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脂点江山 > 脂点江山第3部分阅读

脂点江山第3部分阅读

    成大墩,并长满美人草。今美人草为此地独有植物,一到春天,满墩绿茵,鲜花盛开。

    王昭君——以和亲的名义献身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生二女。

    两千多年前,这位美人便以主动的姿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自由女性”的中国榜样。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她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以最堂皇的理由和亲匈奴,以最直爽的想法献身大漠,并一不小心成为民族交流史上最性感的文化形象。〗

    【元帝叹气 延寿砍头】

    王昭君是个沉重的传奇。

    四大美人中,唯有她以正面的姿态入了史家的法眼。她既不像西施、貂蝉一样,在正史里连个名字都找不到,也不像后世的杨玉环一样,史册里融入了太多的感情笔墨。在《汉书》里,史学家对于她的表述都很严肃、慎重,甚至有些敬重的意味,容不得我们有太多的想象。倒是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有些有趣的记载,“可补《汉书》之闷”。

    书里说,元帝的时候,后宫佳丽甚多。皇帝一时看不过来,便命令画工将美人都绘成图像,再由他慢慢挑选。为了争宠,求得能见皇帝一面,诸多宫女都采取贿赂的方式,期望画工能把自己画得漂亮些。可想而知,皇帝按图索“色”,这样自然被看中的机会就大了。这些后宫的美人也真是有钱,“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出手相当大方。

    《西京杂记》里特别点名画工毛延寿,说最擅长画人形,画得是“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可谓栩栩如生。那么常给后宫画像的,也应该是他了。且说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愁皇上不召见。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意思是说你长得好不如我画得好,好不好还是由我的妙笔说了算!你意思意思,给点润笔费,什么都好说。可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个邪,不但没搭理他,反而讥讽了他几句。见王昭君如此傲慢,毛延寿便决定给她点“颜色”看看。然后他就把一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点到脸上。于是,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一人在后宫不知守了多少寂寞时光。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第三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觐见汉元帝,表示归附中央王朝的诚意和对汉元帝的尊敬。同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和亲”。汉元帝慨然应允,可选谁呢,他就有点为难了。在一堆画像里选来挑去,这个舍不得,那个离不开,后来发现脸上有“痣”的王昭君不太顺眼,便选定了她。然后决定亲自召见,动之以皇家恩情,晓之以民族大义,好好做做思想工作。毕竟细皮嫩肉的皇室闺秀,谁愿意去大漠受罪呢?

    然而,当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时,元帝这才发现其“貌为后宫第一”。继而又发现“举止闲雅”,还“善应对”。这时元帝心里那个恨呀,那个悔呀,真是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那滋味怎么也说不清。

    本想把这样的美人留在身边,只可惜“名籍已定”,加上必须“重信于外国”,只好恨恨作罢。何况,王美人还是主动“请掖庭令求行”,要求担当“和蕃使者”的角色。这就免去了做思想工作的麻烦。要是换一个又哭又闹的,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元帝左思右想,终是决定“不复更人”,将这样的妙人儿赐给单于做老婆。但心里恨意难消,便迁怒那些画工,把宫里一大堆画师包括毛延寿通通砍头,搞得京师画工一时非常稀缺。

    【昭君出塞 天下太平】

    这样的美人儿,单于自然喜欢。《汉书·匈奴传》里说他“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也正是这位美女的功劳,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因此,昭君出塞那一年,汉元帝下诏改元为“竟宁”(给边境带来和平安宁之意)。在封建社会,改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由此可见,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民众对此都非常重视。在她出塞后的60多年内,汉与匈奴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对此,董必武老先生曾写诗夸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汉朝历史上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远嫁匈奴,王昭君名声最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那时恰值汉强胡弱之际,汉家和亲的女子自然格外受到敬重。就说这个呼韩邪单于,由于汉朝诛杀了他的对手郅支单于,使得他“且喜且惧”,加上“五单于争立”的内乱搞得他狼狈万状,“势穷力蹙”,这才甘心做了汉家的女婿。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自然扬眉吐气,腰板挺直。到了匈奴国,更是当仁不让地坐了皇后的宝座,被尊奉为“宁胡阏氏”。

