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59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59部分阅读

立其弟弘俶为王。弘倧被幽禁,20年后死去,谥“忠逊王”。

    第二百四十章 忠懿王钱弘俶

    钱弘俶,又名俶,字文德,钱元瑾第九子,钱弘佐之弟,母吴氏。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生,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卒。终年60岁。

    钱弘俶是吴越国的最后一位王君。开运四年(公元947年)末,权臣胡进思率军威逼弘倧退位,拥立弘俶为王。弘俶继位后减免租税,整顿内政,安定了国内局势。对中原的后周王朝仍称臣纳贡。北宋代周后,弘俶更是谨慎侍奉,不敢怠慢,多次遣长子入贡。

    宋太祖即位后,他被召往开封,虽然表面上仍然十分优宠,但他已感到必须献出吴越国领地了。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五月,钱弘俶献出土地,北宋则在扬州虚设一淮海国,令他为王,实际上仍将他留在开封。吴越国至此结束。

    虽然不做吴越国王了,钱弘俶的日子也不轻松。降国之王,寄人篱下,只好谨慎克己,小心度日。每天的早朝,他一定要提早赶到宫门等候。一日晨,风雨大作,众节度使、国王未有一人上朝,殿上只有钱弘俶父子二人,连宋太祖也怜悯道:“卿已是中年,宜避风冷,自今入见,不须太早。”就靠这种小心谨慎,使他安度余生。端拱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病卒。谥“忠懿王”,葬于洛阳城郊陶公原。

    第四十七卷 十国(前蜀)

    第二百四十一章 高祖王建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人(亦说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唐大中元年生,前蜀光天元年卒。

    王建先世卖饼为业,号称“饼师”。不过,他没有继承祖业,而是四处游荡,偷窃抢掠,后被关入狱中。逃出后,躲藏到了武当山,在僧人处洪的劝说下,投往忠武节度使杜审权处,当了一名军卒。因临阵勇敢,又有机谋,被擢为列校。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下长安,唐僖宗逃往蜀中,王建在忠武军将鹿晏弘率领下入关中镇压起义军。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鹿晏弘声称西去,迎接僖宗,率王建等进驻兴元,拥兵自重。王建被委为州刺史,但晏弘不让他实际到任,惟恐其自成势力,引起王建不满,在随僖宗入蜀的权阉田令孜引诱下,与晋晖等5人率部奔往成都。田令孜将5人收为养子,拜诸卫将军,号称“随驾五都”。后随僖宗还长安。

    僖宗还京后,河东节度使王重荣与田令孜因争夺解池发生冲突,王重荣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连兵进犯长安,僖宗再度逃出长安,西往兴元。王建被任命为清道斩斫使,保护僖宗出逃。行至栈道,栈木已被追兵燃着,摇摇欲堕,王建在前为僖宗牵马,勉强冲出烟火。僖宗感泣不止,解御袍赐给王建,并说“上有泪痕,权作纪念”。至兴元后,马上委王建兼任壁州刺史。禁军将帅兼任州刺史,过去是没有先例的,但他因依附田令孜,遭到排挤,已成为众矢之的,被新任观军容使杨复恭赶出朝廷,任命为利州刺使。王建的幻梦破灭了,他感到生逢乱世,皇帝是靠不住的,他要为自己开创基业,把皇帝老子、等级秩序都抛到了脑后。

    王建到利州后,召集勇士,兴武练兵,又接受部将的建议,注意境内百姓的安抚,养士爱民。因此,势力大增,士卒达到数千人。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其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担心王建自成势力,不受约束,多次招王建前往。但王建根本不理会这一套,干脆率军沿嘉陵江而下,攻克相邻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县),赶走原刺史杨茂实,王建自己为自己升官防御使。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唐僖宗死,昭宗即位。王建对部将道:“我在军中日久,深感用兵若不用天子名义,不仅敌城不会归附,自己的将士也容易散离。”于是令谋士周庠代他起草了一份奏章,要求为朝廷讨平不奉诏命的颍川王陈敬瑄,并列举他的八大罪状。昭宗也想利用这一机会把西川控制在朝廷手中,因此,派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召陈至京城做龙武统军,陈闭门不纳昭度。十二月,昭宗调军近10万,委韦昭度为招讨使,王建为行营诸军都指挥使,并特地割西川邛、蜀、黎、稚四州置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

