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8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8部分阅读

的时候,比你现在还要没有经验呢!现在革命事业正处于低谷,很多岗位都急需人才,不要管你能不能胜任,只要没有比你更好的人选,那么就该勇敢地站起来接受中央和主席对你的考验!”

    粟裕闻言深受震动,这才接受了胡卫东的任命,但还是坚持自己只是暂代,等到将来干出成绩来再转正,胡卫东想了想答应了下来,毕竟粟裕纵然曾是红十军团的参谋长,但那支极盛时期也不过一万多人的部队虽然是军团编制,其实兵力还没现在的红十五军一个师多,循序渐进一点也好

    虽然在升官的时候很谦虚让,但一谈到军事,粟裕就不自觉地显露出了名将的傲气与魄力,在了解了红十五军的大致实力后,他很快就草拟了一份作战计划交给红十五军指挥部讨论,希望可以进行一次大的歼灭战,将这几个月来一直盯着挺进师不放的赵观涛第八军全部干掉

    “这可是一个军啊,兵力恐怕有三万人以上,而且装备不错,全歼只怕没那么容易吧?是不是围三缺一打击溃战更稳妥一些?”,胡卫东不禁有些迟疑。

    “我们十五军兵力足有白军第八军的三倍、战术水准、火力强度与官兵素质也都在他们之上,只要以自动火力弥补包围兵力厚度的不足,一定可以全歼这支白军。其实当年十军团只要有充足的弹药,也不会折在这种货色手里现在这种子弹尽管打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粟裕感慨道。

    对于粟裕的提议,胡卫东不禁有些心动,十五军自起兵以来,已经消灭了不少敌人,但全歼一个整军的事还真没干过,一旦成功得手,估计老蒋暂时就只能放弃对苏区的围剿了,要知道其实当年几次反围剿基本上也只需歼敌几个师,国军也就不得不退兵了,毕竟老蒋还需要足够的兵力优势以弹压地方军阀,如果损失太大他也承受不了。红十五军这几个月里光是中央军就消灭了十万以上,若非老蒋现在势力远胜从前,恐怕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粟裕的战役计划书并不是很精细,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或许正是这种看似粗略、却给作战部队以较大自由度的布置更容易获得胜利吧?不过,胡卫东还是谨慎地问道,“如果打不好,那么会是怎样?”

    “即使打不好,也最多是让一部分敌人逃掉,以赵观涛的兵力,即使正面硬碰硬,也远不是我们的对手。”,粟裕自信地答道。

    “那就打吧!”,胡卫东狠狠一捶桌子,沉声说道。由于胡卫东自己还不擅于指挥大兵团,兼且为了让粟裕在军中树立威望,胡卫东将此战的指挥权交给了粟裕,并对包括叶飞在内的所有将领郑重宣布“副军长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令粟裕在感激之余,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虽然红十五军已经名声赫赫,但赵观涛坐拥一个军三万多人,又刚刚因为几乎全歼红十军团(仅粟裕等千余人成功突围)、并俘虏方志敏等赤色党高级干部的功绩而被晋升为陆军中将,部队所损耗的兵员和弹药也都在南京得到了补充,还加强了一些新装备,可以说是实力大增,因此这个时候的赵观涛正信心爆棚着呢,加之刘峙这个废物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夸大了红十五军的伤亡数字,赵观涛还以为红十五军已被打残,自然更是信心满满。在红军以营级单位连续吃掉第八军派出的剿匪小队后,赵观涛意识到大概是那支传说中的红军与他一直追剿的那些人会合了,立刻就下令前线收缩兵力,要求部下至少也要以团级规模单独行动,但即便如此,冲在最前头的那个团也还是陷入了红十五军主力的包围而惨遭全歼。

    为了迷惑敌人,这次战斗中红十五军派出了超过三万人的兵力,却基本没有使用任何火炮和自动武器,这便给赵观涛造成了一个假象“赤匪主力都在那里了,而且装备一般,很好对付”,于是这厮立即就兴冲冲地亲率集结完毕的第八军主力追了过来,结果却陷入了红十五军两个师六万余人的包围圈

