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宋起波斯湾 > 宋起波斯湾第313部分阅读

宋起波斯湾第313部分阅读

还担心蒲金书不会让他离开,此刻蒲金书的既然同意他走,自然他的心里那十分高兴的。

    “哼,这就遣人去告诉那位安置使大人,让他知道这里可来是个假京官呢!”

    至于他自己,作为一个大宋的官他懂得,这不是他该冲锋陷阵的时候。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这往往是官僚们用来安慰自己的话。对于民间那些目光长远的,看到了危险的人,他们会说那是“杞人忧天”。关于国事,自然希望百姓们不要去谈,哪怕现在皇家就是把大块的土地割给别人,哪怕是朝廷年年向个蛮族纳贡称臣,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知府吴大用心中如此想,但脸上表现的谦恭谨慎。他可不想让蒲金书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反作乱。因此他微笑着蒲金书拱手,脸上却是一付讨好的表情。

    “蒲大人一路劳顿,下官已经安排好了宴席,是不是……”

    按吴大用的打算,倘若蒲金书与他的手下的接受了这个邀请,那对于未来除掉眼前的假京官将会有很大的好处。最少他和他的手下处于酒醉状态,那么余玠派来的人应该很容易解决他们。

    蒲金书当然不知道他的心思,虽然心中讨厌他,但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而且这时也不是收拾他的时候。因此他淡淡的,很有京官气势的挥了一下。

    “不必了,倘若您的认为里有些粮食、蔬菜的话,不若拿来给百姓们弄些吃的吧!”

    百姓们,自从蒲金书决定受理案子,又决定要自己的妻子崔红英来写状子的时候,他们就一直跟在蒲金书的身边,并不打算离开。毕竟能有一个惩治贪官的“青天大老爷”,对百姓们来说那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情啊!

    蒲金书看着吴大用的背景,脸上全都是冷笑。

    “这大宋是狗官们的大宋,还是百姓们的大宋呢?”

    倘若让大家从理论上来说话,那么所有人都会说,那是百姓们的大宋,是中华民族的大宋。可是看过上一章肮脏的大宋之后,难道那样一个大宋就真的是中华民族的大宋吗?别说那么多,说了也没人信!

    大宋自然是狗官的大宋,难道还真的能是百姓们的大宋吗?倘若是百姓们的大宋,那么他们会愿意因为岳飞要攻克黄龙府,救回赵宋被掳的两个皇帝就杀掉他的头吗?这岂不是说的是百姓们的智慧比狗官以及那个sb宋高宗更傻吗?有人也许说,百姓们就是蠢,但不笑要反问一句,哪个皇帝和狗官造出来核弹了?没有,是学者们,而他们绝对不是狗官与皇帝。

    “夫君,不必为那样的东西生气,只是眼前的百姓们没吃没喝的等了一天。我们能够写状子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所以你看……”

    别看济州岛上的人对外面的官、军队是那样的残酷无情,但他们的好心因为他们的荷包以及他们的自己的身分,总会时常泛滥。因为他们生活在“工业品”带来的100倍暴利的国度,而且他们的尊严是由“华夏军”来保护的。所以他们有能力作为一个慈善家的面目出现。

    “唉,我看那个知府不必指望了。他倒是宁愿招待京官,也不会给百姓们一两粮食的。这样吧,叫人去买粮、买菜买肉,做成糊糊一人一碗吃了之后,在这秋凉如水的夜里也暖和些。另外叫人到等街上去买些馒头来,想来肚里有食也就耐得了饥寒了。”

    倘若马丁在这儿的话,就会哼一小段曲子——“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们……”。蒲金书知道眼前的事情不好办,只要看看眼前的,那些面路菜色但面对着蒲金书的时候依然带着希望的百姓们,他也知道为了完成赵伏波的,所谓向周边势力宣告“华夏帝国”存在的行为,这是一种更好的手段。

    “夫君,那这里的官……”

    在来之前,蒲金书听说过,余玠是一代名将。这不是别人说的,是从来没有到过大宋的赵伏波说的,而且说的清楚,那来自于马丁的“神喻”。而且随着这“神喻”而来的,自然还有另外一件“神器”至于是什么,大家随后会看到。

