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锦衣为王 > 锦衣为王第55部分阅读

锦衣为王第55部分阅读

    ,还有武官。从英宗到宪宗,孝宗,大明皇帝从此只能居于深宫,幼军被取消了,皇帝也不能举行内操,到后来,甚至连出北京城门也不可以,到了高拱的年代,内阁干脆就劝皇帝回宫里没事多生几个儿子,没事就不要出来起腻添乱了,至于万历,被群臣气的没有办法。只能躲在深宫里头,一辈子别说出北京下江南了,就是紫禁城也没出过几回。

    后世子孙的遭遇,眼前的皇帝当然是想不到的。现在勋臣和亲臣还算得力,特别是有几个很得力的太监,还有一些很得皇帝信任的勋臣和武官,文官里头,大学士李贤渐渐得宠,但内阁的权力与后来相比,还差的远。

    “你早点去奉迎太子吧,”朱祁镇清早起来,看了一阵奏折,处理了一个时辰的国政,然后开始见太监,勋臣,文武官员,等张佳木上来,他已经有点疲惫了,但神色颇为高兴,他道:“前几天起,太子就有点坐不住了,早点去,叫他好好玩一玩吧。”

    “臣以为。”张佳木很从容的回道:“幼军也不是玩玩,国之大事,在戎在祀,皇上这话,臣可不敢告诉太子知道。”

    “很好哇!”皇帝笑道:“这个道理你居然能说出来,倒象个文官的样子了。”

    “臣现在得闲也读几本书,”张佳木道:“免得叫那些书生哄了去。”

    皇帝大表赞同,他在御座上顿了顿脚,接道:“治国当然非文臣不可。但他们的头巾气,甚为可厌。还是你好,办事能办。道理也懂。你去吧,有你在太子身边,朕尽可放心了。”

    此时也有不少太监和文武大员在皇帝身边,但帝王说话,有时候不必太顾忌臣下的脸面的。当下张佳木笑着答应下来,接着辞行:“那么臣就去东宫了,臣要先回皇上,一会下去,臣也换甲胃伺候。”

    甲胃在身,当然就不能全礼,这个已经事先回过太子,太子欣然答应,但皇帝这里,小事也能成大事,张佳木在小事细节上犹为注意,所以先行禀报。

    “不妨,”朱祁镇听说,当下倒是极为欣喜,他站起身来,歪着头上下打量了一番,这才笑道:“朕身边,原也是有一些高大健壮,武艺骑射都过的去的亲军武臣,但象你这样的,穿上甲胃,可是要把所有人都盖了去了。唉,瞧你这样,朕倒是想起先前的英国公了,你们长相什么的当然不一样,不过想你穿上甲的样子,可能和他差不离。”

    这说的就是先前的英国公张辅了,少年从军,征安南,从征漠北,立下赫赫战功,封国公,赐铁券。加封太保,不论是成祖,还是仁宗,宣宗,还有今上,对英国公都是极为推崇甚至是崇拜。王振用事的年头,唯一可以与王振相抗衡的,大约也就是英国公张辅一人了吧。

    有这一语评价,在场的人都是脸上变色,一叶落而知秋至,皇帝对张佳木的观感如何,也就是很明显的事了。

    对皇帝来说,这句话可能倒不是无心之语了,究竟是何意思,也就只能是朱祁镇自己才能明白了。

    张佳木心中虽然高兴,但脸上也没显露出什么来,下拜再谢,然后从容告退,自去东宫去寻太子。

    明朝东宫范围不小,太子也有自己的僚属,其实军队也是有的,再加上嫔妃,太监、近卫、宫人,每天在太子身边的人也很不少,所以用的地方当然也很大。但现在还算好,太子并未成年,所以身边伺候的人,相应要少了一些。

    万氏当然是在的,张佳木对太子的心思了解的比皇帝要多的多了。小孩子么,到底是爱热闹,而且舞刀弄剑比埋头书本要好玩的多,太子虽然学画,工于毛笔字,诗也写的不错,但尚武喜欢骑射,也是必不可免之事。

    他在进见之前,就先在宫中找了禁军换防交接的地方,换了铠甲,等到了东宫禀报进去,当然立刻召见。

    “真好,真漂亮!”果然不出张佳木所料,太子一见张佳木的打扮,就是一阵高兴,过来几个月,太子年岁渐长,而且毕竟复位东宫,詹事府里尽是翰林宿儒,太子的气质也和以前大有不同,行事说话都稳重了许多,但今天一见张佳木,还是露出了一点孩童模样出来。张佳木心中也是感慨,这皇宫之中,什么都有,就是缺乏人性,皇太子不过十一年纪,有时候老成的比自己还厉害,权力两字,对人心志的折磨,岂是等闲?

