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宋起波斯湾 > 宋起波斯湾第334部分阅读

宋起波斯湾第334部分阅读

    “这一次的那达幕大会将会在都城附近召开,到时各家的亲王都会带人手一起参加。肾婿,这却是奠定我们大好江山的好时间。只要我们这一次能够把他们打痛,那么这蒙古汗国却就是你我二人的。到时我们整军备马之后,就可以南征了。到时你那兄弟只怕也就快要回来了,我们要是不早些准备的话,恐怕就难以抵敌了!”

    演习完了的亲王忽必烈,与此刻留了三络长髯的赵旭一起回到他的豪宅之后,所说的第一段话。只是这段话在赵旭耳朵里听着的时候,实在不是味道。

    因此虽然此刻他顶着个金刀附马的名号,可是那个该死的月烈公主却跑了个不知踪影。按说如果亲王忽必烈真的对于他们的结盟很认真的话,那么是不是该换个女儿来呢?

    另外赵旭还惦记着一个人,因为就他知道那个人还没有死。直觉里,如果那个混蛋不死,那么自己永远不能放心,他是谁呢?

    第8章 一定杀掉他

    “唔,那达幕大会,我早就想去看看了,但我的岳父大人,还有个人我没有见到,说真的那样的混蛋留在这个世界上,总让我寝食难安!”

    赵旭说的是谁,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且这一次赵旭的确没有说假话,恰恰是因为师志冬,赵旭实在是寝食难安。因为师志冬不仅仅是他的心病,同时师志冬也是香莲的心病。

    对于赵旭而言,师志冬的存在对他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威胁。因为师志冬打造了钦察炮军,虽然此刻来说,那已经是淘汰了技术,但赵旭也清楚,师志冬放到任何一个其他势力手里,那都是了不得的宝贝。对于这种人只有两种处理办法,要么是一伙的,要么就绝对不能留在世上。

    至于香莲对师志冬的恨,原因在于当年为了得到师志冬身上的,钦察汗国赛因汗拔都御赐的金牌,不得不与他苟且了一次。那么现在,香莲无疑是赵旭最信任的人。他曾经信任过师诗,但师诗带着当时的火器图谱离开了他。他曾经喜欢过舒钰儿,但舒钰儿宁死都是赵伏波的人。

    眼下赵旭能够信任的人,唯独就是香莲。而且香莲也绝对不是什么普通女人,在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柳苑”里的见识,早就让她在赵旭身边以精明出名。建立一个三角形的势力范围,一边接近大宋与高丽交界的地方,一边接近亲王忽必烈,另外一边则面对着蒙古其他势力。外加中心的豪华大宅,这给了赵旭最完全的屏幕。

    而且三个点里,两个点是军事建筑,那一个点还靠近亲王忽必烈势力。倘若受到进攻的时候,任何一个据点里的炮火,都中心支撑到另外两人据点来支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这些据点全都有足够的火炮、火药与粮草的支援。毕竟各个需要新式武器的蒙古亲王,以及需要奢侈品的蒙古贵族,都只能把大量的金钱给到他们这二倒贩子手中。

    此刻赵旭是亲王忽必烈正式的女婿,因此他也得到了10万户的人口变成了一个有部族的人。这让他可以补充工匠、补充军队。令赵旭更加开心的是,亲王忽必烈给他的都是被劫掠来的汉人,而且是一家一家的给,好让他这个金刀附马可以真的为10万户。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旭的三个据点当然欣欣向荣。这全都是香莲管理才能的具体体现,所以虽然月烈公主逃家造成了相当的不便,但这也让香莲松了口气可以好好经营赵旭的势力。想来自己只要拿到实权,那么赵旭将来给自己的地位就不会太低。但师志冬的存在,实在是梗在她心中的一根刺。她是知道赵旭的心的,他绝对不是一个大度的人。倘若被他知道,当时自己为了阻止他归顺蒙古人而做的事情,那么一定会出大问题的,自己所有的努力也就将全部付之东流。

    香莲知道自己不得不动动心眼,因此在今天知道亲王忽必烈要来时候,一大清晨香莲就从噩梦之中被“惊醒”了。

    “啊……啊……”

