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无限追踪 > 无限追踪第32部分阅读

无限追踪第32部分阅读

    过这些向四周辐射的能量若与火向上辐射的能量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坐在火堆旁,我们可以烤干湿衣服,但要坐在火堆上,我们会将自己烤熟。做饭的时候我们都将锅坐在火上,没人将锅放在火的旁边靠热辐射将食物蒸熟。”

    老人的比喻还算贴切,我不用怎么思考就明白了,这可能跟我从小爱玩火有关。再者一想到夏天,那火热的天气、滚烫的地面、不断蒸腾上涌的热浪,这火行炎上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哦!按这个顺序,下面该说秋季了吧?我记得对应秋天的应该是‘金’。金秋,金秋,该不会是根据黄金的颜色来的吧?”一想到秋天,我就想到金黄|色,麦田也好,水稻也罢,一到秋季满眼见到的都是金黄|色,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片肃杀的季节。

    “是该说到秋季了,与‘五行’相对应的也确实是‘金’,不过用到的却不是黄金的颜色,而是金属的特性。”

    金属还有特性?我能想到的除了‘冷’就是‘硬’。如果加上引申义,那可能还有意志坚定、坚强、冷漠(如:铁石心肠)、公正(如:铁面无私)等。

    老人看着我充满疑问的双眼,无奈地继续说道,“秋季植物的枝叶停止生长,甚至开始凋零脱落,所有收集来的养分都被浓缩,注入到果实之中,果实变得饱满充实,所以秋天支配大自然的是一种向内收缩的气息。”

    如果这么理解,秋天确实是一个收缩的季节,不但植物将所有养分通过吸收贮存到果实中,就是动物也在不断的吸取能量准备过冬。

    “不过,金属有收缩的特性吗?”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当然有,金属的紧收浓缩体现在金属的冶炼过程。古人说‘炼石成金’,说的就是提炼石头中的精华,通过对顽石的浓缩冶炼从而得到金属,古人认为金属就是石头的精髓,而炼金的过程就是向内收缩的过程。你想一想,秋季这种内收的气息不用‘金’表示,还能用什么表示?”老人停下来看看我,给我充分的思

    考时间。

    我努力的想了想,居然没想出来哪种物质有向内收缩的特性,倒是想到一些提取、提纯物质的方法,不过细想想似乎又与炼金的道理不谋而合,而在古代那些物质提纯的方法显然没有‘炼石成金’好理解。这样想来,古人用‘金’来表示气息的内收运动,好像是再合适不过了。

    古人的思维很奇怪,很难用现代人的知识去理解。和古人相比,我不知道我们的科技水平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不知道我们的思维是开阔了,还是固化了。我和古人之间仿佛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一条跨度千年的代沟,孰是孰非?谁的思想更先进,谁的科技更发达?一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历史糟粕的五行理论,在老人妙语如花的讲述中,竟让我有一种震聋发聩的感觉。虽然现在仍然是疑问多多,如坠云雾,但我可以感觉到这五行理论绝不是历史糟粕、虚妄之说,不但言之有理,而且是大有道理。

    第六章 水曰润下

    第六章 水曰润下

    老人已经讲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自然状态,以及在三个季节中支配大自然的三种不同的气息,这三种气息分别是春季的“展放之气”,夏季的“上升之气”,秋季的“收缩之气”,那么冬季又是什么样的气息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以前百~万\小!说时,书上说“冬属水”,也就是说冬季在五行之中对应着“水”。按照老人的说法,支配冬季自然界的运动气息,应该具有“水”的特性。那“水”有什么特性呢?

    我想到几个诗句: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四句诗道出了“水”的四种性质:一是流动性,“时间如流水”就是用水的流动性比喻时间飞逝;二是浮力性,曹冲称象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做秤;三是水平性,古人常用水的这种性质比喻处事公平,“一碗水端平”就是劝人处事要公正;四是下落性,“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比喻的是山中瀑布,瀑布者,下流之水也。我想到了水的四种性质,但究竟在冬季支配大自然的气息,符合水的哪种性质呢?