    这下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终于不再保留实力,火炮与机枪火力全开,打得第八军哭爹喊娘,但令胡卫东意想不到的是,最终将敌人士气打垮的却是刺刀。当这次担当主攻的独立师三旅三团全体指战员一齐亮出雪亮的刺刀冲进敌人阵地之后,原本还能硬着头皮躲在紧急挖掘出来的战壕里负隅顽抗的敌人一下子就崩溃了,红军战士们像赶鸭子一般地抓到了足足两万多个还都是活蹦乱跳的俘虏

    第四十三章 初具规模

    这一出人意料的战果引起了胡卫东的深思,“单以杀敌效率来说,刺刀其实比不上大刀梭镖等纯粹的冷兵器,但是大刀队、梭镖队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只是一冲敌人就瞬间崩溃的情况,看来值得好好研究或许是因为上刺刀之前,敌人的心理还处于适应远程攻击的状态,结果一下子突然变成了血腥惨烈的白刃刺杀战,意志较为薄弱的战士心理上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变化,而大刀队出战的话,敌人一看就知道是要打白刃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上的准备,而且火器对上纯粹的冷兵器还会有心理优势,可以部分抵消白刃厮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近现代历史上常有几百、甚至几十个军人以刺刀(而且是在个人武力未必有优势的情况下)击溃几千、甚至几万敌军的例子,却从未听说有谁能靠大刀以一敌百的”

    正是受了这一战的影响,胡卫东从此更加重视红十五军官兵刺杀技战术的训练,后来还特别将那些身手较好练家子与擅长白刃刺杀的老红军和一部分出身于以前胡琏部下的“解放战士”编成了一个特别强调近身白刃战的团级部队65团。在红十五军的序列中,这个团的装备并不是最好的,但他们的刺刀却为他们赢得了无数荣誉,后来被授予了“老虎团”的光荣称号,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由于赵观涛家中巨富,又好歹算是中央军,而且在两三个月前刚刚更换了新装备,第八军的装备居然比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第十八军还好,再加上此役打得很快,敌人大半投降,红十五军缴获到较多的完好装备,其中有重机枪149挺、轻机枪512挺、高射机关炮12门(中国人其实是最早知道拿来打地面目标的)、75山炮12门,82迫击炮24门,37战防炮6门,以及一万多支德式步枪和上千支各式手枪,唯一遗憾的是,野战获胜一般都不会缴获到太多的弹药,随着火炮的增多,红十五军的炮弹又不太够用了

    但不管如何,将敌军的火炮几乎全部无损拿下总是一件好事,其间龙飞豹的特战队居功至伟,这支初具雏形的特种部队现在已经发展到500多人,其中成为正式队员的也有67人了,尽管他们离胡卫东要求的“精通至少两门外语,会开汽车、飞机与轮船,骗人不需要打草稿”等更高的要求还差得远,但已经开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过更令胡卫东惊喜的是,粟裕对特种战术理解得很快,原来当初挺进师为了生存,已经在有意无意间实践过其中的不少内容了,只是毕竟全靠自己摸索,失误受挫在所难免,想起牺牲的那二三十位优秀红军战士,粟裕在大胜之后却反而流下了热泪

    有了粟裕在(也因为闽浙赣苏区受创相对较轻,人口比例还算合理。),胡卫东不但可以比以前更快地扩充军队,而且更能大胆地兵分三路,由他率领教导师、粟裕率领挺进师、叶飞率领独立师各自为战,攻城略地的效率顿时倍增。而国军那边,由于兵力严重不足,闽浙赣苏区又刚刚“光复”没多久,人心还是向着红军,结果到35年5月下旬的时候,江西的弋阳、横峰、上饶、贵溪、余江、万年、德兴,浙江的开化、庆元,安徽的婺源这十个县全部收复,又另外夺取了以前苏区之外的江西广丰、铅山二县,加上之前占据的几个县,辖地一共达到了十六个县,正规红军超过了十二万人,而且与闽赣粤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土地革命战争以来最大的一片革命根据地——“闽浙赣粤皖边区”

