军事方面的步伐军队人员方面要质量不要数量被再次重申按照兵部制定的计划,帝国军队将被分为陆军和水军一年之内帝国国防军,在原有基础上将被扩充到三十五万正规陆军,二十万水军民兵这一称呼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预备役军,而预备役兵役法规定,十八以上,三十五岁以下地帝国民众,将被全部纳入到预备役兵的体系之中东南亚联军则被定了一个比较夸张地数字,二百万到三百五十万,联军士兵将主要承担起后勤运输的任务对于水军达到庞大的二十万人一些汉军将领也表示了不解在他们看来,蒙古人的水上力量已经被歼灭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和金钱放在水军上面关于这一点,目前王竞尧并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毕竟现在鞑子还没有被赶走,把自己心中的宏大构想说出来,只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但他大力发展原本就有着巨大优势水军的构思是不会改变的。

    火炮的发展被王竞尧提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上,每月近五十万两的火炮专用经费,让主管财政地李襄阳叫苦连天,不过皇帝可是不会去考虑这些地王竞尧凭着特种兵的经历,也直接参与到了火器的研究之中他的一些在郑孝经等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等平心静气地仔细思考之后,却给了他们莫大的启迪,觉得未必就是不能成功的。

    水军战船方面王竞尧虽然不是非常内行,不过也知道那种铁甲巨舰要想在这个时代弄出来,难度未免太大了些现在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在水军舰船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变完善宋朝的水军本来就已经无敌于天下,若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势必将纵横七海。

    陆军方面王竞尧并不想弄个诸如三三制,营连排的制度出来,毕竟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特性,况且目前的军队编制也比较完善,要是突然弄个什么连长排长出来,未免看起来有些滑稽,汉军官兵们也无法适应。

    大汉帝国地一切,都在王竞尧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三年时间,或者最多五年之后一场彻底恢复汉人光荣地战争,一定能够打响!

    第三百零四章 常州忠烈祠

    常州对于姚楚菲姐妹,还有安小惠来说,离开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些年来,这两姐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片故土,但当终于回来地时候,心中却有些凄凉的感觉!

    在这里发生地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在她们的梦中出现让她们在恶梦中惊醒然后眼泪就会止不住地流下。

    常州的大小官员和百姓早已在城外十多里处等候良久,皇后和两位贵妃地回乡,对于他们,尤其是那些官员来说是莫大地荣幸常州知府文良莫早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几位大贵人在这吃好住好只要她们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自己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一队不算庞大地队伍出现在道路的尽头,走在最前面的是被新任命地常州、无锡、平江驻守使地镶风将军韩振再往后紧紧护卫着皇后、贵妃车銮的是御林军总管典霸天率领的五百御林军。

    韩振策马来到文良莫面前,下马低声说道:“皇后贵妃来了”

    文良莫大喜过望,急忙带着常州众官紧赶着上前几步:“臣常州知底文良莫率常州官员恭迎皇后、贵妃娘娘!”

    最当中的车銮中传出的声音稍稍有些不悦:“来之前陛下不是已经说过了,不必迎接,以免惊动百姓?”

    早想好说辞的文良莫笑着说道:“下官本来也是这么做的,可不知怎么消息就传了出去,常州百姓都到下官衙门前来请愿,说是皇后和两位贵妃娘娘都是常州出去地,这次还乡,可无论如何要好好庆祝一番,以表达家乡父老对皇上,对皇后和贵妃娘娘的仰慕崇敬之情”

    一边典霸天皱起了眉头,凑到车銮边小声说道:“皇后,你不是说当初常州城破满城皆屠剩下地都随陛下去了福建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家乡父老’?”

    当年常州城破后,昔日繁华的常州城内竟再无一人,鞑子进驻常州之后,驱平江、无锡等地的百姓以填常州,两年后才恢复了些元气等到了汉军光复常州随着王竞尧一起逃难到福建地常州难民,总数约有三千多人,大概已经有两三百人已经陆陆续续回到家乡,要说到真正的常州人,恐怕也只有这一些人了。

    车子内的姚家姐妹和安小惠,相互看了一眼,露出了无可奈何的苦笑来之前王竞尧专门派人调过文良莫地卷宗察看,这官员在整治地方上很有一套,在被任命为常州知府之后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常州的各类案件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准甚至据说因为实在没有作j犯科之人,常州大牢空空荡荡的,原本的牢头整日里都无事可做在常州官员的带领下,姚楚菲一行人在刻意组织起来地老百姓的欢呼下慢慢进入到了常州城内一路行去,果然看到街道两旁秩序井然百姓一片安居乐业的样子和当初撤离常州之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当走到一处拐角之处,忽然传来了一阵争吵之声姚楚菲让人停住车架,向外看去,却是一个秀才和一个卖瓷器的商人在那吵架,仔细倾听之下,听出了个大概。

    原来那秀才走路之时不小心碰碎了商人的一只瓷器当时秀才就掏出银子赔偿,谁想到那商人死活也不肯收。

    那个秀才说道:“自古以来损坏东西自然是要赔偿的,你不肯收下银子,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商人却连连摇着头说道:“先生又不是故意地况且一只瓷罐又能值得几何?先生不要再说了,只管去,只管去!”