    但从人性的角度讲,王昭君自愿请求远嫁匈奴可能只是姑娘家一时幽怨的冲动罢了。《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就说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对此,我们也没必要一定拔高她的思想境界。与其在后宫里苦等遥遥无期的宠幸,时时面对尔虞我诈的争斗,倒不妨去大草原享受自由的空气、清新的花香。便是住穹庐、衣毡裘、食畜肉、饮酪浆,又如何呢?至少那里有自由的天空。便是气候恶劣,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又如何呢?至少那里是个全新的环境。便是要爱一个异族男人,又如何呢?至少总比一辈子苦等一个老男人强。正如欧阳修所言,“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至于她在匈奴那里生活得到底快不快乐,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她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男人,并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名叫伊屠知牙师,后来被封为“右逐日王”。后来,正是这个右逐日王的一支匈奴日益强盛,并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当然,这是后话。

    言归正传,且说昭君出塞三年后,单于重病不起,很快就弃下母子二人,撒手归西。这时,昭君碰到一个“文化冲突”的难题:呼韩邪死后,其前妻之子复株累继位,按匈奴收继婚(即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他要娶他以前的“母后”为妻,这就使得自小接受汉文化熏陶的王昭君难以接受,所以“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君命不可违,所以只好含泪下嫁给自己的“儿子”,并又生了两个闺女。

    【青冢孤魂 永载史册】

    由于王昭君的伟大牺牲,汉家皇帝对她、她的家族也施恩颇多。不但将她的兄弟封为侯爵,而且多次奉命出使匈奴。她后来生的两个闺女,也曾到长安入宫侍奉过太皇太后。本来,日子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可天有不测风云,先是汉元帝的侄子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再起烽火。接着,王昭君的儿子又无辜被杀。无穷的祸乱终将这个坚强的女子打倒。

    她终在凄凉的绝望中幽怨而死。后来,她的尸骨被埋葬在大黑河南岸(今归化城南30里处)。北方秋冬草木枯落,而王昭君的墓地树木皆青,方向朝南,杜甫诗有“独留青冢向黄昏”之句,因此她的墓地也被称作“青冢”。墓前立有石刻的墓碑,上书:“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除却情感不谈,除却困苦不谈,只说历史功绩,这也算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评价吧。

    昭君出塞,这样的故事最能激起我们无限的怜惜和遐想。这位美人狐衾裹身、琵琶半抱的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具符号性的文化剪影。这位弱小女子的最伟大之处,不是肩负的民族大义,也不是维护了天下安康,而是她主动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在历史背景板上树立了一个性感的坚强形象。

    【美人地理】

    “青冢”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这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墓前有凉亭。

    昭君故里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西香溪河畔的宝坪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诗中所指的就是这里。

    貂婵——政治博弈的利器

    〖貂蝉,姓任,小字红昌,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睯婷醪趸宸缍ィ恢铡?br />

    这位美人,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悲剧,她的美貌能令月亮害羞,会让权贵惊讶,但她却无法得到一份真爱,甚至连个确定的归宿都没有。她的时代,并不稀缺英雄,但缺少对美人的怜慕和惜爱。那个时代,只讲成败。因此,再美的容貌,也只是阴谋交易的漂亮工具或是政治博弈的美丽筹码罢了。〗

    【最神秘的身世】

    貂蝉是四大美人中最神秘的一个。

    因为史无明载,所以历史上是否有这样一个美人,都难断定。当然,“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三国志·吕布传》里,明确记载着吕布与董卓侍女有染的事实:“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那么,貂蝉这个人物也可能不是杜撰出来,只是她的身份地位相当卑贱,所以只能以“侍婢”的名分一笔带过。

    而为我们所熟知的貂蝉形象,则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凭借传记里短短几十字的记载,加上各种民间传说,凭空塑造出一个色艺双全、光彩照人的貂蝉来,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中,实在是一个奇迹。

    貂蝉有多漂亮,民间传说中说她有“闭月”之貌,说月亮都比不过她的美丽,要赶紧躲在云彩后面。而《三国演义》里则说“年方二八,色技俱佳”,并有诗词形容她的容貌舞姿: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当初,持方天画戟、跨赤兔马、“骁勇异常”的大将军吕布,按照合理的想象,也应该是颇有女孩子缘的“帅哥”。《三国演义》说他是好色之徒,那他自然对于美色有较高的鉴赏力。但当他初次见到“貂蝉艳妆而出”,先是“惊问何人”,然后是“目不转睛地看”,可见貂蝉“惊艳”。便是吕布的干爹,就是那个“j乱公主,妻略宫人”的董卓,见到貂蝉也不免叹曰:“真神仙中人也!”由此可见,她的美色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她的身世,《三国演义》说她是王允府中的歌伎,王允“以亲女待之”,那就算是干女儿了。但若按《三国志》里与吕布有染的“侍婢”原型来分析,她又可能是董卓府中的人。再根据元代人关汉卿的剧本,又是另一种说法:貂蝉姓任,名红昌,原是吕布的妻子,后因黄巾之乱,没入宫中,成为一名掌管朝臣戴的貂蝉冠(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的宫女,故赐名貂蝉,接着又被皇帝赐给王司徒。但由于没有正史记载,所以三种假设皆有可能。

