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宋起波斯湾 > 宋起波斯湾第378部分阅读

宋起波斯湾第378部分阅读

夏帝国皇家科学院”建设起来的,一条大约10公里的路上。主要是验证“燃油蒸汽机”长时间运行,以及锅炉的可靠性。虽然这样的“燃油蒸汽机”在船用上,显示了良好的性能。但转换之后,还是进行一些修改。眼前的试验,就是为了将来在“华夏故土”上建设人类第一条蒸汽机铁路。

    同时还要建设大量的公路,虽然眼下只有马车好走。但相信过不了10年,已经能够提炼各种油料的“华夏帝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车辆出现。固然此刻城中,到处跑的都是马车与自行车,但有了火车肯定是一个好的开端。

    “当家的,科学院最近几年可能关于民生方面研究的比例比较大,而且我们在战舰以及武器装备上都要先进一些。所以……不过我已经向父亲说过了,他给军方的研究注重不够,所以……”

    作为马丁的继女,师雪容对于科学院的研究进展多少有些知道,悄悄在赵伏波旁边给他解释。毕竟如今的赵伏波,可是一国之君呢。虽然父亲马丁训他依然是学生的口吻,赵伏波也是一脸的当然,不过就师雪容来说,心里可不大高兴呢。

    马丁有些头晕,他是个懂得宠儿女的家伙。女儿的话一说,他便叹了口气。

    “哎,凡事啊,就怕家里了叛徒哪!”

    “父亲……”

    师雪容拽着马丁的袖子,一付撒娇的小儿女模样。

    “啊,好吧!我会注意的,而且我也会让他们加快进攻。雪容这总算行了吧,我说你啊,嫁出去了胳膊就这么拐来拐去,小心拐成小儿麻痹啊!”

    借着师雪容撒娇不依的时候,赵伏波赶紧拿出雪茄烟来效敬马丁。固然“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那是“华夏帝国”皇室直接支持的机构,但皇室可不具备命令他们研究什么的权利。那是由该机构里“国家发展委员会”,根据国家的发展来综合评定的。

    “别担心了我的宝贝闺女,10不能再多了!”

    第73章 一个不放过

    随着金秋10月的到来,平定整个“华夏故土”的行动也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对此倒并没有更多的作战行动,仅仅只出动“华夏虎贲军”的三师之众。

    其他各军,这时已经纷纷在“华夏故土”沿岸登陆,他们将如同5支利箭一样,横扫整个“华夏故土”。事实上在进军初期,步兵为进入各个城市维持秩序。并在已经完成了训练的接收小组入驻,并初步建立起警察、消防以及国民警卫队系统之后。军方就会彻底脱离城市,甚至在将来他们没有受到各行省的邀请时,都不会进入城市。

    请大家相信,这不会是太过于困难的事情。“华夏帝国”用半年的时间,使用大量的物资来准备这一项行动。例如各城市里的接收小组,都有大量的罐头、粮食,作为以工代赈的支付手段。当然,他们也携带了大量的黄金、货币,作为当地官方银行的基础。

    这些东西此刻正因为商品的输出,以及钦察汗国向“华夏帝国”支付的,来自扶桑人的财富。包括了粮食、各种金属材料以及所有的金银物品。这些大宗物资换取的是华夏帝国的连射火枪和火炮、战马、盔甲,虽然钦察汗国付出了一些伤亡,但他们的收获是巨大的。

    最少就钦察汗国阿速台汗而言,在钦察汗国有了大量的运回去的女人与幼儿。相信那都是未来的钦察人,最少他们不必因为人口的问题,而担心什么。

    大量的金银进入“华夏帝国”的中央银行,变成了黄金储备。并由于黄金储备的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进一步增加。而且值得说明的是,因为商业交换的发展,世界迫切需要一种相对稳定而又通行的货币。就眼下来说,自然是“华夏帝国”的金钱更稳定些。因此不知不觉当中,“华夏帝国”的钱币,正在成为世界通行的货币。