    就在王建略取两川的时候,唐王朝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北方形成了朱全忠与李克用两大对抗势力,关陇则有割据凤翔的李茂贞,南方各地也是藩镇割据,形成了若干势力中心,唐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昭宗皇帝成为藩镇的掌上玩物。

    这几年间,北方依然是梁晋争雄。王建利用北方政权无暇旁顾之便,在蜀地务农训兵,发展经济,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八月,朱全忠杀昭宗,立哀帝。至天复七年三月,取而代之,直接称帝,并遣使至蜀,王建拒而不纳,驰檄各地,表示要与李茂贞、李克用等会兵讨梁。

    九月,在掌书记韦庄的具体策划下,王建率众大哭三日后,即皇帝位。国号大蜀,自称以金德继唐运。王建生于卯年,属兔,左右侍臣编造了一通“免子上金床”的谶言,附会迎合。

    王建称帝后,以唐末著名文人韦庄为宰相,又任命张格、王锴为翰林学士。

    王建称帝的第二年,改年号为武成。他在位期间,能兼容并蓄,招贤纳士,除著名文人韦庄、毛文锡、牛峤、牛希济等人外,道士杜光庭、诗僧贯休等人也被他罗致门下,杜光庭受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贯休也被封为“禅月大师”,并赐号“得得来和尚”。这使得前蜀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几个文化中心之一。另一方面,王建出身行伍,对随他左右征战,握有兵权的武将们一直格外提防,对可能危及他统治的人,不管是功臣、养子还是亲子,一概不能容忍。这酿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内部纷争。而计立太子,又是最为惊心动魄的。

    王建当时比较喜欢雅王宗辂与信王宗杰。宗辂与王建相貌肖似,宗杰则才敏机警。王建最初想在这二人中选一个太子。不过,他所宠爱的徐贤妃却另有打算,想立自己的儿子宗衍为太子。但宗衍在王建诸子中排行最小,又懦弱无能。徐贤妃与权阉飞龙使唐文扆相联合,使唐文扆向宰相张格表示王建有心立宗衍为嗣,要他设法联络群臣上表。张格连夜找到中书令王宗侃等人,诈称收到王建密旨,要上表请立宗衍为太子,文武大臣多在上表中署名。王建令相士为诸子相面,相士受徐贤妃贿赂,也说宗衍之相最贵。王建以为臣下都拥护宗衍,遂下诏立为太子。但随即对左右侍从道:“宗衍幼懦,不知能否当其任?”

    虽已立太子,眼看宗衍十分不争气,王建还是暗暗计划废掉宗衍,改立信王宗杰。宗杰有才略,常向王建陈述对国政大事的看法,王建十分喜受。但不久,宗杰竟暴病身亡。王建怀疑是有人暗算,因查无实证,只好作罢。此后,对自己的饮食起居却格外小心,一次皇宫夜间失火,王建竟不许前来救火的士兵入内,听任大火吞噬宫殿与帛财。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入夏以后,王建病重不起,五月,召北面行营招讨使兼中书令王宗弼回成都,任为马步都指挥使,典掌兵权,防备突然事变。五月二十日,王建召大臣至寝殿,嘱托道:“太子懦弱,若不堪大业,可置于别宫,幸勿杀之,只要是王氏兄弟,诸公可择而辅立。徐妃兄弟,只可显爵厚禄,不可使掌兵预政。”徐贤妃与唐文扆惟恐王宗弼乘机秉政,遂派人把守宫门,不许众大臣入内,切断了王建的对外联系,唐文扆计划王建一死,即兴兵诛杀宗弼等大臣,并派皇城使潘在迎为他侦察外事。潘在迎却把这些透露给宗弼,宗弼即率众臣闯入宫中,向王建奏陈唐文扆的罪状,王建将文扆贬为眉州刺史,继又削掉官爵,流放雅州。但王建担心王宗弼等武将多是元老功臣,未必能听命于新帝,因此,驱逐唐文扆后,以宦官、宣徽南院使宋光嗣为内枢密使,负责都城及军旅之事,与王宗弼等人共同受诏辅政。

