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抗战往事 > 抗战往事第38部分阅读

抗战往事第38部分阅读

后遏制中国,只要限制出口资源到中国,那么中国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

    当然罗斯福并不完全寄希望于在这上面,对付中国,他已经想好了办法,那就是现在中国的海军弱小,等击败了日本,那么日本和菲律宾、印尼还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这三个国家自从近代之后,就跟华人有深仇大恨,印尼和菲律宾都有屠杀当地的中国侨民,日本人就更加不用说了,如果给中国机会,这些国家必然会被中国清算。

    罗斯福打算利用这点来拉拢这三国,一起对付华夏三国,而且又可以利用中苏之间的矛盾来制衡中苏,美国到时候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罗斯福的世界霸权战略,用美国的思维改造世界已经形成,罗斯福相信到时候世界必然以美国为中心,所有国家无论曾经多么的辉煌,诸如中国、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什么欧洲的警察的苏俄,还有欧洲的霸主法国、德国统统都会臣服在美国的脚下,这些国家到时候只能为美国打工。

    罗斯福虽然是学法律的,但是对于金融十分在行,只要世界融为一体,到时候操纵金融就可以任意的剥夺别国的财富为美国所有,而且这一套早就有人实践了无数次,那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福不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多少财富,但是美国人民向美国政府缴税,而美国政府则是向罗斯柴尔德家族缴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子渗透到了美国的各个领域,普通人已经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只有罗斯福这样敏感的人和那些团体才能呢个感受到。

    第011章 再拉德国援助

    罗斯福就目前亚洲的形势跟斯大林交换了意见,关于中国领土问题,斯大林一直避而不谈。罗斯福猜想斯大林一定咽不下这口恶气,估计还在想着报仇,另外损失几万人对于苏俄来说算不了什么,斯大林绝对不会轻易的交出

    那些土地。

    罗斯福不好直接要求斯大林归还中国的领土,但是斯大林还是告知了斯大林自己的意见,为了保证打败轴心国,必要时还是要先容忍的,否则一旦中国加入轴心国阵营夹击苏俄,那苏俄未必能应付的了。

    而斯大林则要求英美等过迅速反攻欧洲大陆,他当然知道英美不管怎么做,怎么想,目的只有一个不被德国灭亡,在目前的局势下,如果苏俄被德国击败,那么英美就再无胜算了,所以英美必然不会坐视苏联被灭亡。

    抓住了这一点,斯大林光棍了很多,当然他也不会完全寄希望于英美,要想活的更长久还得靠自己,斯大林也有自己的一套盘算。

    中队的胜利令德国高层眼前一亮,这场战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也不算小,一晚上就歼灭了苏军那么多人,希特勒等人认为这跟德国的大力援助是分不开的。

    原本还有很多人对于大力援助中国提出了质疑,甚至非常的不满,但是中国终于用行动证明了德国人的援助没有白给。王汉章在这里这么一打,斯大林再也不敢把大量的物资调往欧洲了,因此苏联的行动必然会被束缚,这对德国来说大大的有利。

    目前莫斯科战役已经大大的有利于德国,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德军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希特勒相信只要不出意外,那么德军完全有能力在严冬到来之前躲取莫斯科,甚至是列宁格勒。

    到时候德军在东线战场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过这并不代表德国就安全了,根据情报显示,英美在北非快速的集结部队和物资,看样子是要反攻欧洲大陆,在苏俄没有被击败之前,如果英美大举侵入欧洲大陆,那么德国的处境将是瞬息万变的,德国目前的物资非常的紧张,兵员也达到了扩充的顶点,可以说已经无法在强大了,如果被耗在东线战场,那么德国很可能被拖死。

    美国人的飞机数量十分的庞大,本土又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美国人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飞机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在之前的战略轰炸中德国损失惨重,重打击了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损,德国的战争潜力也受到了制约。