    他在心里乱想,太子却是围着他转圈,不停的打量赞叹。今天因为是校阅,太子自己穿的是皮弁服,照着铜镜自照,也觉英武。但此时和张佳木一比,个头差的太远,首先就是先天不足,而张佳木练武多年,现在又是锦衣卫当家理事的人,那种英武之气比不上,就算是那种久居上位的气度,堂堂的皇太子竟也是自愧不如。

    别说是朱见深这个皇太子,就是万氏宫人,也是看的发呆。宫中最多的就是阳气不足阴微下溅的太监,不男不女,说是男人,没有一点阳刚气,说是女人,却也和女子差的远。长居宫中的人,见的多了,心里当然别扭。万氏便是如此,虽然宫中女子很少有不找“菜户”的,也就是宫女和太监结成假夫妻,虽然没有夫妻之实,彼此照料,偶尔说几句亲热话儿,甚至摸摸索索的过过干瘾也是有的,但万氏则不屑如此,现在见了张佳木如此英武,自然是看的脸色微红,心头如小鹿乱撞了。

    张佳木当然不会注意她,他注意的是太子。既然太子对他今天的表现极为满意,那么就足够了。史书记录,太子因为废立风波而极为早熟,在张佳木眼里,皇太子确实也是一个颇有城府,心机远超实际年纪的早熟孩子。现在东宫已经开詹事府,内阁学士李贤,国子监的彭时,还有大票的文官都在给太子讲学,皇帝还因为自己的字没练好特别拜托这些文官帮助太子练字,虽然太子的字已经够好了。

    能在太子身边保持相当的影响力,这一点叫他很是满意,非常满意!

    第217章 白马

    在皇太子身边,当然也有伺候太子的大票的文官武将。但今天是武事,文官们都很识趣的没有过来,相陪太子的就只有一票勋臣武将了。

    在人群中,有一位四十左右的勋臣对张佳木很是注意,今天大家也都是穿甲,但都是没有张佳木穿的合身漂亮,眼前这位,身材五短,穿着一身山文也显不出身形来,倒是还加了绣金罩甲,虽然尽显富贵,但可也就是身形更加不堪,所以虽然是勋臣,皇太子却不大朝他身上去眼。

    此人对皇太子也不以为意,反而有点大大咧咧的样子,到了张佳木跟前,他便笑道:“佳木,听说幼军已经能够令行禁止,今天会操,是必定要仰瞻高明了。”

    “侯爷,这么说法。下官可是真不敢当。”说话的是会昌侯孙继宗,太后的娘家至亲兄弟,接的老会昌侯的位子,虽不是军功来的世家,但却是无人敢小瞧他一家。当今太后,就是宣庙年间的皇后,宣宗极为宠爱,先是贵妃,然后废皇后胡氏改立为孙氏,此事就足见宠爱。接着又因为自己无子,强抢了一个宫人的儿子为自己儿子,就是当今皇帝了。但此事是宫中秘事,知道的人当然有几个,比如钱皇后,就深知就里。但就是连皇后,也不敢亦不必把此事见告,所以皇帝还只当自己是孙太后亲生一般。

    也是因为此事,孙太后内疚神明,对皇帝和皇太子都极好,景泰年间,也是有赖太后在,所以很多事情景泰帝不能做的太绝,不然的话,朱祁镇是否能保住性命,沂王能否平安长大,都很难说了。

    宫中有这么强大的势力在,孙家的权势可想而知。而且会昌侯很有进取心。平时就带着家族子弟讲武练剑,骑射也不曾扔下,家里习武的家丁也不在少数,夺门那夜,孙继宗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他和左都御史杨善都带了家丁出来,夜乱之中不明就里,但知道必定是南京复辟,他一家都是和朱祁镇有扯不开的关系,是富是祸,在此一举,于是虽然不通消息,但还是毅然攻左上门,守门禁军也不愿抵抗,索性就让了给他,由此夺门大事完毕后,孙继宗上奏,自己言说夺门功劳,虽然皇帝不允,不过好歹也是表了忠心,再加上是至亲勋臣。皇帝待他当然也是与众不同了。

