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篡唐 > 篡唐第6部分阅读

篡唐第6部分阅读

绿珠?”

    “啊?”郑言庆点点头,“它的确是叫绿珠,孙先生莫非认得它吗?它很有名吗?”

    孙思邈说:“我曾听说过这把神兵,乃西晋太康年间石崇花费巨金,请能工巧匠打造而成。石崇有一名宠妾名叫绿珠,故而因此得名……后来绿珠坠楼而死,石崇也被乱兵所杀,这柄绿珠由此而不知所踪。没想到,竟然落入小兄弟之手。”

    郑言庆没有想到,手中这柄绿珠,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孙思邈说:“若真是绿珠,小兄弟你可定要好生收藏。虽说算不得什么神兵利器,但也极为名贵。如果被有心人知道,弄不好还会招惹是非,需知财不可外露。”

    “多谢孙先生提醒。”

    郑言庆点点头,将绿珠和那包裹青色,写着《别赋》的白布,贴身放好。

    杜如晦有些急不可耐,“言庆,外面天气正好,我们何不出去走走,好过在这里气闷?”

    “可是,爷爷说不让我出去。”

    “郑管家是不让你一个人出去,你现在是和我们一起出去,他怎会责怪你呢?”

    孙思邈微微一笑,点头不语。

    是啊,有孙思邈在前面挡着的话,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说了,只是出去走走罢了。整日呆在这车厢里,气闷的紧,出去透透气也不错。

    想到这里,言庆站起身来。

    “孙先生,杜先生,张大哥不去吗?”

    “他?”

    杜如晦笑道:“仲坚又岂是能闲得住的人?这边刚圈好营地,他就进城去了,说是去见一个朋友……他的事情,咱们不要过问。反正也就是在这附近转转,不会走远。说起来,这偃师周遭,倒也有些好去处。这里距离东汉年间的太学府不远,当年你郑氏先祖郑玄先生,还在那里讲过学呢。你既然是郑氏家人,倒也可以去凭吊一番……孙先生,你觉得我这主意如何?”

    孙思邈轻轻点头,“如晦说的也有道理。”

    既然孙思邈也这么说了,郑言庆也不再坚持。

    三人一起走出营地,孙思邈拉着他的手,杜如晦在一旁说笑,朝着太学遗址走去。

    早春时节的天气,变化莫测。

    走出营地时,尚艳阳高照。可走不多时,风云突变,天空开始飘飞起濛濛细雨。

    雨水有些冰凉,落在脸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寒蝉。

    好在杜如晦早有准备,出门时带着两把竹伞。与孙思邈分了,三人共用两伞,倒也没有影响游兴。濛濛细雨中,田园居漂浮一抹如丝如缕的轻雾,令天地变得模糊起来。

    那路边的杨柳青青,在雨水中随风而动,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雨中踏青,倒别有滋味。”

    杜如晦似乎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对孙思邈说道。

    此情此景,带着几分玄意,孙思邈也轻轻点头。只是踏青、踏青,这田野中青色并不多,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后屡加扩建。

    在建武二十七年的时候,太学讲堂已有十丈长,三丈宽。永建六年时,汉顺帝又下诏扩建,到汉质帝的时候,太学生的人数,已多达三万余人,其规模可见一斑。

    曹魏时期,太学再兴。

    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时,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二年的石经,是以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而又被后人称之为‘三体石经’。其内容更包括了尚书、春秋、周易、公羊传等经典,以供太学生们拓印学习。

    西晋以后,以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时,在太学外有设立了国子学,使二学并存。晋惠帝曾立下规定,凡五品官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则入太学。

    只可惜,五胡乱华以来,三百年动荡,昔日东汉太学,已化作了废墟。

    “言庆既然曾临摹蔡中郎,想必也知道当年蔡中郎曾在此地,以隶书把分体刻立熹平石经的事情吧……只可惜,那熹平石经已随战乱毁去,只能让我等在此凭吊。”

    杜如晦无限感慨,似是对言庆语,又好像是自顾自说。

    “如晦,而生平有何志向?”孙思邈突然问道。

    杜如晦一怔,轻声道:“我生平无甚大志向,只望有朝一日,能凑齐四十六块石经。”

    “哦?”

