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47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47部分阅读

兴修水利。贞观初期,关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继修复,并兴修了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防旱排涝,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贞观初年,全国劳动力普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诏规定:民间男20岁、女15岁结婚,以繁殖人口,并把婚姻和户口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全国户数增加到380万户,比唐高祖时代增加了180万户。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从贞观三年开始,全国连续大丰收,粮价由原来一匹绢换一斗粮食,下跌到一匹绢换数十斗粮食。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以往成群结队的流浪灾民不见了,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贞观中期,迅速达到了昌盛阶段,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

    贞观初期,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力逐渐增强的条件下,唐太宗又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并且妥善地处理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

    当时,东突厥是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唐朝初年,东突厥就支持北方的各派割据势力,阻挠唐的统一,并经常南下马蚤扰,抢掠人口,破坏生产,甚至威胁唐都长安的安全。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统治还不稳固,便亲率20万骑兵进逼长安,并派大将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对唐太宗进行威胁和讹诈。唐太宗正确地分析了突厥入侵的目的,果断下令扣押执失思力,并亲自率领高士廉等六人骑马来到渭水岸边,与颉利隔水而立,指斥他的侵略行为。随后,唐太宗命令唐军迅速布阵。颉利见唐军士气旺盛,军容严整,又见唐太宗神态自若,轻骑独出,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再加上使者被押,使颉利摸不透唐太宗的疑兵之计,不敢贸然率兵过河,只得与唐太宗在渭水桥上杀白马祭天结盟,带着唐太宗馈赠给他的金银绢帛引兵退去。这次唐太宗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没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万突厥大军。此后,唐太宗一方面抓紧备战,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扶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贞观二年,唐太宗派遣使者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利用东突厥贵族的内部矛盾,拉拢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谋求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统帅,率领李世勋、柴绍、薛万彻等大将,统兵10余万人,分兵四路进攻东突厥,连续击溃东突厥骑兵。同年十二月,突利可汗率部归唐。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颉利可汗伪装求和。唐太宗将计就计,李靖率精骑1万人,展开突然袭击,颉利可汗战败被俘,东突厥被灭。

    唐朝统一了北部边境,收回了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解除了长期以来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威胁,使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周围各部落、部族的首领纷纷前来降服,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北部边境统一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唐太宗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吐蕃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居住在西藏高原。其首领松赞干布是和唐太宗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吐蕃奴隶制王朝的创始者。松赞干布仰慕唐太宗的英名和大唐先进的经济文化,于贞观十四年遣使求婚。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后,汉族人民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吐蕃传播开来,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贞观时期,由于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亚洲、非洲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设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大批外国商人从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通过广泛的交流,许多植物品种如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姜等相继从波斯(今伊朗)和印度传入中国。此外,佛教经典也大量传到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也在贞观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些宗教得以在中国传播。

    贞观时期,高度先进的封建文化,也对亚洲各国甚至世界其它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商品大量销往波斯等亚洲国家,又通过他们销往西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对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大。贞观五年,日本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以后各种遣唐使和留学僧人不断到来,人数也越来越多。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在这场具有革命性的变革中,他们吸收了唐代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贞观时期,强盛的唐王朝在当时的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中国使者、僧侣和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唐家子”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统称。直至今天,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还留有以“唐人”称呼中国人的习惯。

    唐太宗共在位23年,他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展,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贞观盛世的成功面前,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超过了古人,骄傲和自满情绪开始滋长起来,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以“隋亡为戒”的危机意识逐渐淡漠了,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贞观中后期,宫殿的营造逐渐增多,追求奢侈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老百姓的徭役负担不断加重,服役的农民道路相继。

    在大臣的任用上,唐太宗也不像贞观初期那样惟才是举,以德行学识为先了。许多勋亲子弟充塞于朝廷。在兼听纳谏方面也不如从前,变得渐恶直言,不悦人谏,有时虽然勉强听谏,内心里也不愿意接受。在贞观中后期,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疑忌大臣,特别是贞观后期,这种疑忌心理越来越严重,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甚至连尉迟敬德、房玄龄这样一些佐命功臣,也未能幸免。

    在贞观后期,唐太宗还做了两件影响很坏的事。一是连续发动了两次讨伐高丽的战争,这两次战争不但以失败告终,还导致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二是强行看史官记录的起居注。中国古代的史官,在朝廷中一向有着特殊的地位。秉公直笔,如实记载,不虚美,不隐恶,是史官的神圣原则,皇帝无权干涉。因此,历来帝王都不过目史官记载的起居注,以保证史官可以无所顾虑地执行自己的职责。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传统。由于唐太宗开了恶劣的先例,此后唐代帝王纷纷效法,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遭到破坏。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坠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在临终之前,他还能够坦率地指出和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文武皆备一代名君

    作为皇帝,唐太宗宫闱生活和历代封建帝王是一样的,广占美媛,妻妾成群,皇后虽然只有一个,妃嫔则为数众多。唐太宗还曾多次举行挑选美女和才女的活动,也称得上是一个好色之君。

