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复夏之民族崛起 > 复夏之民族崛起第12部分阅读

复夏之民族崛起第12部分阅读

    赂后同俄国签订了一部名为结盟条约实为出卖东三省利益的卖国条约,这就是中俄密约。而朝廷刚刚在英德的逼迫下签订了高息的第二期的对日赔款借款条约,这是以海关作保的条约。表面上朝廷大力编练新军,实则帝后纷争不断,各地督抚各怀心思。至少暂时在表面上维护了一番太平日子的景象。

    第五十七章 移民计划

    求推荐收藏推荐收藏

    “太后老佛爷圣安,臣愿为我旗人挣点脸面,臣请去关外与依将军一同编练新军。”一个红带子跪在地上,正神情真诚的对上头的慈禧哭诉着。身边好几个各色的带子们也都附和不已。

    “够了。甭在这丢人现眼。都各自回去,等段时间少不了要派你们往关外去一趟。”慈禧将手中的鼻烟壶狠狠的朝他们扔去。

    “是,臣的谨遵老佛爷旨意,老佛爷圣安,臣等告退。”虽说没有立马的派下差事来,但从老佛爷的语气中好像对关外二位也不是很满意,这口气是要收权了。深知慈禧脾气的几人也安静的告退,各人嘴角好歹还是挂着笑容的,毕竟李莲英的银子也不是白塞的。

    东北自古就处于关外,属于荒凉地方从清朝中叶开始大量活不下去的百姓不顾朝廷的严令,偷偷前移到东北,到现在三省加起来也不过五百万人口,比历史上同期还略多,这都是傅恒在三省大力发展工业的结果。但东北有大片的荒地还未开垦,这些都是肥沃的土地,人口严重制约了东北工业农业的扩大。

    就在傅恒命令各地驻军严密防守俄国人的时候,山西山东陕西等省已经几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大量的河流干枯,成片的农田歉收甚至绝收,上百万的百姓成为流民,朝廷几万两银子的拨款还有十万石粮食赈灾,即使没有被层层克扣,也是远远不够的,何况经过翁师傅还有以下的各个官员克扣卡拿,到了百姓面前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碗碗清可照人的稀粥,即使是这样的稀粥也是每天一碗,就是这样很多百姓还是不想离开家乡,没过几天就连这样的稀粥也没有了。于是几十上百万的百姓为了讨一口吃的,拖家带口,往京城天津方面流串,当然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很多大户造成不便或者是影响,于是朝廷一方面命令各地官员就地征集粮草妥善安置属下流民,这些当官的,见朝廷不仅没播一分银子,还说安置不力的将予以严惩,所以这些精明的父母官们派出一队队的衙役和组织了无数地主大户的家丁护院,将自己属内的流民往临近的州县驱赶,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一些欺男霸女,抢夺本就家无分文的流民仅剩的物资,被逼急了的百姓纷纷抗官,这一来更合了当官的心思,不怕你不反抗,只要一反抗就好说了,从流民变成暴民只是他们一句话的事儿,于是光绪的案头不断接到各地流民作乱,哄抢大户地主,甚至哄抢县府,很有朝当年的捻子方面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勒令各省督抚押解后几年的赋税进京,各地督抚接到旨意时那叫一个眉头紧凑,这税都征到三年以后的了,还要往后征?那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吗。所以各地督抚也是虚与委蛇。

    本就没有什么主见的光绪慌了神,召集大臣商议办法,一众军机,孙毓汶,李鸿藻,翁同龢,奕䜣,在朝堂左推右赖,商议了半晌还是没有一个好办法,朝廷刚和英德签订了第二期的马关赔款的借款合同,现在是真的户部库房可以饿死老鼠了。末了一帮军机还是老办法等着吧。

    光绪皇帝退了朝,在上书房正烦着呢,命太监将康南海招了来,想向他征求一下意见,这段时间经过康有为不断的洗脑,光绪已经对变法的事情很上心了,还因此与翁师傅闹了不愉快,这不,已经好久没有单独召见过他了,倒是康有为经常进到南书房与皇帝交流。