    孙思邈眉头一蹙,而郑言庆则万分惊讶。

    他万万没想到,后世名垂千古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三位的杜如晦,此时竟只是一个发烧友,想的也不过是凑齐四十六块熹平石经?这可不够主旋律啊。

    以言庆所想,杜如晦应该是豪言壮语,说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可他这个答案,和他后世所享有的声名,显然不太搭配。莫非,此杜如晦,非彼杜如晦?

    但又一想,言庆倒也理解。

    如今尚是隋文帝主政,自开皇以来,大隋倒还算兴盛。

    国内嘛,即便说不上政通人和,但也没有太大纰漏;而对外,隋文帝以强硬姿态,大胜突厥吐谷浑等塞外胡人。虽然在仁寿二年征讨高句丽失败,但元气未伤。

    只怕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生出大逆不道的思想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建功业。

    杜如晦身为官宦子弟,祖父是工部尚书,父亲是昌州长史,也是从四品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显贵。思想觉悟,倒也谈不上,但若说造反之类,却也不太现实。

    第一卷 麒麟阁上春还早 第021章 麻烦来了(下)

    孙思邈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他看了看郑言庆,想是觉得言庆年纪还小,所以也没有询问,倒是让言庆多少有些失望。

    “此去不远,就是东汉灵台,何不前往一观?”

    杜如晦连忙点头,表示赞成。

    东汉灵台,是东汉时期观测天象的所在。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曾在此为官,并发明了浑天仪。到西晋时,灵台上为司马氏所使用。只是如今也和太学一样凋零。

    郑言庆前世曾参观过灵台遗址,说句实话,兴趣不算太大。

    但既然孙思邈提出来了,而且杜如晦也表示赞同,他自然不好拒绝。这古人的雅兴可真不浅!言庆心里嘀咕了一句,随着孙思邈转身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候,身后杜如晦啊的一声惊叫,只见孙思邈猛然松开了言庆的手,郑言庆也没有看清楚,孙思邈是如何移动,紧跟着就看见孙思邈出现在杜如晦的身边,伸手将他搀扶住。

    “脚下泥泞,小心一点。”

    孙思邈说完,又回到了郑言庆的身边。

    言庆的眼睛瞪得溜圆,这孙思邈莫非也是个高手吗?

    他习练降龙功以来,耳聪目明,较之常人的视力强上许多。可在刚才,居然没有看清楚孙思邈是如何到了杜如晦的身边。难不成,传说中的药王,是绝世高手?

    想想,倒也没什么奇怪。

    孙思邈在后世虽以《千金方》而被称之为药王,可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个道士。

    他著《千金方》的目的,是为寻求长生之术。炼气养形,有一身好功夫倒也不值得奇怪。似乎觉察到了言庆的心思,孙思邈微微一笑,轻声道:“我对搏杀之术,并不精擅。然而自学道以来,修习引导之术,勤练五禽戏,倒是略有所得……言庆你既然习练武艺,我倒是可以把这引导术和五禽戏教你。虽不能长生不老,但强身健体,增长力气,却有奇效。”

    郑言庆闻听,喜出望外。

    朵朵离开之后,他就没有了一个可以指导他练功的人。

    虽说孙思邈不擅搏杀之道,可是若能学会他的引导术,倒也是一桩好事情。

    这时候,杜如晦也站稳了身子,嘴里嘀嘀咕咕的说:“刚才好像是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

    说着,他低头看去。

    就见残砖断瓦中,似有一块石碑凸出一角。

    想来刚才就是被这石碑绊了一下?郑言庆倒是没有在意,可杜如晦却来了精神。

    “孙先生,你看这是不是一块石碑?”

    孙思邈拉着郑言庆的手,走过去看了看,“有点像……如晦,你莫不是以为……”

    “说不定,说不定哦!”

