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73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73部分阅读

党关系不错,因此中原大会战胜利之后,中原边区政府直接派出干部接管郑州、开封等地政权就行,根本用不着打仗。因此十五集团军并没有与国军交上火,只是派出一部分人马向武汉方向佯动了一下

    虽然只是佯动,可国军却并不知道啊?加之十五集团军如今早已是国内公认的第一强军,哪怕不能确认真假,老蒋也不敢冒险,当即将围攻闽赣边区的大军调了回去,令武汉及其周边的守军总数再次超过了八十万,而新四军的一支队与四支队这两大主力则乘机回援,将闽赣边区的失地尽数恢复,甚至还利用国军主力退走的机会拿下了红军改编时依据协议放弃的浙南部分地区,进一步扩大了根据地,闽赣边区也由此恢复成了闽浙赣边区

    注1:当时在台日本人的平均工资约为台湾人的两倍,但考虑到在台日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普遍要比台湾本地人更高(历史上战后的台湾很多工厂都因为日籍管理与技术人员离开而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倒闭,直到后来老蒋逃到台湾并获得美援之后,台湾的经济才开始恢复。),日本当时对于台湾的剥削并不算多么酷烈,说句不好听的,这个差距其实远比目前在华外国人与中国人工资的差距小得多(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 四方战况

    ps:感谢书友“满伍哥”、“lbx5566”和“nq”投出的月票,顺便求推荐票_

    比起内战,胡卫东终究还是更想打鬼子,但在华中日军残部全部收缩于沪宁杭三角地带的现状下,十五集团军并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集团军重炮旅152/150口径的大炮难以击伤长江上日本重巡洋舰的舰体,而240重榴弹炮虽然威力足够,但机动不便且数量太少,至于反舰的利器轰炸机,目前华北航空总队已经所剩不多,光是飞行员和航校飞行学员的基本训练就差不多全占用了,而苏援航空队的苏式轰炸机航程又实在太短,在淮河以南至少建成十个以上的野战机场、或者203口径的重型加榴炮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之前,十五集团军实力虽强,但想要强渡长江,却还是不太现实的

    不过,被打怕了的华中日军同样不敢在陆地上与十五集团军争锋,因此很光棍地主动放弃了长江北岸的绝大部分地盘(其实本来也没占领多少,由于兵力不足,农村根本就估计不到,甚至有些镇子都只能全靠伪军驻守,一个真鬼子都排不出去。),只在长江上日军舰炮射程之内保留了一些据点。由此中原边区进一步扩大,地跨陕、豫、鲁、鄂、皖、苏六省,总人口超过了9000万,比其他所有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的总人口加起来还多,而工业实力就更是占了八成以上(注1)。除了长江北岸的一线之地,胡卫东赫然发现当初中央给中原边区下达的任务已经几乎全部完成,再要扩张的话就得和兄弟部队抢地盘了

    胡卫东由此意识到中原边区的扩张已经到了极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基本可以肯定不会有什么大仗可打,胡卫东的工作重心也必然要转到边区的经济建设上来,除非十五集团军接到类似历史上四野入关这样跨战区的战略性作战任务。

    不过,这样也好,这一年多来胡卫东实在是累坏了,若非他体质足够强悍。估计早就被累垮了,这下正好可以休息一段时间。虽说经济工作也未必就多么轻松,但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四处转战、动辄几天几夜不睡觉、常常还得在疲惫中连续行军、甚至是急行军相比

    十五集团军不参战,可内战却仍在持续,在陕南地区。胡宗南坐拥40万大军。却龟缩在西安城中不敢主动出击。可他这样消极保守的做法却反而让新近病愈复出的徐海东没了可乘之机,由于华北边区与中原边区都新占了大片新的地盘,光是恢复秩序这一点就占用了大量的兵力,加之陕南山川形胜、路途遥远。因此两大集团军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派出多少援军,因此徐海东现在手下不过10万人马(不过话说回来,他本来也不是能够指挥几十万大军的类型)。

    如果是野战,未必就赢不了胡宗南的40万大军,可现在胡宗南龟缩城中。城外又早就修好了大量的子母堡等坚固工事,一时间徐海东还真是有点“老鼠拉龟——无从下手”,只能分出部分人马开拓根据地,而主力则留在西安城外看着,希望胡宗南忍不住派兵出城,而给他可乘之机。但谁知道胡宗南却是死活就不出来,将徐海东气得不行,只能以手下这七八万人“围困”驻军40万的西安城,心想40万大军的粮草消耗非同小可。只要时间稍长,敌人肯定坚持不下去。

    谁知道1938年初胡宗南奉命来到西安防范赤色党向川北渗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里迟早都会成为赤色党武装的攻击重点,因此一直都在拼命囤积粮草和弹药,如今储备的数量已经相当大了。虽然以四十万军人再加上二三十万市民的惊人消耗,终归不可能支持太久,但一两个月却是毫无问题的。而胡宗南的政治眼光一向强于其军事才能,早就看出这次内战不会持续太久。他只要守住西安不丢,让赤色党中央所在的西北边区与最重要的中原边区无法直接相连。就完全对得起他那位校长了