    像是赵伏波这样的人当然不明白那代表着什么,但宫紫那样的女商人自然清楚。尤其在读过“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的藏书,并通过与马丁交流之后,华夏帝国的金融系统就被确立了起来。

    基本上是华夏帝国“皇家银行”为基础,私人银行为辅助,来启动“华夏帝国”的金融业务。至于过去的银号、钱庄,自然都要死在这些银行的竞争之下。

    不管怎么说,接收小组与华夏军一起上岸,迅速接收了大量的县城、府城。随后按照特工们提供的信息,对官员们进行抓捕,一时之间被接收了的县城以及府城之中哀嚎声不断。当然这样的杀戮,是在各地的法院之中,按照《华夏律》进行审判之后进行的。

    除过起初不多的几起小的马蚤动之外,面对“华夏军”的驻防部队,以及接收小组迅速建立起来的警察以及“国民警卫队”的镇压,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同时结合着对各地贪酷之官的审判,也进行了大面积的法治宣传。

    事实证明,那些马蚤动的人,无非都是些即得利益者。他们与那些被镇压的狗官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问题在于各个接收小组只认《华夏律》,犯了法就得受审,审了该死那就谁也救不了。

    令人不得不惊讶的是,那句在“华夏帝国”里广为流传的话——全杀了没有一个冤假错案,在这里还真的被体现了出来。不但狗官们各个贪酷,甚至那些手下的衙役、官差等等的人,无一不贪、无一不腐。但《华夏律》是下得去刀子的,且不讲什么法不责众,也不讲什么狗屁“水清则无鱼”之类的屁话。

    他们只信一条,化工厂里的污水,那是养不了鱼的!别不服气,“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用现实的实验来证明过。无论炼油厂还是炼钢厂里的污水,都只会毒死鱼而已。

    甚至他们公开向百姓们宣扬,《华夏律》就是天,逆天者就得死!很短的时间里,不管狗官们信不信,反正百姓们是信了。那此绞死在绞刑架上的狗官、他们手下的帮凶以及那些为富不仁,勾结狗官的j商们难道是假的不成。不过百姓们倒不担心,因为在“华夏帝国”里,什么事情只要按着《华夏律》去办,就全都没有问题。

    除此之外,恐慌的是地主们。他们惊讶的发现,那些所谓接收小组的人,一来就开了大量的工程。学校、医院、政府大楼以及各项的建筑都在开建。与他们一同来的,还有大量的商人。

    这些眼明手快的商人们,都是在接收小组对城建的招标中中标的人。在来之前就预定了材料,又或者是探明了附近的资源,有资源的直接就建厂开始生产水泥、钢筋。毕竟,把那些破破烂烂的县城,建设成具有“华夏帝国”风格的城市,会造成大量的就业以及大量企业产品。

    房价固然政府不会规定,但问题在于《华夏律》中有死规定,那就是任何商品的对国内的营利超过20就为暴利。那么企业可能被定为“j商”,后果?相对于崇尚严刑酷法的《华夏律》而言,那与自然差不多。

    不过商人们不在乎,开玩笑一个县城的建筑得有多少。不说别的,就说市政方面的建筑就需要多少。因此他们开始大量吸纳附近的农民,趁着秋收之后进城打工。同时按照法律规定,开办识字以及相关技术的提高班。可以预见的是,城市的人口会因此而迅速增加,地主老财们再想用重重的租税来发财,那可就打错了算盘了。

    这是“华夏军”在登陆之后开始的行动,多数时候都是分成小股部队收拾那些强盗与土匪。虽然此刻因为民不聊生的原因,强盗土匪较多,但事实上当他们看到了朝气蓬勃的发展起来的城市,多数人也都认命的放下刀枪。

