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6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6部分阅读

不像现在只要能够拿枪的都被输红了眼的日军大本营往军队里塞

    信心大增的白石智久当即将自己的发现说给部下听,而且还故意把日军少年兵的年龄说小了两岁,“十五六岁”变成了“十三四岁”,反正这点年龄差距考虑到发育早晚的差异,在外表上还真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就算谎言被人戳穿他也可以辩解说是“没想到他们发育得那么晚”。经过白石智久的一番忽悠,原本还有些不安的日纵官兵顿时就像吃了个定心丸。求战之心空前高涨起来。

    其中尤以联队一级的干部最为积极,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战如果得手,再次立下大功的日纵即使是正常编制也肯定会扩充到日军常设师团的程度,也即是说目前师团下面直接就是联队编制的日纵将会多出两个旅团的编制,而这一战的表现将成为确定未来旅团一级干部人选的重要依据。而那些联队副职也因此有机会转正,各自腾出来的空位也都等人填上,但这些职位具体落到谁的身上,同样得看这一战的表现,也难怪那些干部个个战意高昂了。此外。中国战友们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加之日军兵源逐渐枯竭的迹象。使得大家对于打回老家去、解放全日本的信心空前高涨,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为防万一,白石智久在进攻发起前还打开了电台向胡卫东汇报此事,胡卫东当即表示会让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与几个独立团尽力阻挠日军援兵北上,日纵攻入蚌埠之后不久,胡卫东甚至还将此事知会了昔日的老部下、建立了浙苏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谭震林,问他愿不愿意跟着吃肉

    胡卫东之所以给予日纵如此超规格的支持,固然是出于他对这支“日j”部队的特别看重,更是因为日纵从抓住的战俘口中得知离开蚌埠北上的日本华中派遣军第2军20万人在出发前不久突然临阵换将,由十几天前刚刚调任第16师团师团长的石原莞尔出任新的司令官

    众所周知,石原莞尔这位日本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战略家与这几年来官运亨通的东条英机一直有着很深的矛盾,后者因此想尽办法排挤打压石原莞尔这个虽然在日军中下层官兵当中威望甚高、却因桀骜不驯而很不讨那些高级将领喜欢的后辈和下属,以致于石原莞尔一度只挂了一个虚衔而整天无所事事。

    本来如果情况继续下去,石原莞尔很可能会像历史上那样郁郁而终,但是这个时空却因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遭败绩的缘故,裕仁天皇不禁又回想起当年石原莞尔一次又一次的天才谋划,而日本军中要求石原复出的呼声更是日渐高涨,以致于石原莞尔比历史上更早地成为了重建的第16师团的中将师团长(注1)之后,仍然有很多人呼吁天皇和军部不要大材小用。而这两年来飞黄腾达的东条英机虽然比历史上更早地成为了位高权重的陆军大臣,但却因为晋升太快而根基浅薄,不敢像历史上那样独断专行,可他又不愿石原莞尔得到重用,这该怎么办呢?

    东条英机虽然因为军事上平庸无能而被石原莞尔蔑称为“上等兵”,但是算计人的本事却着实不差,在他想来,石原莞尔纵然才华横溢,但如果将他去干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只怕也未必能有多么出色的表现吧?尤其此役的对手还异常强大,搞不好这第一战打下来,石原莞尔就成了“日本赵括”

    注1:历史上石原莞尔担任这个职务之后,由于东条英机从中作梗的缘故,致使石原莞尔一直没有机会上前线,直到后来再次进入预备役并很快退役,但这却也令其免于战后审判,不过一向自视甚高的石原莞尔却对于自己没被定为战犯而耿耿于怀,最终郁郁不乐之中得了膀胱癌,不久便病死了,也算是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葩了

    网网

    第三百六十六章 借刀杀人

    ps:感谢书友“xiogdesh”投出的评价票和书友“我从河中来”投出的月票,顺便求下推荐票_

    于是,东条英机便想方设法让素以战略闻名的石原莞尔进入了野战部队担任军事指挥官。__/138看書蛧138看書蛧/但他事后转念一想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石原莞尔也不是没在一线部队干过,他甚至还在军校当过教官,战术素养纵然比不上战略眼光,也未必会差到哪儿去。

    这时刚好中原大会战已经打响,而石原莞尔又对华中派遣军的战略决策十分地不以为然,他认为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日军已经无力进取中原,即便是连续扩编,也不会有多大的帮助,因为日本陆军一直以来的建军思想就是少而精,贸然将兵力堆得太多只会大幅度地降低部队的战斗力,并进一步透支日本的战争和经济潜力。

    在石原莞尔看来,与其让日军现在已经日渐枯竭的兵源无谓损失掉,还不如退守长三角以保存有生力量,同时利用””中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合纵连横才是正道,他甚至还想出了一条阴损无比的毒计,那就是主动放弃所有日军目前无力坚守的地盘,并将其全部交给国民党,这样一来赤色党的发展空间就没了,也没法对被国统区隔开了的日占区发起进攻,相反日军却可以通过跟chongqgzhèng府达成秘密协议通过国统区进攻边区,国民党的军队只需故意佯败让开通路就行,反正以他们低下的战斗力,日军也不必担心他们违背协议抄自己的后路。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赤色党的军队忍不住对国民党动手,就会成为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人,在政治上陷入极端不利的处境,而以赤色党的宗旨来看。这方面的损失后果甚至要比军事上的失败更加严重

