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唐时明月之大明宫辞 > 唐时明月之大明宫辞第28部分阅读

唐时明月之大明宫辞第28部分阅读

不为母不知其中的滋味。这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哪个肯舍了?平日里便是磕了碰了一下,也心疼地要命,何况是落得母亲说的那样下场?

    不过柳氏确实骂醒了她,畏惧一个尚未成气候的武氏,而让自己战战兢兢,失了水准气候,实在不对。

    被母亲一番痛骂,王润的心态似乎有了变化。

    从前她对于会在日后出现的武氏似乎有这本质的恐惧。但是却而忽略了本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武氏的出现的各种原因。

    而且武氏的成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各种的机遇与巧合。

    从原来的王皇后无子,萧淑妃得宠,到王皇后计划用武氏于萧淑妃争宠,接了武氏回宫。这一系列事情如同一张食物链,最后是王皇后作茧自缚,将自己送进了虎口。

    那如今的她已然有子有女,萧氏也没有得到宠信便遭厌恶,(这事她功劳不小),甚至还未承宠,武氏在李二的后宫里依旧挣扎求存。这一切已然大不一样。

    如果蝴蝶效应真有效,那么多的不一样,依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续变化改变。

    她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一点。

    武氏如今只是武氏而已。

    柳氏又问:“那日见的那个武才人,可是有什么猫腻?”

    王润奇道:“阿娘怎么知道?”

    柳氏道:“你看那个武才人的脸色虽还好,但是手却冰凉,没事才怪!”

    王润想了想,好半晌方道:“……其实在我梦里,那个女人,和这武才人生得一模一样!”

    柳氏脸上脸色剧变,好半晌才道:“若是真的,这世上伺候了先帝又幸新帝的妃嫔甚多,那些外族里,倒是多有父死,子可承娶其妻的风俗。汉时王昭君可不是就是例子吗?这个算是好的。到底是外族风俗,不好多说。便是前朝隋炀帝,也纳了宣华夫人为妃。可正经当上皇后的却是没有。盖因天下还是汉人居多,礼数人伦,不可不顾。皇后是国母,国之大义,天下瞩目。太子仁厚,断不能有此不义之举。”那隋炀帝是暴虐之君,亡国之徒,这等事不过是他暴行不义的恶事之一。

    王润扁扁嘴,很想说,这当今够格称个明君了吧,但是他的后宫妃嫔里可是五味俱全啊!韦贵妃是世家豪门小寡妇,从前的阴德妃,如今的阴嫔是宿敌之女,杨淑妃是隋朝帝女,还有个小杨氏更厉害,是巢剌王李元吉的正妃哟!

    怪不得长孙氏能做皇后,这群女人里,好像只有她身份清白,没和别人有过牵扯,不选她选谁?

    笑了笑,王润道:“阿娘,咱们不说这些了,您好久未与我梳头了,为我梳个头吧!”

    柳氏想到分离在即,不由心酸,道:“好。”亲为了女儿梳头,挽上个简单的发髻,簪上只玉簪。

    母女相识而笑,却掩不住愁绪,柳氏勉强笑道:“出门时阿翁嘱咐我,险些忘了。凊娘和凌娘岁数也不小了,也该定下婚事了,你看着若有主意,便告诉我们知晓。”

    王润道:“她们的婚事与我有什么干系?”

    柳氏轻点她额头,道:“若是她们嫁的好,也能作你的助力不是?”王润心中一动,想了想道,“找个时间,带她们进宫来与我瞧瞧。这几年也未尝见过她们,也不知她们有何变化。”她出嫁后,王凊王凌便是家中唯二的女儿了,虽是庶出,但王家若好,既可以成为助力,也不能委屈了她们。毕竟她们和她也有一半的血缘。

    天色不早,柳氏实在留不得了,王润红了眼圈儿,与母亲互相扶着出了门,亲送到东宫大门外,看柳氏登车,直至看不见了,方才依依不舍地回来。

    晚间李治回至东宫崇仁殿,便觉满室静悄悄的,不由有些诧异,道:“太子妃呢?”