    希特勒明白苏联实在太大了,如果明年英美发动反攻,那么就算德国舀下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样的战略要地,也并不能阻止苏联的反攻,何况有庞大的飞机群对德国实行战略轰炸,那德国的战争资源将会很快的枯竭,然后就像一战那样因为前线的士兵没有弹药,没有物资而投降。

    希特勒需要中国在亚洲夹攻苏俄,在长达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中国几乎可以威胁到苏俄在亚洲的任何一个工业区,只要这些地方被摧毁或者直接被战领,斯大林投降是必然的。斯大林那时将无法承受德军的雷霆一击,只要苏联被击败,德国就将控制苏联的庞大遗产,无数的工厂,无数的战略资源,德国有了无数的油田,到时候英美不是要想着怎么反攻欧洲大陆了,而是要想想怎么怎么才能承受的住德国的进攻。

    在华夏三国大肆的宣传收复外蒙之战初战告捷之时,王汉章命令秦国首辅文人跟德国接触,让德国最大限度的支援技术和设备,这样华夏就能在明年开春如期的对苏联进行反攻。

    汉斯很快将秦国的要求上报了希姆莱,希姆莱早已完全负责这一条,秦军的初战告捷让他备有面子,这说明他的办事得力,正是由于他的远见支持了华夏才有了这次的胜利。

    今天被干掉的只是几万苏军,将来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原本一定要德军去干掉的苏军现在被华军干掉了,德军的损失定然会小很多,德军也将有足够的兵力去保证胜利的果实。

    希姆莱相信自己间接的等于是帮了军队的大忙,军队必然会对自己好感倍增,到时候军队要是能够支持自己,这对于自己将来接任元首之位有着莫大的帮助,当今的元首不就是靠着军队的支持才能迅速的稳定德国,打到了反对派吗!

    对于秦国的要求,希姆莱基本上都答应了,至于很关键的技术,希姆莱不敢擅自做主张,而是听取希特勒的意见,这种事情自然要经过元首的同意,除了什么事情也有元首在前面顶着。

    “元首,汉斯发来电报,说秦国根据刚刚对苏军的战斗,认为只要德国全力援助中国技术和设备,那么秦国将完全有能力在明年开春完全对苏俄发动攻击。”

    希特勒道:“希姆莱,这种事情你去办就好了,不必请示。”

    希姆莱道:“元首,这次秦国要求提供德国最新式的飞机技术,他们希望制造更多的飞机对苏俄的境内进行战略轰炸,而不是担当牵制任务。我个人认为值得援助,只要击败了苏俄,那么我们的东线将永无后患,德国将再也不用面临两线作战。没了苏俄,英国必然独木难支,投降用不了多久,至少他们会放弃英伦三岛,这样就算我们一时半会儿打不到美洲,但是美国人也不能利用英伦三岛来威胁德国了。”

    “相反,如果我们不支援华夏,那么他们就算想要进攻苏联,夺回失地也会有心无力,如果他们不能对苏联构成实际上的威胁,斯大林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如果苏联继续存在,现在英美又在非洲准备反攻欧洲大陆,到时候我们就面临两线作战,那个时候形势怎么变还不清楚,但是对于德国来说恐怕不会很有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快结束东线战场才能彻底立于不败之地。”

    希特勒看了看希姆莱,感觉希姆莱的脑袋确实灵光了很多,居然还有战略头脑,希特勒道:“如果我们把最好的技术,设备援助给了华夏,万一他们倒戈了来对德国怎么办?”

    希姆莱道:“元首,那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华夏一直被基督世界打压、侵略,就算他们真的帮助了英美来对付德国,那么英美在打败德国之后,难道就会放过他们,从此地球就太平了吗?另外我们同意将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给中国,如果同盟国胜利了,那就是苏联胜利了,难道苏联愿意看着自己大半领土被割让出去吗?我想不会,绝对不会,否则就是不斯拉夫人了,与其留下一个永远的威胁,他们还不如帮助我们一起击败同盟国,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无数的利益,而且德国统一了基督世界还不会难为他们。”

    “如果没有英美苏数百年的侵略,我还不敢断定华夏会倒向哪一边,但是有钱这几百年的困难经历,我想华夏人会作出正确的选择的,消灭英美苏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否则德国战败,那么基督世界将会把下一个苗头对准他们,不管他们如何表现,也阻挡不了基督世界对他们的打压,要知道最后彻底消灭他们。”

    希特勒点点头,“那就支持吧!”

