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新七仙女 > 新七仙女第35部分阅读

新七仙女第35部分阅读


    江南(谢灵运):我要再活他个500年也不嫌多。

    教授:呵呵。

    第一百四十八集 冰封活人夫妻48小时

    第148集

    “冰封活人夫妻48小时”。

    第一百四十八集

    411、“冰封活人夫妻48小时”

    比基尼美女挑战极寒。

    这对夫妻新潮生活有好怪。

    邀请他们参加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应该当之无愧。

    他们在冰库生活48小时。

    也就是两天两夜。

    江南(谢灵运)看到这条新闻,顿时热血。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新新人类,花样百出。

    他决定带几个美女去参加“冰封活人48小时”州河赛。

    现场已经有4名选手在1平米冰屋挑战极寒。

    有美女穿比基尼跃跃欲试体验,未坚持2分钟。

    江南看到的是1月22日罗伊久的网络报道:

    1月21日,4位耐寒达人穿着短裤或泳衣,赤膊走进1立方米的冰屋中。

    当日,经视“冰封活人48小时”耐寒极限挑战赛在长沙开赛,四位选手将蜷缩蜗居在冰屋中不吃不喝生活48小时。

    记者现场了解到,从1月21日12:45开始至23日15:00结束,来自安徽黄山的崔德益、来自湘西的向勇以及安徽宿州的詹春乙、罗丽夫妇四位选手将分别在长沙湘江边的一立方米的冰冻空间里挑战极度严寒。

    此次参与比赛的四位选手都有着不俗的严寒挑战成绩,被称“黄山北极熊”的崔德益是中国冰人王刚义的闭门弟子,更是南极冰海冬泳世界纪录的缔造者。

    来自湘西龙山的向勇被称“火娃”,2013年7月8日在冰块里待足150分钟,缔造世界吉尼斯耐寒记录。

    此外,被称“极地冰虫”的詹春乙也曾应邀参与湖南电视台的“冰冻活人”,而其妻子罗丽则是国内耐寒第一女冰人。

    作为其中的东道主,来自湘西龙山的向勇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身高只有1米60,这次的空间对我来说是占便宜的,而且又在我们湖南,必须要证明我们最牛。”

    导演组介绍,从12月21日中午进入由冰块堆砌的一立方米的空间里,四位选手将不得进食、进水,挑战严寒生存。比起以往的耐寒系列比拼,此次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比赛空间如此狭窄,选手在其中难以伸展身躯,造成相当大的难度。

    有别于以往在录影棚或其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比赛,此次的比拼则是设立在长沙湘江边的万达广场,现场配备超过150人的后勤、医疗队伍随时关注选手身体状况,同时,市民也可以随时参与围观。

    为了让比赛更透明,导演组介绍,此次比赛将通过56台高清摄像机、24路讯号传输、卫星连线、实时对讲等手段进行48小时不间断直播。

    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更新潮的新生活呢?

    江南特派记者前去采访了另外一个怪人。

    他就是来自湘西的一名发明家。

    他发明了火鞋子。

    组委会决定:

    邀请他参加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并且给每一位情人发一双”火鞋”。

    第一百四十九集 湘西大山走出爱迪生

    第149集

    湘西大山走出个“爱迪生”

    第一百四十九集

    412、专利发明19项:湘西大山走出个“爱迪生”

    在此之前,江南采访到一个古怪的发明家。

    他是一名牧童,他发明了特制的笛子、水车和二胡;

    他是一名教师,他发明了特制的多功能乐器扬琴;

    他是一个下海者,他发明了19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产品;

    他是一个怪人奇人吗?