    周得禄带了人将明德殿的器具都搬回来,此时安插毕,便有些惴惴道:“柳夫人今日回家去了呢,太子妃心里不舍……这会子在屋里呢,好半日都没出来……连晚膳也没用……”

    李治听了,想到妻子与丈母娘的感情极好,心里明白了几分,待听得妻子没用晚膳,不由皱了眉头,道:“你们怎么不劝着些?”一语未落,脚下不停,便往里去。

    进得内室,便见妻子合衣躺在床上,他走近去笑道:“昨儿可是闹累了?可缓过来没有,若还不爽快,还是早些歇着吧!这样躺着,可易受寒呢!”便去拉她。

    王润虽叫他柔柔拉起,但是红红的眼圈儿却是吓了他一跳,不由“唉哟”了一声,道:“这是怎么了?”顺势便将她搂进怀里。

    王润还是柔弱无力一般,靠着他的胸膛,眼泪便下来了,捶了一下他的胸膛,道:“都怨你,做什么太子,我如今便是想见阿娘一面也难。”君臣有别,平时若是想送点东西什么的倒还可以,但是王润和柳氏相见,却是不大容易的。便是逢年过节偶尔见一面,也是随着一群命妇一起,当着人面,什么话也不好说。这对于亲母女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痛苦和讽刺。

    李治自小在宫中长大,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颇觉愧疚。

    这出嫁的女儿虽不能常回娘家,但是若是王润随了父母之意,嫁个距离近些的门当户对的世家之子,母女天伦自可尽享。

    此次柳氏能进宫,是因为太子妃生产,东宫之中又被王润把得牢牢的,少有多嘴,宫内宫外的视线都放在太子妃生产的事情上,无暇注意其他。而且李治对这个岳母还是挺亲近的,许多规矩就被王润若有似无地忽悠过去,大家也没有在意。但是日后就难说了。

    太子有朝一日会成为圣人,太子妃也会成为皇后。那时的他们集尊荣于一身,也集万千目光于一身。到那时候,柳氏即便是皇后之母,也没有不行礼的借口。

    君臣之别,更胜母女亲情。

    这女子一入皇家,娘家亲情便断绝了。

    李治想到岳母慈爱,与润娘亲近,与自己亲厚,心中也是有些难受,不由劝道:“你放心,等日后……我一定补偿岳母。”

    这太子的日后是什么,自然不言自愈。

    王润心道,这还差不多,总不算枉费我的眼泪,但面上却也要做足,抡起拳头不轻不重又捶了他一下,道:“谁稀罕这个了?”

    李治道:“自然知道你不稀罕,只是我能给的,却也只是这俗之又俗的东西。我已是没有娘的了,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自然她也是我半个娘了……你放心,等日后……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虽说知道这是哄她的话,王润却是听出了眼泪,侧过头去,道:“有你这句话,我便是死了,也甘心了。”

    李治却是捂着她的嘴,皱眉道:“说甚死啊活的,咱们还要好好过一辈子呢!”

    王润扑进他的怀里,搂着丈夫不放:“好,说好了,咱们好好过一辈子!”

    此时的崇仁殿,太子妃王氏的内寝之处,弥漫着温馨的气氛。

    被太子搂在怀里的太子妃王氏,本该温柔的目光此时却显得坚定异常:

    丈夫、孩子、亲人,她一样都不放手。

    无论是武氏还是6氏,尽管放马过来吧!

    76出孝

    宫中俗事无聊,且在孝期,日子却也过得平静。李治与王润夫妻两个却是忙碌。

    平郎与安娘两个,一个能走,一个能吃,哪时哪刻都离不了人。李治要跟了圣人学习治国之道,王润还要处理宫中事务,其余多数时候变花在这一双儿女身上,夫妻两个看着一双儿女,皆是爱若心肝,只是儿严女宠,教养各不相同。既有事做,那时间便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一年国孝期满了。

    既然国孝期满,对民间来说,这小郎君小娘子们该成婚便可成婚,该找对象便找对象了。七大姑不大姨,想做媒拉线的,也可找人说合了。各家的喜宴也尽可操办起来,安分了一年的郎君们,想找小姐们的,也可以去平康坊里寻她们一解相思了。

    既然各处都解了禁,这宫中便也再禁不得了。这文德皇后虽贤,毕竟人已经去了,圣人虽然伤心,但是还能让所有人为她此后不许饮乐不成?后宫女子本就寂寥,这大好的春日已经清净后过去了,到了这火热的夏日,还能不许一解禁了一年的心吗?这对于大唐热情奔放喜爱热闹的百姓们来说,实在是件痛苦的事。