    而东条英机却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正好华中派遣军第2军原来那位出身皇族的司令官因为惧怕十五集团军而一直称病不肯上任,因此东条英机便借机看似宽宏大量地推荐石原莞尔升任第2军的新任司令官。并且他的“举贤不避仇”还赢得了日本国内的交口称赞,大大提高了他的人望””,很显然东条英机对于算计人心的本事远在其军事才能之上

    但日本国内却没几个人看出东条英机心中的算计,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因为他深知石原莞尔一向都不把上级的命令放在眼里,现在大权在握之后一定更为跋扈,所以即便石原莞尔在淮北取得了胜利。也一定会促成华中派遣军主力南撤,而日军的传统是冒进失败不会有什么大碍,但是退缩、特别是战场有利局面下的退缩却肯定会遭到口诛笔伐,即使以石原莞尔在日本军中的人望也难以改变这一传统,到时候东条英机正好以此将其治罪,就算搞不死也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何况在东条英机看来,十五集团军与八路军这赤色党的两大主力加起来不下百万大军。哪儿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只要石原莞尔作战不利,他就正好借机将其拿下,而如果中队能够给他借刀杀人的机会,东条英机那就更高兴了。东条英机自然知道这对日本不利,但他可是一个政客啊。世界上有几个政客真正爱国的?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三百六十六章借刀杀人”而胡卫东自然不愿错过这一良机,虽然他一向不太注重干掉或者俘虏了多少日军高级将领,但是石原莞尔却与旁人不同,在胡卫东看来如果能够干掉这个家伙,价值不逊于全歼10万日军,而且有可能的话,他还想活捉这个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甚至可能是日本自古以来最厉害的战略家,石原莞尔值得他这么做!

    由于淮北距离蚌埠最近的那个铁路站点处于十五军的威胁下,因此石原莞尔选择让铁路停车后部队直接从桥上开了过去、而非是坐火车。但胡卫东想要确保石原莞尔无路可逃,切断蚌埠城北的津浦线淮河铁路大桥仍然是必须的,尤其石原莞尔居然没有在淮河上准备渡船,这就意味着一旦大桥的交通被完全切断,日本第2军的20万官兵就会被阻隔在淮河北岸无路可逃

    不过,如果站在石原莞尔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也不能说是太大的失误,毕竟战机稍瞬即逝,日本第2军必须尽快越过淮河北上才来得及完成南”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北夹击将中国的头号王牌第15军歼灭在淮北平原上,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搜集大量的渡船,此外,石原莞尔也担心还没开打就先预备后路会动摇军心。再说,在石原莞尔看来,蚌埠有2万日军驻守已经绰绰有余,淮南的赤色党游击队实力还很有限,不可能对其构成威胁,而十五集团军若是派兵渡过淮河南下的话,兵少了不济事,兵多的话肯定会被发现。

    石原莞尔甚至也想到了日纵这支传说中的“叛军”,但因为情报显示这支部队只有1万多人,而且石原莞尔也不相信中国人敢将这支日本人组成的部队扩编到太大的规模,只要让蚌埠守军严加戒备,根本就无需多虑。不过石原莞尔却还是疏漏了两点,一是赤色思想对日军战俘的强大转化能力,使得胡卫东敢于重新武装比他的预期要多得多的日本战俘;二是这些原来的日军战俘之中老兵的比例要远远比这几个月里严重注水了的日本第2军高得多思想改造再快也要几个月时间,再加上编训,也就是说,哪怕是日纵的新兵,被俘也至少在半年以前,那时””鬼子的兵员素质还远未像现在这样被严重稀释。,因而战斗力也强得多;三是没有想到在日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虽然由于日寇的警惕心日益增强,日纵果然如白石智久预料的那样没能再像当初奇袭青岛那样完全骗倒鬼子,但打响第一枪的先手优势却还是跑不了的,而在战斗中还出现了令日纵官兵意外的惊喜,这也令原本或许还能坚持一段时间的蚌埠日军迅速溃败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六十七章 北一辉

    由于有了正确的发展策略,加上大量资金的支持,以及日军在侵华战场上的一败再败(输得越惨,日本国内反战厌战的情绪就越高涨,日共发展组织的难度也就随之不断下降。),日共这两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38年底的时候党团员总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再加上日本又因为侵华战场上的巨大伤亡而被迫大幅度扩军,审核远不似以前那样严格,现在的日共成员本来就以年轻人为主,这下正好抓住机会浑水摸鱼,结果鬼子编入军队的150万新兵之中日共成员居然不下万人,越是新兵较多(一般也意味着战斗力弱)的部队比例越高,胡卫东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布局终于见到了成效