    在众多的后妃当中,能够以自己的贤德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贞观前期是皇后长孙氏,贞观后期主要是妃子徐惠。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知书善文,聪明贤淑,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她以自己的贤德和才干影响了唐太宗的家庭生活和政治行为,为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长孙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见解是防范外戚专权。她哥哥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佐命元勋。唐太宗对他信任备至,委以宰相之职。对此,长孙皇后一再以汉朝诸吕与霍氏等外戚专权乱政的历史事实提醒唐太宗,要求降低长孙无忌的官位。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一直到临终前,长孙皇后还告诫唐太宗注意防止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后妃得宠时,依凭裙带之风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权势是不乏先例的。而长孙皇后则力避裙带之嫌,把外戚专权乱政而导致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作为切骨之诫,是不失为远见卓识的。贞观之治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与长孙皇后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长孙皇后的政治见解和才干,对唐太宗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长孙皇后在世时,唐太宗经常与她讨论国家大事,听取她对某些大问题的意见。每当唐太宗任情使性不能虚心听谏时,长孙皇后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规劝,使唐太宗能够继续保持虚怀纳谏的好作风。长孙皇后知书善文,熟读经史,因此她也常常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来对唐太宗进行劝谏。

    在唐太宗晚年,对他影响较大的是贤妃徐惠。徐惠是当时著名的才女,聪明绝顶,博览群书,还未成年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诗名,并因此被召入宫。徐惠虽然是后宫妃子,但对国家大事也十分关心,经常和唐太宗谈论国家大事,议论朝政,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欢她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把她看作是长孙皇后一样的人物,对她的见解也颇为接受。

    贞观后期,由于唐太宗频繁的发动战争,徭役和兵役的征发空前严重,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徐惠向唐太宗上疏进行劝谏,这篇上疏结构严谨,声情并茂,论据充实,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的赞赏。

    唐太宗以马上取天下,在武力统一中原和边疆的过程中,多得力于骑射战术,因此对弓马特别精通。从晋阳起兵到登基做皇帝,他的生涯几乎是和弓马伴在一起的,他所用的弓箭,比平常人用的要大一倍,威力大,命中率高。他在指挥战争期间,每每乘骏马持大弓,冲锋陷阵。后来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娴熟的骑射技术仍然不减当年。唐太宗嗜好弓马,特别是对骏马爱极以致成癖。昭陵六骏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马成癖与他驰誉战场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擅长诗文和书法,文武全才。他一生写了不少诗文,后来被清朝人编入《全唐文》和《全唐诗》中的就有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论、史论、诏敕之类,其中《帝范前后序》、《金镜》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这些文章大多是用骈丽文体写成,注重辞藻和排列,讲求对偶与用典,在形式上还没有摆脱六朝以来的绮丽文风。但是,由于唐太宗是一代开国之君,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艰难的统治历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开创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贞观之风。由于唐太宗的倡导与实践,使贞观文坛出现了一派兴盛的局面。唐太宗不重文名。他说:“君主要以德政治天下,只靠文章是没有用的。”在贞观时期,唐太宗一直没有答应刊刻自己的诗文集。

    唐太宗的书法主要是师法于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最为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功力很深,曾书飞白字赏赐群臣。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并且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文章,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的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

    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晚年,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产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因服用金石丹药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第一百九十五章 高宗李治

    一、坐收渔利行九承嗣

    李治(公元628年~683年),字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朝第三代皇帝,在位34年,年号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成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死后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弘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共生14个儿子。其中,长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为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在做皇帝的当年便把8岁的承乾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承乾生性顽劣,喜与伶童厮混,使得李世民很恼火,令人杀死承乾称为“称心”的宠爱伶童,并罢免一批教育太子失职的大臣。但承乾并没有因此改过。后来,承乾又发明了新的娱乐方式,与七叔汉王元昌在宫中各领一队人马,手持兵器,身披铠甲,双方布阵交战,致使每次交战都要出现伤亡。起初,承乾对父亲还有所顾忌,也尽量不让大臣们抓住把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恣意妄为。承乾自幼脚残,不甚受父亲喜爱,只是作为长子,才取得太子资格。李世民对承乾越来越不满意,便生废太子之心。

    四皇子李泰以文笔见长,颇被父亲宠爱。李泰得知哥哥失宠,便想尽快挤掉承乾而自代。他让手下广泛结交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驸马都尉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承乾本来就因父亲对李泰的偏爱而忧虑,又觉察到弟弟的活动,更担心被挤掉。但是,他此时已无法挽回自己的影响,想再得到父亲的宠爱已不可能,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只有设法除掉弟弟。于是先派人冒充李泰府中的人到太宗面前密告李泰有种种不法行为,结果被李世民识破;再派人去暗杀李泰,也没有成功。承乾眼看大势已去,便暗中召募刺客死士,密谋杀入皇宫,发动武装政变,直接夺取皇位。终因事泄,阴谋流产,承乾被废为庶人。

    承乾被废,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