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遗孀 > 遗孀第24部分阅读

遗孀第24部分阅读

    万两白银。”马吉樟深知自己手中并无存下几个钱。但因办学心切。不愿落后于他人。也脱口而出说出一万两白银地数额。

    “我捐五百两白银!”

    “我也捐白银五百两!”

    “我捐白银一千两!”

    “我捐三百两!”

    “我捐五百两!”

    外面细雨斜斜,房阁内却热情高涨。河南众京官因办学心切,正尽力而为,纷纷捐款。

    是夜,马吉樟回到府邸,因担心捐银之事,见到妻子便迫不及待地问:“家里总共有多少银两?”

    “不足三千两,怎么,急着用银子吗?”妻子望着马吉樟着急地样子,不无担心地问。

    “哎呀!这么点银子,相差一万两相差遥遥,这可如何是好!”马吉樟知道了家中只有三千两余银,更加着急。

    “出什么事了?要一万两银子做何用呀!”妻子看到丈夫着急的样子,开始惊恐起来。

    “哦,你不要担心,是河南京官要兴办豫学堂,袁总督把祖上留下来的嵩云堂都贡献出来了,但因房舍不够,再加上要添置仪器等物件,其他豫省京官争先恐后地纷纷捐银上,我当时因办学心切,也报了一万两的数额。”

    “原来如此呀!”妻子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这可如何是好啊!我已当着河南众京官上报了一万两的数目了!总不至于再悔改吧!有的京官可当场都把银票都拿出来了!”马吉樟忧心如焚,焦急万分,初春嫩寒的夜晚,他额头竟有细细密密的汗迹。

    “不如求助于七妹吧,她乃中原富,一万两白银对于七妹来说,乃拨一根汗毛而已。”妻子提醒马吉樟。

    “哦,太好了!”吉樟如梦初醒,猛拍额头,已是中年人的他竟似个孩子一样大呼小叫。“哎呀!贤妻提醒地是呀,我怎么把那个中原富的小七丫给忘了呀。”

    吉樟直奔书房,提笔展纸,泼墨挥毫:

    吾妹七丫

    因大清政府停止科举,各省纷纷创办新式学堂,意在栽培自省子弟。想我豫省。处中原之腹地,文化自古领先,在创办豫省学堂之事上,岂能落于他省之后。河南省众京官办学心切,纷纷捐款资助,你一万两白银,我八千两白银,袁总督在把嵩云堂贡献出来作为学校的同时,仍捐白银一万两。二哥我作为翰林编修。作为河南京官,岂能落人之后,便也报上白银万两。怎奈二哥我虽为朝中京官,却积蓄甚微,离所捐数额相差甚遥,故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二哥我再三思虑,想小妹乃河南富户,希望小妹解救二哥之忧焚,捐银资助建豫学堂,永利豫省之子孙学业……。

    青霞阅读二哥吉樟的信时。是在一个红日初生的早晨,她静静地坐在书案前,展开二哥寄给她的信纸,就像突然看到二哥真人一样,激动不已。她细细地品读着二哥地信,不觉眉头舒展,竟露出了少女才有的羞羞窃笑。

    尽管建筑贾鲁河青石大桥已用去了数万两银子,读罢二哥的信后,青霞仍然不假思索地挥笔泼墨。给二哥回了一封既俏皮而又情真意切地信:

    二哥,你难道忘了七丫曾说过的“时人莫道蛾眉小,团圆照满天”了吗?你难道忘了我可是“能扶社稷,能救生灵”的七丫了吗?二哥别再忧焚心焦了,我七丫普救天下之生灵,二哥当然也是七丫地生灵哟,七丫岂有不救之理?现资助三万两白银,做为七丫资助健豫学堂之费用,以尽我这个河南人之簿力。另付一万两白银作为二哥的捐献费用……。

    青霞边执笔。边忍俊不禁地笑着,她的纤纤玉手。笔走龙蛇一般的在雪白的纸上游走滑行,挥动个不停地给她的二哥马吉樟写完了回信。

    浓浓地晨光,从镂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地木窗格的玻璃上透进来,攀爬在青霞地信纸上,顺着她的玉手,无声地向她的身体上游移。

