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0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0部分阅读

出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造成减员的却不仅仅是战斗,由于在不长的时间内连打五仗,其间更是东部的是就要急行军,累计行程超过五百里,中间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腾不出来,结果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几乎个个疲惫不堪,不知道的人到部队里一看只怕还以为是红眼病大流行呢,甚至指战员中累得吐血、以至脱力而死的,也不在少数,加之极度疲劳之下人体的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病倒的人数较之平时暴增十倍以上,而这时粟裕居然还想着再打一次大战,胡卫东也由此发现了他最大的缺陷——不太爱惜士卒(注1),尽管在连胜鼓起的高昂士气激励下,广大指战员充分发挥了不怕疲劳、连续战斗的优良作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精神终究不能当饭吃,万一打到关键时刻,军中突然大批指战员撑不住倒下,那后果就太可怕了,而令胡卫东更加忧心的是,红十五军费尽力气消灭了那么多国军之后,却发现他们的敌人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胡卫东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胡卫东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国军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国军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胡卫东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那些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胡卫东叹息道。

    胡卫东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国军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胡卫东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他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将薛岳率领的二十万国军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这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国军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胡卫东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绝对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这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可以源源不断地调来大军,将我们活活耗死。我军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胡卫东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惨烈的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七八万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胡卫东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胡卫东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这些科学家能在条件简陋的苏区搞出成果,当然与其自身的天才和努力分不开,但胡卫东也绝对是功不可没,虽然他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却是必不可少的

    注1:林总在这一点上与粟裕截然相反,为了少死一点士兵,他宁可耗费大量珍贵的炮弹,甚至放过一些敌人;而粟裕只要能够更多地消灭敌人,从来不在乎自己的伤亡。孰对孰错,实在很难一言以蔽之,但至少部下肯定更喜欢林总,而历史上粟裕虽然才能超卓,上面却一直有个擅于做思想工作的陈毅当一把手,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五十四章 闪击南昌

    感谢书友st201122的慷慨打赏_

    举例来说,对于身为世界级弹药专家的胡卫东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胡卫东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胡卫东指明了冶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后,他所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就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空有世界第一的钨矿储量却只能生产低级原料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胡卫东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李寿恒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胡卫东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胡卫东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胡卫东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胡卫东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胡卫东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胡卫东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红十五军北上后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新根据地?

    对此胡卫东也无话可说,虽然他脑中早就有了一个十分合适的目标,现在却万万不可泄密,最后只得同意了李寿恒等人的要求,让那些有课题正在进行中、或者说在苏区可以开展工作的专家(飞行员也一样)及其必需的助手与技工留了下来,另外为了精简队伍,一些较差的工人与学员也被留在了苏区,令同行的非战斗人员数量缩减到五万以下。留下的这些人经过艰苦的奋斗,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建起了苏区第一个热电厂、第一个水电站(装机容量仅有几百千瓦的微型水电站)、第一个有色冶金厂(铜锌铅)、第一个电解精炼厂、第一个机械厂、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硫酸厂、第一个硝酸厂、第一个炸药厂以及后来成为闽赣浙粤皖边区经济支柱的炼钨厂,虽然大部分规模很小,还带有明显的试验性质,但毕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也大大改善了苏区的经济和财政状况,尤其是兵工厂更是获益良多,此后就算外面封锁依旧,至少枪弹的生产总可以勉强维持

    但为了保护他们以及工厂的安全,胡卫东却被迫多留了一些部队下来,令闽赣浙粤皖边区留守红军的总兵力超过了五万人,另外还留下其中大部分应该都能够痊愈归队的两万多伤兵。而且为了保护工厂,苏区红军作战的灵活性大大下降,很多时候不得不与敌人硬拼,好在有兵工厂补充弹药,情况比起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中央红军还是好得多

    1935年7月下旬,红十五军主力以及非战斗人员共计十五万人离开江西贵溪县向西挺进,在通过破译电报得知陈诚的主力正在赣南的最大城市赣州修整,而位于赣北的省会南昌却只驻扎有朱怀冰的94师后,胡卫东断然决定先打南昌、再渡赣江,一是为了渡江的安全,二是顺便提前清除朱怀冰这个历史上抗日无功却疯狂反赤、甚至像康泽那样以保甲法大肆杀害无辜群众的人渣,继续替国民党“清理门户”

