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上品寒士 > 上品寒士第59部分阅读

上品寒士第59部分阅读

们陈氏的了。”

    左民尚书部、祠部以及扬州、吴郡管理户籍、农垦的官吏本月初来到钱唐,明令将明圣湖赐予钱唐陈氏,另有二十荫户列入陈氏家籍,现在的钱唐陈氏已拥有四十荫户,已经超过次等士族的荫户数,只比钱唐第一大族全氏少十户,其余六姓士族皆不及陈氏——

    湖风吹来,丁幼微鬓发微乱,伸手将缭乱的发丝掠到耳后,右望大湖一碧千顷,微笑着想:“小郎是正月十六去建康的,到建康还不足两个月吧,就已为家族办成这两件大事,左民尚书部的官员对四伯父陈咸说小郎深得会稽王赏识,除了赏赐明圣湖和二十荫户之外,小郎还将升为二品官人,现在虽然还未收到小郎的家书,也可知小郎在建康很顺利。”

    润儿忽然幽幽叹了口气,说道:“今日已是四月初八,再有三日就是润儿和娘亲的大生日,丑叔却还没有给我们寄礼物来,丑叔会不会把润儿和娘亲的生日给忘了?”

    宗之不疾不徐地道:“还有三日呢,丑叔会遣人把礼物送到的。”

    丁幼微心知建康距此千里之遥,颇多变故,但她很清楚小郎的性情,小郎心细如发、办事周到,是不会忘记她和润儿生日的,便道:“急什么,也许等我们从灵隐寺进香归来,你丑叔的信使就已经在坞堡里等着了。”

    润儿睁大眼睛问:“娘亲,当真?”

    丁幼微笑道:“或许——”

    润儿却道:“肯定是,丑叔从不会骗我们。”

    这样,在去灵隐寺的山道上、在礼佛进香时,润儿就一心想着等下回到陈家坞就会看到丑叔送来的礼物——

    丁幼微隐隐有些担心,若回到陈家坞未看到建康来人,润儿会很失望、很难过的,孩子其实不是在乎礼物,而是想知道丑叔的消息、想知道丑叔是挂念着她的,两个孩子对丑叔都极依恋,只是世事乖违,常有不如意事,让润儿失望一次也好——

    虽然这样想,但看着润儿纯净期待的眼神,丁幼微总是有些不忍。

    在灵隐寺用罢斋饭,略事休息,丁幼微一行便踏上归途,润儿简直是归心似箭,嘴上不说什么,但那剪水双瞳的眸子满是企盼。

    红日西斜,牛车转过坞堡西边的柳林,就见坞堡外来圭正朝这边张望,一见牛车驶出柳林,便大步赶来,大声道:“少主母,少主母,阿柱回来了,带来了小郎君的信和礼物!”

    阿柱就是跟随陈尚、陈操之进京的一名陈氏家仆,听到阿柱回来了,丁幼微一颗心“怦怦”跳起来,这时才明白原来她也和润儿、宗之一般满怀期待。

    润儿已是快活得小脸通红,跳下牛车,和宗之一起向坞堡奔去,一面叫着:“阿柱——阿柱——”

    仆人阿柱听到声音,赶紧出来,向宗之小郎君、润儿小娘子施礼,又过来向丁幼微见礼。

    丁幼微含笑温言道:“阿柱,辛苦了。”

    阿柱道:“禀少主母,小人二月二十五随致仕的全常侍回钱唐,原以为三月底之前一定能赶回钱唐,可是全常侍不耐路途颠簸,每日只行三、四十里,是以拖延至今日才回到钱唐,好在没有耽误小郎君的重托,总算在少主母和润儿小娘子生日前把信和礼物送回来了,对了,陆小娘子也有礼物送来。”

    宗之、润儿便跟着阿柱去看丑叔和丑叔母送来的礼物,阿柱呈上四封信,丁幼微、宗之、润儿各有一封,还有一封是冉盛写给荆奴的。

    荆奴听说小盛给他写了信来,激动得全无带领私兵操练时的冷酷和威严,独臂发颤,好不容易展开信笺,一尺见方的左伯纸上写了三行隶字,荆奴一个字也不认得,却是颠来倒去看了好一会,还问阿柱这是不是冉盛亲笔所书,又请宗之小郎君念信给他听——

    宗之接过信一看,微笑道:“荆叔,让润儿念给你听。”

    润儿接信一看,便“格格”笑了起来,脆声念道:“荆叔安否?我在建康甚安,别无他事,惟念荆叔伤臂雨天还作痛否?”