    故圣人见到后宫各处一去孝期内的清淡寡寂,也是颇有感慨。既思念死去的妻子,又觉这样的青春实在是好——尽管再雄才伟略,圣人到底已经上了年纪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自然更喜欢热闹些。

    底下的人都是眼明心亮的,既见圣人没有不喜这热闹,便知道他也是喜欢的,便越发奉承起来,安寂一时的长安城顿时热闹非凡。

    此时唯有一处颇为难过。这一处自然是东宫。

    说来,宫中解禁,东宫也在太极宫之内,自然也要解禁。但是文德皇后是太子生母,可是不比别人。

    说来这日子对太子来说,也颇难熬。不过二十上下的郎君,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日日忙碌朝政,但是回至宫中见着即使生育了两个孩子也依旧娇艳如故,甚至妩媚成熟更胜往昔的合法妻子,能看不能吃,这是多大的痛苦?尤其夜间就寝之时,更是折磨。天气渐热,衣饰更少,唐时的衣饰向来都是宽松飘逸。太子妃在自己殿内自然不能衣着严谨,有时抱了儿子女儿,衣裳襟口难免被孩子拉扯地松了,太子回来见了,咳咳,只好……去洗冷水澡了。

    如此以往,太子殿下不堪折磨,只好眼不见为净,搬回明德殿那边去住。

    王润初时不知何事,只当那武氏发威,已然勾搭上了李治,慌得不得了,忙派了心腹打探,不想却是这般乌龙,面对众人略带打趣的眼神,倒把王润臊得慌。

    文德皇后初丧时,太子伤心,自然没那个心情,后来太子妃又有身孕,太子自然要保重妻子,政事又初上手,也没那个时间去想。待后来太子妃出了月子,正是春暖花开时,万物滋发,这个……面对如花似玉的妻子,太子也有些难熬了。

    太子妃颇为同情,但是却防得更紧了,这个时候最易被人钻空子。事急从权,这偶尔得了空,便撇了儿女,与太子秘密“商议”些事体。

    崇仁殿上下俱都明白,明是商议事体,但实际却是与太子,嗯,做些“手工”——从前她有平郎时,使计让俞氏张氏两个侍妾被禁足,又没有让新人进府时,也帮太子做过。万不想竟在此时,嗯,“温故知新”了。太子久不识肉,如今偶尝这肉汤,也是如获甘霖。夫妻俩个感情倒是更见亲密。对外却是依旧如此,不露分毫。

    倒是圣人见了后宫千红万紫,想到东宫依旧冷清如故,不由颇为心疼。他二十岁上头时,可是多的是女子相伴呢,儿子正当盛年,太子妃生得又好,许看不许吃,可别憋坏了。

    某日政事闲了,便问太子,太子将脸一红,颇有些不好意思,只讪讪不言语。这个问题不好说哩!

    守孝虽苦,但前头已经说了要与文德皇后守孝三年(其实是二十七个月),怎好改口?若改了口,岂不是自打嘴巴,太子的孝行不是白立了?可若是说自己不想,谁信啊?都是男人,你瞒得过谁呢?

    圣人也颇是为难,这孩子孝顺,可是这样苦了自己,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却是有一个人出言了。谁也想不到竟是太子太保萧瑀。

    萧瑀是萧承徽的叔父,如今又当了太子的师傅,在东宫教导太子,圣人太子皆尊师重道,他过得自然是十分得意。但是却有一事烦恼。

    东宫萧承徽至今未曾承宠呢!

    他家侄女出身好,容貌佳,又有他这个叔父在,何以会在太子入主东宫之后,只得了个承徽的位份,与那两个宫女出身的侍妾平起平坐?这还不是侄女的运气不好,新婚之时刚好遇上文德皇后丧,后来又要守孝,这进门一年了,太子还未曾临幸她。这样子,自然得不到太子宠爱,也只能被太子妃压了与宫女平头了。

    这萧瑀从前吃过苦头,屡遭贬斥,此时却是将从前的上进心都攒到一块儿了。好容易自家侄女成为与太子妃一争高下的人选,日后萧氏一族振兴有望,怎可随便弃之?小娘子的年华易逝,偶尔从东宫传来的侄女的消息都不太好。

    侄女鸾娘的脾气他自是知道,颇欠沉稳。她本生了一飞冲天的心思,谁知道一进门便被一巴掌拍晕在泥地上,如今还晕头转向找不着北,镇日只知与另两个承徽斗气,殊不知真正的对手是坐着看戏的太子妃呢!