    这两人一个致意要赔,一个怎么也不肯要,争来争去,到后来两个人都面红耳赤,僵在那里谁都不肯退让,边上众人无论如何劝解也都没用。

    文良莫面上露出得色,向皇后告了个罪,走到两人面前秀才和商人一看是本地知府来了,都停下了争吵,请知府大人给个说法。

    “损坏东西赔钱,自然没有什么多说地”文良莫慢慢开口说道那秀才大喜,正想给钱,却又看文良莫制止了他:“不过,这商人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不肯收钱也在情理之中!”

    边上人都是一头地雾水,不知这位知府大人在玩地什么玄机文良莫笑着说道:“既然双方都各执一词,不如本官给你们出个注意铜钱太俗,不如就由这位秀才给这商人写上一副对联,权且当作赔偿,各位看意下如何?”

    军民百姓一片轰然叫好商人也喜气洋洋地去借来笔墨纸砚那秀才看起来有些才气略略思索一副对联一挥而就……

    一件事情在文良莫的处理之下轻松解决这不光显示了常州良好地风气,更加展现出了文良莫过人的机智在叫好声中文良莫走了回来,就听到姚楚菲说道:“文知府果然干练,等回到了泉州,我必然把这事回报皇上”

    文良莫急忙谦逊地说道:“一点小事,让皇后和贵妃娘娘见笑了……”

    来到下榻之处,饭菜已经备好时近傍晚,一顿晚饭也不如何丰盛台上放着几样小菜,姚家姐妹和安小惠一眼就看到了他们在福建日夜想念的常州萝卜干。

    常州萝卜干色泽金黄,细嚼无渣,纤细脆嫩,咸甜适口,馨香诱人,用来就着粥吃最是可口。

    仿佛知道这些贵人的心思一样,不一会几碗喷香诱人地小米粥就端了上来这让几个女人登时食欲大开,就连一向吃地不多的安小惠也一连吃了两碗这才罢休不过一旁的典霸天可不太乐意了,这粥喝下去哪能管饱,直吃了七、八碗,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才悻悻然的放下碗筷。

    “皇后,两位娘娘”文良莫陪着小心说道:“常州光复不久,还穷得很,下官秉承皇上圣意,不敢铺张浪费,还请皇后和娘娘们恕罪”

    姚楚菲笑着说道:“这样很好,我们都吃得满意,皇上知道了文大人如此勤俭,肯为地方着想,必定高兴得很”

    得到皇后夸奖,文良莫一张大嘴都禁不住笑得裂了开来……

    文良莫将众人带到了住处,再次请了个安后告辞出去姚楚菲环顾她的两个姐妹,说道:“你们以为这个知府如何?”

    “看起来倒的确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官”安小惠想了下说道:“尤其是街上遇到的事,不光常州百姓如此和睦而且文大人处置的办法也让人叹为观止就是,就是我总觉得有些不太真实地感觉,我却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是啊”心直口快的姚楚明凭着女人地直觉说道:“这也未免太巧合点了,我们一来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正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世上地事情无巧不成书可巧合成这样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姚楚菲微微笑了一下:“这些事虽然巧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刚才那顿饭,却让我有了一些疑惑我们都是常州附近的人,喜欢就着小菜喝上一碗粥,文大人这么安排也无可厚非,不过典将军他们都是军人,平时吃饭都得吃上几碗,他却依然安排他们喝粥,未免节俭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刚才在席上我看见典将军他们都大是不满不过我们初来乍到,也许文大人真是那么一个好官也说不定还有,皇上让我们来这要多看、多听,少说,我看我们还是以后慢慢看看再说吧”

    “禀皇后,两位娘娘,门外韩振将军求见”一个小宫女在外面说道姚楚菲整了整衣衫,让韩振进来说话韩振一进来就说道:“皇后,您让我去找从福建过来的常州难民,我找到文大人后文大人告诉我他们全部去了宜兴。”

    “宜兴?”姚楚菲微微皱了下眉头:“他们去宜兴做什么?”

    “属下也不知道”韩振摇了摇头:“我也去问过文知府,但他告诉属下,宜兴等地在鞑子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荒地无人开垦福建来的原先常州难民,久在陛下身边觉悟最高因此都自愿前去开垦”

    姚楚菲半晌没有说话但这事奇怪到了极点常州自从经过大屠杀之后,这些年虽然渐渐恢复了元气,但人口远远不及屠杀之前,此处尚有大量荒地无人开垦,那些原先的常州难民又何苦大老远的跑去宜兴?

    况且,这些人家乡观念极重,否则也不会在常州光复后,立刻放弃福建的安稳生活,千里迢迢的回到家乡,一切又要重头开始难道他们回来之后反倒会立刻放弃家乡?

    “韩将军,你多派几个人去宜兴查证一下,但不要惊动到官府”

    姚楚菲沉吟着说道:“我看这里面有点问题在内,或许那文知府不想让我们知道些什么。”

    第二日,文知府一大早便在外面等候其时天气较冷,文知府和常州地一众官员冷得浑身发抖,但却依然咬牙站在寒风之中其忠诚之心果然非比寻常。

    文良莫今天为皇后和贵妃安排的行程却是去参拜新落成的“常州忠烈祠”这常州忠烈祠却是在汉军光复常州之后王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