    荆奴老眼含泪,喃喃道:“小主公终于长大了,长大了,我应该把那些事情告诉他,小主公应该承受得起了——”

    ……

    丁幼微亲手为陈操之的佛前莲花长命灯添加香油之时,千里外的建康瓦官寺大雄宝殿上的佛教信众,正见证顾恺之为维摩诘菩萨像点睛开光的神奇。

    陈操之与顾恺之为瓦官寺绘制壁画之事早已哄传建康内外,而且绘制壁画之时殿门紧闭不许外人参观,更增神秘和期待,所以这日佛诞,就有上千信众前来瓦官寺随喜,瞻仰壁画、斋僧礼佛。

    陈操之所绘的大雄宝殿西壁八部天龙像,或庄严、或丑陋、或纯美、或可怖的八部众生相让善男信女们深感佛法的广大和悲悯,膜拜不已——

    而东壁顾恺之所绘的维摩诘菩萨像宏丽精妙,但主像维摩诘菩萨双目空洞,让人诧叹,长老竺法汰向信众解释说顾檀越尚未给画像点睛,当即恭请顾恺之上殿——

    顾恺之和陈操之联袂来到大雄宝殿,二人俱列江左四秀,容止之佳又引得众人一片赞叹声。

    顾恺之提笔打量着东壁画像,转头对聚观的信众道:“今日我为维摩诘菩萨点睛开光,期待摹钱百万,为瓦官寺营建天王殿,请诸位善男信女布施,成就此功德,若点睛之后,诸位信众觉得壁画平平无奇,与点睛之前无甚差异,那就是我顾恺之画技不精,诸位尽可取消布施,由我顾氏独力承担建此天王殿!”

    第四十四章 太后赐婚

    大殿上的信众“哄”的一声,对顾恺之为维摩诘菩萨画像点睛愈发期待了。

    张墨张安道率先道:“吴郡张氏布施十万钱。”

    陆夫人张文纨含笑道:“吴郡陆氏布施十万钱。”

    王献之与郗道茂陪着母亲郗璇亦在殿上,王献之朗声道:“琅琊王氏布施十万钱。”

    尚书吏部郎王蕴崇信佛教,道:“太原王氏布施十万钱。”

    戴梁冠、穿白绢单襦的谢道韫以目示意从弟谢朗,谢朗便大声道:“陈郡谢氏布施十万钱”

    琅琊王舍人蔡歆道:“陈留蔡氏布施五万钱。”

    周迥道:“汝南周氏布施五万钱。”

    微妙的是,这布施钱物也分等级,吴郡张氏、陆氏是吴人中的顶级门阀,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是南渡大族中的顶级门阀,这些家族布施十万钱,别的家族就不敢僭越,像陈留蔡氏、汝南周氏、陈郡袁氏就只能布施五万钱,若陈操之想布施的话,还只能布施两万钱,东晋一朝,既礼教废弛,又等级森严——

    竺法汰的弟子昙壹站在那里左手执一卷纸,右手执笔,将各大家族布施钱数额一一记下,不到一盏茶时间,就已超过百万钱,还有一些小户人家,直接将钱放在了东壁佛像下。

    顾恺之登上板梯,执笔在手,仔细端详那巨大的维摩诘菩萨像——

    大殿上两百余人屏气凝神,翘首观望,只见顾恺之在小砚台上理了理笔锋,然后在壁画上点了两下,好比阳光透入暗室、好比大雨濯去厚尘,整个东壁焕然生采,原本眼睛空洞的维摩诘菩萨像瞬间有了灵性,眼神清澈,神态安详,环绕其身边的罗汉、侍者、献花的天女也霎时间灵动起来——

    维摩诘,梵语本意是洁净、没有污垢的人,这一刻,高两丈、宽五丈的维摩诘菩萨像就给了大殿上瞻仰的信众无垢和智慧之感。

    竺法汰高声念佛,殿上僧众齐诵支谦大师译的《维摩诘经》,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寺僧来报,皇太后与会稽王前来瓦官寺礼佛并观摩大雄宝殿壁画,竺法汰大喜,当即请殿上信众去药师殿、孔雀明王殿和香积院随喜,请顾恺之、陈操之二人留下以备应对。

    诸善男信女正待离开大雄宝殿,崇德宫内侍前来宣皇太后口喻,让信众照常礼参拜,不须回避。

    竺法汰合什道:“善哉!”领着弟子昙壹、昙贰去迎接皇太后辇驾。

    大雄宝殿上的众人都退到殿前广场和两边围廊上,恭立无声,静候皇太后与会稽王到来。

    崇德太后褚蒜子今年三十九岁,二十一岁就成了皇太后,儿子司马聃两岁时即帝位,在此司徒蔡谟等官员的请求下,褚蒜子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褚蒜子聪慧仁厚,有体恤百姓之心,曾下诏:“方今百姓劳敝,为人君者当思有所赈恤。特诏告天下,从今以后,每年租赋征调非军国急要之外,一并停省之。”——

