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5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5部分阅读

的家伙都做不到的。对此胡卫东的评价是。特斯拉虽然之前没有学过系统工程学,但他天生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大师。想到历史上那些系统工程学的经典作品。比如米格25之后,胡卫东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似乎老毛子的科学家这方面特别擅长,对了,特斯拉是塞尔维亚人,一样是斯拉夫人啊,莫非斯拉夫人在系统工程学方面有特殊天赋?不过咱们中国人也不差就是了,107火箭炮虽然技术含量不高,同样也是系统工程学的杰作啊!”

    相比并行工程学与系统工程学。三大工程学中在历史上对新中国贡献最大的逆向工程学在这个时空却显得没那么光彩夺目,连带着这方面极具天赋的吴运铎(沈鸿对于三大工程学都有极佳的天赋,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主持较大的科研项目了,这一点比吴运铎强得多。)也因此没能作出胡卫东期待的巨大贡献,更多地是作为一个顶级技工而存在。究其缘由却令人有些无语,这个时空一方面咱们不像历史上建国后那样长期受到封锁,大部分技术直接引进就行了。用不着对成品进行逆向推演;另一方面则由于胡卫东这个穿越者的贡献,不少科研项目甚至走到了列强前面,因此可以大大加强山寨能力的逆向工程学自然就没历史上那么大的用武之地了。不过即便如此,胡卫东也并没有因此忽视这门学科的人才培养。须知后世山寨产品最多的,其实不是中国,而是科技水平本身极高的美妖,可见不管对哪个国家来说,山寨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不钻进牛角尖,光顾着山寨,而忘记了创新就行。。。。。。

    回过头来继续说飞机,轰-1的原型是二战期间英国的“蚊”式战斗轰炸机,它使用的是液冷的梅林发动机,首飞换成气冷发动机虽然也获得了成功(鬼子小家子气,发动机的体积普遍较小,反倒因此可以装得下,一般来说气冷航空发动机的直径是要比液冷的大一些的。。。。。。),但或许是因为硬凑上去的缘故,性能与原型机相比差了一截,尤其是最大速度还不到520公里小时,虽然与各国现役的飞机相比已经相当之快,但与历史上“蚊”式战斗轰炸机第一种型号超过600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相比却差得远了,因此修改设计方案势在必行,好在有两位飞机设计大师在,这方面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虽然眼下名气还是图波列夫这位师父更大,但历史上的苏霍伊在苏-2攻击机的设计中就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而且他无论是在轰炸机还是战斗机的设计方面都有世界级的水准,因此“蚊”式战斗轰炸机这款历史上第一种战斗轰炸机的设计方案交给他来修改,显然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而苏霍伊虽然因为因为年轻时所患猩红热留下的后遗症导致发声困难,连话都说不太清楚,因而形成了现在沉默内敛的性格,但出于对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苏霍伊还是鼓起勇气以含糊沙哑的嗓音当面向胡卫东指出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也有问题,希望胡卫东让他同时主持两个项目。

    胡卫东一听不禁有些惊讶,须知歼-1的原型是可是二战后期苏联的拉-5战斗机,该型战斗机及其改型拉-7战斗机(设计上变化不大,主要是加强了发动机与武器)应该说是历史上二战时期最好的木头战斗机了,而且用的也是气冷发动机,设计应该挺完美才对,怎么苏霍伊竟然对其很不满意?

    ps:今天第二更,继续拉票

    第三百零五章 留在中国

    苏霍伊吐词不清,胡卫东又是个外行,一时间很难解释清楚,但胡卫东出于对这位大师能力的信任,还是同意其对歼-1的原定设计进行重大修改,这令苏霍伊十分感动。他那难得一见的激动表情令胡卫东突然心中一动,他想起历史上苏霍伊设计的苏-2攻击机因为技术以外的原因没被苏联军方选用,反倒是综合性能不如它的伊尔-2轰炸机在苏德战争中大放异彩,被誉为二战期间最好的攻击机,而类似的例子在苏霍伊设计局创建后的最初10年中远远不止这一个,设计局甚至还一度遭到被关闭的厄运,直到苏霍伊后来于垂暮之年设计出经典的苏27系列后,才一举奠定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想到这里,胡卫东心中不觉生出一个念头,“搞不好这家伙根本不是什么大器晚成,只是长期被人打压了而无法出头”

    胡卫东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因为苏联国内的同行之中,恰恰有一位跟苏霍伊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而那个家伙不但才能出众,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绝对够硬的后台,这位仁兄便是苏联米格设计局的创始人——阿尔乔姆米高扬

    在历史上,几乎是同时创建的米高扬设计局与苏霍伊设计局虽然同样都是世界顶尖的战斗机设计局,但在前二十年里米高扬设计局的发展却远比苏霍伊设计局顺风顺水得多,与其说是米高扬的才能比苏霍伊强。还不如说是因为他有个在苏联权势熏天的哥哥