    杜如晦目光灼灼,有一种很炽烈的光采。

    郑言庆一开始没明白他和孙思邈对话中的含义,可看杜如晦现在的模样,似乎明白了。

    这家伙喜好碑帖,恐怕是认为,这块黑乎乎,看似石碑一样的东西,是汉魏遗留下来的石碑?只是,他赤手空拳的,又如何将石碑从地中取出来?如果真是汉魏石碑的话,这玩意儿至少已经埋了三四百年,想要取出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可惜了,要是张大胡子在,能省不少麻烦呢。”

    杜如晦围着石碑转了三圈,自言自语道:“那家伙力气大,一定能把石碑挖出来。”

    郑言庆忍不住笑了,孙思邈也是连连摇头。

    合算着,人家堂堂扬州首富的三公子,就是给你当苦力的命吗?

    “取出来倒也不难,可问题是,如果石碑过大,你怎么弄回去?”

    孙思邈一旁开口道:“我先说清楚,我可不会当你的苦力,小兄弟也不会……你自己搬回去,我就帮你把这石碑弄出来。”

    杜如晦眼睛一亮,“没问题!”

    “那你先在这里,把碎石清理出来吧。”

    孙思邈说完,拉着郑言庆走到旁边。杜如晦二话不说,把手中的竹伞也丢弃旁边,蹲下身子清理碎石。他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大衫,很快的,就沾满了泥点子,看上去非常狼狈。

    “这家伙可真的是……”

    “孙先生,您和杜大哥很熟吗?”

    孙思邈摇摇头,“我和他是在衡山相遇。当时这家伙就围着岣嵝碑打转,如果那不是那块岣嵝碑太大,太重的话,我估计他真敢把那块石碑从山上给背到山下。后来我们和张三郎相遇,正好顺路,才一路过来。按理说,昨夜本不会错过宿头。可就是这家伙在路上磨蹭,所以才会和你相识。”

    言庆说:“杜大哥,看样子可真是好这碑帖啊。”

    “何止喜好?简直就是痴了……依我看,他比那欧阳询和智永还有痴几分。只是他这年纪,不免有玩物丧志之嫌。”

    言庆知道孙思邈话中之意,但却不好评论。

    这时候,杜如晦大声叫喊,说是已经把碎石清理出来。孙思邈应了一声,把竹伞交给了郑言庆,然后迈步走上前去,撩开了衣襟,单手拖住了石碑一角,双脚猛然一沉,紧跟着手臂用力,就见一阵泥沙飞溅,石碑被他硬生生从土中掀了出来。

    郑言庆倒没有去在意那块石碑,而是惊讶的看着孙思邈。

    这位传说中的药王,看上去瘦瘦弱弱,似乎并不强壮。没想到,竟有如此神力?

    而杜如晦则是一脸欣喜之色,扑过去,用手轻轻摩挲石碑上的泥沙,也不顾的雨水滴落,他眯着眼睛,仔细辨认。片刻后,杜如晦突然发出一声惊呼,手舞足蹈。

    “三临辟雍碑,竟然是三临辟雍碑!”

    石碑体型巨大,大约有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样子。

    郑言庆大约估算了一下,这块石碑至少也有千斤左右的分量。无比震惊的向孙思邈看去,言庆暗自咋舌。这就是传说中的绝世高手吗?如此神力,真世间罕见。

    而孙思邈,也有些吃惊。

    不会吧,这家伙运气真的这么好?随便摔一跤,就能挖出一块三临辟雍碑来?

    三临辟雍碑的全称,应该是《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讼》。全采用隶书所做,为西晋威宁四年(278)十月廿日所立,碑阳三十行,每行五十五字;碑阴四十四行,记载着晋武帝司马炎和晋惠帝司马衷前后三次会见太学师生的事迹,共一千五百余字。

    郑言庆对这块石碑有一点印象。

    因为这块石碑,于后世1930年在洛阳金村镇出土,后来收藏于洛阳博物馆里面。

    言庆前世在两市间的交流学习时期,亲眼见过这块石碑。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踏青游玩,居然提前一千四百年,见到三临辟雍碑。

    “真是三临辟雍碑?”

    “没错,没错……我见过它的拓文,绝对不会错的。”

    虽然石碑大部分被污泥所覆盖,但裸露的地方,却是字迹清晰。

    孙思邈苦笑道:“如晦,你不会是想要把它给带走吧。”

    杜如晦趴在石碑上,瞪着眼睛说:“为什么不可以?这是我发现的,它就是我的!”