    不用我提问,答案已从老人口中说出,“冬季支配万物的是一种下沉之气,水的特性与之相符,故用‘水’代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二者气息运动方向正好相反,火者上行,水者下行。俗语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见水的特性是向下运动。冬季植物的营养水分都顺着根系输回到土壤之中,地面之上只留下干枯的枝干,天地之间一片肃杀,在冬季下沉之气的支配下,自然界的万物万灵都潜藏起来,只等来年春季展放之气到来,自然界才能再现勃勃生机。古诗有云‘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这‘下沉之气’为‘展放之气’奠定了基础,如果‘下沉之气’不足,则‘展放之气’不满。这就是‘水生木’的道理。”

    哦!原来是这样,最后这句我听明白了。“是故,水润则木生,水不足则木不展,木不展则火不行。水亦不可过满,水有余则木不生,木不生则火不继。”这是我所背内功心法中的一段话,当时对这些“水水火火”的十分头疼,现在被老人一语点破,顿觉福至心灵,许多以前参不透想不破的难题,竟然迎刃而解。

    心法的这一段话说的不就是:运功行气,要以下沉之气作为展放之气的基础,如果下沉之气不足,那么展放之气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展放之气发挥不充分,上升之气就不能运行。同样,下沉之气也不可太过,太过就会压制气息的展放,如果气息不能展放,那么就不会有上升的气息产生。

    我如获至宝地将心法口诀一一对应,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土!”我大声惊呼。

    老人像是早就料到我会有此反应,淡淡一笑,“四时对应四气,展放对应收缩,上升对应下沉,似乎近于完美,但却行不通。展放之气与上升之气是阳性之气,收缩之气与下沉之气是阴性之气。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切可相互转化。转化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进行,这一过程不是骤变,不是一蹴而就。四季中人们把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称为‘长夏’,在这段时间里,阴阳均衡,控制自然之气既不展放也不收缩,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动植物默默的吸收营养,默默的生长。因为‘土’可承载四方,化育万物,并有稳固不动之意,所以古人用‘土’来代表这阴阳转换之气、平和之气、承载之气、化育之气。五行之中,‘土’承上而启下,身兼阴阳,位置居中。”

    听老人讲完,我心中疑问尽释,顿觉脑际清明,诸多口诀心法在耳畔萦绕流转,转瞬间竟已理清大半,我望向老人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季节只有一种气息?”

    “哈哈,孺子可教,哈哈,孺子可教哇!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你还有一定慧根,善于思考,敏而好学,哈哈,哈哈。”老人没回答我的问题,到先给我一顿夸奖,因为问了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就变得有慧根了?我哑然。

    老人见我被笑得莫名其妙,解释道,“老夫我,活了八九十岁了,在这世上可以称得上是阅人无数了,像你这样初涉阴阳五行,而能提出此等问题者,可以说寥寥无几。这问题虽然简单,但很少有人去想去问。这也是很多习武之人,内力平庸的主要原因。五行之气,同气同源,共同存在天地之间。五种气息同时作用在每一件事物之上,相互转化,相互制衡,每时每刻都会有一种气息成为主导。比如夏季,主导之气为上升之气,但其实其他四气依然存在,展放之气与收缩之气相互制衡相互抵消,下降之气弱小难于上升之气抗衡,平和之气依然平和,所以整个夏季虽然五气共存,但主导之气却是上升之气。”

    哦!原来如此,现在内功心法中有关五行的部分,就算是解释清楚了。内功的练习关键在于内息的转化,而相互转化又要有所承接,有所制衡。由气海发向四肢百骸的展放之气,由大小周天循环回归丹田的收缩之气。想着想着,气随念动,不知不觉之间一股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真气从丹田升起,循经而上,我心中一阵狂喜,这不正是我久练未得的气感么,想不到今日机缘巧合,竟让我参透了这内功心法。