    等逯杲伏诛那晚,会昌侯又很有兴趣,但还是没捞上什么,孙家也算热衷了,皇室对会昌侯一家自然也没有话可说,今天太子校阅幼军,原本没他什么事,会昌侯还是巴巴的跑来了。

    当然,对孙继宗来说,皇太子还小,而且以孙家和皇家的关系,管他怎么样也会照应的。今天他来,与其说是奉承太子,倒不是说是想结纳一下张佳木。

    两人也算相识很久,从夺门前南郊大祭时就见过面了,那会景泰当朝,孙家这种太上皇的至亲当然要缩着尾巴过日子,武清侯石亨骄纵,会昌侯也是一点办法没有。那天张佳木几箭退短,言辞犀利,种种风采都是叫孙继宗看在眼里,自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到了夺门之后,也见过不少回面,彼此间也算是熟人了。

    对这位侯爷,张佳木也知道不宜得罪,只宜结交。他对勋戚自有一套办法,不远不近,宜得乎中。

    于是对孙继宗的奉承,张佳木只得谦逊:“侯爷。这话真是叫下官脸上烧的慌,有坐营官和两位副将,下官只是在一边打打太平拳,有什么杂事说上几句,帮一下手,除此,真的别无贡献。”

    “佳木太谦虚,太谦虚了。”孙继宗哈哈大笑,笑过几声后,又在张佳木耳边小声道:“听说英国公也很想来,但刚刚皇上夸过你之后,却又不便来了。”

    他这么一说,张佳木还真醒悟过来。刚刚皇帝夸赞,他当然是大大露脸一番。不过当着现任的英国公夸说张佳木象老英国公,这个还真是无形之中让小英国公难堪,少年气盛,张佳木当下就有计较,年轻人好武好动,现在不过是赌口气,自己亲自去拉他过来,也就是了。

    倒是有会昌侯这么一提醒,无形之中可以少得罪一个权贵,这个人情不少。当下不免要好好谢一下。

    “谢我什么,”孙继宗笑道:“听说你在很多事上,都有见解。大同巡抚因你之力得脱牢狱之灾,现在皇上下旨,内阁同意,已经补了兵部侍郎,说起来竟是因祸得福了。我正要请教你,巡抚制度该怎么办,还有一些别的事,也想一并请教你,怎么样。你赏不赏我这个脸?”

    要说起来,大明的勋贵现在还不失祖宗开国时的漠烈朴实之风,对国事都很是关切。而最为要紧的,当然是文武之争。

    说是文武之争,但和勋臣也是有莫大关系的。太祖提三尺剑平定天下,靠的是百战之功。而当时的从龙勋旧,现在十不存一,这也不必去提。但成祖靖难的功臣着实不少,而成祖待功臣,比太祖又宽容不少,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现在各地的重要军镇的总兵官,基本上都是有侯爵或是伯爵的身份兼为总兵官。国初到明中期前,总兵之责很重,特别是后来被称为九边的重要军镇,甚至是内地各省,总镇总兵,也都是勋臣加将军号,位高而权重,非文官可以制衡。

    但仁宣之后,原本武官的很多权力都被文官侵夺。各地总兵官虽然都是勋臣,有时候亦得受制于巡抚,所以石亨虽然为人骄狂不得人缘,但议撤巡抚之事,其实勋贵们是在暗中支持的。

    这件事,原本是文武之争,勋臣在后支持武官,而太监则以支持文臣的多,因为文官虽然也有贪污,但不象武官可以把持,镇守中官捞不到太多好处,而文官掌权后,太监可以很顺当的拿到自己那份好处,又不必受那些粗货的气,当然至为便当,心里也开心。太监的权势。当然远大于勋臣,所以历史上虽然石亨攻倒了巡抚制度,但没有一年时间,文官和太监一起进言,又把巡抚制度给捡了起来,从此巡抚和总督,再加上巡按御史并镇守中官制度就成了大明祖制,终明朝一世也没有再改过了。