    蚌埠的2万日军恰恰大多是这样的部队,虽说正常情况下光靠军中的几百名日共分子是翻不出什么浪花来的,而且他们也不敢主动挑事暴露自己,但在日纵大举进攻的时候,这几百人已经足以坑死他们的2万“战友”,须知即便是一向以顽固著称的鬼子,编入太多新兵之后战斗意志也同样会大幅下降,现在又有几百人带头投降乃至暗地里打军官黑枪,这士气如何还能维持得下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里本就足智多谋的白石智久不但军事才能日益进步,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为了便利日本人、尤其是日军士兵接受,他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向胡卫东提出能否将在日本影响很大的北一辉的部分思想融入其中。并打起他的旗号对日宣传。如果换做是别的领导,肯定不会同意白石智久的异想天开。甚至还可能据此认为白石智久不可信任。但胡卫东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穿越者,对于当年北一辉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却有着远远超越时代的深刻理解,他很清楚这位日本历史上的争议人物虽然在客观上促使日本走上了进一步侵略扩张的道路,但那不过是被日本军部利用了而已,他的思想、尤其是早期的思想本身其实更偏向于左翼而非后世史家所“公论”的右翼,不说别的,光是反对天皇制(注1)、打倒财阀军阀、废除等级制度、抑制贫富分化这四点就绝不能简简单单地说其是右翼保守思想。

    甚至北一辉在年轻的时候还认为,在日本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会碰上重重阻力。倒不如先把心力放在中国的革命上,待中国革命成功以后,推动全亚洲的革命情势,再回日本推展革命(当时持有这一思想的日本年轻人远不止北一辉这一个,这也正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地方。),为此他来中国参加革命达十三年之久,但由于中国反日情绪的逐渐高涨和中国革命党的迅速堕落。对于中国领导亚洲的前景完全失望的他被迫离开中国返回日本,思想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但其中依然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内容。

    以其思想作为旗帜的“二二六兵变”同样如此,由于兵变失败的缘故,北一辉主张打倒军阀财阀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彻底没了实现的希望,基层日军官兵的待遇和处境也没有什么改善。反倒是他想要打倒的日本军部却借此巩固和加强了军事独裁,后世史家仅以北一辉主张对外扩张和集权政治为由就将其列为日本进一步右倾的主要责任人之一,其实是很不客观的,因为即便没这个人,当时的日本一样会走上对内残酷压迫、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其实与后来苏联利用所谓的“民意”倒台解体、但国家财富却被原来的官僚伙同外国资本瓜分殆尽。而老百姓却反而只受其害的例子如出一辙,在集权国家之中除非是自下而上的广泛性革命。否则情况对于下层民众来说永远只会越来越糟

    甚至即使是北一辉部分变质了的后期思想,在胡卫东看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就拿他为日本侵略扩张的大亚细亚主义来说,在日本强于中国的时候确实会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理论依据,但只要中日两国强弱之势逆转,这一思想就反而成为了未来中国控制日本的有力思想武器,并且中国同样可以拿它作为理论依据来“解放”西方在亚洲的殖民地

    当然,北一辉思想那些明显错误的地方还是需要坚决扬弃的,比如他推崇暗杀手段却不注重发动群众,这两点在胡卫东看来正是其最终失败的关键所在。日共想要有大的发展,从内部颠覆日本法西斯政权,就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不过,虽然胡卫东觉得北一辉的思想、特别是早期思想可以利用,但是如此重大的事项却远非是他可以决定的,别说是他,甚至就连如今已经身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中原局书记张浩也不敢擅自作主,而必须上报中央讨论,最终伟人拍板说可以利用,但也只能利用,而且不能大张旗鼓,以免招致共产国际方面的攻击,不过这在胡卫东眼里却是无所谓的,反正他也不会蠢到在中国军民当中宣传这一思想,只不过是利用它来忽悠日本鬼子罢了

    虽然北一辉被日本政府处死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在日本他的崇拜者与同情者仍有很多,尤其是在日本陆军的基层官兵之中更是连天皇都有所不及,因此胡卫东允许在日纵乃至被俘的日军之中宣扬挂着北一辉这个羊头的新思想之后,立即收到了远超想象的奇效,后来的统计表明,此后十五集团军转化日军战俘的速度较前加快了一倍还多,而转化率更是史无前例地超过了五成,须知这五成可不只是乖乖听话而已,而是愿意拿起武器跟日本军阀作战的比例,若是胡卫东愿意,他甚至可以将日纵扩编到10万以上。当然胡卫东可不会那么愚蠢,对于日军战俘,利用一下是可以的,但如果超过自己所能轻松弹压的限度,那就是在玩火了

    注1:北一辉年轻时曾经强烈主张废除天皇制度,但后来发现绝大多数日本人对于天皇仍很迷信之后,被迫放弃这个主张,转而幻想借助天皇的威望实现其他几个方面的理想,也正是由此开始注定了他的失败。

    ps:今天周一,再次求推荐票_

    第三百六十八章 四方云动

    北一辉这面大旗不但对于十五集团军改造和转化日军战俘大有帮助,甚至在日纵对蚌埠的进攻中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鬼子军心因此动摇不说,抵抗的意志也远不似一开始那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