    青霞把信和银票寄出后,京城里地马吉樟仍是一脸的焦虑,他郁郁地迈出书房,徘徊在春光明媚里书院里,像是正迫切地盼望着什么,用手遮成天棚儿,仰头张望着晴朗的天空。

    纯净的天幕上,是一片欢快的蓝,棉花絮一样的白云,悠悠闲闲的飘浮着。热情的阳光,在空中洒着若隐若现的金线。

    马吉樟地双眼被刺耀得酸劳,他无奈地收回疲劳的目光,迷茫地望着眼前。鸟儿正啁啾地鸣叫在翠枝嫩叶之中,碧绿的嫩草,散着酥酥的芳香,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呀。

    置身于这样妙不言的盛景里,吉樟的心情仍然郁闷惆怅,为凑不到一万两白银而闷闷不乐。

    七丫小妹还没有回信,别人的银票已陆续到位,可自己……这可怎么办呢?唉,怪谁呢,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大人才捐银一万两,法部侍郎地张劭予大人,才捐白银五千两,其余的河南京官可多的是,比自己官大的也多的是,他们最多才捐八千两白银,少的还有捐一千两、五百两的,而自己当时激动,竟自不量力,也脱口报了一万两。

    唉!马吉樟踱步到枝繁叶嫩、鸟鸣啁啾的树阴下,若有所思地站着,开始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若手里确有一万两现银,捐一万两也委实不多,可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银子,若为这事伸手向身边地同僚和朋友借,岂不让人嘲笑。

    七丫妹妹虽说是河南富,可怎么迟迟不见回信呢?

    唉!毕竟家家有本难念地经,再说了,家大业大应酬多,妹妹乃孤寡之人,做为女流之辈的她,支撑着遍及全国地生意,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最近又传来尉氏知县上报给豫省关于七丫捐巨资筑建当地路桥之事,做哥哥的不能帮助于她,竟还向她求助借钱。

    一时,马吉樟的心里,悔疚向妹妹借钱求助了。

    马吉樟正在烦恼后悔,仆人突然一路小跑地向他禀报:“马大人,尉氏来信了,还有银票,夫人让您过去。”

    “哦?”仆人的一声禀报,如一股急速的清风,让马吉樟内心的郁闷云消烟散。

    马吉樟披着明媚,迎着暖风,踏着一路的春光,奔到前庭,瞥了一眼案子上的银票,如饥似渴地读着妹妹的来信。

    “呵呵呵!”马吉樟边读边笑,“还是俏皮的小七丫,统管着遍及全国的生意,可儿时的性情,竟一点也没改变呀,呵呵呵。”

    三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巨额呀。马吉樟怎么也没想到,妹妹竟捐了这么多银两,高兴得手舞足蹈,驱车直奔嵩云堂---现名为豫学堂,把四万两银票交到豫学堂名誉督办----袁世凯的面前,说明了其中三万两银票,是妹妹青霞所捐助的之后。在场的所有人,立时都惊呆了。

    第85章:开学典礼后,族人仇恨起

    金秋八月,天高云淡,豫学堂在河南众京官、外官,和豫省各界人士的募捐下,创办而成。正式招收豫省京官、外官和豫省各界人士的子弟入学。

    学生课程共分十一门:经学、修身、国文、历史、地理、博物(即动物、植物、矿物)、格致(即物理、化学)、数学、外国文、图画、体操。

    所聘老师有国文馆的毕业生,有水师堂的毕业生,有留洋归国的留学生,其中还有翰林出身、又留学西洋的徐季龙,有进士出身的金镯候先等一些名望很高、影响很大的德高人士。

    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豫学堂名誉督办,法部侍郎张劭予为豫学堂名誉副督办,马吉樟为豫学堂监督校长。

    豫学堂在各省所办的学堂中,属场地最大,耗资最多,学制最全,师资最强,生活条件最好,管理最严谨、完善的学堂。

    创办之始所募捐的六万两白银,除办学开支之外,剩余的银两金存入了当铺,每年提取利息,作为豫学堂的常年经费。

    而豫人所捐的六万两白银之中,青霞一人所捐白银三万两,再加了她资助二哥马吉樟的一万两,就占总捐款的三分之二分。

    青霞捐款之大,震惊了豫省的京官、外官和豫省各界人士。豫学堂即将开学之际,筹办学堂的全体人员,联名写请柬,邀请青霞到京,参加定于九月初一举办的开学典礼。

    青霞很想开阔一下眼界,认识在京的有学之士。接到请柬的她,脸上洋溢激动的微笑,决定乘着秋高气爽,带着三岁多的小鼎元、淑女,和几个随身仆人,立即起程北上。

    当她路过歇马营时,她所捐巨款修建的青石桥。正在竣工验收之中。秋阳高照之下,上百个工人和十几个能工巧匠,正挥舞着手里的工具,做最后的修整。在工地上做监工的管家、护院,和刘宪德,一看到青霞一行人路过。都停止了正忙碌地工程,热情地迎围上来。