    “这里的官……!长眼就留他的性命,不然的话……”

    别看蒲金书一付儒雅的模样,甚至许多人会把他当成是济州岛上文官的典范。然而,蒲金书是亲手用猎枪轰开了自家大伯脑袋的人。说白了,他绝对不是什么善茬。而且他身边跟随的人,以阿卜杜拉哲玛尔为首的人,更喜欢用枪来解决问题。

    至于说余玠手下的大军,倘若他真是一个打算抵抗蒙古人进军的正直将领,那么他会明白蒲金书所来带的消息以及带的那些武器装备到底有什么用。倘若他仅仅只是忠诚于现任皇帝的一个愚蠢官僚,杀了他又如何。就像赵伏波与马丁讨论过的,对大宋的政策时说的那样。

    “与大宋被蒙古人杀掉8000万人相比,我更愿意杀掉挡路的8万狗官。而且谁也别拦着我,不然就一块都杀了!因为我的心中,只有华夏帝国的百姓,而没有大宋官僚的余孽!”

    毕竟这是一个工业文明对一个封建文明的推翻与重建,别说喜欢不喜欢,不懂得科技的愚昧官僚们没有权利选择。

    第73章 是个假大人

    在吴知府给找的一间院落里,这里是夔州城里一座相当独立的房子。知府吴大用把蒲金书安排进这所房屋的用心,就是在那位余玠余安抚置制使打这里的时候,给他以最大的方便。

    只不过蒲金书对于他的安排一点意见也没有,而他之所以今天没有开审的原因在于,那个余玠到现在也没有来。按说如此大的动静,余玠应该已经听到了风声,这是让蒲金书感觉到疑惑的地方。

    事实上余玠早已经听到了风声,只是听到风声的同时,他感觉这位钦差来的好不蹊跷。按照大宋的官场上的规矩,这边钦差才刚刚出门,那边就有人忙着向他去的地方通风报信。对于京里的小官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用处”。没有“用处”的人,在官场上就没有未来。

    可是这一次,这位钦差大人是静悄悄的来,而且可以肯定他是半路上换的官服。不然的话,前面的其他官员也早已经把消息送来了,这就是余玠感觉到奇怪的地方。如果是来悄悄查自己手下的那个知府,根本用不着朝廷里的一品大员来做这件事,而且也会早就给自己通知。

    他知道,夔州的知府吴大用实在是个相当混蛋的家伙。当官不为民做主也就罢了,反正这世道上的官全都是如此。不过他是欺男霸女无的个混蛋,按余玠的话来说,就是个完全不顾官场体统的家伙。而且他与手下的县官们沆瀣一气、卖官鬻爵无恶不做。

    “难道那位钦差大人却是来察他的么?可是为何不给我一个信呢?又或者说他根本就是来对付我的?”

    原本大宋朝军人的地位就相当低,自岳飞死后,在外统兵的将领是人人自危。就好比南京发生的案子,救人的在法官的巧妙审判之下变成了赔钱的人。这一件事大约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其造成的恶果,恐怕已经屡见不鲜了。从为了救一个老太太拉住11个人作证,到后来倒在街上的老人只有洋鬼子敢扶,这一变化曲线,恰如同杀掉了岳飞造成的恶果。

    即,统兵之将,人人自危都担心朝廷会不会因为自己统兵而有所猜忌呢?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余玠对于这位来的好不奇怪的钦差,就多了些防备之心。

    这当然是一个怪圈,只看看现在这个怪圈就该知道,南宋被蒙古灭亡是为必然。因为当真理在一个国家被颠覆,并永远不再被尊重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就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试想想看,在一个国家的军人,人人自危随时会被j佞之臣扣上不臣的帽子,然后从前线用12道金牌连续招回来砍头。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可以理解的问题了,就好像某朝一出问题,总是临时工坏的事一样。

    带着这种疑惑,当天夜里余玠已经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得力人手出去打探,同时又派人去了解从上岸开始,这位金钦差的表现。令他不能不惊讶的是,这样的官居然没有要地方上迎来送往,居然没有马蚤扰到百姓。

    “这还真是百年仅一闻的钦差大人啊!”