    他发明了冬天会发热的“三火”皮鞋……

    413、挑战自我,音乐讲师搞发明

    在湘西龙山县一个叫水坝的地方,40多年前的茅屋里传来婴儿的第一声哭叫。一个发明奇才就诞生在这块大山之中了。

    他的父亲叫张宏保,是乡供销社的会计,母亲叫江金花,是农村妇女。父亲略通文墨,给儿子取名叫张正凤,一人姑娘的名字。

    可小伙子就是小伙子,张正凤从小就特别俏皮,能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他在水田读小学五年,又在乡里读完初中、高中。这时候,文化大革命暴发了。成绩优异的他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只好回到农村,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接过母亲的重担,当起了湘西大山的农民。

    不过,张正凤与别的知青有点不同,有点怪。小时候,他喜欢做玩具。他用石头磨尖磨圆,做成了旋转的陀螺;用竹筒做成“吱吱呀呀”的小水车。四年之后,他用蛇皮,竹筒和木料,做成了二胡、板胡,其工艺音色,绝不亚于百贷店里卖的。

    农作之余为一解忧闷和疲劳,张正凤就拉二胡。他自购乐谱、歌本,拉起《良宵》、《二泉映月》、《梅花三弄》。他是无师自通的,越拉越好。他有一杆长笛,人间的悲欢离合都从笛眼里飞出。乡亲们都感到他的奇,他的怪,说他是一个山里凤凰,迟早是要飞到山外去的。

    他就是喜欢创新。不愿意走人家老辈人走过的路,而总是要自己去找一条路走走。可是,大山掩盖了他的才华,弯弯山路磨砺他的意志。他想走出大山,走出那条长长的石板路,

    1972年,乡亲们极力推举,把他送进了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他喜欢标新立异,无拘无束。对前人的东西,他认为不能照搬,可以的就学一学,不可以的就不学。因此,教师上课,上得好他听,上课不好的,他就是思想开溜,想自己的发明去了。在大学里,他搞了一项发明,成功了。这就是他研制的多功能杨琴,可以发出吹、拉、弹、唱多种声音。

    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山里人的质扑和城市文明结合,镜成了他自己的人生世界观。他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他认为,做人的本质是一个“诚”字。不投机,不取巧。他说他不想当官,当官的人,如果不学无术,一是下了台,什么也没有,干了坏事,只有骂名。而在乎他,靠的是真才实学,不靠关系,不搞钻营,实实在在的做一点于国于民都有益的事。

    1975年,张正凤凭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朴实真诚的为人品质被留校了。他是家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后台、背景、。这一留校当大学教师,一干就是15年,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山窝窝里出了个大学教师,已经是出了凤凰,很了不起了。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学老师真的很舒服,很自由,可以做自己的科研,可以当教授,可以写论文论著。但是,15年后,张正凤突然向艺术院领导提出:辞职下海搞发明。他们最初产生辞职的原因是看到《湖南日报》上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进一步放宽科技人员政策的规定》,其中说大学教师,可以辞职下海,开发科技产品。张正凤决定挑战自我,他下海了。

    这是1990年。张正凤这张辞职报告,一石击破水冲天,在校园引起阵阵波浪。老教授、老教师为他是惋惜;老同学、老同事千方百计劝他放弃下海,说搞不得;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支持他的,都说张正凤,你该知足了,大学教师,多好啊,早涝保收,终身有保障,不晒太阳不淋雨;当地委秘书长的舅舅也批评了他。

    但是,张正凤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第一百五十集 拼命三郎获19项国家专利

    第150集

    “拼命三郎”获19项国家专利。

    第一百五十集

    414、超越自我,“拼命三郎”获国家19项专利

    张正凤搞发明真可谓是个“拼命三郎”。他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创造、发明。走路在想,吃饭在想,睡觉在想,连做梦都在想。有一次,他骑单车去搞调查研究,一路上想着发明的事儿,没想到突然撞到别人身上去了,害得他连连赔不是还要出赔偿金。

    在学校当大学讲师的时候,他已发明过多功能扬琴。出来后他想着还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先去做一种很特别的古筝。这种古筝必须有别于市面上卖的那种,是一种工艺品,也是一种高雅的乐器。1995年5月1日,张正凤筹办的湖南首家古筝厂正式开业了。