    这座青石大桥,从1903年初春开始兴建,到今年秋竣工,前后历经两载,现在,终于竣工验收了,今年秋季,如果天再降有大汛。那从这条官路上路过之人和贾鲁河两岸的黎民百姓,再也无有溺水被淹之虞了。

    工地上地民工和能工巧匠们。一听说是捐巨款兴建这座大桥地刘青霞路过。全部停下手里地活计。奔围上来。争先恐后观看年轻俊美又端庄大方地刘青霞。他们敬畏尊重地心情。就像拜仰从天而降地女菩一样。青霞一边与他们寒喧。一边观赏着将要竣工地青石大桥。

    这座青石大桥共五孔。桥高三丈余。桥长十二丈。桥宽两丈五。桥面设有双行道。桥两边修有青石栏杆。栏杆全部雕刻有吉祥地龙龟鸟兽等图案。两边各镶有六个青石龙头。雕刻威仪而绝美。整座青石大桥。如一条威仪俊灵地巨龙。横空飞架在整个贾鲁河之上。气势壮观威仪。而又不失坚固厚重。

    青霞望着将要竣工地青石大桥。心里很欣慰。将要踏继续上路之时。马俊生知县听说贾鲁河大桥要在今天竣工验收。也怀着激动兴奋地心情。驱车前往。来到工地上察看。正赶上青霞也在。他知道青霞此去离开尉氏。是去北京参加豫学堂开学典礼地。所以。他一看到青霞。便快步迎上去。躬身揖礼说:“刘夫人。此次进京。代我马某向袁大总督和贵兄马大人问好呀!”

    “马知县为官父母。一心为民。拙妇一定将马知县地敬重之语捎到。”青霞也谦恭地与马知县回礼。

    常言说:说无心。听有意。刘宪德为了丰厚地酬金。整天以监工名义在工地在悠荡。此时听说青霞带人离开尉氏。是北上进京去地。并且。还是因为豫学堂开学典祀而去。心中禁不住疑窦顿生:这个刘马氏。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如此爱出风头。爱在人多地场合上招摇。十二弟不在了。她不好好打理生意。去参加什么学堂地开学典礼做什么?再说了。豫省与京城如此遥远。人家偏偏让她去参加开学典礼做什么?莫不是她……

    刘宪德想着想着。脸色立时拉了下来。不过。他没有弄清楚事情地内幕和经过。也不好忘下论断。

    青霞自信地认为,翻修刘氏故居的时候,她多出五千两白银,又给了刘宪德超出预算的一万多两银子;又出资出地,自办私学,让刘氏族里的后人免费入学读书;刘氏族里的人凡是六十岁以上,皆可以免费供给养老费用;修建贾鲁河桥的时候,明明用不上刘宪德做监工,可为了买就他刘宪德的私心贪欲,息宁刘氏族人对自己的嫉恨和仇视,仍然付给刘宪德昂贵地酬金,聘用他做闲职的监工。总而言之,我青霞出银给刘氏族人办了这么多的福利,你们这些刘氏族人该心满意足了吧!可青霞怎么也没想到,她刘青霞的银子,自己却做不得主,只有用在刘氏族人的时候,刘氏族人才心满意足,凡是用在刘氏族人以外,就是再功在千秋和事情,也如同割刘氏族人的肉一般,刘间氏族人恨之入骨。

    现在,她要北上进京,并不知道刘宪德正因为她的进京正心怀不平,正悄悄向人打探北京方面为什么邀请她青霞参加开学典礼的。而是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尉氏,怀着憧憬的心情北上进京去了。

    自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刘家在北京地店铺便不复存在了。青霞因为管理不便,顾及不来,再加上没有合适的人选做统率大掌柜,便也没在北京及河北繁城,重设店铺。所以,青霞来到北京,只得暂住在二哥马吉樟家里。

    青霞一到北京,便受到了袁世凯、张邵予和二哥马吉樟等众京官的隆重欢迎。在为青霞接风的盛宴上,袁世凯举杯盛赞青霞:“青霞女士乃豪门女杰,豫省之骄傲,中华之楷模。为兴办豫学堂捐巨资,我袁某真是佩服您呀!”