    若是再让太子守孝守下去,再两年,鸾娘都几岁了?太子妃自是不怕的,她有儿有女傍身,与太子又有多年的情分在,又一起与文德皇后守过孝,这再过两年,即便是鸾娘得宠,等她生出孩子来,与太子妃之子女,差得大了去了。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岂能撼动太子妃的地位?

    故他才顶着众人诧异的眼神与圣人进言,只恨不得说,快与太子解禁吧,这样我那侄女才能有春天啊?但他到底也是多年熬过来的老臣,这样的一件事也叫他说得头头是道。

    一是为了国家社稷,太子守孝,夫妻不同房,便不会有子女降生,这于子孙万代之事不利。(主要他侄女得不得太子殿下春风春雨的滋润啊!)二是为了文德皇后安息,子女安康则父母安康,儿子辛苦守孝,文德皇后在天上看了虽然欣慰,但是只怕更为太子的身体担心呢!三是既然太子要守孝,那嫡出的公主们要不要守孝哩?天子之家本不同庶民。且晋阳与新城公主的年纪不小了哟,再两年,花期都耽搁了。四是从皇室血缘起始上说,皇室可是有鲜卑血统的,不必守着汉人这么严谨的孝期礼仪,咱大唐热情善良,怎可压抑了人的本性。巴拉巴拉巴拉……

    洋洋洒洒,将太子守孝的一件事上升到了国家正事的高度。且用词恭谨,态度恳切,让人挑不出错来。

    圣人本就对太子存了怜悯之意,此时听他说的这般似是而非的道理,自然也觉有理,只是不好直说,便问众臣。

    众臣之中,褚遂良等中立之人不好多言,柳奭等亲近东宫一派的巴不得太子早日出孝,与太子妃多生几个嫡子以保地位安稳,自然都称是。长孙无忌是文德皇后之兄,不愿说不叫太子守孝,也不好叫太子与妹妹守满三年,若闷出个仇来,前头劳苦便白付了。只好推说是圣人家事,还是圣人做主。

    圣人听了,便明白众人心思,还是赞成的多。毕竟太子事关国祚,太子妃只一个儿子还是不够的(您倒是有很多儿子,最后还不是这般下场?),还是要多生几个才保险。大唐日后总要交到太子的手里的。

    于是圣人便告知太子,你规规矩矩地守满了一年孝,你娘在地下也很欣慰了,老爹我现在告知你,你可以不必守满二十七个月了。现在就顺应大潮流出孝吧!

    谁知,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太子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哇咧咧,怎么可以这样,我娘死了,我想守三年都不行,太过分了(咱都已经做好做再做十五个月的肉汤和尚的准备了,太子妃那里也说好了)怎么可以这样?忙跪在地上求圣人表达自己的决心与孝心。

    圣人与本有些小非议的大臣们见了,早将那些小心思给抛了,瞧瞧,瞧瞧,这是大唐的太子呢!多么仁德,多么孝顺!便是那些孝悌礼仪之家,也找不出这样的孝子来!

    大唐下一代又是一位明君啊!(那个,孝不孝,可不是一个明君的代表。)

    圣人险些感动得老泪纵横了。观音婢啊,你瞧瞧咱们的儿子,多好啊!

    越是这样,越是不能亏了儿子,当下亲自亲切亲热地扶起儿子,向他表达了意思:你是大唐储君,非同一般的百姓,当以江山社稷为重。这孝不孝的,是在心里,你若不是真孝,便是守了三十年也是假的。而我儿是真孝,自然不必在乎这些。

    最后婉转得表达了最要紧的意思……那个,你还是早些和太子妃多生几个嫡子要紧。

    众臣也附议,连长孙无忌这个亲舅舅也不好不开口了。

    太子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只好“委委屈屈”地答应了。

    也不用大办什么出孝仪式,只亲自由圣人和众人陪着,到文德皇后牌位前磕头上香,亲自说明情况,就算可以了。

    圣人很高兴,忠臣也挺满意,太子还有些回不过神。消息便已传遍了太极宫,圣人叫内侍亲自到东?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