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2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2部分阅读

径与76口径的高射炮综合性能肯定更好,即使考虑到性价比也是一样。胡卫东听后不禁意动,除了金泽正夫刚才所说的这些,他还想到目前近炸引信的成本还是偏高,因此高射炮弹越大,相对来说经济上就越划算

    金泽正夫的这些话无意中令胡卫东这个火炮专家技痒起来,他不顾自己现在军务繁忙,想方设法地挤出了一些时间为陆军设计了两款野战高射炮,分别为88口径和105口径,前者用来替代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注1)的75高射炮,后者则定为日后中国军队口径最大的野战高射炮,原来的120高平两用加农炮则也会被陆续淘汰,一来射速太慢,二来太过笨重。

    注1:88高射炮的射速与75的一样,虽然重一些、大一些,但结合边区出产的几种主要卡车型号来考虑的话,实战中能拖动75高炮的也肯定可以拖动88高炮,因此75高炮的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如果是以前,75高炮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必要时可以装填75口径山炮野炮所用的炮弹对地炮击,但是随着105山炮产能的不断增加,目前十五军已经全面淘汰了75口径的山炮野炮,所以这个优势也不存在了。

    至于双联装的75高射炮,虽然火力要强于单管的105高射炮,但它的体积也要比其更大,机动更加不便,还不如就用105高射炮或者88高射炮。而炮垒固定的要地防空一向不被胡卫东重视不说,即便真有需要,因为不需要考虑机动性的因素,也肯定是威力大的88高射炮更好,因此同样没太大的价值。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75高射炮都没有继续生产的价值,不过由于新型高射炮即便很快投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难以完全满足部队飞速增长的需要,因此原有的75高炮用到寿终正寝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二百八十八章 海军陆战师

    事实上以中国多山的地形与糟糕的道路基建,105这个口径的高射炮都显得有些笨重了。至于山地防空,因为炮击点高的关系,一般也不需要太大口径的高射炮,反倒是小口径的高射机关炮更加好用

    此外,胡卫东还顺便设计出了127与88高射炮的双联装版本准备日后装到那四艘大型军舰上,充分利用这些军舰上面空间较大的优势,尽可能地增强防空火力,而驱逐舰这样的轻型军舰如果有足够的空间,也一样可以换装,事实上后来海军同样对75高射炮说拜拜了

    如果是之前的胡卫东,虽然对于火炮知识无比精通,但因为后世大口径高射炮早已淘汰,脑子里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模板不说,甚至有些要点他也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胡卫东要想很快设计出一款优秀的作品并不容易,但是有了鬼子的两款98式高炮作为参照之后,胡卫东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抽时间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心中有数,没花太多工夫,就完成了这些高射炮的主要设计,只是胡卫东现在贵人事忙,细节基本上就只能交给下面的技术人员来完善了

    经过一番长谈,胡卫东发现金泽正夫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技术上确实精通,便饶有兴趣地跟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而重点则是三艘大型战舰的维修难题。其中。对于因为船坞不够大而无法修理的定远号,金泽正夫提出了一个其实并不特别高明、但胡卫东之前却并未想到的办法,那就是在舰尾尽可能地增加配重,而舰首则尽可能地减重,使得该舰在不致倾覆的前提下让舰首尽可能地翘起来挂在船坞上修理

    而那两艘重巡洋舰本来青岛修造船厂就能维修,问题主要在于那些严重损坏的240口径炮管没得换,对此金泽正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但他指出利根级重巡洋舰最初的设计中主炮用的其实是203口径,因此没必要非得还换上240口径的,虽然他不知道目前边区能够生产

    的最大口径的炮管有多粗。但203身管怎么也总比240的容易生产得多吧?

    另外,金泽正义还询问第三舰队是否组建了陆战队,这倒是令点醒了胡卫东。虽然即使是给予了日本海军重创的现在,第三舰队依然不可能与日本联合舰队正面抗衡,因而抢滩登陆之类的行动也就基本没了可能,但是这可是一个要番号的绝佳借口啊!或许是技术专家出身的影响,胡卫东很少像赤色党的其他将领那样瞒着国府军政部“擅自”将军队数量扩充到大大超过番号的限制,即使前线急需而扩招的人员,在战后也大多会再次转回地方部队或者民兵,只有少数表现特别好的有机会留在主力部队之中成为正规军的一员。

    但是胡卫东一方面很擅长“寓兵于民”,中原边区平时的兵民比例为各大边区中最低的,而一旦需要。却反而可以在短时间拉起最大规模的部队来;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擅长利用一切机会乃至借口为自己的部队争取番号,比如之前的日纵、孙立人新38师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不,胡卫东一听到海军陆战队,就意识到这支部队一旦组建就等于是平白又多了一支部队的番号。立即就向中央发报,请周公代为争取。老蒋看过胡卫东打来的报告不禁暗自头痛,但同时又觉得胡卫东每次扩军都要征得自己同意,说明他还是尊重自己这个领袖的,这一点可比赤色党其他的将领都强多了,而且老蒋也担心如果不同意。万一胡卫东也学坏了,开始无视军政部的存在随便扩军的话,那后果就更加严重,而且胡卫东还提出海军陆战师不设政委或者政治部主任,由师长全权指挥(注1),因此多少生出一点幻想的老蒋最终还是咬咬牙同意了。