    “臣,南书房行走康有为叩见皇上。”康有为规规矩矩的跪着,磕了几个头。

    光绪连忙将他扶起,毕竟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康卿快快请起。今天朕找你可是有事情的。现今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大旱,朝廷可是没有赈灾的银子了,朕是想问问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回皇上,扩大税收臣到时有办法,不过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至于现在就要弄到大量银子还暂时没有办法。”康有为想了想,摇头回答道。

    “哦。那这可如何是好,各地已经有小股对抗官府的事件了。”光绪担忧的说道,配上那一脸的苍白,就是一病秧子。

    “不过臣听说,依克唐阿军门就此次之事好像上了个折子众位军机大臣好像还没议出结果。大意是说移民关外,即安置流民也能为关外发展提供劳力。”康南海随口答道。

    “唉,这依克唐阿也真是的,朝廷参他和傅恒的事儿还没平息,又来添什么乱。关外乃是我大清龙兴之地,那帮子老顽固岂能同意。”光绪懊恼的说道。

    “不过臣以为这件事是利大于弊的。”康有为最近同皇帝走的近,知道皇帝对自己不在乎那些繁缛礼节,所以没等皇帝文化就说了出来。

    “喔?爱卿有何见解?”光绪显然动了心思。

    “其一现在俄国人和日本人对关外利益都垂涎不止,均想在关外扩大利益,朝廷刚经过甲午之败,对关外之地也是有心无力,这次天灾受灾人群极广,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民变,再者关外的洋务办的有声有色,一直以来衣克唐阿就是太厚身边的人,但是这个傅恒臣大致了解了一下,这个人对大清还是很忠臣的,是个忠国的人才,此人在奉天新军中也极为有威望,对于以后变法的事儿很是有帮助。至于祖宗陵寝之地,严令依克唐阿保护好久可以了,总比到时候被洋人破坏好。”康有为在与皇帝的接触中早已看到皇帝权柄不重,所以也是从各个方面为皇帝拉拢掌军人物。当下几条说的条条有理,让光绪大为动心。

    光绪听后也是思绪不已,本来从亲政后处处被太后节制,本来想靠着甲午之战显示一下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与才干,但是愣是被小日本给干趴下,虽说也是后党在背后扯后腿的缘故,但是百姓们不这样想,毕竟明面上市自己在做主,战后光绪接触到康有为等人,对他们变法强国的思想很是赞赏,确实这个老大的帝国也需要做点手术了,自己太需要做点业绩出来,好从太后手中将权利夺过来。

    “马上传召恭亲王孙毓汶翁同龢等军机觐见。”光绪终于下定了心思。

    “臣等叩见皇上。”刚刚散去的众军机大臣又被太监召了回来。莫名其妙的对着皇帝见礼完毕后都以疑问的申请盯着光绪。

    “众卿平身。这次叫你们来主要是问问依克唐阿的折子你们仪的怎么样了?”光绪坐直了身子。

    “回皇上,臣等也是刚收到折子,还没议出结果。”后党孙毓汶首先起身奏道。

    “那就现在议一议。真是觉着这个方法挺好。”光绪首先肯定的说了一句。

    “万万不可皇上,关外乃是祖宗龙兴之地,祖制严禁关内百姓进入的。”孙毓汶以祖制反击着。

    “祖制祖制,从江宁条约以来,我大清同洋人签订了多少违背祖制的条约。难道真的要等到俄国人将我大清龙兴之地占了去?”光绪脸色潮红的大声说道,他的发怒让本来还想反驳的孙毓汶顿时哑了火,本来孙毓汶因为甲午极力主张议和,就被很多清流大臣弹劾不已,民间名声也是极差。

    “六叔觉着怎么样?”光绪将目光投向宗室中还算是开明的鬼子六问道。

    “咳咳,回皇上,臣以为为了长久之计,这个办法还是可行的,不过要严加看管。”鬼子六的身体在甲午后就愈发的不行了。

    “翁老师,你觉着呢?”光绪又对最近不怎么对付的这个自己的老师问道,语气中充满了尊敬。

    “回皇上,臣以为此时还有待商议,毕竟这么多百姓迁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不指定的花多少银子呢”翁同龢始终是对银子还是比较在意。