    可以想象的是,这时的钦差无论走到哪里,要造船就要有人拉纤,要走官道就要有人黄土铺路。要过县城,自然从自己到下属的轿夫,都要当地的官员们倾力的巴结。而像是这个蒲大人,却是怪异的紧呢。余玠的奇怪也容易理解,这种事放到大宋开国之时,那时的将帅以及皇族,都还保持着开国将领的用心。毕竟是千万人的鲜血打下来的江山,大家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随着太平年景的持续,慢慢的一切就都变得那么不尽如人意了。

    不能理解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变成了要人命的事情。贪酷之吏与腐败之风盛行,民告之于官府,其结果与自杀无异。最后此风无法再止,吏制败坏到无以复加,那时附近的蛮族看到你乱了要来抢你,附近的小国看到没有凝聚力了要来夺你的天下。

    到最后只能跳海,这一结果怪得谁来。

    其实怪一件事,那就是国家因“礼”而败,解些中国历朝难逃之噩梦,唯一的结果就是实行“真正的法治”。即有监督够稳定的法治。不然这样的怪圈,是永远也没有办法逃得出去的。

    带着这种想法,余玠就更加感觉这样的钦差大人古怪了。恰在这时,那位知府吴大用大人派来的手下的幕僚到了。同时也带来了为余玠解惑的消息。

    “余大人,据我家大人所观,此人绝对是个冒牌的钦差!”

    余玠眼睛一翻,这个吴知府的幕僚敢如此说,肯定是有了确凿的证据,不然随便说一个钦差是假的,那恐怕已经够上欺君的大罪了。

    “嗯,你家大人为何会有如此的看法,可是看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吗?”

    “是的大人,那位钦差大人没有官印的,而且他手下的后俱都不是我们汉人。他的战马也不是我们朝廷的战马,而且正是他的夫人来替那些刁民们写状子,用的也不是毛笔。而且夜间的时候,他的院子里放出古怪的,极明亮的毫光,只怕是个妖言惑众的家伙!”

    “不是汉人、不用毛笔、不是朝廷的战马、院子里的毫光?”

    余玠正打算把在心中,把这些疑点连接起来的时候,恰在这时,他派出去打听的人带来了更多的消息。此刻余玠的心中,已经在猜测那位新来的钦差大人是不是骗子,倘若是的人话他的胆子未免大得有些离谱了。

    固然心中也是如此想的,不过他可敢说出来。因为他不过是猜测,倘若出了问题固然那位吴知府跑不了,但自己作为夔州转运使同样跑不了。还是听自己手下人查探的结果再说,万一真的误会了,那就是天大的祸事。当然也得防着蒙古人在玩什么阴谋,这同样是一个麻烦的事情。

    那么余玠手下查到了什么呢?

    第74章 来一次夜访

    “辛苦了,请您偏厅侍茶,稍后我有话要你带给知府大人!”

    “是的大人!”

    余玠先打发了来送信的,那位吴知府的幕僚。毕竟在事情没有弄明白之前,自己派人打探钦差行踪的事情让别人知道,那一定会有麻烦的。等那位幕僚被带下去之后,余玠自己派出去的人,才来到他的面前。

    “大人,卑职奉命查探,发现了几件怪事情。此刻江边有着大船数艘,而且其船用帆古怪,并不像我们大宋的船。另外船上此刻正在卸货,俱是些板条箱子。不过卑职看到了回回炮,虽然不像蒙古人所用的,因为长臂被卸下放在一旁。船上大约有军汉300余,盔甲古怪,兵器短小而且卑职也从未见过。”

    这消息更让余玠感觉到有些意外,不过此刻他的心中已经确定,这个钦差必假无疑。因为据他所知,朝中没有声名雀起的年轻蒲姓大臣,受到此刻的大宋皇帝——宋理宋赵昀的重用。他也叫赵与莒,即是当年史弥远废除了赵伏波的爷爷赵竑之后,立的皇太子。