    更令胡卫东高兴的是,刘鼎等原来洋源兵工厂幸存下来的干部职工也陆续与红十五军取得了联系,并挖出那些埋藏起来的机器设备加入了红十五军的兵工厂,加上红十五军兵工厂自己的底子与之前兼并的闽北兵工厂,还有先前与广东军阀交易来的一些设备,其实已经初具规模,有了这一不错的基础,胡卫东又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造,还新建了一条子弹生产线,兵工厂此后每月可以生产各种枪弹五十多万发,已经超过了当年红军极盛时期各根据地兵工厂产能的总和,而迫击炮、迫击炮弹、手榴弹、地雷等其他产品的产能与质量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兵工厂的干部职工在生产线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为将来建造规模更大也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兵工厂还按照胡卫东绘出的设计图生产出了一种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简陋至极的冲锋枪,这就是历史上令敌人和使用者都很头痛的英国司登式冲锋枪。司登式冲锋枪结构非常简单,乍看之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组成的:枪管是圆的,套筒也是圆的,枪托也是圆的,枪机拉柄也是小圆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杰作”,而且这种冲锋枪在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但它却也有着三个巨大的优势:威力大、造价低、生产工艺极其简单。尤其是第三点,对目前的苏区兵工厂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司登式冲锋枪甚至可以用铁管而不必非要用钢管作为枪管,这虽然会大大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并影响射击精度,但对于条件简陋而且处于敌军封锁之下的苏区兵工厂来说,有着不能忽视的现实意义。

    同时,斯登式冲锋枪的生产对机器设备和员工的要求也低,前者兵工厂全部具备,后者更是连文盲都可以在简单培训后胜任工作。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在那些二战经典枪械当中选择了这种评价最差的廉价货

    第四十四章 司登式冲锋枪

    其实,司登式性能、尤其是可靠性不佳是与波波沙等二战名枪相比,但和红十五军现在的主力冲锋枪——诞生于一战时期的世界第一款冲锋枪p18的中国山寨版“花机关”相比,优势却是十分明显的,它的紧致外型与较轻的重量让它具备绝佳的灵活性,较低的后座力使它在战场中移动攻击时非常有利,射速和威力也在“花机关”之上,而它的生产成本却只有“花机关”的十分之一,这令现在主抓苏区兵工厂技术工作的刘鼎立刻就放弃了原定的生产“花机关”的计划,转而全力投入这种“新式”冲锋枪的测试、检验、定型与生产工作,而胡卫东没有用到任何先进的技术就轻易设计出了如此好用的武器,令刘鼎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盗用自某人的名言“要把一件武器设计的很复杂,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要把一件武器设计的很简单,却是极复杂的事。”,更是对吴运铎等年轻的军工学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司登式冲锋枪的顺利投产令兵工厂一片欢腾,但胡卫东对此却并不怎么在意,甚至连名字都没起,只是简单地称其为“边区造”冲锋枪。因为司登式冲锋枪历史上由于设计十分仓促,存在着不少重大缺陷,比如子弹容易卡壳、容易走火,实战中都会害死人的。另外司登式冲锋枪所用的弹药是在欧美最为流行的9x19卢格手枪弹,但在中国战场,因为盒子炮的走俏,最常见的手枪弹却是763x25毛瑟手枪弹。考虑到冲锋枪是消耗子弹的大户,缴获对于红十五军来说仍很重要,所以胡卫东希望能将司登式冲锋枪的口径改为763,并相应调整设计,从而改用763x25毛瑟手枪弹,如果能够直接使用二十响的弹匣那就更好了。由于胡卫东并非枪械专家,他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吴运铎,以此作为对他的第一个考验。不过,考虑到吴运铎现在的年纪,胡卫东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压力,不仅时间上比较宽松,而且允许他在不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速度的前提下,对这种枪型进行任何改动,给予了这个少年极大的自由度