    气息缓缓上行,经“气海”过“膻中”,直奔头顶“百会”|岤。脉络如此清晰,仿佛可以看到丝丝真气冉冉升起。正当真气汇入“百会”之时,我突然感到头痛欲裂,眼前发黑,四肢百骸麻痹瘫软,浑身上下僵硬不受控制,周围景物天旋地转,身体失去平衡,一头栽倒……

    第七章 连冲三关

    第七章 连冲三关

    昏厥中,一股暖流自腹部升起涌入我的“气海”,这时我才发现老人正用左手抵在我的“气海”|岤上,源源不断的磅礴真气正注入我的体内,原本虚无空乏的“气海”,顿觉真气充盈,无比受用。这得耗费老人多少内力呀?我挣扎着想要拒绝,老人微笑着摇了摇头。

    “我已垂暮之人,大限将至,留着这身内力实无用处,倒不如舍予有缘之人。”

    “缘?”我有些迷茫。

    “对,佛家称‘缘’,道家称‘定数’,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何为‘缘’,你我在这广场相遇,又都醉心于武学,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这就是缘。何为‘定数’,内力于我来说,已经毫无用处,但对你却大有裨益,你出现在我要舍弃内力之时,我就将内力传给你,这就是定数。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恰恰相反,‘我所不要的内力,定施于有缘之人。’”

    老人一边说,一边将源源不断的真气注入我的体内。“气海”之中充盈的真气往来冲撞,强大的内力仿佛要破体而出,我有一种要发泄的欲望。膨胀,真气不断膨胀,这种磅礴真气所带来的膨胀感是如此强烈,使我感觉整个身体都要膨胀、爆裂。

    我浑身颤抖,满头大汗,每一寸肌肤都有被撕裂的感觉。我知道自己正在脱胎换骨,自己正在破茧成蝶。鼓荡在体内的磅礴真气使我仰天长啸,中气十足,声震天地,枝上树叶被纷纷震落。

    “运气行功不可操之过急,似你方才内息初露,便连闯三关,以至晕厥走火。皆因彼时你内力尚浅,所以虽有惊但无险。如今我将内力传你,最不济你也能获我三成功力,这已抵得上你十年修为,再要运气行功需要加倍小心,要知道内力越强,一但走火,反噬之力也就越强烈,后果也就越严重,轻者武功尽废,重者筋脉寸断,全身瘫痪,切记,切记。”

    此时我周身痛苦难当,不能张口辩解,所以无论老人说什么,我只有听的份儿。浑身上下燥热难受,口干舌燥,仿佛可以喷出火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也许是由于太过痛苦的原因,我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慢得让我无法忍受,慢得让我感觉不到时间缓缓的流过。

    终于老人洪水般奔腾的内力渐止渐息,我从疲惫中苏醒,望着老人苍白的脸,心中百感交集。

    老人盘膝端坐,闭目调息,五心朝天,有如入定的老僧。头顶升起袅袅白烟,鼻尖渗着细汗,原本红润的脸此时有些苍白。我试着调了调内息,老人刚刚注入的内力竟如石沉大海,不见了踪影。看来我真的不是练武的材料,以前没有内力的时候拼命的想要拥有,如今真的拥有了却又不会用,我越是着急,内息越是调不上来,急得满头大汗。

    “调息之道,在于静气凝神,心无旁骛,无我而忘我。”老人没有睁眼,一双手缓缓上举,又慢慢下落,左伸右展,双手互叠旋转,在空中画起了八卦。老人动作平静舒缓,中正平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我急躁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一招一式,随着老人的动作慢慢的进行调息。

    果然,心境一平,那丝似有似无的真气再次凝结而成。初时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后来则如万马奔腾,震天动地。真气如脱缰的野马,四处乱窜不受控制。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让他聚合一处,他却四处分散。面对这反客为主不受控制的磅礴真气,我显得捉襟见肘,狼狈不堪。