    “可这玩意儿,至少也有一两千斤的分量,你怎么带走?”

    “哦,这个嘛……”

    杜如晦眼珠子滴溜溜打转,片刻后说:“很简单,反正大胡子人多,让他想办法帮我运回去就是了。”

    孙思邈连连摇头,“张三郎未必会同意吧。”

    “我不管,我不管!”杜如晦此时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似地,“反正我要把它带回去。再说了,这东西既然已经出土了,如果不妥善保管的话,说不定会有损伤。我带回家中,妥善保管岂不是一桩美事?这样吧,咱们这就回去找大胡子商量一下。”

    “你啊,简直要疯魔了!”

    孙思邈也无可奈何,扭头对郑言庆说:“言庆,我们回去找人,让这个疯子守在这里好了。”

    郑言庆倒是无所谓,于是就点头答应。

    也许真的弄错了?

    眼前的杜如晦,哪有半分郑言庆想像中的名臣风采,甚至让人感觉,他就是个大麻烦……

    第一卷 麒麟阁上春还早 第022章 咏鹅(上)

    回到营地,郑世安和张仲坚都还没有回来。

    郑言庆找了几十个人,腾空了一辆马车。别看他年纪小,但看在郑世安的面子上,郑家人对他也是言听计从。而张仲坚那边就更简单了,孙思邈吩咐下去后,张家随员莫不遵从。有时候,声名就代表着地位,孙思邈的名声,令人不敢小觑。

    言庆换了一身衣服,就跑到了孙思邈的车上。

    对孙思邈所说的引导术,郑言庆很感兴趣。而孙思邈呢,倒也不矫情,让言庆坐下后,从随身的行李中取出一卷竹简和一张绢布。然后,他把绢布铺在车板上。

    “十年前,我在太白山(今陕西郿县)学道,于偶然间寻得一处洞府,在里面找到了南朝时陶弘景真人所遗留下来的引导养生图,并《神农百草经》共廿八卷。我自幼好岐黄,曾为此而散尽家财。当时得此,甚为欢悦,故而刻苦练习,十年有成。这绢布上是我拓印的引导图,共一百零八个动作。陶真人有留言,这一百零八个动作,尽是上古真人仿天地生灵,而创出的修炼之法,今就传授于你。”

    听上去,非常玄幻啊!

    郑言庆低头看去,暗自点头。

    对于古时候的养生引导术,他也略有所闻。

    后世,人们曾经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过两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千年引导术。当时还有出版社就此,而出版了一本图解书籍,郑言庆曾买过一本。只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也没时间仔细查看,更不要说按照那书中所说的去练习模仿。

    如今听药王一说,言庆方知这引导术,所言不假。

    成仙,郑言庆已经不再去想。但根据孙思邈的说法,这种引导术有强健筋骨,蓄养真力的效果,并且还能够隐藏气血,不发力的时候,视之如普通人。如果练到火候,两臂可有千斤之力,且身轻如燕,耳聪目明。总之,这是一种了不得的功法。

    孙思邈爱好岐黄之术,所以更看重的是神农百草经。

    虽然他口说不懂搏杀之术,但过去几年中,他走遍名山大川,当然也有防身之术。

    “其实,我这防身之术,不过是把五禽戏和引导术融合在一起,以五禽戏为主体,而琢磨出来的一点小把戏而已。你如果想学的话,教给你也算不得什么事情。”

    “我想学!”言庆连连点头,但话锋一转,“孙先生,您不是要入川吗?”

    “我入川倒也不急于一时。反正这防身术不难,我在洛阳逗留几日,然后再入川。”

    郑言庆眉头一蹙,有些疑惑。

    “孙先生,您入川做什么?”

    “我入川……”孙思邈笑了笑,轻声说:“红尘纷扰太多,不适合修道,所以才准备入川,去峨眉求道罢了。”

    求道?

    郑言庆疑惑的看着孙思邈,有点不太相信。因为他从孙思邈的眼中,看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