    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政治家(虽然没当到老大,但活着的时候一直屹立不倒,而且死后也留下好名声的,大概只有此君一人,地位有点像咱们的周公。),从列宁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他在苏联政界最高层中雄踞各种要职达55年之久。有这位老大在,哪怕他没有发话为他弟弟寻求照顾,主管领导为了示好。也肯定会对他另眼相看,加之米高扬本身就是一位天才的设计师,脱颖而出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直接的竞争者,苏霍伊自然就难有出头之地,或许他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米高扬死得比他早了几年,否则只怕他最后一款作品苏27都有夭折的可能

    “苏霍伊自己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历史上在米高扬隐退之前他不会一直放着自己最喜欢的战斗机不搞,而主要研究轰炸机/攻击机了。这次他来中国,也未必真是追随老师。这里有主持设计战斗机的机会,或许才是真正的原因”,胡卫东想到这里,不禁心中一动,“或许有可能将他留在中国也说不定,而且现在苏联国内大清洗,军界与知识界个个人心惶惶,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啊!”

    “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正是苏霍伊这样的人,以他的聪明智慧和丰富阅历(这时的苏霍伊已经43岁了。而且之前的人生极为坎坷。),又岂会不明白自己尴尬的处境?苏霍伊对权力地位什么的看得并不重,但自己一件件优秀的作品相继埋没之后,他也难免心生怨恚。而苏联国内愈演愈烈的大清洗运动更是令他越来越是迷茫,再加上胡卫东的前瞻眼光与信任和放权,最终他还是接受了胡卫东的邀请,同意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国。并于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国籍,而其家人则早就被胡卫东派人接到了洛阳。由于胡卫东巧妙地将此事混在与苏联的一揽子合作协议(详见后文)之中,而且还挖了一些别的人才瞒天过海,苏联方面并没有太过在意。等到后来苏霍伊成为公认世界第一的战斗机设计师后,苏联人再后悔已经晚了

    这些都是后话,且说两位苏联飞机设计大师对歼-1和轰-1原始机型的改动,其中对轰炸机设计的改进是胡卫东预料到的,毕竟气冷发动机形态粗短、而液冷发动机形态细长,这个差别可不是一般地大,因此发动机类型一换,飞机的造型势必也得进行较大的调整。此外,对于轰-1原本的设计,无论是图波列夫还是苏霍伊也都有不少意见,他们甚至只给胡卫东手绘的最初版本的设计图勉强打了个及格分

    这也难怪,历史上“蚊”式战斗轰炸机虽然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二战名机,但它之所以备受称道主要是因为所用的材料十分特别,而并不一定是设计有多高明。同时历史上“蚊”式的改型多达40余种,胡卫东当年也没有看到过准确的设计图,只是单凭记忆中的基本尺寸数据大致估计着画出来的,他又不是专业的飞机设计师,细节上难免出现不少纰漏和瑕疵,好在图波列夫与苏霍伊这对师徒一个擅长设计大型飞机,另一个则对中小型飞机的设计造诣颇深,原本设计粗糙的轰-1才得以脱胎换骨,成为本时空的一代名机。

    细节上的改进暂且不谈,整体上来看轰-1首先是飞机两肋安装发动机的舱体明显大了一圈,因为气冷发动机直径一般要比液冷的大一些(而且苏霍伊还建议换用更大尺寸的气冷发动机以提高功率,详见后文。),这样一来飞行阻力难免有所增加,但相对来说影响不如发动机装在机头的战斗机那么大。而由于气冷发动机功率相较液冷发动机有着绝对优势,再加上涡轮增压器的帮助,以及更轻的自重和更漂亮的流线外形,因此轰-1的航速一点也不比历史上被称为“木制奇迹”的“蚊”式战斗轰炸机慢

    其次,同样是因为改装了气冷发动机的缘故,轰-1的长度较“蚊”式战斗轰炸机却缩短了不下一米。而由于机身材料比已经很轻的“蚊”式战斗轰炸机还要轻得多(注1),对升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因而轰-1的翼展也略有缩水,所以整体上来看轰-1的体积反而比历史上的“蚊”式战斗轰炸机稍稍缩小了一点

    注1:材料密度稍大,但因为强度要比原型所用的“轻木+胶水”大得多,因此内部构件的尺寸可以缩小、飞机外壳也没必要那么厚了,这些都变相地减小了机身单位体积的自重。

    第三百零六章 青出于蓝

    再加上边区所产的废气涡轮增压器虽然效能强劲,却比历史上二战期间的增压装置更小、更轻,这就进一步减小了飞机的自重。结果后来定型的轰-1空重居然不到5吨,比某些单发俯冲轰炸机还轻。。。。。。

    也正是因为如此之轻的自重,以及结构材料的高强度,令轰-1不但可以像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那样进行水平轰炸,还能安全地做出历史上“蚊”式轰炸机没法完成的大角度俯冲动作,通过俯冲轰炸对敌人的军舰、仓库等较大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与历史上“蚊”式轰炸机那几乎不逊于战斗机的出色机动性与格斗能力相比,轰-1在这两方面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就连歼-1,一对一都不能稳操胜算。当然,考虑到轰-1比歼-1几乎高出一倍的造价,空战的工作偶尔客串可以,专职的话还是算了。。。。。。