    由于胡卫东的这个想法早已有之,因此兵出贵溪之前,龙飞豹率领的特战队数百人就已经混进南昌城潜伏起来,其中一部分特种兵再次干起了炮兵观测员的工作,使得红十五军的大量野炮可以精准地打到城内的一些重要军事目标,而城内国军却因从未受过这种间接引导炮击的训练而无法有效地还击,士气顿时骤降。而当红军利用射程相对较远的野炮摧毁了守军的炮兵阵地之后,射程较近的超口径迫击炮与“没良心炮”也大胆地抵近开炮,其堪比大口径重炮的威力一下子就击溃了守军的信心,在隆隆的炮声中,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高唱着军歌,如潮水般从城墙的缺口冲了进去,很快就肃清了赣江东岸的残敌,朱怀冰这个败类也被当场击毙,而西岸的敌人本就不多,被这么可怕的声势一吓,又得知师长已死,加之混入其中的特战队员乘机造谣蛊惑,顿时呼啦一声全跑掉了,红十五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就拿下了江西的省会南昌城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红十五军及随行人员基本没在赣江东岸逗留,就以最快的速度渡过了赣江,但即便如此,再一次攻下大城市的红十五军还是收获颇丰。城内富绅名流出于畏惧而“主动”劳军的钱粮不说,光是直接查抄各种官营产业的所得就价值上百万大洋,虽然与杭州不能比,但谁会嫌钱多呢?尤其是胡卫东还准备将来去国外采购设备和引进人才,就算几亿大洋,也未必够用,以中国现在这样薄弱的工业基础,据胡卫东估计,如果是等价交换,建设一个足以支持国战的完整工业体系,光购进机器设备就至少需要10亿美元(注1),按一年后的汇率折算超过30亿大洋,还得人家肯卖给你,所以胡卫东才不顾自己的形象,每到一处都疯狂搂钱。此外,武器弹药的收获也不小,一个师的大部分装备加上一个省会级城市的库存,基本弥补了红十五军此战不算太大的消耗

    注1:建国初期苏援的机器设备总价值为40亿美元(因为金本位制度仍在,基本可以等同于35年的40亿美元。)左右,但考虑到老毛子要价偏高、30年代工业化的成本又相对较低、内地的工业也没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加上东北相对不错的工业基础还在,因此只要将来能够尽快结束战争、并相对完好地接收东北工业基地,购进10亿美元的机器设备就应该足以让中国建立起一个产能相当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的基干工业体系了,如果能够买到便宜货,则花费更低,当然,因为科技水平的代差,建设速度与产量上都会有一定差距,另外聘请外籍技工专家的花费也同样不是一个小数目

    第五十五章 大冶铁矿

    此外,红十五军还在南昌得到了不少人才,尽管为了赶时间,这次胡卫东难得地没有强制拉人入伙,但几百名自愿加入的知识青年还是令他非常高兴,为此他特地向党中央为地下党们请功,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地下党组织也很快成为红十五军除了破译敌军电码之外的另一重要情报来源,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胡卫东和红十五军在中央首长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所致,有了周副主席的亲自关照,下面那些地下党能不卖力给红十五军服务吗?

    红十五军攻克南昌,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好处,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再次攻克了大城市的他们证明自己先前攻下杭州并非侥幸,从而迫使老蒋将更多的兵力用于红十五军攻击范围内各大城市的驻防,这样一来他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继续追剿红十五军呢?而这个时候,陈诚与孙连仲的部队又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猜忌,都不肯冲在前面去啃红十五军这根硬骨头,轻松东渡赣江的红十五军几乎毫无阻碍地一路向西进入湖北,在离开江西之前,胡卫东还大量征收了当地盛产的金属锑,因为这种稀有金属是n种合金钢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长江以北储量极少。

    胡卫东率军入鄂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赫赫有名的大冶铁矿,因为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铁矿,实际上早已被日本人所控制,所产的铁矿石更全都是卖到日本去的,并最终变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枪炮弹药!由于红十五军威名远扬,大冶所驻的几百国军自认为兵微将寡、毫无胜算,不开一枪就弃城而逃,但日本派来“保护”大冶铁矿的600名海军陆战队员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发现红十五军难以力敌后又果断地引爆了弹药库,并将自己的武器尽量毁坏,以致于红十五军此战缴获到的武器弹药少得可怜(其实也因为国军从不毁坏武器弹药,对比太鲜明的缘故。)。好在日军太过自大,一开始严重低估了红十五军的战斗力,居然认为他们这600人就能挡住胡卫东的十万大军,而没有提前在矿上进行爆破的准备,这令红十五军得以缴获到大部分矿山上的机械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太过笨重无法带走或者被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监工和技术人员毁坏了。

    但这次战斗却给胡卫东和红十五军的上下提了个醒,也许日军的战斗力未必强于国军的几支精锐部队,但红军如果与日军交战,即便获得胜利,也很难缴获到多少武器弹药,而兵员更是不可能通过转化俘虏得到补充。这无疑就意味着红军与日军交战,基本都是亏本生意,缴获的弹药赶不上自己的消耗,老兵牺牲了也只能从后方补充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这样红军岂不是越打越弱了?

    现在胡卫东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八路军新四军一直避免打大规模的战斗了,因为大规模战斗肯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鬼子自然就肯定有时间破坏武器炸毁弹药,而且战斗规模越大,自己消耗的弹药也会呈指数上升(歼敌1人的战斗一般只需要几发子弹,而一次歼敌千人的战斗,每杀一个鬼子却往往需要几十发、甚至几百发,手榴弹与炮弹也是少不了的。),因此亏本的几率也跟着飞速增加,对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的人民军队来说,一旦缴获到的弹药少于消耗掉的,就很容易陷入“弹药减少——战斗力下降——更难缴获到弹药”的恶性循环,严重一点整支军队因为弹药枯竭而陷入绝境都有可能。而小规模战斗就不同了,就拿极端的对付一个落单敌人的例子来说,一次偷袭鬼子就直接挂了,自然不可能来得及破坏武器,而小队规模的鬼子即便来得及毁坏枪械,但要想迅速毁掉携带的枪弹却不太可能,人民军队便有进入良性循环而迅速发展壮大的可?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