    谁知开门不顺,一辆中巴车把他手下的一名工人撞出20多米远,七窍流血。这下麻烦可大了。张正凤是湘西人,在长沙交警部没有任何熟人,司机抓住了,但不知怎么办。先送工人进医院抢救,住院10多个月,总算捡回一条命。接着又索赔。张正凤自己也垫上去不少钱。

    这一挫折并没有挫掉张正凤搞发明的锐气,相反他越战越勇。这年秋季,他的古筝厂由于做出了脚架小巧,筝凤缩小,音色更美,携带更方便的新古筝,而大受市场欢迎。他参加了两次国家级商贸局展览订货会。第一完订单是香港老板,订了85万元合同。市场人士评价:张氏古筝,超过了上海敦煌、牡丹等名牌。这种融音乐,工艺、美术、流行于一炉的乐器,让人越看越爱。也有老板不相信,这么精致的东西,是出自一个从湘西大山走出来的农民儿子之手。其中老板陈治国先生在深圳有个乐器经营办事处,他请来了上海乐团第一任团长何斌先生把关,叫张正凤带古筝去试弹。同时比赛的还有扬州、北京、西安、广州等地的名琴。有些老板开始都说张氏古筝不行。结果张正凤把琴调好,5分钟搞定,弹琴一听,一比较,都承认他的古筝音色好,1200琴超过了1700琴的音色。张正凤大获成功,并获国家专利。

    张正凤由此名声鹊起。省市领导王克英等前来参观并予以肯定。港、澳、台商人纷纷前往古筝厂订货。他们认为,这是国内目前最高档的古筝。国内有不少古筝厂家,老板不懂音乐,更不会声乐传播。张正凤说,这二十一根弦,弦弦都有学问。他苦心钻研多年,就这21根弦,换音、音色、音变恰到好处,日渐完美。张正凤是个追求至善至美的人。

    古筝走上市场,张正凤觉得这个厂发财受限制了。因为他对工艺、音乐要求甚高,而技工们的制作水平参差不一,无法保证古筝的质量。由于是手工制作,无法成批生产,因此经济效益也不可观。于是,他决心另起炉灶,改研它门。

    这个时候,张正凤面前没有退路。只有进,决不容许退。他说不想发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商人发财,于国于民有利。他想把事业做大。于是,他接二连三发明了新产品。他发明了“特种单车打气筒”。他发明的这一产品,造型新颖别致,小巧玲珑,方便有利,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两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他的这一产品合同订单上竞达2。7亿元!订货会胜利归来,他组织了8个厂家生产。谁知这些厂家无法保证质量,最后都搞不下去,中途夭折了。

    张正凤又一次失败了。不是发明失败,而是经营失败。这次败得很惨,2。7亿元的合同付之东流,成了一纸空文,信誉自然大受影响。

    第一百五十一集 中国爱迪生造出冬天发热鞋

    第151集

    中国“爱迪生”造出冬天发热鞋。

    第一百五十一集

    415、冲破难关,中国“爱迪生”造出冬天发热的鞋

    爱迪生发明蓄电池,历经2500次失败,最后才成功。张正凤并没有被失败打倒。失败是成功之母。他认为,别人做得到,想得到的事,他也能做得到想得到,但他不再去做,不再去想。他要做,要想的事,必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别人做不到的事,他去做,这样才有滋味。风险越大,效益越高。

    日夜奋战,张正凤又发明了15项国家专利新产品。

    已是1995年隆冬,寒风刺骨。张正凤是个怕冷的人,一到10月,他就穿棉鞋,鞋内还要垫棉垫子。每天晚上他要泡脚一小时。起了冻疮,又痒又痛,难受死了。他是湘西人,回家烤火桶,脚一热,一身热,脚一冷,全身冷。寒从脚上升,病从寒中起。咳嗽、感冒、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都是因冷、湿而起。张正凤也吃尽了冷的苦头。他反复在捉摸:怎样解决脚不冷,让脚发热的问题?