    【最危险的任务】

    这位美人不但长得是风华绝代、国色天香,而且聪慧伶俐、深明大义。当王允在牡丹亭里叩头拜请貂蝉替他演一出“连环美人计”除掉贼臣董卓时,这位只有16岁的小美女不急不慌、不愣不躁,坦然地接受了任务。这位小美女大概天生就是做间谍的料,面对“事若泄漏,将遭灭门”的巨大压力,不但有“万死不辞”的莫大勇气,而且有“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的冷静和智慧。

    在后来这出著名的连环计中,王允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貂蝉对此心领神会,表现也是无可挑剔,完美至极。她先是和吕布眉来眼去,秋波传情,把大将军的魂勾得是颠三倒四;然后又在笙簧缭绕中,大秀妖艳舞技和美妙歌喉,继而又是推杯换盏,将董卓迷得一塌糊涂。平心而论,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是因为董卓老鬼当时权倾一时,去王允府上赴宴都要带上“持戟甲士百余”,气焰可谓嚣张;二来这老鬼太过肥胖,何况又老又丑,小貂蝉若要圆满完成任务,不但要有极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有一流的演技。

    实事求是地讲,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何况是枭雄对峙、父子之间。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甚至一个惊慌的眼神,都可能导致杀身之祸。但貂蝉表演得太完美了。她一会儿在吕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许却被董卓霸占的痴情人,一会儿又在董卓面前装作受吕布调戏的无辜者,从而使得董、吕二人彼此恨之入骨,终于反目成仇。且看她在两个男人面前如何上演“寻死”的精彩片段。

    先说在凤仪亭边和吕布相会。貂蝉对心上人一番哭诉之后,以“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刺激吕布“尝不到葡萄,抱不得美人”的心理痛痒,然后“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来”,以死明志。自然,吕布舍不得,慌忙抱住。接着,貂蝉看他似乎仍心存芥蒂,害怕董卓老贼见疑,又以激将法刺激他,然后加上大把大把的眼泪,搞得吕布是“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最后终于等到董卓“醋意大发,掷戟刺布”的预料局面。至此,貂蝉圆满地完成了她第一阶段的任务。

    再看她在董卓面前的表演。当董卓假意要将她赐予吕布时,貂蝉佯装大惊,哭闹,“宁死不辱”,为表示对董卓的忠贞,还“掣壁间宝剑,欲自刎”。这一哭一闹,不但彻底抹去了董卓的疑心,而且激起男人的虚荣心。于是,董卓弃谋士于不顾,陷入貂蝉精心设计的“红裙圈套”,最终使得吕布不顾伦理亲情,毅然选择背叛,“一戟直透咽喉”,亲手断了老子的性命。对于貂蝉传奇般的“卧底”事迹,有诗赞曰: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最莫名的结局】

    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铲除了朝中一大祸害,圆满地实现了一个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的历史传奇。

    但关于她的最终归宿,《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在元杂剧、野史典籍或民间传说中,倒是有几种耐人寻味的说法。说法一,如《白门楼》所述,在董卓被诛后,正式成为吕布之妾,后在白门楼吕布被斩时,一同死去;说法二,如《关公月下斩貂蝉》所言,吕布被斩后,貂蝉被曹操送给了刘备,后来被关羽斩于月下;说法三,是野史记载,关羽向曹操索要此女,纳为妾氏,并随关羽入蜀,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说法四,貂蝉在董卓被诛时,归隐田园,“化清风而去”,不知所终。

    对于这样一个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人物,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哪些是文人的渲染和演绎,又有哪些是历史的细节和真实,都难以说清。如今,关于貂蝉的故事,依然鲜活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她已经幻化成一个历史背影,一个美丽的符号,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不可复制也是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景。这样的美人,也将超越历史,永存我们的记忆之中。

    四大美女中,除却杨贵妃,其他三位都张扬着一种“以身救国”的悲情基调。但貂蝉最是与众不同。一是她的主动请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