    这可以既往不咎,不过倘若招降不至,还为害地方的话,“华夏军”就一点也不手软的,在“国民警卫队”的配合下予以迅速清除。

    第74章 明天就进城

    随着“华夏军”的多路推进,没有一个县城或者说府城进行过抵抗。因为“华夏军”半年前,在蜀地灭掉亲王忽必烈带的30大军的战绩,早已经随着特工们的进驻,而传遍了“华夏故土”的每一个城市。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确,当“华夏军”进军的时候,首先来投的就是云南的段家,随后土藩得到了西藏的官方称呼。其他大大小小的势力来投的,那就更加不计其数。不过他们见不到“华夏帝国”的皇帝,就算是如同大理国的段家,以及西藏的来人,也不过只是见到了两位皇后而已。

    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荣誉了。因为他们听说那位“华夏帝国”的皇帝,不大喜欢和别人谈判,也不大喜欢“华夏帝国”周边还有个什么其他国家。如果非要成国家,那不妨就全杀了,因为周边千里之地留下的国家,谁知道会不会成敌人。

    话是如此说,当然不会如此做,但吓唬住这些小国的国王就够了。基本他们依然是贵族,依然可以参加竞选。他们必须牢牢记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而且“华夏帝国”的领土主权,那是不谈判、不妥协、不退让的三不原则。

    相对之下,对于高丽以及占城请求并入“华夏帝国”的事情,则被“华夏帝国”的议会直接否定。原因在于对他们不感兴趣,就好像“华夏帝国”的人对于扶桑人不感兴趣一样。这些国家可以不论,也不会允许他们加入“华夏帝国”。只是告诉他们注意一下,“华夏帝国”关于领土主权的态度,早日按照“华夏帝国”的要求划界是正事。

    赵伏波则在10月开始的时候,来到了临安之外。临安作为南宋朝廷的都城,也有一种大城市的特色。然而坦白而言,过于落后的城市,比起“华夏帝国”已经有的那些城市,是差了许多的。

    “长官,这里依旧执行着只准进不准出的手段,城里的人几乎就要暴发饥荒了。不过我们送了些粮食过去,城内的特工安排发放,也没有饿死人的事情出现。”

    “魏叔,这半年以来辛苦你了。虎贲军巴巴的从香格里拉而来,却得了这么个围城的任务!”

    赵伏波对于魏臻那是有着十分的感谢的,当年如果不是他悄悄的教自己本领的话,如何学得岳家枪呢?他的一句话,倒引起来魏臻的一段感慨。

    “长官,现在我守着这临安城,只看着那城头上的旗我这心里就有气。我就不明白,放着这么大的大宋,怎么就是打不过蒙古人呢。这让我们华夏故土的百姓们,受了多少的罪哟!”

    耿直的魏臻想不到太多的事情,而且他也不是什么政客。倘若把他这样只会打仗的将领放到大宋,那一定是落在地下当个小兵的。即不会巴结人,也不会跑官、送礼,在大宋他不落在最底层,都是怪事。

    在这件事上,“华夏帝国”与整个世界处于黑暗世纪时管理的方式不同。“华夏帝国”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个专业,军人就是军人,打得了胜仗就是好军人。

    “可不是,魏叔,您说吧,如何处理这些窝囊废,这一次我全听您的!”

    “真的?”

    魏臻不相信的瞪大眼睛,作为专业的军人,他在媒体上想说些什么关于政府等等之类的事情时,都得要三思而行。而且有的时候,还必须要用个人的看法。他有些搞不懂,眼下的事情自然是关系到未来“华夏皇室”的问题,那这件事真的如同赵伏波说的那样吗?

    “当然是真的,我还能骗您吗?君无戏言,只要是合法的解决议案,我什么都依您!”

    听着赵伏波的大言不惭的话,魏臻知道这是这小子拿自己开心呢。

    “我才不上当呢,我还不知道啊,我说全放了,你就会说那没审判不合法。我说全杀了,你还是这么一句就解决了。我看哪,还是你自己去办吧!”

    眼看骗不住魏臻,赵伏波倒是哈哈大笑。

    “哎,被你看穿了,不过魏叔,我说的是真的。我们明个就进城,然后我们光明正大的骑马进去。您要手下准备好炮火,倘若他们反抗,那就怪不得我们心狠手辣了。倘若说他们不反抗,那我就给他们一个受到合法审判的机会!”