    比起进展有限的华北、中原与西北战场,赤色党驻藏司令员方永乐却给了中央一个惊喜,他在得知“赣南事变”的消息后当机立断,马上就派兵将拉萨毫无准备的几千国军给缴了械,并利用这个机会将噶厦政府边缘化,在事实上完全控制了西藏的地方大权。兼并那几千国军和部分藏军之后,方永乐指挥的赤色党驻藏部队总兵力超过了3万人,如果将筑路大军也算上,人数甚至不下10万。

    按理说新编入了这么多乌合之众,部队应该修整编训一段时间以形成战斗力才对,但年轻的骁将方永乐却来了个“以战代练”。拉萨的情势稍定,他就亲率2万余人出人意料地顶着青藏高原冬季的酷寒向东翻越崇山峻岭攻入西康地区,诚然此时的赤色党驻藏部队并不能算是一支精锐之师,但问题是敌人更弱

    此时盘踞西康的川西军阀刘文辉虽然号称有3万大军,但装备低劣、弹药匮乏不说,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战斗力极差的“双枪兵”,又完全没有想到敌人竟然会在这个季节大举进攻,根本没作任何准备,结果理所当然地被打得落花流水,以西康崎岖陡峭的恶劣地形、极度落后的基础建设和高寒缺氧的严酷气候,刘文辉居然在不到一个月内将整个西康省全部丢光了(不过这也因为西康人烟稀少,拿下西昌后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传檄而定。),也难怪身在武汉的老蒋气得直骂“娘希匹”

    注1:即使西北与华北边区的苏援项目全部完成,中原边区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依然超过一半,何况从美国买回的设备与人才肯定也是就近给中原边区,未来与德国可能的合作同样如此,因此论发展潜力,中原边区依然无可比拟,即使后来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原地区也一直是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没有之一(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百零五章 停战谈判

    由于敌人实在太菜,加之己方纵然是轻装疾行、武器装备方面依然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方永乐部在西康战役中的战斗伤亡十分有限,全部加起来也才一千多人,但是即使事先早有了充分的准备,冻伤、摔死等非战斗减员的总数依然多达三千余人。不过由于方永乐一直与部下同甘共苦,更兼一路上所向披靡,士气持续高涨,所以驻藏部队的广大官兵不但没有对其心生怨言,反而愈发敬畏有加。同时,也正是在这样几近残酷的考验和磨砺下,这支原本良莠不齐的部队迅速凝聚成为一支天下一等一的赫赫强旅,尤其是在山地作战方面。

    由于受命驻藏,方永乐这位红军时期的年轻骁将错失了很多杀敌立功的机会,但一年多的太平日子并没有令这把宝刀生锈,当其再度出鞘之后,方永乐的威名很快就传遍了全国。而且,这个时候还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西康战役都只是方永乐其后辉煌的第二段军事生涯中一次微不足道的热身而已。

    不过,西康战役纵然规模不大,但战略意义却不可小视,夺取西康之后,赤色党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青藏高原,直接对国统区的大后方四川与云南两省构成了致命威胁。由于青藏高原地势上的天然压制,国军在这两个省无论布置多少兵力,都很难对方永乐部发起有力的反击,而如果兵力留得不够多,方永乐却很容易率军下来逛逛

    结果老蒋不但被迫放弃从四川与云南两省调兵出来增援江南战场的打算,反而还不得不再次向两省调派援军。可是,菊花上抵着尖刀的感觉固然不好受,但本来国军在内战中就已经连连吃亏,这下还要抽走至少十几万机动兵力,日子岂不是更难过了?而在赤色党宣传机构的引导下。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的呼声此起彼伏,就更是令老蒋焦头烂额。

    其实说心里话,主动偷袭却打成眼下的尴尬局面。老蒋其实也是万分后悔,难以承受更大损失的他很自然地有心停战,但现在赤色党虽然并未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但在各条战线上无不占据了明显的上风。他们真的像其宣称的那样希望停战吗?即使同意停战,他们会不会又提出什么过分的条件?老蒋越想越是没底

    可是再没把握也总得试试,再说若是赤色党方面实在不肯同意停战。老蒋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的办法,只不过若以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为条件与日本议和,能否让国内的舆论接受,老蒋心中着实没什么把握,而联手对付赤色党,就更是只能秘而不宣了。

    好在老蒋终究没有走到这一步,双方的谈判比其预期的要顺利不少。虽然赤色党开战以来占了不少便宜,但国军毕竟有400万之众,赤色党又得分心防着鬼子,只能动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投入内战,短时间内想要彻底推翻重庆政权并没有多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虽然“赣南事变”由老蒋挑起,但赤色党反击的力度加大之后,也开始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舆鹿力,毕竟在抗战的大局面前,扩大内战这个罪名还是很重的。

    此外,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苏联,都不希望现在的中国陷入全面内战。三国主要是担心中国内战会损害它们的利益,比如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德国与赤色党秘密谈判中的全面合作都需要一个较为和平的环境,至少计划中要建设的工业基地和作为对外出口的沿海部分地区必须是这样;而苏联支援中国是为了让中国帮它牵制日本,可不是让中国人拿去打内战的。