    尖叫的香莲,挥舞着她白生生的胳膊。清晨披头散发的感觉,让她就好像是个女鬼那样。这一尖叫把与她一起“疯”了半夜的赵旭给叫起来了。他瞪着迷迷糊糊的眼睛看着眼前已经停住了尖叫的,却在那儿啜泣的香莲。

    这时的香莲身上的薄被子已经掀到了腰下,而赵旭则是清晨时强烈的生理反应。尤其他看到香莲那着眼的身体,以及挂在腮边的晶莹泪珠,结果……

    当结束了“晨运”之后,香莲开始委委曲曲的给赵旭讲起过去在羽林庄的事情。这让赵旭很快就遗忘了“晨运”之后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心中的怒火。

    “你怎么不告诉我啊?”

    低着头继续保持啜泣状态的香莲委曲的诉说了一下,当时师志冬在羽林庄里如何偷看她,又如何要与她欢好。自己如何在师诗的压迫下洁身自好,又为何在今天才把这些告诉了赵旭。那时候也是没有,倘若放到现在,香莲手里该拿个小金人,那是没跑的。

    “……那时师诗还在,我哪里敢声张呢……”

    香莲的悲泣,让赵旭心中的火焰变得炽烈起来。只要回想起师诗在木刺夷赵纬南家里自杀的事情,心中的妒火就立即变得更加炽烈起来。

    “师志冬这个小子,我饶不了他!”

    结果赵旭气的边早饭都没有吃,而这就他向亲王忽必烈报怨的,他寝食难安的原因。亲王忽必烈摸着自己的胡子,喝着赵旭摆下的酒水,他心中的叹息如下。

    “唉,保不住师志冬的命了,只是那时月烈那丫头为何要去看他呢?”

    女儿月烈的出走,让亲王忽必烈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就此杀掉师志冬,又或者是悄悄的放师志冬跑路。始于女儿,倘若这个女儿不喜欢赵旭而且不在回来,那自己还有别的女儿。可他的心中,始终还是有着希望,那就是希望女儿月烈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

    作为一个父亲,长女总是受父亲最多的痛爱。月烈的出走,给了亲王忽必烈这个难题。只是眼下来看,倘若自己不杀掉师志冬,那么恐怕赵旭就不会动用他的军队,与自己一起出席争夺“蒙古诸王之王”的大会。算来算去,倘若单纯以自己手中的1万名火枪骑兵对抗其他亲王的军队,总会多些风险。倘若加上赵旭的15000名能够出动的骑兵,那这一次的胜算就要在得多了。

    “好吧,肾婿!不如这样,反正你也要与我一起去参加大会,不如你带上你的骑兵与我一起回去。想来那人在牢里也逃不到别处去,到时你想如何处置,就尽管做吧!”

    咬了咬牙,亲王忽必烈下了决定。固然女儿的心思很重要,但对于亲王忽必烈来说,“诸王之王”的位置更重要。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如果没有整个“蒙古帝国”的力量,那是没有办法与赵伏波来对抗的!

    第9章 难堪的公主

    是啊公主月烈的逃家的确造成了问题,对亲王忽必烈、对赵旭她造成的问题绝对不少。甚至赵旭曾经想过,倘若抓了她回来,与自己成了婚一定好好管教一下她,让她知道做女人一定要懂事。

    可是抓得回来吗?因为要抓回来,就一定要知道她去了哪,那么月烈公主到底去了哪儿呢?

    月烈逃家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师志冬被抓。说到监狱里去叮嘱狱卒不要为难师志冬,则是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该记得,在师志冬被抓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是金刀附马。也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她前去看过师志冬。最后还要人注意,不要让那个家伙胡言乱语。

    可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又把她许了第二个人。这个消息这一次传来时候是真真切切的,甚至家里已经准备起了婚事要用到的一切。这令她不由的惶恐起来,而且随着父亲亲王忽必烈与赵旭越靠近蒙古的势力范围,消息就变得越多、越清晰起来。