    升平元年,十四岁的司马聃加元服,表示成丨人,褚蒜子便令穆帝亲临国政、决断万机,她则离开垂着白纱帷帐的太极殿,回到崇德宫,升平五年司马聃驾崩,司马丕即位,一个多月前,司马丕饵食丹药中毒不能亲理政事,褚蒜子应百官请求,再一次以皇太后垂帘听政,白纱帷帐再次悬于太极殿上——

    皇太后褚蒜子把一应宿卫中兵全部留在山门外,只带了两名女侍中、两名内监,在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仆射王彪之、中领军桓秘、长老竺法汰等人的陪同下进入瓦官寺,径上大雄宝殿礼佛,然后参观东西壁画,先看顾恺之的维摩诘像,赞叹不已,听长老竺法汰禀报了先前点睛开光之事,褚太后微笑道:“未亡人来晚了一步,没有看到维摩诘菩萨点睛开光的盛况,顾家郎君还在否,请来一见。”一面命身边内侍记下,她也布施十万钱,明日送来。

    昙壹即去请顾恺之上殿,顾恺之见到褚太后,正待行叩拜大礼,褚太后止住道:“寺中只拜佛祖。”因问绘制壁画的经过,顾恺之便说了一个半月来与陈操之二人在此辛勤作画的经过,又说这壁画的宝幢、璎珞、鲜花、祥云等器物皆出于陆氏与张氏两位女郎之手——

    顾、张二氏联姻也是大事,褚太后是知道的,而陈操之与陆氏女郎的情事更是早两年便传遍了建康,褚太后虽居深宫,也有耳闻,便道:“请陈郎君,还有陆氏、张氏两位小娘子都来相见。”

    陆葳蕤听到褚太后召见她与陈操之,羞得连脖颈都红了,张彤云倒不羞缩,因为她与顾恺之已有婚约。

    褚太后亦不要陈操之、陆葳蕤、张彤云三人行叩拜礼,只作揖、万福,这位东晋一朝最有权势的妇人含笑打量这两对青年男女,男的俊逸清朗,女的婉娈娇美,尤其是陈操之与陆葳蕤,真如一对璧人,看着都让人赏心悦目,褚蒜子有心想成全这一桩姻缘,佛殿赐婚岂不是一段佳话,但这念头一起就被按下,江东士族本来就对司马皇族不甚尊崇,陆始强烈反对陆葳蕤下嫁陈操之是尽人皆知之事,要赐婚那也得皇权足够强大才行,永嘉南渡以来,皇室一直受制于门阀,褚太后临朝称制,更是深切感受来自姑孰桓温的压力,政令难行,她哪里会行此赐婚的荒唐事,只是各赐陈操之四人白璧一双、绢五十匹。

    顾恺之微感失望,他说壁画是由陆、张二女郎相助完成的,就是期盼崇信佛教的褚太后能为子重与陆葳蕤的婚事说上一句话,如此子重与陆葳蕤的婚姻就更有望一些,不料褚太后只是赐些绢帛。

    皇太后褚蒜子又去观览西壁的八部天龙像,听陈操之向她讲解八部众生的来历和故事,甚感新奇。

    礼佛观画毕,褚太后又听竺法汰宣讲了一段《放光般若经》的经义,然后到药师殿、孔雀明王殿随喜,褚太后没让陈操之等人退下,陈操之、顾恺之、陆葳蕤、张彤云就只有跟随以奉应对。

    会稽王司马昱对陈操之道:“操之,听闻今日你将与人在这瓦官寺辩难,本王极想旁听,看谁能辩得过你!”

    陈操之心道:“怎么连会稽王都知道这事了!”含笑道:“是友人之间的辨析义理,岂敢辱大王清听。”

    褚太后问:“辩难者谁?”