    张正凤想,这发热的鞋子,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要安全,又要可靠;动可以发热,静也可以发热。关键是安全。用加油站的油料发热,不仅麻烦,而且保温时间短,温度也不均匀;用手机电池充电发热,不仅成本高,而且时间慢。过去有人用化学品、蓄电池、高能电池试验作过鞋子,但都不理想,最后都不了了之。

    因此,首先要解决发热技术问题。要安全、可靠、时间长、温度均匀。为此,张正凤反复钻研物理学、化学中的先进科学,比如燃烧学。他每年买书万余册,家中成了个小图书馆。书上也没有先例。要想重新组合,创造加想象,再造一个新的发热器来。张正凤正是借助音乐的7个音符展开联想的。1,2,3,4,5,6,7。7个组合了成千上万首完全不同的曲子啊!为什么不可以运用物理学,燃烧学,化学中的一些原理,组合再造成个发热的东西来?经过三年上万次的实验,他异想天开地反复设计、组合,忽然大腿一拍,茅塞顿开!他创造了“暖药性缓解液”,加入天然植物香料,加上末燃烧完的洒精分子,徐徐渗入鞋、袜、足部,发热暧足,消炎杀菌,可谓香鞋。他的新式发明成功了。一个在国内外都堪称罕见的发热器延生了。他立即申请了国家专利。

    专利批下来,他发明了中国第一双、世界也居罕见的“爱迪生”式红外式发热鞋。这双鞋,成本低,每双只需增加20元即可;发热时间长,温度38至45摄氏度;使用更方便,往特制的鞋底一塞就可以了。一天只需花费几角钱燃烧的晶体。可以穿上它走遍天下,安全轻便。冬季穿了,使人长寿。树老先老根,人治先治脚,要想延衰老,天天保脚跟。这双鞋活血化淤,驱风散寒,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扶正祛邪,调和腑脏,平衡阴阳,是种罕见的保健鞋。走过冬天的脚们冻疮累累,救命鞋为治疗冻疮,脚气,脚臭费尽心思,终于成功。这一成功来之不易。

    著名影星斯琴高娃、陈道明等穿了“三火”鞋,走在北京冬雪街上笑得合不拢嘴。

    张正凤创办了湖南正天科技有限公司,他联合北京正圆集团,云南南药集团共同创办了,北京三火鞋业有限公司。集合了包括意大利鞋业专家在内的物理、化学、医疗、机械等行业的5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科技创新,造福人类”的伟大创举。他所投入的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上万次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的“三火”鞋,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被湖南省科委列入“一级星火计划”优先重点发展项目,引起了世界鞋业界的轰动。

    “爱迪生”式的中国发明家张正凤说完这些话,深情的望着远方的蓝天。他的高高的额头发着亮。他不再发言。

    他的身后是19项获国家专利的发明产品,他的前方是一条远大宽阔无限的科学大道。他的名言不用说,我也猜得出来,那就是两个字:“行动”。

    第一百五十二集 宋祖英也将来到仙缘桥

    第152集

    宋祖英也将来到仙缘桥。

    第一百五十二集

    本次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将邀请宋祖英千里前来演唱最新歌曲。

    大家翘首以盼。

    筹备组派出精干记者,采访了关于她的故事。

    415、家里是绝对的农民。

    举世闻名的湘西猛洞河地跨永顺与古丈两县,酉水下游风光绮丽,武陵山脉千奇百态。 古丈境内集众山水之美而独成一体,美山美水养育出美人、美歌。

    三十三年前的八月一日,宋祖英降临在这里一个世代为普通山民的家庭。上溯几代,宋家没有一个人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宋祖英的降临,改写了宋家的历史。

    童年的宋祖英也曾有过欢乐的时光,但这种时光匆匆而去。十二岁那年,她父亲因病去世,柔弱的母亲用瘦削的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 ,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