    六月一日,王建病卒。次日,太子王宗衍即帝位。王建在位12年,终年72岁,谥“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葬永陵。

    第二百四十二章 后主王衍

    王衍,字化源,原名宗衍,是王建第十一子。母徐贤妃。

    王衍自幼习文,有才思,好作艳体诗。但性懦怯,喜游乐,惮于政事。初封郑王,后以母亲宠得立为皇太子。王建死,乃嗣位。时年18岁。改名王衍。

    即位之后,王衍耽于游乐,不理国政,中书令王宗弼与内枢密使宋光嗣内外擅权,皇太后、皇太妃也各以教令干政,王衍所亲信的内官宋光葆以及吏部侍郎文思殿大学士韩昭等人也是作威弄权。一时间,政出多门,混乱不堪。但王衍根本就不关心这些,他或外出游乐,或宫中宴饮,享乐无休无止。

    即位的第二年春,王衍就与太后、太妃遍游近郡名山,奢费无度。第三年秋,声称亲征凤翔,率妃嫔随从由成都往汉中而来,王衍身着金甲、头戴珠帽,不伦不类,随从队伍连亘百余里,鼓乐声也传到数十里外。王衍写出《水调银汉曲》,让乐工在船上弹唱,又命人沿途搜寻美女,阆州百姓何康有一位美貌女儿,已受聘待嫁,王衍命人强行抢来,结果此女的丈夫大恸而死。

    王衍还常常到城中酒楼市肆、秦楼楚馆寻欢作乐。每到一处,就题字壁上“王一来”。蜀人好戴小帽,而王衍喜戴大帽,为了不让市民认出自己,王衍又下令蜀中士民必须戴大帽。

    乾德四年(公元922年)夏,王衍听说军使王承纲有一美貌女儿,就令人抢入宫中。王承纲上朝请放出女儿,王衍大怒,将他流放茂州,承纲女自杀。此事使武臣旧将人人寒心。咸康元年(公元925年)十月四日,王衍率佞臣韩昭等人由成都出发游乐。次日至汉州,镇守边地凤州(今陕西凤县)的武兴节度使王承捷派人送来快报,言后唐大军已进入关中。但王衍却认为这是大臣们故意合谋阻挠自己北行。

    君臣一行且行且乐,刚至利州(今四川广元)就遇到溃逃下来的败兵。原来唐兵已大举入境,武兴节度使王承捷投降郭崇韬。至此,王衍才相信唐兵已来。他留王宗弼率军守利州,自己由绵州返成都。

    此时的前蜀,正可谓土崩瓦解,唐军所到之处,前蜀守将或降或逃,几乎无抗拒者。十一月六日,王衍回到成都。次日,在文明殿召集群臣,君臣相对涕泣,无一人能有救急之策。十五日,王宗弼也逃回成都。王衍及太后前去劳问,宗弼骄慢无礼,拥兵两侧。当晚,发兵幽禁王衍及太后、诸王,收取玺印,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十七日,唐军至汉州,宗弼派人送牛酒前去慰劳,又使王衍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起草降书,遣兵部侍郎欧阳彬奉表请降。二十六日,后唐西川面行营都统、魏王继岌至汉州,宗弼前去迎候。次日至成都,二十八日,在升仙桥旁举行了受降仪式。前蜀灭亡。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正月,王衍并宗族、百官一行数千人被押往洛阳。三月,行至长安,唐庄宗下诏令他暂驻此地,不许东来。

    四月三日,向延嗣至长安,杀王衍及其一家。王衍时年28岁。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唐明宗追封王衍为“顺正公”,葬于长安城南的三赵村。

    第四十八卷 十国(后蜀)

    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祖孟知祥

    孟知祥,字保胤(亦作保裔),刑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生,后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卒。

    孟知祥初随其父事晋,渐被晋王李克用赏识,嫁之以弟克让之女。存勖嗣位,擢知祥为中门使,典掌枢密,中门使一职权重位轻,与晋王接触频繁,知祥的几个前任都因故受诛,无一生存。因此,知祥屡求改任他职,并荐郭崇韬代己。存勖任知祥为马步军都虞侯,存勖称帝后,改太原府为北京,任命知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郭崇韬受命辅魏王继岌伐蜀,荐知祥镇西川。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知祥由洛阳西行,当晚,行至新安西的石壕村,中使马彦珪赶了上来,向他宣示庄宗诏令及皇后教令。皇后令继岌杀郭崇韬。知祥叹道:“乱将作矣!”兼程赶赴西川。