    月烈公主惶恐之余她有了一个想法,虽然作为蒙古的姑娘,她有着颇为直爽而又稍嫌泼辣的性格。但一个女儿被许配两次,这让她的心中不能不为之心碎。可怜生在帝王家,作为一个公主,她哪里有机会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呢?只不过与大宋宫廷里的,那些被送给金人的柔弱女人相比,月烈公主倒是个有些本领的。作为一个蒙古人,最基本的骑射对她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月烈匆匆的打了一个装着些金叶子的包袱,然后借着某天出门的机会,悄悄的逃离了那个可能发生的耻辱。嫁给一个指定的丈夫不算什么,月烈公主逃家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对师志冬情有独钟,而是因为她不能容忍父亲把自己当成了个礼物那样,随便就这么送人。

    因此月烈公主逃家的唯一原因就是难堪,而她逃的方向就绝对不是亲王忽必烈能够找得到的地方了。

    越是向南走,即便是秋天,却依然越感觉到温暖、湿润。而且越是向南走,月烈公主的心中就越是惊讶。在向南走的时候,她的身上穿的可不是什么女装、宋裙。只消稍稍的装扮一下,她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清秀的儒生。说起来这种大宋的特产,的确是相当像女人的。

    手不能挑肩不能担,真真是手无缚鸡之力。偏偏在整个大宋,这就是所有青年人的向往。至于腰上挂的剑,多数时候那不过是装饰品而已。就算有几个真的上了战场,还要虚伪的吟几句什么“自古知兵非好战”之类的屁话。

    为何说是屁话呢,因为知兵非好战,根本就只是为了战争的所谓正义性找借口而已。事实上人杀人的战争,需要去寻找正义吗?就算是抵抗侵略的战争,倘若按照那些所谓“全人类角度”思考的人会认为是正义的吗?

    而事实上倘若从“中华民族”来考虑的话,那么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战争就是正义的。除此之外,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比方说美国入侵伊拉克,他们当然是非正义的。但倘若是我们入侵,并把石油拿来回降低油价并缓和百姓荷包问题时,那就是正义的战争。

    所以谈论战争的正义性,不过是种掩人耳目的手段,不过是为了得到利益而进行的一种遮掩,说白了是一种伪君子的手法。以此为基础,我们南边欠扁的某国挡住了我们前往太平洋的道路,那么所谓好狗不挡道,挡了就该捶他,而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为捶翻扶桑,对我们中国人有利,这就是理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就叫正义。

    因为千万别到国际政治斗争中去寻找什么正义,什么全人类才会有的狗屁视角。在于世界上除过联合国,任何人都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并因此损害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的人,别指望谁去感激你。相反你帮助过的人,放纵过的人只会因为利益,指着你的背脊说“sb”然后告诉你,某某岛上他的。

    别不服气,这是事实!

    装成普通儒生的月烈公主一路之上倒也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而且她选择的方向恰恰是巴蜀之地。之所以选择这儿,那是因为这里是大宋的名将余玠守卫的地方,也是蒙古兵屡攻不克的地方。至于月烈选择此处的原因在于,她决定要逃得远远的,永远也不会再回到蒙古去。

    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的幸福,这时为了自己的父亲亲王忽必烈,不会落得个一女嫁二夫的名声。虽然蒙古人并不讲究什么三从四德,烈女不嫁二夫之类的话。甚至他们会认为“妻客”,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好客的表现。然而,作为蒙古皇族的话,请大家放心明面上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虽然宫廷的幕后隐藏着无数肮脏的事情,但表面上来说,此刻的蒙古人已经收纳了不少的汉人中的读书人,最少证明他们不是猪狗,他们还在向往着文明。因为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当“黄金家族”建立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时,有谁敢向成吉思汗提出“睡睡他老婆”的要求呢?