    第五十八章 入关,拉人去

    入关,拉人去,,,,,拉点推荐

    “大哥,太好了,朝廷的旨意下来了。已经允许咱们向关外迁移灾民了。”傅恒狠狠的将手挥了挥,手中的电报被甩的飘动。

    “还是老弟有办法,一箭双雕。即为朝廷分忧,又解决了关外民力匮乏的问题。”依克唐阿现在每天很悠闲,整天介的陪着奕劻看戏斗鸟要不然就是嫖嫖妓,逛逛青楼。

    “大哥,我就不多陪你了,我得去安排入关的人去了,还得准备迁移来的百姓一路的粮草。”傅恒说完就起身准备出去。

    “行,你办事哥哥我放心。不过你也得多陪陪你那个娇妻,不要累坏了身子,所谓能者多劳,你放手的去干,一切有我给你顶着。”依克唐阿老规矩的对傅恒夸了夸,并且关切的嘱咐几句。

    “知道了,多谢大哥关心,小弟走了。”

    那天紫禁城里面,光绪的极力力争,加上鬼子六还有李鸿藻的支持,经过慈禧同意,光绪以皇帝的名义对奉天发了电报,同意了迁移计划,只是严厉嘱咐依克唐阿要妥善安置,并且提供沿途的百姓口粮。

    朝廷的消息来的比傅恒的情报局的人员发来的消息还晚,而傅恒也有所准备了,早就划出几块平整肥沃的荒地,准备安置招收来的灾民。沿途从山海关一直到安置点,都有新军士兵建立的伙食供应点,一锅锅的烙饼稀饭早已准备好。山海关外一个营的新军士兵加上众多文职人员押着几百车的粮食已经整装待盛京移民处也成立起来。

    接到傅恒命令的时候,这些工作组以一棚士兵加上几名文职人员为一队,带着官文,往受灾最严重的直隶各州县奔赴而去,一路上各州府的官员对这些穿着招募小队很是配合,纷纷派出得力衙役帮忙宣传,恨不得他们将治下的流民快点招走。

    每个宣传小队都入住流民比较多的县城,不断的宣传者傅恒的政策,每户迁移的百姓按人头,每人可以分得二十亩的土地,并且免税一年,在他们的宣传下,东北的土是黑的,一把可以捏出油来,种下去粮食就有很好的收获。沿途的口粮由官府提供,到了地点后还帮忙建造房屋。

    只要在迁移文书上签上名字就可以领到结实的烙饼,由新军士兵统一集中到集结地点往关外去,到达安置点后官府免息贷款给每户人五两银子,以供接济。在文职人员,新军士兵以及县令派来的衙役的宣传下,很多家无余粮的百姓为了那一张张的烙饼,还有他们话语中的关外天堂般的生活,纷纷在名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字的就由文职人员代写并按下手印。

    短短二十几天,分布在直隶各地的几十个招募点就拉了二十几万人口,还有的到消息的很多百姓都拖家带口的往招募点集中。顿时在通往山海关的官道上出现了排成长龙的迁移队伍,一路上新军设立的口粮提供点为迁移的百姓不断的分发口粮,而百姓则在新军士兵的组织下有序的往安置点行去。

    同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安置点,新军士兵正在加紧的建造房屋,都是简易的木头结构房子,被排成一排排的,房子四周都是平原地区,只不过上面长满了杂草,但是傅恒相信,在勤劳的中国人民手中,要不了几个月这些都会是肥沃的良田,。

    而朝廷也不是无限制的让傅恒拉人的,时间是定在,等今冬的漕粮到了后就停止招收,所以傅恒要在两月的时间内尽量的多拉人。每天以两万人的速度不断的朝关外涌入。

    很多百姓到了安置点后,领了银子粮食,还有农具后,就开始了开垦工作,往往会算计的家庭还会省出一个劳动力,让他们到工业区找个活计做,这样以补贴家用。

    在这次的迁移浪潮中,很多洋人工厂也是起了很大作用,在工业区商业管理协会会长胡胖子的带领下,各个工厂也组织在沿途开设粥厂,发放口粮,当然,也顺变设置了一个招工点,遇着合适的工人立即就将合同签订下来。

