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8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8部分阅读

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几乎不可复制的,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

    其中,以此时还在中原边区学习观摩的后来德国“装甲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认识最为深刻,他认为装甲骑兵战术下坦克与装甲车辆战损率低的优点其实只对敌军的地面攻击、特别是步兵反坦克力量有奇效,如果敌军有着强大的空军或者是远程重炮群。那么装甲骑兵战术因为老要绕圈子迂回穿插、行程更长而将不可避免地给敌人更多的远程火力覆盖的机会,因此反而可能蒙受比看似简单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更大的损失。

    同时,装甲骑兵战术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大大减小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损失,但却是以作战时间大大延长作为代价的,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也就是在贫弱落后的中国,因为装甲车辆与装甲兵都十分稀缺。同时又缺乏支援装甲集群正面进攻的强大空军和远程炮群,使得装甲部队正面进攻的难度大为增加,这才显得相对划算很多。

    而对于装甲骑兵战术中至关重要的轻型坦克,古德里安更是毫无兴趣,因为这在他看来完全是因为中国的基建实在太差(主要)、地形又太过崎岖(次要,因为山地比例再高。精华地带也永远是平原地形。)所致,若是在基建发达且地势开阔平坦的欧洲大陆上,装甲薄、火力弱的轻型坦克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虽然轻型坦克造价相对便宜,而且故障率一般也较同等工艺水平下设计生产的中型坦克低一些,但在古德里安看来。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后勤维修力量强大,而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这两个优点的价值其实十分有限,根本不必为此“因小失大”

    简单来说,所谓的装甲骑兵战术,只有在敌我两方都并非强大工业国的前提下才有较大价值,因此对于西方列强乃至于红色苏联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对于工业化水平(注1)世界第一的德国来说就更是如此。而且装甲骑兵战术对于指挥官的战术素养与临机应变要求极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将领的天赋与经验,这是西方军校模式所无法培养出来的,只能在战争中进行残酷的自然选择,而即使是以此大获成功的中国赤色党军,目前也仅有马仲英自己能够运用自如,可见人才难得。因此对于工业发达、人命也相对值钱得多的西方列强来说无疑显得更为鸡肋。

    与之相比,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虽然损失率高,但在古德里安看来,以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只要最终获胜,预期中为了消灭几十万人而不得不损失掉的几百辆、乃至一千多辆坦克与装甲车只需一两个月就能重新补齐,而且在德国能开坦克的人多的是,可不像在中国这样金贵,反而是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下坦克装甲车更快的推进速度对于德国来说更具价值,毕竟他们的对手同样也都是工业强国,因此德军宁可前期损失大一点,也要迅速将敌人的抵抗打垮,否则就变成了双方靠着工业实力拼消耗,那无疑对资源匮乏而且缺乏纵深、人力也不算太充足的德国更加不利

    注1:比总量的话和美国这个巨无霸没法比,但那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口远比德国多得多,只论工业与科技水平的话,当时的德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尽管优势远没有很多德粉所言的那么大,尤其是在无线电等很多重要部门德国反而不如英美,综合考虑的话,最多也就比美国强10、比英国强5。其实当时因为西方各国之间科技交流很多,因此列强的工业与科技水平的差距普遍很小,只有不属于西方世界、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术封锁的苏联和日本例外(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s:继续求推荐票_

    第三百七十七章 国情决定战术

    苏联人同样不想学习装甲骑兵战术,但却是基于苏联规模世界第二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与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认为在年产一万辆乃至更多坦克的强大产能支持下,装甲战术如果设计得过于精细,反而会增大指挥与配合的难度,与之相比,“简单的战术+恐怖的数量”更加符合苏联的建军思想

    与重视装甲战术的德苏两国相比,美英法意四国的重视程度明显差了很多,研究了一年多都没得出明确的结论,那时二战都已经开打了。而相对来说,工业基础不足、战场也都是基建极差的烂地的日军倒是最适合学习装甲骑兵战术的,而日本的决策层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日本此时原有的一千多辆战车已经几乎损失殆尽,虽然因为和海军方面当初达成的秘密协议,国内战车的产能远远超过历史同期,但要想再生产出足够的数量并形成战斗力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尤其鬼子还因为之前战斗中的不佳表现而对坦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等到新型战车投产后,生产线必然还得重新调整,于是就更慢了,而已经转入全面反攻的中国军民却是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的

    装甲骑兵战术的各种问题连外国人都看到了,马仲英自己当然也不会意识不到,当初他提出这一战术的时候就对胡卫东说过这种战术也就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较大,只要中国完成工业化(注1)、甚至只是初步的工业化(第二产业的总产值超过第一产业总产值3倍以上)。这种战术就差不多该淘汰了。