    当年赵竑失去了继承权,事实上败在他自己的出言不慎以及对于权臣能量的低估,而且这似乎是一种政治谋略较量之后的输羸之结果。但倘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就会发现,史弥远的胜利,则预示着“礼”造就的腐败而又愚蠢的官僚体系的胜利,结果,结果就是让中华的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展又迟了数百年。今人所谓的“宋粉”“明粉”,不过是面对着当时宋、明两代领先于世界的经济、科技,却最后落得个沦于外国、蛮族灭亡结果而扼腕空叹。

    那么事实上,要说明的是,无论如何扼腕空叹,不明白为何中国会失去了科技、以及文明发展的机会,那绝对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敬天地”、“以礼服人”等等所谓的“传统文化”,耽搁了真正的科技发展。至于科技有什么用,“华夏帝国”的兴盛就是结果。因为步枪、大炮不会理会被打的人高不高兴,面对愚昧的不知科技为何物的人,工业文明知道的唯一两个字就是——征服!

    当打发走了所有人之后,余玠独自一人开始思索起眼睛的事情。虽然他心中已经断定,那个钦差是假的,但这个假钦差办的事情可是相当合余玠的胃口呢。尤其是那个假钦差,此刻正在给那些告状的平民们分发食物。要说这件事办的,可比大宋的官员们有板眼多了。

    余玠如何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可惜此刻官府的要苛捐杂税中的一部分,却是要用来抗击蒙古人的入侵的。至于另外一部分,自然是官僚集团的利益,就算是亡了国,作为大地主他们也不会撒手的。

    “这么有意思的人,我真该要去见见,就算是明白要打将起来,怕也不妨今天夜里我悄悄的去私访一下吧!”

    作为一个将领,余玠是相当谨慎的。之所以打算会会那位假钦差,原因在于他得弄明白,这是朝中某位大佬的手下,还是图谋不轨的义军,又或者根本就是来自蒙古人的阴谋。这些事情掺杂在一起,就更让抵抗蒙古这件大事变得复杂而又雪上加霜了。

    就好比面对满清的入侵时,当时闯王与张献忠的起义军该如何评价?他们的起义,自然是因为官逼民反的原因,但在国家抵抗侵略的时候,这样的国内战争,自然会消耗掉中华民族的许多力量。而起义与满清的入侵,可以说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但归根结底,不过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实体现,同时也是内乱不出,外患不生的真正体现。

    同样内乱出天苛政,而苛政出于官僚集团的利益与贪婪,而营造出腐败官僚集团的,恰恰就是“传统文化”之中的“礼”而已。

    “即是如此,有道是不入虎岤焉得虎子,我倒要看看那位假钦差是个什么模样。”

    带着这种想法,余玠带着手下几个得力的护卫,打扮成普通商人的模样。身后跟随了一辆大车,车上装着一些粮食之类的东西。这是余玠想的接近那个假钦差的办法,一是他正在为那些告状的百姓们提供饮食,而且还想看看,这位假钦差的来意。

    前面说过,余玠的府衙处于城外,因此当他来到夔州城内的时候,第一眼便看到了那所明亮的大宅。所谓明亮的大宅,事实上并不是宅子有多大,而是晚上明亮的灯火,以及大宅外面人来人往的人流,给人造成了这样的感觉。大宅外面的大街上,四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即有粮店里送货的人,也有一些衙门里的差役。他们手按腰刀,完全是一付维持秩序的模样。

    “这里还真热闹,大概夔州城里这么热闹的日子,还真不多呢!”

    理所当然的,余玠手下把前面挡道的人赶到了道旁。这是官差们习惯性的作法,不过随即余玠就制止了手下的作法。

    “诸位,我们可是微服私访呢,如此做何不来两面锣开道,又或者说直接带着全副的仪仗来呢?”

    随后,余玠就看到了下面的这一幕。

    “排除,排除,都他娘的别抢,每人一碗汤,两个馒头大家都有份,不要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