    东北之地从清朝初年以来就有很多内地的民众为了生活就已经越过朝廷设置的红线,穿越到关内,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当然,以前这是非法的,所以很多人都当了金客木贼,以及猎户。反而土地到少有人开垦,而现在合法化后,中国人对于土地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每个人都在自己分到的土地上勤劳的开垦着,往往他们愈加开垦愈加吃惊,原来拿着大铁皮的人说的是真的,这土还真是肥沃啊。你说这怎么就空了这么几百年呢?这次因为朝廷赈灾不力引起的移民潮一直延续了十好几年,知道整个三省的人口达到九百万才止,当然后期移民都是在暗中进行。而傅恒和依克唐阿这次因为赈灾有力又的了一个虚衔。不过随之涌进来的人口增多,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粮食不够了连续两个月近一百万人涌入关外,让先前的粮食储备捉襟见肘。傅恒又连夜见了胡胖子,这个便宜丈人,通过他的渠道从江南紧急调运粮食。被召集的货轮在江南各省装上满袋收购来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到盖平货运码头,然后顺着官道运到各地分发到迁移的百姓手中,除了开垦荒地,剩余的劳动力,傅恒以以工代赈的方式供给他们粮食,于是通往各地的官道又一次的大修,道路都是三米宽的石子路,首先路被压平整然后铺上一层碎石,现在的水泥还是属于比较贵的商品,不足以用来修马路,所以傅恒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工人们的不断修建下,连接各处要地的道路都修建的平平整整。大大方便行走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修路运动一直持续到秋播的时节才停止,大部分的劳力都回到田地间播种,还有少部分大约有两万人的修路队伍被傅恒保留下来,成立奉天筑路队,负责修建维护各处道路。

    等朝廷批准的移民时间过去,关外地区一共涌入了一百二十余万人,黑龙江被安置了三十万人,吉林安置了四十万,剩下的都安置到了奉天各处。

    到九月秋播结束,三省地方一共新开垦四百余万亩田地,近九十万件农具二十万头耕牛和骡子分发到百姓手中,新开垦的土地也种上了作物,每两百户被划作一个屯子,设立屯长由政府派去屯长并派驻三到五名巡警,由他们负责管理这些移民,秋播结束后很多心思活络的百姓都到城里或者是工业区试图谋取一个活计,补贴家用。所以各大工厂人力紧缺的问题也随之解决。

    随着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各大工厂也趁着机会大力扩展,很多进入工厂的百姓,在拿到了每月的真金白银的工资后很大一部分成为了职业的工人。

    移民的事儿告一段落后,已经渐进冬季,傅恒忙了好几个月,终于在这时抽出空隙,带着老婆准备巡阅一下好久没有关注的军队,于是在通往各个新军驻地的道路上傅恒带着近百名卫兵还有自己的娇妻,开始了持续了整个冬季的巡阅。

    第五九章

    动动手指点一下推荐收藏,谢了

    傅恒的第一站就是旅顺,这个曾经的远东第一要塞,在经过日本兵灾后,全城仅剩二十六人,旅顺军港外的炮台上的重炮都被日本人拿走,拿不走的也被破坏,军港内一切可以用的上的东西都被日本人搬走。傅恒的新军接防的时候完全是一副死气沉沉的,经过小一年的修建,上万的工人劳工不断的加班加点,砸下五百万两银子,在德国工程师的规划下,这个曾经的远东要塞更加的坚固,军港被拓宽航道,并且加深。岸上一圈圈的防御工事都是用水泥混泥土建造的,最厚的机枪堡垒完全可以抵御重炮的轰炸。形成了一道道的交叉火力,在阵地前还有一道道的铁丝网,炮台上从克虏伯进口的要塞炮,一门门的重炮,还有一部分奉天兵工厂仿制的重炮黑黝黝的炮口都整齐的指向大海的方向,由于以前的老炮台没有修建路上防御工事,背后完全是暴露在外面的,所以炮台群的背后又修建了一道道的陆上防御工事,驻扎炮台的是新军第一镇的炮兵标,还有一个步兵营。而第一镇的指挥机构在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