    希特勒当然不会留后手了,德国援助的技术,比如说飞机技术全书螺旋桨飞机的技术,但是德国已经在研发喷气式飞机,这种飞机的速度将是划时代的,就算中国到时候脑子犯糊涂,希特勒也不怕。目前只要尽快干掉苏俄,解决了目前的困境,到时候德国就真正的一统欧洲,而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的工业基本上就集中在了欧洲,凭借华夏那点工业底子是无法撼动德国的。

    另外有了华夏进攻苏俄,欧洲人必定会更加的排斥华夏,华夏要是敢进攻欧洲,必然会遭到欧洲人的一致反对,华夏军队是不可能进入欧洲的,除非欧洲各个地方的人一致欢迎他们。

    得到希特勒的允诺,希姆莱也就大大方方的支援华夏了,而文人知道王汉章对于犹太人还是非常同情的,同时华夏也需要犹太人的技术,目前限制华夏发展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华夏没有什么技术人才,因此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文人要求希姆莱将犹太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家属送给秦国,帮助秦国发展可以,以便秦国能发展的快一些,否则德国给莪技术再好,秦国没有人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武器也没有用。

    希姆莱自然大方的同意了,虽然他很讨厌犹太人,所以一直在屠杀犹太人,不过现在犹太人有了新的利用价值,可以为德国贡献,那他自然愿意放他们一马。

    希姆莱相信打败了苏联,德国将会有更多的人皮灯罩……

    第012章 孙立人战温都尔汗

    88军得到补充之后,于9月20日继续想库伦推进。而此时从热河进攻的孙立人一个军也拿下了西乌尔特,由卫立煌亲自指挥的十万大军则在乔巴山继续跟苏军激战,这里距离苏联太近,苏联军队很轻易的就能得到大量的补给,而对于卫立煌来说自己的补给却不如苏军便利。

    鉴于赛音山达的惨败,斯大林决定在库伦和中国军队会战,当初为了能够控制外蒙,苏联已经修筑了一条铁路到库伦,在这里会战第一个交通便利便于补给,第二个就是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补给难度加大。

    漫长的路程,容易遭到游击队袭击,另外斯大林想,要是实在不行就退出外蒙,斯大林认为中国也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因此只要苏联退出外蒙古,然后坚守其他的地方,那么中国定然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事实上斯大林还真的猜对了,依照华夏现在的力量,特别是飞机、大炮、坦克十分的缺乏,王汉章没有把握能对阵几十万装备精良的苏军,同时马上就要到严冬了,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进攻,因此索性等明年开春在进攻更为恰当。

    拿下外蒙就是做战略上的准备,同时为了北京的安全,迁都北京已经得到了国社两党的认同,现在南方有秦国和大理国守着,中国的威胁不在南方,而在于北方,把首都迁往北京,正好可以应对中国最大的两个敌人苏联和日本。

    越深入外蒙腹地就越靠近苏联,苏联的影响也就越大,部队小心翼翼,同时娃哈哈从傅作义部抽调一部分精锐进驻赛音山达和外蒙古南部的城市,以便控制这些地方。

    在秦军大举收复外蒙之时,已经整编好的社会党军10人开赴新疆。社会党的改变很简单,由社会党自己去解决,反正王汉章只给三十万人的粮饷,另外就是他们的武器全部换装了春田式步枪,统一了口径,其他的武器留下来用作民兵训练之用。

    中国目前没有一款全国通用的步枪也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王汉章对此也是无法。还有火炮口径也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步枪都有,每个国家的火炮也有。