    不过,对于中国工业化之后需要采用的装甲新战术。马仲英与那些外国同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比起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输送车(其实也就是机械化步兵)受到了他的特别重视。前者是考虑到中国的空军发展再快,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发展起来了也肯定是战斗机优先,轰炸机、攻击机等对地攻击的机型要想赶上先进国家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发扬自胡卫东开始的“大炮兵主义”传统很有必要,此外大口径重炮也只有制造成自行火炮后才能解决在恶劣路况下的机动性难题;而对机械化步兵的高度重视。则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国步兵天下第一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用来应付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乃至局部战争。

    此外,无论是自行火炮还是装甲输送车,都比同档次的坦克要便宜得多,尤其是装甲输送车,一般来说还不到坦克造价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注2)的中国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部队建设方案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有些过于超前了

    虽然因为胡卫东这几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与科技基础相比历史同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也从外界获得了甚至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大量设备技术乃至于人才,但中国的基础还是毕竟太过薄弱了

    据胡卫东此时估计,中国最快也得到二战结束以后才能实现所有类型装甲车辆的完全自主生产(这还是在设计图纸由胡卫东提供的前提下。所以只说生产不说设计。),至于完全换装并统一后勤标准,编成一个有着完全战斗力的装甲集团军,则还要等上5-10年,而想要像历史上冷战中后期的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一样拥有数以万计的坦克。那就更加遥远了

    但就在胡卫东为自己不能早日看到这一天而感动遗憾的时候,远在美国的毛泽民却突然发回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甚至一度因此有些患得患失的特大喜讯

    注1:书中的标准是工人(含矿工和农业工人)数量超过农民3倍以上。这一标准只适用于大国,小国因为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部门,只能根据劳动生产率来评判工业化程度,后面“初步工业化”标准与此同理。

    注2:以中国当时的人口总量,将全世界的经济总量全都集中到中国,才能勉强让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何况现实中无论如何也只可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事实上,考虑到当时中国不足30的识字率(因为民国时期缺乏可靠的统一数据,因此对于平均识字率到底是多少一直都没有定论,30是最高的一种说法,但更多的说法中识字率却都只有15,甚至不到10,也即是说全国有初小文化的总人数不到1亿人,而小学读完了、或者有同等学力的也就几千万,这一比例甚至不如清末。),光是普及教育就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因为第一代人只来得及将教师的缺额补足,由此来推算的话,哪怕中国可以一直无限量地免费获得同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中国也至少需要两代人、也即是30-40年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发达国家,何况现实要比这个残酷得多,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与设备花钱也买不到不说,次一等的也需要花高价,更重要的是,别国也在不断进步,而我们却需要在后面苦苦追赶,因此这一过程自然就更漫长了。此外,人口太多还意味着中国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必须先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老霸主很显然不可能拱手让出这一宝座,这无疑由进一步增大了中国复兴的难度

    忍不住吐槽一下,历史上因为老蒋逃到台湾,带走了大量知识分子和识字的国军官兵及其亲友,总数不下400万人,再加上当时识字率本就远远高于大陆(由于日本人打下的基础,台湾当时已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的台湾省,新中国等于是平白丢了几百万质量较高的识字人口,以至于建国初期甚至找不到足够的小学教师,结果光是普及教育就花了两代人的时间

    与之相比,台湾却可以直接跳过普及教育这一难关,再加上老蒋带到台湾的大量金银外汇(其实这笔钱数额虽大,但大都被老蒋用作军费在几年内很快花光,台湾经济起飞主要还是靠美国的援助。)以及数额惊人的美援(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如果具体分到各个国家,数额都比不上台湾所得。),更加关键的是台湾并不像大陆那样在先进科技和设备方面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有了这样好的条件,早在1945时人均收入就已经超出大陆平均水平3倍的台湾经济发展不起来才是怪事。事实上即使是人均,大陆与台湾的差距现在也已经较当初缩小了很多,因此拿台湾所谓的经济成就来挤兑从“一穷二白”走出来的新中国,其实反而是在打湾湾的脸(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百七十八章 合作的前提(上)

    ps:感谢书友“z”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胡卫东深知中国科技与工业基础的薄弱,所以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同时,也尽一切可能地争取从先进国家引进科技、设备乃至于人才。可是有了苏联利用1929年大萧条而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先例之后,如今的列强对于科技与设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军工和相关领域的科技设备看得很紧,甚至要超过后世冷战结束后的“巴统”,而高级科技人才当中愿意来到贫穷混乱的中国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愿来,引进的成本也高得吓人,这些都令胡卫东“请进来”的计划困难重重。