    根据胡卫东这位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建议,老蒋同意由现任十五军94师师长胡涟改任中华民国海军所属陆战师的师长,而胡涟原来的职位则由胡卫东十分欣赏的年轻将领赵宝森(包森)代理,等到战功和资历攒够了再转正。

    虽然老蒋只给了第三舰队所属海军陆战队一个甲种师的编制,但胡卫东对该师指战员的遴选十分严格,再加上优先配备的各种新式武器,因此这个师从刚刚组建的一开始,战斗力就不逊于那几个整编师,而等到后来他们装备上水陆坦克等精良的专属装备并扩编为整编师之后,更是一跃成为了中国战斗力最强的王牌部队之一

    胡卫东选择胡涟担任海军陆战师的师长,自是有他的道理。虽然这两年里历经无数次战斗的磨砺,胡涟如今已经堪称是国内一流的名将,但他进攻偏弱、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不擅打歼灭战的缺陷却始终没能改善多少,另外他虽然智勇兼备,但是鬼主意太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喜欢投机取巧,这反倒影响了他大兵团作战能力的提高。相对而言,倒是方先觉这方面的进步更快,甚至就连相对不那么显眼的孙蔚亭都比胡涟更擅于统筹大局,而胡卫东也将十五军下任军长的第一人选由最初看好的胡涟改为了方先觉

    注1:后来包括空降、特战等特殊部队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所处的战斗环境需要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双首长制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风险,而在实战中这种体制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中央之所以同意胡卫东的建议,而不担心破坏“党指挥枪”的原则,一是因为这些部队同样是支部建在连上,而连级以上的军事指挥官也必定都是老党员,二是因为士兵委员会的存在,有这个特殊机构的存在,即使没有政委,军事指挥官若是叛党叛国,也一样没法拉走队伍。再说,这些特殊部队的兵力有限,影响不到大局。。。)

    第二百八十九章 调 任

    第二百八十九章调 任

    可是胡涟反正以来屡立战功,而且确实足智多谋,也曾在多次血战中展现出过人的勇猛,不提拔似乎也说不过去,胡卫东最初是打算任命胡涟为十五军参谋长的,但金泽正义提及海军陆战队之后,胡卫东却立即意识到胡涟似乎还有一个更好的去处。

    对海军陆战队来说,最难的不是抢滩登陆(因为登陆一般都会选择敌军防御薄弱的地点,另外肯定会有强大的火力支援。),而是顶住敌军大部队闻讯赶来后的疯狂反扑,为我主力部队上岸争取时间,因此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最重要的不是擅攻,而是要擅守,尤其是野战防御能力至关重要。此外,登陆部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困难和突发况,因此指挥官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而这两点要求胡涟完全符合,此外登陆作战有胜无败,没有退却的余地,胡涟在很多战斗中因为害怕部队伤亡过大而进攻不坚决的错误也正好可以避免

    再加上赤色党内对于特殊兵种的指挥官,干部级别都是升一级计算,目前陆战师是甲种师,胡涟算是平调,将来迟早要升为整编师,那胡涟就相当于是军级首长了,无论如何也不算亏待了他。而对于素来极好面子的胡涟来说,担任独一无二的海军陆战队指挥官,也比在野战兵团当军长更加拉风,因此完全没有任何抵触的情绪

    其实严格说来,最适合胡涟的应该是空降兵部队,但是这个兵种实在太烧钱了,即使抗战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中国也最多能够养得起一个空降团,而以胡涟的战功和能力,让他只当个团长的话也未免太屈才了

    金泽正义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胡卫东的赞许,但他与白石智久不同,贡献再大也不可能太受重用,毕竟现在第三舰队的军舰全都是好不容易才缴获到的,自己用都嫌少,哪儿还可能分给鬼子的降兵来用?不过让他来当第三舰队的教官却是再好不过,毕竟即使是国军的老兵,也都严重缺乏在大型战舰上服役的经历,而且说实话,哪怕是中国海军之前也有过的驱逐舰,训练与战术也不可能与日本这个老牌海军强国培养出来的海军官兵相比,因此能有担任过日本战列舰舰长的金泽正义教导,对中国海军官兵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无疑帮助很大。而且有了金泽正义这个榜样,之前被俘的那些日本海军官兵态度也渐渐开始改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第三舰队官兵的成长。

    但或许是因为之前连战连捷助长了第三舰队官兵的骄气,不少人一开始不但不愿听从日本教官的指导,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出言讥笑,这令胡卫东十分不满,“你们之前所打的胜仗,不过是仗了新装备的便宜,还真以为自己能耐了?而且要说功劳,你们有空军大吗?他们都没骄傲,你们哪儿有脸将尾巴翘到天上去?虽然鬼子的海军吃了几次败仗,但日本依然是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海军强国,完全值得你们好好学习,而我们进一步完善雷达等新装备的相关战术,也需要他们的帮忙,以后哪个不认真学习、训练或者对教官不恭的,以后就给我滚出海军!”