    老人似乎察觉出我的呼吸有些紊乱,微睁双目,一只手搭住我的脉门。顿时一丝微弱的真气传入我的体内,这丝微弱的真气与我体内的真气比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却如导航的明灯,驯服烈马的缰绳,将我体内往来冲撞的真气凝结、聚合,再凝结,再聚合。最后我的真气凝结成一束,重新被引入气海。

    “内力于修行者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控制得好,强身健体入仙入道;控制不好,或者反受其控制,则身心俱损,入魔入障。你,少年心性,心浮气躁,练此静功极易走火,进入魔障。且冲关之时危险重重,难保万全,那时岂不怪老夫害了你!罢了,看来老夫只有好人做到底,今日就教你练气之法,助你冲关。”

    老人的提议我没法拒绝,因为这真气虽然在我体内,却丝毫不受控制,倒有反客为主之势。

    “老夫所教你的内功为道家的‘先天功’。”

    老人神情凝重,语气庄严,仿佛正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这是要传授衣钵吗?怎么气氛如此庄重,我要怎么做?跪地下磕三个响头,谢老头儿的传功之恩?笑话,我可没硬要老头儿传什么功,从始至终好像都是这老头儿主动要教我的,再说这都什么年代了,尊师重教的思想早就被金钱万能所取代了。要说这练武在古代可能很有用,“学成文武艺,货买帝王家”,赶上乱世,跨马抡刀征战沙场,搏个万古流芳;或者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当个一代大侠;最不济也能纠集一些同道中人,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大碗儿喝酒,大口吃肉。

    可现在练武的能干什么?拳头再硬,硬不过大炮,镖法再准,准不过手枪。现在练武,也就和跑步跳绳一样,也就是锻炼锻炼身体,陶冶陶冶情操。

    要不就是老头儿觉得,他的“先天功”很不一般,是武林绝学,也不对呀,金庸古龙的小说我看了不少,里面的绝世武功比比皆是,那一个好像都比这“先天功”名气大,名字叫出来也更有气势。

    要不这套功法是老头儿的家传绝学,嗯!有可能,世代相传的武功,禁忌非常多,像什么“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慢着,老头儿该不会想让我继承香火,做上门女婿吧,这老头儿八十多岁,那他女儿……,我浑身一激灵,也许是他孙女更靠谱,要是他孙女……,这老头儿长得不赖,年轻时肯定是个美男子,如果他的孙女继承了他的显性基因,那长得肯定也……。

    我继续进行着我的“哥德巴赫猜想”,老人庄严依旧, “这套‘先天功’虽不是什么震古烁今的武功绝学,但却是练气筑基的不二法门,若能勤加练习,则于武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哦!原来是练气功的基本入门手册,我已经有了老头儿十年的功力,难道还要从头练起?

    “万事开头难,筑基尤其不易。你虽有我三成功力,但仍要懂得这化育之法。‘采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华’为我所用,习此功法要勤练不辍,真气便会日积月累,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绵绵不断生生不息。”

    “哦!我明白了,练这‘先天功’就如打造金字塔的底座,只有底座牢固厚重,才能成就高高在上的塔尖。您传我的内力就好比这塔基的第一层砖,余下的塔砖则需要通过修炼‘先天功’,自行化育产生。”

    “哈哈,小伙子理解的不错,这练功筑基一定要稳一定要厚,世间的金字塔都是尖部向上,倒立的金字塔何曾出现!”

    “老人家,刚才我运气走火,您曾说我‘内息初露,不应连闯三关’。当时我只感觉内息上行,至头顶‘百会’|岤时,顿觉头痛欲裂,天旋地转,难道这就是武学上常说的‘冲关’?即便是‘冲关’,也不应是连冲三关呀?”

    第八章 任督二脉

    第八章 任督二脉

    “太极生两仪,两仪化三才。三才者‘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