    即便胡卫东靠着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抓住1937年经济危机的机会,从西方引进了一些目前还未受到重视的新兴科技和相关设备,甚至还挖来了包括科学怪杰特斯拉在内的一批当时由于不受重视或者别的原因而处境不佳的一流乃至超一流科技专家,却依然不足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体系,至于更加宏大的工业体系就更是痴心妄想了。

    好在胡卫东又利用穿越者的优势,以一些超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苏联和德国交换到了不少技术和设备,其中苏联更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提供了巨额的贷款,并对边区的很多重大工业与建设项目提供了包括技工和专家在内的大力支援,赤色党也终于初步完成了最基本的陆上军工体系。而民用工业也随之受益,再加上老福特等西方资本家大胆地来到边区投资。发展得也不算慢。

    但是胡卫东对此并不满意,一来此时的苏联还不是后来的超级大国,工业仅有量而没有质,而且还不愿拿出最好的技术和设备来,若非现在中国首先需要解决“有无”问题,胡卫东根本就看不上眼;二来苏联的所谓“援助”都是胡卫东拿超时代的科技、特别是军工科技换来的,因此苏联从中获得的好处其实甚至比中国还大,其国力、尤其是军力都将因此大幅增强。考虑到中苏两国之间尚有领土等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胡卫东对其疑虑颇深。

    因此胡卫东其实更希望与德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一方面德国的科技水平远比苏联先进,尤其是包括潜艇在内的海军装备技术更是苏联所望尘莫及的,而且也比较吻合将来中国海军“飞潜快”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德国就算因为技术合作变得更强,倒霉的也是美英苏三国。中德两国距离远在万里之外、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因此胡卫东敢于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作为交换筹码,交换筹码一多,可以换到的好东西自然也会更多

    此外,德国作为欧战的发起者,这几年里一直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德国人对于先进武器的渴望自然也远非其他国家可比,因此胡卫东便很自然地认为可以比卖给别的买家卖个更好的价钱。同时,一旦欧战爆发,由于制海权肯定在英国人手中,中国将很难再从德国进口任何大型设备。而战后对德国遗产的瓜分怎么想也轮不到中国,所以胡卫东的计划必须抢在欧战爆发之前实现才行。因此他对此前所未有地重视,希望可以尽快促成,但真的操作起来却并没有胡卫东预想的那么简单。

    原来,小胡子一手炮制出的所谓“经济奇迹”其实是以大量举债作为代价的,而由于德国将大部分借来的外国贷款都用作军费了,导致他们虽然已经“经济复苏”,却因为无法通过足量的出口获得德国急需的硬通货,而越来越无力偿还已经几乎是天文数字的外国尤其是美国那些金融寡头的贷款,哪怕只是利息。

    事实上德国自小胡子上台后,对于这些外债的偿付一直是一拖再拖,美英法三国的债主们之所以还能容忍,只是因为小胡子努力塑造出的“反共先锋”形象。但小胡子虽然疯狂,却不是傻子,不可能以目前德国毫无优势的国力去先和看上去简直就是巨无霸的苏联死拼、而让美英法三国当得利的渔翁;可是美英法三国的金融寡头们同样不是冤大头,德国赖账不还也就算了,可是小胡子一方面拼命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却根本不敢对苏联采取实质性的敌对行动,甚至两国还在暗中勾勾搭搭,这些他们又怎么可能看不到?这种局面继续持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多久,三国的垄断资本家们就会动用经济乃至武力手段直接逼债,到时候小胡子要么被迫当马前卒先对苏联动手,无论胜负如何都会让美英法三国渔翁得利,因而葬送德国复兴的希望;要么就只能坐视“经济奇迹”的假象被戳穿,到时候纳粹政府必然倒台,小胡子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同样会全部功亏一篑

    因此小胡子只能抢先对英法及其盟国动手,这条路虽然也困难重重,但总比先打苏联的把握要大得多。而一旦“闪电战”偷袭得手,德国便可以迅速获得至少相当于一个新的德国的工业与人力资源,从而具备跟美国这个头号债主彻底赖账的底气,同时还可以掠夺财富填补资金缺口并借“复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虽然小胡子计划中还打算利用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于苏联的恐惧和仇恨再讹诈他们几次,但由于他个人的信用已经严重透支,小胡子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成功地骗上几回。在欧战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情况下,小胡子自然不可能有心思想得太过长远,即便他?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