    胡卫东说到做到,没过两天就将一个屡教不改的驱逐舰舰长革职,其后因为这类原因被赶出海军的军官累计不下二十人,加上日军机群其后的几天里又频繁光顾,胡卫东根据海军主要军官在学习、训练与战斗中的表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人事调整,这一方面整肃了海军的风气、提升了战斗力;另一方面则加大了赤色党对第三舰队的控制力。沈鸿烈对此洞若观火,但他很清楚从一开始这支舰队的控制权就一直都在赤色党手里,虽然老蒋对他不错,但只要赤色党能够让他继续当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沈鸿烈就不会破坏舰队表面上的和谐,正所谓“吃人家的嘴软”,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弱小的中国海军竟然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几乎全歼(说几乎是因为此前几次战斗中受伤的日舰大都回去维修去了)了一支强大的日本舰队,继旅大空袭之后再次在列强高层、尤其是海军界引起了一次思想上的大地震。首先是雷达的作用受到了列强的高度重视,包括德日在内。而这两个国家、尤其是德国并不缺乏无线电方向的科技与工业基础,只要引起重视,技术就很快获得了突破,当日后欧战爆发的时候德国的雷达技术已经不比起步更早的英美两国差多少了。而早期雷达技术与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技术原理相通,因此德国历史上因为重视太晚而没能研制成功的高射炮近炸引信在这个时空却取得了一定突破。得知这个信息后,胡卫东心想反正德国迟早也能自己研制成功,便干脆将成熟的技术以不算贱卖的价码转让给了德国(注1),这直接影响了欧战、乃至整个二战的历史。不过胡卫东这么做也不完全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当时的世界局势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消灭日军舰队后的第二天,被激怒了的日军大本营就从朝鲜派出了五百多架飞机扑向青岛,同时本土也派出没有战斗机护航的一百多架鱼雷轰炸机作为空袭那些被俘军舰的主力

    注1:与近炸引信有了便能引起质变不同,雷达的作用却是随着性能的提升而逐步增强的,而因为特斯拉的帮助和自己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加之胡卫东一开始就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在这个时空的雷达技术一直都领先于世界,为了避免技术外泄削弱优势,胡卫东宁可不赚这个钱,也一直要求严格保密,即使向外输出技术,也是有保留的,而且只给那些雷达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

    第二百九十章 鱼雷机的噩梦

    在一次次重挫之后,日军大本营统帅部终于下了决心,即使损失再大,也一定要尽快将此事了断。但战斗的结果却令整个世界都难以置信。进入1938年之后华北航空总队在与日军航空兵的交战中日益占到上风,两三百架战斗机在防空火力的支援下打败不到七百架(其中战斗机四百余架)日机并不令人吃惊,但令列强侧目的是,轰炸机中唯一能对战列舰构成重大威胁的鱼雷机在此战中的表现简直是惨不忍睹

    此役日军的一百二十多架鱼雷机只有区区4架成功地投下了航空鱼雷(注1),其余的全都被早早击落,这个结果甚至就连胡卫东也有些吃惊,不过细想一下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首先,由于四艘大舰有三艘都在船厂维修,胡卫东很自然地对修造船厂的防空工作分外重视,不但将所有的军舰都集中在船坞附近予以保护,还将陆军的全部大口径高射炮都调了过来,加起来不下一百五十门,在炮瞄雷达和近炸引信的帮助下,作战效能相当于历史上二战前期的两三千门同口径高射炮,而日军鱼雷轰炸机的速度又慢得要死(最新型的最大航速也就350公里/小时),若非是有别的飞机掩护,只怕还没进入攻击距离就被全部击落了

    而靠着其他日机当替死鬼才成功拉近距离之后,残余的几十架鬼子鱼雷机一样没能讨得了好,一方面是由于低空没了其他飞机的掩护,更因为鱼雷轰炸机在投掷鱼雷之前需要于低空(距离海面100米以内)维持固定高度、航向与速率飞行一段时间,而且得飞到距离军舰两千米以内投雷才有一定的命中率,这段时间对于装备了陀螺瞄准具的近防火炮来说,鱼雷轰炸机简直就和固定靶差不多,尤其胡卫东给各舰改装的那些小口径高射炮不但精度很高,射速(历史上二战时期的很多小口径高射炮最大射速不慢,但因为供弹方式等设计上的缺陷,打几十发甚至十几发就得停顿一会儿重新装弹,实际射速与现代小口径高射炮相比简直是天差地远。)之快更是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机炮手感觉就像是在训练打靶一样,只要自己不手滑,命中率几近百分之百

    而且此战“密集阵”多管高射机枪因为射程不够而没能击落哪怕一架鱼雷轰炸机,近距离防空火力其实还比正常情况下弱了很多,由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自己不大意,鱼雷轰炸机除非数量多到碾压的程度,否则去轰炸装备了准现代近防火炮的军舰和找死差不多。

    此战也令胡卫东意识到高射机枪射程太近的严重缺陷,因此之后装备各舰的新“密集阵”系统都是以25高射机关炮?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