    17天后,知祥入成都,但郭崇韬已在4天前被杀。蜀中人情汹汹,局势不稳,知祥选择廉吏,安慰民心,减免前蜀的苛税杂赋。不久,魏王继岌北返,庄宗又被杀,李嗣源(明宗)即位,继岌自杀。知祥见中原动乱,暗自准备据蜀称帝。

    曾经出使前蜀的泗州防御史李严,毛遂自荐,被任命为西川都监。李严上次出使前蜀后,即建议庄宗伐蜀,因此,行前老母对他说:“汝前立灭蜀之谋,今又入蜀,恐怕要以死报蜀了。”知祥闻知又有监军到来,大怒道:“诸道皆废监军,为何独西川置之。”但又听说是李严前来,心中松了一口气,在庄宗时代,李严一次因激怒庄宗,被喝令推出斩首,知祥当时是教练使,他先令行刑的刽子手不要下手,然后急急入殿,劝庄宗从轻处罚,庄宗免李严死罪,只笞二十板了事。李严因此一度对孟知祥感恩戴德。所以孟知祥认为,这次只要稍稍向李严示意,他就会折返洛阳。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正月,孟知祥先派属吏到剑州迎候,并转达自己的意思,又派出甲士全副武装迎接李严,想代李严制造一个折返的借口。谁知李严根本不理会这些。一次酒宴上,李严令孟知祥杀掉原西川监军焦彦宾,知祥不从,并厉声责问:“公前次出使,归后请兵伐蜀,今公复来,不知用意何在?”说毕,揖手送客,示意部将王彦铢将他杀掉。李严威风尽失,连连叩首,向知祥告饶道:“严之罪大,虽死不免,但请恩公放我西还,老死洛中。”知祥道:“众怒难遏。”还是杀掉了李严。这时唐明宗为笼络知祥,刚刚放知祥留在洛阳的妻儿去成都。他们走到凤翔,李严被杀的消息传来,当地官员便将他们扣押下来。唐明宗得知消息后,不想因此激怒知祥,诏令凤翔放还知祥家眷,对知祥擅杀李严一事也未予究责。孟知祥在西川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独立势力。

    自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起,孟知祥苦心孤诣经营6年,终于占有了东西两川,已届老年的他松了一口气。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二月,知祥又被封为蜀王,闰正月二十八日,知祥即帝位,国号蜀。任命赵季良为宰相,王处回为枢密使。不过,他的健康却日渐恶化,并未因称帝而好转。在六月的一次宴集中,竟无力举觞。但他还是硬撑着料理军政要务。七月七日又在丹霞楼大宴群臣,入夜在楼上看宫女们做乞巧游戏,病情加剧。二十六日,立皇子仁赞为太子,召赵季良、李仁罕、赵延隐、王处回等人入宫,受诏辅政,当晚死去。终年61岁。谥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和陵。

    第二百四十四章 后主孟昶

    孟昶,初名仁赞,字保元,是孟知祥第三子,母贵妃李氏。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生,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卒。

    孟昶自幼聪睿知礼,深为父亲所爱。知祥称帝后,他被任命为检校太保、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处于储君的地位。明德元年(公元934年)七月,知祥病卒前,将他立为皇太子,并遗诏旧臣宿将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人辅政。

    孟昶年少即位,国政大事多委于辅政大臣,当时李仁罕、赵廷隐为前代宿将,手握重兵,王处回长期为枢密使,典掌机要,三人多各行其是,势焰极盛,独宰相赵季良能谨守职分,尽心辅佐。至广政十一年(公元948年),将赵廷隐,王处回罢知政事,赵季良也在此前病死,至此,孟昶方可独立地处理政务。

    自孟昶即位到他降宋,中原王朝朝代更迭,内乱不断,而且又有北方契丹的侵扰与威胁,一直无暇西顾。因此,除后?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