    至于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倒并不是看得很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反而对赤色党有着深深的忌惮(注1),因为赤色党统一中国后固然对国际共运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但是苏联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他更希望看到一个没什么威胁的中国,尤其两国之间还有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这就令他更是顾忌三分。此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若是真的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会令原本全都唯苏联马首是瞻的国际共产主义者们生出二心,这无疑是苏联和苏共都不想看到的,如果赤色中国成功发展起来,甚至还可能会与苏联争夺国际共运的领导权,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就这样,中国人自己在自相残杀,反倒是外国人却出面调停,这一点多次被后世的公知们拿来作为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例证,但真正的有识之士却都明白,鼓吹和平的未必就是好人,而发动内战也未必就一定有罪

    不管如何,国内的民情不允许、外国势力也都反对,加之战场上也没法很快分出胜负,而日本人却在一旁虎视眈眈,这种状况下无论如何两党都无法再打下去。而即便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在各个战场上都占据了明显优势的表现,已经足以令赤色党在谈判中占尽了上风。

    首先,是“赣南事变”的责任认定问题,老蒋虽然用丢卒保车之计将责任都推卸给了顾祝同,但国军发动“赣南事变”这一事实却还是清清楚楚地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老蒋“国家领袖”的形象也由此愈发地岌岌可危,而其丢卒保车的做法也令其麾下的将帅们多少有些寒心。

    注1:个人认为历史上的斯大林是到朝鲜战争之后才开始对赤色党生出警惕之心的,之前一直十分轻视,但本书中赤色党已经有了200多万正规军,而且在抗战中表现出了日益强大的战斗力,加之苏联人又因为援助项目的关系,亲眼看到了赤色党武装力量与工业建设的日新月异,斯大林要还没有引起重视,那他一定是冒牌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六章 空 难

    尽管大家都知道,顾祝同的免职只是暂时的,可是国军将领之中比顾祝同与老蒋的关系更为亲厚的,又有多少呢?如果被老蒋拿去顶罪的是那些原本就遭到排挤的杂牌军将领,难道他还会这么客气吗?这种想法很快在杂牌军乃至非嫡系(黄埔生与江浙人最得老蒋信任和重用,是真正的嫡系,其他出身的就算再有本事,地位和待遇也要差一大截。)的中央军将领之中蔓延了开来

    话分两头,且说两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很快就达成了最基本的协议:赤色党首先在江南和陕南的问题上作出了让步,主动放弃部分新占的县份,地盘划分恢复到“赣南事变”爆发之前的状况,而重庆政府则同意那些县份的居民如果自愿,可以不受阻拦地迁往闽赣边区与西北边区,此外老蒋还必须在一个月内释放叶挺等所有被捕人员;然后,重庆政府由于财政紧张,此后将不再向赤色党的几支正规武装支付军饷,作为交换条件,老蒋不得不同意赤色党建立西北、中原、华北、东北这四大战区(赤色党内部称为军区),每个战区都有权自行编组军队,无须军委会许可(不许可也没用),但原则上一个军区只能有一个集团军的野战兵团编制;两党武装在相邻地带各自后退10公里作为军事缓冲区,以免意外擦枪走火、令形势再次恶化,而老蒋则承诺不再限制人员和物资进入各大边区,与当初红军改编时不同,现在的赤色党底气更足,听了老蒋的承诺后周公当即表示说,如果再有类似行为,赤色党将视其为宣战,而不会仅仅像以前那样只作有限的反击,老蒋的脸色顿时就黑了下去

    老蒋被气成这个样子,军统的特务们(注1)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立功邀宠的“好机会”。偷偷派人在飞机上做了手脚,而叶挺又从逻辑上认为老蒋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才争取到了停战,断无现在翻脸的可能,加之他获得赤色党中央同意其恢复党员身份的承诺后十分振奋,急着想要赶到兰州向中央汇报。结果飞机的安保检查就不免有些疏忽。而不幸在飞往兰州的途中发生空难,机上的机组人员与叶挺等十余名赤色党高级干部无一生还。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老蒋确实是不敢动手,但他下面的那些小人却大多是“见小利而忘命”。只想着干掉这些赤色党大佬后能够立下多大的功劳,却不知道现在的老蒋根本不敢赤色党翻脸,结果一下子将两边都坑了

    但对于几天前刚刚被任命为中原军区司令员的穿越者胡卫东来说,得知此事后除了再次惊讶于历史的强制力之外,也不禁感叹赤色党的好运。虽然一下子死了十几个高级干部确实是很大的损失,但巧合的是,这十几个人当中的绝大多数居然都是当初国际派的中坚,因此这次空难之后赤色党内部的思想更加统一,凝聚力反而大大增强了,这不能不说是“塞翁失马”。再想想之前赤色党看似吃了亏、实则却获得了同样好处的“赣南事变”,经历过难以解释的穿越事件的胡卫东一时间甚至多少对自己一贯坚持的无神论观点产生了动摇,“这简直就像是天意要让主席与赤色党来领导中国重新站起来一样”

    不过,身为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即便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在工作中都会不自觉地坚持唯物主义立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