    那就不是愚昧那么简单了,那样的人多数都是个白痴,而且恐怕一定会被“黄金家族”的人千刀万剐了。

    恰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普通蒙古人也许依然保持着淳朴以及无知必然带来的愚昧。但最少“黄金家族”已经认同了某些文明的观念,最少他们不会明面上再拿皇后或者皇妃去招待别人了。

    而文明,这才是月烈公主逃家,并且永远也不想再回去的原因。至于这将会给父亲,亲王忽必烈与所谓的女婿赵旭带来多少麻烦,她才不会想知道。因为在她的面前,巴蜀之地已经不远了。

    抬头看着绿色的崇山峻岭,也许那儿会是她另外一段奇异人生开始之地。

    第10章 蜿蜒的小道

    进入了巴蜀之地,那算是进入到了宋人的地盘。只要自己不露身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蒙古人,月烈猜测,那是万万不会追到这里来的。只看看这里的宋人便该知道,这里可不会像别处那么易于攻打。

    巴蜀之道难行这不言而喻,就她来看纵是蒙古马队到了这里,却也难于行动。因为那狭窄的山道之上,还建得有堡寨驻扎着兵丁以扼守要道,而且此刻他们的模样有些变了。

    川人的汉话,是月烈在一路上听到的不同方言里最好听的一种。尤其一些姑娘们说起来时候,硬是有一种唱歌似的韵律。这让月烈对巴蜀之地很有一种好感,甚至她也在悄悄的学起了四川话。面对对于巴蜀的红土,满山的青翠,顺着山谷响起来的鸟鸣声,都给她了最大的吸引。如果可以的话,她想在这时一直住下去。

    “让开些……让开些……”

    像是挤出来的声音,而且还带有一些喘息以及颤抖。马骑在一匹大宛马上的月烈转过身去,却看到了一长溜在顺着蜀道向上攀爬的人。川人的男子个头要稍矮一些,身体消瘦的川人男女,一个个背着沉重的背篓。虽然他们面带菜色,虽然男人们赤裸的上身可以看得到肋骨,但那丝丝肌肉却表示他们的刻苦耐劳。

    穿着草鞋的脚踩在巴蜀之地那常用的,裸露着山石的山道上,瞧瞧他们背负的沉重的东西吧。一些颜色沉重的金属管,从背篓上露出来半截。还有一些背篓里,还带着形状复杂,月烈说不出来是什么机械。还有人的背上背着沉重的如同大喜样的轮子,板子以及种种的叫不上名字的东西。

    看到这样的情形,没有目的也没有目标的月烈跳下马去,躺向道边一块凸向山谷的山岩上。那些背着沉重物件的人,一步一滴汗水的,顺着狭窄的山道努力向山上前进。他们可以休息的唯一手段,就是倚着手中拄着的木棍,把背上重重的物件靠在山崖上稍稍歇息一下。并拿出看不出颜色的手巾擦擦汗水,抬头看看山道,随后继续一步步的向山上攀爬。

    不知为何月烈看着他们的时候,心中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到底担心什么她却说不清楚。

    事实上这些百姓们,是在给那些建筑在山中的要塞里送武器弹药的。蒲金书这时通过水路,为余玠运来的大批的作战物资。轮回炮以及炮弹的数量都在不住的增加,至于宋廷为何同意这些火器的采购以及使用,后面大家自然会知道。

    此刻巴蜀之地的防御力,因为这些火器的到达而成倍的增加。受雇的百姓们,背篓里装的自然是火枪的枪管与枪机。到了山上组装起来就好,而且这也是余玠的一种近乎以工代赈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把百姓们组织起来,向山中输送军用物资。

    月烈公主之所以心底里有一种恐惧,那就是人!越是向南走人就越多,城镇的规模也就越大。当然与之相同的是,狗官也就越多,百姓们脸带菜色的模样也就越多。在这件事上,她倒是赞同父亲忽必烈的一些举措。蒙古贵族们虽然也要收取牧民们数量庞大的牛羊,但问题在于他们还远没有到达横征暴敛的程度。

    甚至在此刻,蒙古人四出进攻掠夺的情况下,百姓们的生活甚至会好一些。从经济上来说,这叫拿来别人家的钱在自己家花,其产生的效益不能以仅有的价值来衡量。而且此刻这些富有进取性的蒙古王公们,在拿别人的财富来充实自己的国家。比起大宋的那些笨蛋皇族与狗官们的,对内的横征暴敛,对外的卑躬屈膝那是要好得多了。而这也恰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