    这些猫腻,张佳木现在已经知道了个七七八八,关于这些关系国朝稳定的大事,现在他也有了建言的资格,要是自己甘心退避,不发一言,只安心当个特务头子,那也未免太蠢。

    于是含笑答应,只道:“请侯爷定个日子,到时候赏下官酒饭,下官准定去扰侯爷就是了。”

    勋贵侯伯身份高贵,是不便到别人家里做客的,所以张佳木只能移尊就教,到会昌侯府里去找孙继宗说话。

    最近勋戚们正在鼓动件大事,不过对手实力强大,暂且还不敢做。所以孙继宗才打算找张佳木这个御前红人商量,有张佳木的首肯,事情就有机会成功,而且孙继宗知道,张佳木多半也会同意。

    当下听着张佳木答应了,也是高兴的满脸飞光,只道:“那就定在四月初好了,不知道你哪一天有空?”

    张佳木刚想说:哪一天都行。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这几天也要到庄上看看,他的庄田现在很多,正是开播耕种的时候,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于是默算了一算日子,慨然道:“就请侯爷四月初六找下官吧。”

    “那成,到时候我叫人给你下帖子去。”

    “不敢当!叫人来传一声就是。”

    两人又客气几句,孙继宗知道张佳木要去找英国公说话,于是便含笑转开,自去寻皇太子说话去了。

    张佳木也果然了得,没过一会,就哄了英国公回心转意,再又拉来了原说不来的阳武侯,驸马都尉焦敬和薛恒也都过来,太子原说今天人不多,这会见了这么多勋臣和亲臣,不觉也是脸上飞光。

    他城府表现的再深,究其实里也只是个孩子,张佳木给他做面子,他如何不知道?当下看向张佳木的眼神,已经不止是欣赏,简直就是感激。

    人到齐了,辰光也很不早,幼军那边的两个副将和坐营官,各马步把总也都列名过来,请皇太子到西内去,校阅幼军。

    “怎么样,”皇太子似乎有点迟疑,问道:“现在就去?”

    有个小宦官,年纪不大,但已经穿着奉御的服色,见太子发问,他似乎就想上前,但张佳木在一边自然而然的一躬身,很从容的笑道:“回太子殿下的话,既然那边已经准备好了,当然就请立刻过去。”

    太子的马,也是张佳木挑得,御马监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收取良马,河套,辽东,甚至是几千里外的西南,都基本上是年年供马。每年洗马时,几百上千匹挑出来的良马奔涌而出,也是弥足壮观,诚为禁宫里的一件乐事。皇太子的马是一匹全白的白马,马车也全用白马,也就是天子和皇子才有资格用纯驷,当下由人扶着上马,太子看着四周的勋贵武臣,意气风发的道:“请张佳木为前导,前去西内校阅幼军!”

    第218章 入场

    所谓西内,也就是大明的西苑。明朝的皇城大的惊人。清军入关夺了北京后,基本上是把明朝的皇城给取消了,转而出城在城外修园子。但有明一季,皇室基本就是在景山,禁城,西苑这一带活动。

    南苑在京城郊外,距离几十里地,因其太远,后来已经不大能常去了。

    现在皇帝复位,开始修建南宫,这一修一直修到嘉靖年间前后,把个原本连公侯府邸也不如的南宫修的天宫也似,于是明朝皇室的活动地点,又多了一个南宫。

    西苑很大,里头的殿阁也多,更有琼海这样的海子可以泛舟而游,地方大,风景佳,是明皇办公见大臣的好地方,里头的殿阁历代帝王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比如明武宗喜欢的平台,用来跑马射箭。西苑里还有养老虎狮子的小型城堡,皇帝喜欢亲手猎杀这些猛兽来显示武勇,当然,在后世某个能一天打三百只兔子的皇帝来说,就是圣君,而明朝皇帝打老虎,就是荒滛无道。

    至于崇祯皇帝,他喜欢景山和西苑的紫光阁,崇祯人很小气,不过偶尔也会在紫光阁赐案,大臣喝完了酒,再在禁苑里观光一圈,也是难得的盛事。

    现在的西苑,比起明末少了一些建筑,但地方范围仍然大的很。幼军六千余人在外围辟营而守,每天操练,深宫禁苑中却是一点动静也听不着。倒是皇太子心痒痒,偷偷来看过几次,只看到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