    更难得的是,因为气冷发动机马力强劲,机身又更轻更坚固的缘故,轰-1的自重虽然小了不少,载重能力却反而比“蚊”式轰炸机更强,第一型就可以携带2吨炸弹(这是标准配置,如果想要挑战纪录的话,轰-1后期型号甚至能带上8吨炸弹都能安全升空和降落,而历史上“蚊”式轰炸机的最大纪录不到5吨,这个差距就更大了。),比“蚊”式轰炸机之中携弹量最大的型号还多(4000磅),如果再考虑到它可以进行俯冲轰炸这一点。就更是令人胆寒。。。。。。

    而即便是气冷发动机相对弱势的高空性能,拜其超轻的自重与超强的涡轮增压器所赐,轰-1第一型升限就超过10000米(满载弹药燃油并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的轰-1相比二战时期绝大多数型号的轰炸机、乃至部分战斗机来说都毫不吃亏,因此它不但可以利用高速在低空突防,又可以从高空对防空火力够不着的面目标进行轰炸,这两种攻击方式危险性都比俯冲轰炸小得多。而“蚊”式轰炸机航程超远的优点,轰-1同样继承了下来,尤其后期型号更是惊人,哪怕不带副油箱航程都能超过3000公里。。。。。。

    此外,与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类似。轰-1的机体结构以非金属材料为主,对雷达波的反射率比金属外壳低得多,因此二战期间的雷达几乎无法发现,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隐形轰炸机(不过由于活塞式飞机速度有限,高炮或航炮目视瞄准依然可以对其构成威胁,与后世的隐形轰炸机相比还是有所不如的。),这自然也是无法忽视的巨大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进设计的是两位苏联设计师,新的轰-1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苏式风格的烙印。这一点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轰-1对起降条件的要求低得匪夷所思。基本上只要找到一块砾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阳重型车辆厂(由原来的洛阳汽车厂分离出来)生产的巨型压路机滚一滚,一个可供使用的野战机场就形成了,耗时只需2-3天。虽然起落架的寿命因此大减,雨天也愈发被飞行员们憎恨(注1),但在向沦陷区反攻时,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的无数前线机场却极大地保证了战斗前沿的制空权。。。。。。

    两位世界级飞机设计师对轰-1原型机的改进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卫东这个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苏霍伊为何要对歼-1的原定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胡卫东直到后来对飞机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渐渐想通。原来,历史上的拉-5虽然与“蚊”式战斗轰炸机一样是木质结构,但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英国人制造“蚊”式战斗轰炸机是采取类似胶合板一样的办法,用特殊的强力胶将木板粘结起来,因而尺寸可以造得比较大,而拉-5战斗机虽然也是木质的。却是利用钉子来固定和连接木材构件的,但由于木材的延展性与弹性不如金属,因此尺寸没法做大,事实上拉-5战斗机的尺寸比历史上同样以小巧玲珑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还要略小一些。而这就导致它像零式战斗机一样装不了太大的发动机(其实这也说明当时苏联人的发动机技术要强于日本,“小型发动机+粗糙的做工【苏式飞机的生产工时可比日式的短多了】”依然可以与二战最强的p51野马战斗机抗衡,鬼子要有这水平,零式也不会那么快没落。),可是歼-1与轰-1所采用的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材料等于是“蚊”式战斗轰炸机所用“木材+胶水”工艺的加强版,所以完全没必要设计得这样小巧。。。。。。

    发动机放大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功率大增,在短短半年之内,原本只能造出900马力航空发动机的洛阳飞机制造厂就推出了1500马力的新产品,至39年底更是将基础功率(即不算增压器与喷水器的影响)提高到了1800马力(与美国人新研制成功的普惠r-2800双黄蜂气冷发动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算上增压器方面的优势,则毫不逊色,在中低空甚至还要稍强一些。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在耐高温合金方面的优势,升级改进的潜力更是远胜。),而因为工艺简化的缘故,成本反而下降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步都是在发动机尺寸固定下来不再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取得的,苏霍伊的这个建议对飞机、发动机与增压器三者设计的配合大有裨益,第一款成功组合出来之后,基本就只在细节上内部挖潜了,这无疑大大节约了边区有限的科研力量,让好钢能够用到刀刃上。。。。。。

    注1:哪怕是小雨过后,野战机场都得等到收干后再滚一遍,大雨的话,耽搁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飞机在此期间必须躲进机库(如果有的话),甚至需要为此转场,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快速建设与修复野战机场的办法也还是利大于弊。

    第三百零七章 材料为王(上)

    此外,材料的不同,对设计的要求也有差异,当苏霍伊就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微调之后,这款被西方称为“雨燕”的战斗机以其超乎想象的速度、机动性、航程和超强的机身防护成为了这个时空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活塞式单发战斗机,没有之一。

    之所以基础薄弱的中国航空能够一鸣惊人,除了引进的大量外国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之外,材料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更是居功至伟。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在历史上因为出现得太晚,当时飞机所用的合金已经由铝合金为主过渡到了钛合金,而且门类繁多、性能优异,加之喷气式飞机速度太快而阻力极大,因而对机身强度的要求远比活塞式飞机高得多,尤其超音速飞行产生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