    现在步枪用量最大的就是日本38式步枪、美国春田步枪、还有中国自己生产的中正式,三种主要的枪型的口径也不一样,因此实在没有办法补给。

    关于日本的步枪,王汉章已经命令人收集这些武器,打算低价卖给日本人,日本物资缺乏,如果便宜一点卖给他们,相信他们应该愿意要的,要不然生产也生产不过来。

    在步枪上面,王汉章最后还是坚持实用中正式步枪了,毕竟他在中国已经有两百多万支了,而在南方驻守的士兵则使用美国的春田步枪,春田步枪在秦国也是只是装备,还有在大理也是,谁叫王汉章之前缴获了英国人的物资基地呢,幕墙春田式在中国有80万支左右。

    拿下外蒙古之后,王汉章就会给北方所有的部队,包括秦军全部换装中正式或者龙式突击步枪,现在社会党军就是全部装备了中正式步枪和一些仿制的美国冲锋枪,其次火炮口径也要全部统一口径。

    这些事情说起来也就是一句话的意思,做起来就牵扯到方方面面。

    四川方面已经着手将之前从美国获得的春田步枪生产线改成中正式生产线,另外就是建设更多的龙式突击步枪的生产线,历史已经证明再穷再苦也要实现武器自动化,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也因此虽然华夏各方对于实现自动化很是担忧,虽然自动武器好,但是消耗太大的,他们担心承受不起那种消耗,不过王汉章不那样认为。

    最好的武器只要给最优秀的士兵实用,那么绝对能以一当百,当然要是给那些鸦片兵用那就真的浪费了。王汉章最后显示解释清楚,然后还要力排众议才让这些人支持全力生产中正式和龙式突击步枪。

    要不是中国的底子实在太薄了,王汉章连中正式步枪都不想要了。

    一个星期后,也就是9月27日,戴安澜和孙立人小心翼翼的推进到库伦和温都尔汗,一路上并没有遇到苏军的抵抗,只有不少的伪蒙军老是来偷袭,两人不得不分出部队去追剿这些叛国贼,同时隔壁的土匪武装也遭了殃,他们被一块清剿了。

    但是88军和新38军是用来对付苏军的,不是用来对付这些人渣的,因此围剿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傅作义。

    王汉章对傅作义还是有很大的好感的,其人能力也出众,又经营绥远十余年,因此这种扬名立万的机会就给了他,傅作义也十分乐于接受。

    同时西北三马的部队也被王汉章征用,三马被许与高官厚禄,同时他们虽然手中有点实力,不过眼下没有人感通重庆政府对抗,建立联合政府是民心所向,不管他们在当地的势力如何根深蒂固,但是西北三省实在太贫瘠,人口太少,绝对不能同中央对抗,因此他们不想死就只能乖乖的交出军权。

    三马的部队全部是骑兵这为进军蒙古提供了良好的运输工具,同时对于清剿马匪和伪蒙军来说也是十分的好用,要不然秦军的两条腿可是无法跑过四条腿的马。

    根据实现安插进库伦的情报员的报告,苏军在昆仑集中了大量的兵力,戴安澜预感到苏军恐怕是想来一次大战了。

    而戴安澜部已经得到加强,88军重新满编为5万人,同时傅作义的1个师和三马那边抽调的三个骑兵师也赶到与戴安澜汇合,合起来有8万余人。

    而中国空军也进驻外蒙,以便随时支援戴安澜和孙立人部。

    此事斯大林已经命令从远东军区再一次周亮一个机械化师,三个步兵师加上从赛音山达逃回来的和留守的苏军一共7万余人,再加上伪蒙古军三个师,两万余人,合计人数超过十万,兵力超过戴安澜部,同时苏军的武器装备物资补给方便,而戴安澜部则补给比较困难,还好在王汉章比较在乎空中运输,所以秦国生产了五十多家运输机能解决一部分补给,但是面对苏俄强大的空中力量,王汉章的心也是忐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