    法学部张邵予也举杯盛赞青霞:“功在豫省,利在子孙,女士此义举,将流芳后世,激劢后人。”

    二哥吉樟也举杯为称赞七妹:“小妹青霞。虽为女儿身,自小就有男儿豪志,十岁之时,因不服我笑她是小七丫,便背诵出时人莫道蛾眉小,团圆照满天的诗名回击我,谁知现在,果真是豪情不让须男呀!连我这个做二哥的,不得不甘拜下风了……”

    青霞自小。虽身在豪门世宦之家,怎奈女孩子闭门不出,两耳不暗世事;出嫁之后。随夫巡视,见到的都是商贾之人,现在,猛一面对这么多豫省京官,竟然羞涩起来,提前想好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端着酒杯的她,支吾了好一阵,只能说出:“不足挂齿。不足挂齿……”

    九月初一,豫学堂举行了隆重地开学典礼仪式,数百名豫省学子,和学校教师及学校杂工,全部身着斩新整齐地服装,齐聚操场,心情激动,神情昂杨地试目以待,等待着台上的学堂督办。学堂副督办,学堂监督校长及豫省捐银地众京官训话。

    辰时,一阵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之后,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第一个站起身,面向豫省众学子,中下等身材又体魄健壮的他,情绪高涨,不能自持。一把推开文秘递给他的演讲稿。面向台下,肚子里像是憋着千言万语而又说不出来一样。圆睁着眼,肥厚地嘴唇张了几张,才情绪激动地即兴演讲:“各位尊敬的师长们,各位辛苦的校务们,还有各位热心求学的学子们,今天,我们豫省的豫学堂,终于创建成功,使我豫省的学子们得以在里面安心求学,沐浴知识新学,可是,我的豫省学子们,你们要知道,豫学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那它是怎么来地呢?可能各位学子会说,是我们豫省的各位京官捐银创建的。可是,我袁某今天要大声地告诉你们,这座豫学堂不仅是我们地豫省京官捐银创建的,它还有豫省的刘夫人的捐赠的巨银……”

    袁世凯讲到这里,双眼有些潮湿,他接过随从人递给他的毛巾,擦了一把饱满的脸颊上浸出的汗珠,又趁机抹了一把潮湿的双眼,接着说:“刘女士乃我们豫省地开封尉氏人,偏居一隅的她,一听说我们要兴办豫学堂,功在豫省子孙,立即捐银三万两。她所捐的三万两白银,几乎占我们豫省京官总捐银的三分之二。今天,刘女士也被我们邀请到了开学的典礼现场……”

    袁世凯话没讲完,全校师生全部鼓掌咆谢。在热烈的掌声中,袁世凯转身邀请紧挨他而坐的青霞,起身给豫省的学子们讲话。

    青霞自小到大,从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公众场面,幸亏二哥吉樟提前给她准备地有讲演稿。但是,她握讲演稿的手,仍不听使唤地颤抖哆嗦,念出的讲演稿也结结巴巴:“各位豫省的学子们,今天乃豫学堂开学盛典之日,青霞不胜荣幸……”

    青霞越讲越激动,讲着讲着,竟然也丢下讲演稿,即兴挥起来:“青霞虽一女子,却怀有抱国之志,憎恨洋人欺我中华之罪行,豫省的学子们一定要奋好学,重振国威,为强盛我中化民族做出贡献……”

    豫学堂的开学典礼结束之后,青霞在二哥的陪同下,游玩了几天北京的盛景,回到尉氏刘家大院的时候,却看到春草地丈夫刘钱柜,浑身伤累累卧躺在床上,而春草则泪流满面地哭泣不止,而刘铁则不知去向。

    第85章:族人欺寡幼,口出污秽语

    经过春草的哭诉,青霞才知道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原来是,自她青霞到北京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