    陈操之道:“禀太后,是臣的好友上虞祝榭祝英台。”陈操之虽未实授官职,但既列九品官人,称臣亦无不可。

    会稽王司马昱解释道:“太后,那祝英台是新近崭露头角的青年俊才,乃陈郡谢氏远亲,在三月三上巳节天阙山雅集上辨析庄子逍遥论、展示诗才和书法,让王逸少诸人大为惊叹,又发豪言,要辩难胜谢氏女郎而迎娶之,此事轰动建康,那祝英台还有言在先,若有人能辩难胜他,他便归隐东山、终生不娶。”

    “哦,还有这等事!”褚太后颇感惊奇,陆氏女郎与谢氏女郎的婚姻是建康城中上至皇室高门、下至庶族平民津津乐道的话题,褚太后也知道谢氏女郎清谈择婿之事,两年来无人能在辩难上胜过那谢氏女郎,现在听到祝英台豪言要娶谢道韫,褚太后不免有些好奇,要看看这个祝英台是何等人物,敢如此大言!又想:“近来奇事颇多,陈操之想娶陆氏女郎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又来一个祝英台要高攀谢氏女郎,倒要看看这两桩姻缘到底有何结果!”

    褚太后便对会稽王司马昱道:“王叔,未亡人亦想旁听陈、祝两位郎君清谈,不知可否?”

    会稽王司马昱忙道:“太后要听清谈有何不可,这是对陈操之、祝英台的恩宠。”

    陈操之躬身道:“太后、大王,臣与祝英台乃是同学友人,若此次辩难会影响其婚姻前程,臣则不敢与其辩难。”

    褚太后笑道:“的确太苛,这等贤才,岂能因一场辩难而老守山林。”即召祝英台来相见。

    褚太后、会稽王见到梁冠襦衫、文弱秀美的谢道韫款款而来、从容行礼,都暗暗点头,觉得祝英台容止风仪皆是上品,而且这种文弱之美比之陈操之的俊朗清拔更符合晋人的审美观,《世说新语》称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晋人很欣赏这种病态美,嵇康打铁的阳刚之美少有人称道,陈操之二月入建康,万人争看,认为是卫玠复生,但据后来风议,还是认为陈操之容止风度略逊卫玠,无他,只因为陈操之未被看杀,纵不被看杀,至少也得卧病数日吧——

    待谢道韫行礼毕,会稽王司马昱便说了皇太后要旁听辩难,并由司徒府出绢三百匹嘉奖辩难之胜者,其时绢一匹约值六百钱,三百匹绢就是十八万钱,而辩难之负者不许提诸如归隐、不娶之事,因为这样有违清谈妙赏之旨。

    第四十五章 殊途同归

    瓦官寺长老竺法汰道:“请皇太后移驾香积院,香积院广堂幽静,可供两位檀越辩难。”

    褚太后便吩咐中领军桓秘:“有愿意旁听辩难的官人仕女,莫要阻拦。”

    这样,来进香的尚书吏部郎王蕴等官吏,王羲之夫人郗璇、陆纳夫人张文纨,以及陆葳蕤、张彤云、郗道茂、张墨、陈尚、顾恺之、徐邈、刘尚值、王献之、谢韶、袁通、诸葛曾、温琳、蔡歆诸人都来到香积院,皇太后褚蒜子坐于八辋舆床上,张白纱帷帐与众人相隔,其余女眷居广堂之左、男子居右,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仆射王彪之亦就座。

    进香积院时,谢道韫对陈操之低声道:“子重,今日尽情激辩一场,莫存容让之心,无论胜负,皆无撼焉。”

    陈操之道:“自当全力以赴,希望英台兄亦如是。”

    走在后面的王羲之夫人郗璇命儿子王献之叫住谢韶,问祝英台何人?谢韶自然说这是谢氏远亲,郗璇虽有些疑惑,但也没猜到祝英台竟会是谢道韫,十年前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郗璇常与东山谢氏女眷往来,非常喜爱聪慧善辩的谢道韫,想让谢道韫嫁给其子王凝之,其后王羲之辞官离开会稽山阴,从此郗璇再未见过谢道韫,如今谢道韫长身玉立,早已不复当年髫龄幼女的模样,又是梁冠长衫,郗璇自然认不出来。

    瓦官寺香积院就是长老竺法汰聚众讲经之所,院后是一座小山岗,遍植松柏,苍翠幽静,松下各色野花寂寞开放,点缀着凝翠的松林,暮鼓晨钟,梵唱隐隐。

    会稽王司马昱见众人安坐,广堂寂然无声,乃开口道:“陈操之、祝英台,今日你二人欲辩何题?”

    陈操之向谢道韫一躬身,示意悉听尊便。

    谢道韫便道:“请太后、会稽王出题。”

    褚太后在白纱帷帐后略一思忖,说道:“诗有六义,其三曰比,其四曰兴,请两位郎君试说比兴之异同。”

    谢道韫做了个请的手势,陈操之一点头,说道:“臣试为太后阐述之:郑康成曰‘比?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