    “真的,我们明天就进城?”

    “真的!”

    当得到了赵伏波的证实的时候,魏臻突然仰天长叹一口气。回想起当年赵伏波还小的时候,兄弟几个一起对天发誓,要重振大宋声威的誓言。当时老大赵纬南、老二就是舒柏安、老三哈桑,老四赵无极,最小而又最莽的就是自己。如今除过舒柏安在首都行省,哈桑在蒙古、自己在这里,赵纬南与赵无极却都已经先后故去了。

    只一想,魏臻心中就充满了酸楚,两眼的泪水就模糊了目光之中的临安城。他抬头望着天,却是喃喃说了这么一句。

    “大哥在天有灵,明日却是你我兄弟得偿所愿之时了呀大哥啊……!”

    一想到父亲赵纬南在山中老人胁迫之下,依然为自己做了那么多事情,赵伏波心中同样有些激动。不过他可不认为,拿下临安城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最少没有灭掉蒙古之前,他都不会回让父亲以及三娘、爷爷赵竑的棺木回来。他要做的是,彻底打败蒙古汗国,建立真正强大的“华夏帝国”。

    当然在这之前,拿下临安却是件不得不先做的事情。看着魏臻激动的模样,赵伏波心中悄悄喟叹。然后才向魏臻下达了下述的命令,表明明天无论如何也要进城了。

    “正是如此,魏叔,我们随后还有大仗要打。打败了蒙古汗国,安定了华夏的边疆之后,才是我们真正能歇下来的时候。这样吧,你现在就开始派人向城内投书,就说我们大军明日进城。如何处置,他们来决定吧。不管怎么样,明天这城,我是进定了!”

    第75章 临安的天空

    感冒了,要死了,死也要完本!

    临安的天空是什么模样,大约在每个人看来都不大一样。在官们看起来,这样的天空里,充满了谜团需要他们去判断。就像是官场那样,诡秘而又让人时时刻刻紧张。不过今天他们来看,天空是红色的,而且他们几乎可以肯定,那是杀人的血染成的。

    在百姓们的眼里,天空大概是黑的。正天乌鸦一般黑,说的再好、唱得再好,天下没有哪一个皇帝不是为了自己的皇位,没有哪一个官,不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与荷包。对他们来说,天永远是黑的。

    在商人们眼里,天大概应该是金色的。尤其他们在接触过“华夏帝国”的商人们之后,他们可以肯定,天空一定是金色的。不然他们哪来那么多神奇的东西,听说都是神告诉他们的。还有一部分商人的目光里,那金色的天空里透着些黑红的颜色,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一个没有光明的未来以及充满了血腥的未来。

    而眼前的,带来这不同未来的家伙刚刚进了城。除过他身边的骑兵之外,更多的人立即就涌上城墙、街道,看来是打算全面接手整个临安的防卫工作。75万人的军队之外,还有一队接收小组。这也不是整个“华夏故土”上配备最强,数量最多的接收小组。

    临安作为未来,并没有什么特殊安排的城市,并不该有这样的待遇。只不过这里集中着整个南宋朝廷最多的富人,就好像历史腐朽的统治者一样,临安被南宋朝廷搞的花团锦簇。但不是整个国家都如此,其他地方的衣不蔽体,民不聊生并不被这儿的人知道。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在几百年后的未来,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在这儿,吏治的腐坏却是个死活都医不好的怪病。它左右着南宋朝廷的未来,甚至决定了“中华民族”要忍受接近100年的屈辱。

    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涂再多的胭脂、抹再多的粉,都不能改变这个结论。那就是南宋朝廷的无能、昏庸,是造成这一结果根本的直接原因。如果把历朝历代覆亡时共同的特征拿来看一下,就会发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是必然的前提。也正是这两项,使国家失去了正直之臣与忠勇之民。

    不亡,天理何存焉!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从先秦时代即提出来的,基于民本思想的口号,最后由唐太宗说出口。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