    由于司登式冲锋枪的生产工艺太过简单,苏区兵工厂如果将一半的人手都投入到这上面,每月至少能够造出上千支来,可惜由于子弹生产跟不上,而且这种枪型在胡卫东眼中只是短期过渡产品,所以最终只分配了一小部分人手,每天生产5-10支。但即便如此,这种“边区造”冲锋枪还是极大地增强了红十五军的近战火力,这一点在巷战中尤其明显

    虽然苏区兵工厂迎来了它建立以来的一个井喷期,但令胡卫东遗憾的是,当他再接再厉,想要搞出一条批量生产各种口径炮弹的生产线时,却遇到了几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缺乏必要的机器设备,目前国内有这个生产能力的兵工厂屈指可数,红十五军虽强,还没嚣张到敢去上海南京太原等大城市撒野的地步;二是大批量生产炮弹,需要的炸药、雷汞等关键原料远比生产子弹多得多,光靠缴获是很难满足需求的;三是人才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同样困扰着大幅度扩军的战斗部队,虽说没有人才可以培养,但闽浙赣苏区大概由于成立较晚、环境又十分险恶,苏区领导人基本上没什么精力在根据地普及教育,而且闽浙赣苏区的十几个县又大多是贫瘠落后的山区,百姓的识字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都低,还不到10,胡卫东想要选拔人才还得先教那些青少年认字才行,这效率就令他实在无语了一点,他还得尽快北上抗日呢,这哪来得及啊?

    “看来当初红军丢掉中央苏区,损失的不仅仅是一块地盘而已”,胡卫东叹息道,并深深为自己将老苏区的知青几乎全部带走的先见之明而庆幸,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每到一处都要“打劫”人才的决心,“纵然我因此背负骂名,也一定要尽可能地加速中国的现代化与工业化”

    而与此同时,远在重庆的老蒋却因为国军、尤其是中央军的巨大损失而被迫下令闽浙赣三省国军转攻为守,并紧急召见了负责追剿中央红军并乘机除掉贵州军阀而立下大功的名将薛岳,向其询问对策,“伯陵啊,如今朱毛红军已经日暮途穷,但赣匪却又死灰复燃,而且声势闹得很大,你应该也有所耳闻吧?方今日本人步步紧逼,若不先平了赤匪安定国内,凝聚举国之力,又如何能够与日本人对抗?可是想不到这赤匪居然如此难剿,不知伯陵对此有何高见?”

    其实国民党高层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红军兴起主要是因为国府政治上的问题,但薛岳现在身为统领二十万大军的重将,自是不好涉足政治,他只是单论军事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委座,若是战报与传言无误,这支赤匪并不简单,如果派兵少了,不但不能灭得了他们,反而被俘的国军士兵之中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被其蛊惑过去,而令其兵力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所以,要么干脆不打,要打就得有必胜的把握,最好是以狮子搏兔之势,集中三十万、甚至是五十万的大军一举将其剿灭。”

    老蒋一下子就皱起了眉头,国军虽然总数号称有几百万,但其中吃空饷的虚数不是小数目,实际兵力也就200多万,其中还有超过半数是他并不能完全控制的地方杂牌,而一百万中央军里面,二十万精锐跟着薛岳一路追剿着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另有十几万人在封锁鄂豫皖根据地,同时封锁征剿留守中央苏区的项英、陈毅等人率领的红军游击队也占用了十万以上的兵力,另外陕北的红军根据地也吸引了不少国军,再加上至少中心城市总需要派正规军驻守,还得留出一些兵力震慑地方军阀和防备日本人再次生事,这短短几个月里又被红十五军足足消灭了十几万人,国府现在别说五十万、三十万,就算是二十万的机动兵力,都很难马上抽出来。想到这里,老蒋有些烦躁地用中指敲着会议桌,“难道就对他们置之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