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红色警戒之民国 >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112部分阅读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112部分阅读

试图想让世人相信,它要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采取了许多手段来迷惑人们的视线。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6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炮,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6作战演习,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然后,德军大规模东调,但他们却放风说,他们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

    等到这一切都布置完毕后,德国开始从外交上入手。他们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种对苏联的攻击,而把矛头转向英国。德国驻前苏联外交官,主动会晤前苏联高级官员,向他们解释说,德军调往东部,只是为进攻英国而稍作休整,至于德国向波兰大举增兵,实际上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

    德军向波兰大量增兵后,德国驻苏””大使便去拜会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予以解释,并且通知说,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又解释说,德军进入罗马尼亚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

    由于海狮计划的存在成功地掩盖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至43年6月中旬止,德国已经在其东部同前苏联的边境上集结了24o个师的轴心队、共约38o万人,58oo多辆坦克,53万门大炮和283o架飞机。但是苏联人却对希特勒的种种承诺和解释信以为真,因而对德军的军事部署并未加以注意在德国动进攻前,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均驻在城市里,部队也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shè炮兵照常在shè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苏联空军的飞机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

    而在远东的ri本,在德国人开始调兵遣将的时候,也开始暗中布置起来。海军以维修养护的名义,开始返回佐世保海军基地,并且朝鲜的关东军开始以换防的名义,悄悄把部队派往苏朝那段窄小边境线。

    同时,ri本也暗中给中华打招呼,说明自己的意图,德国也给中华来了照会,希望中华对ri本的军事行动采取装作不知道的政策,也不要担心ri本敢对中华不利。

    ps:这一章是过度,中华快要参战了!(未完待续。)

    第382章 不让一根鬼子毛飘过边境

    中兴十四年,6月22日。

    就在今天,中华的六颗间谍卫星全部就位,四颗监控东欧地区,两颗监控远东地区。采取地球同轨,对下方进行实时监控。卫星监控画面也一一出现在中华国防部指挥中心。因为天气晴朗的关系,晴空少云,画面都比较清晰。

    此刻,中华国防部指挥中心。

    “斯大林还是没有做准备,一如既往的妄自尊大。”陈绍看到卫星画面上已经撕去伪装的德队和日军,开口道。

    “根据我们情报人员获得的消息,斯大林已经不止一次收到了德国要进攻苏联的情报,就连丘吉尔也给斯大林发去了德国会进攻苏联的消息。但斯大林还一直都不以为意,根本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太自大了,等下他就要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代价。”一旁的蒋百里也接着说道。

    “斯大林自大有自大的资本,苏联的国土面积太大了,战略纵深资本雄厚,人口近两亿,可以短时间动员大量的民夫加入军队。一旦德国没有将苏联一次性打趴下,让苏联武装起千万的军队,那德国就很难打下苏联。而苏联一旦缓过劲来,利用后方的重工业,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就会装备千万部队,到时候,最乐观的估计,就是双方达成平手。”陈绍想了想说道。

    “但德国会给苏联喘息的机会吗?”在蒋百里看来,打虎不死反受其害,只有一次性把敌人打趴下,才能做到高枕无忧。他相信德国人也是这么想的,一次性把苏联干掉。

    “有时候个人的主观意愿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其一。德国的军队装甲程度很高,这让德军战斗力变得很强悍不假,但后勤补给德国人跟不上,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德国的装甲部队将会出现后继无力的场面,没有一个月的缓和时间,德国的装甲部队是没有再次进攻的能力。一个月的时间,变数太大了,也足够让苏联有喘息的机会。其二,天气的关系,东欧地区虽说很平坦,也适合装甲部队的快速前进,但一旦在春秋季节,这些地方便会成为一片泥泞,这也是为什么德国选在六月展开攻势的原因。现在是六月,除非德国在秋冬季节前将苏联消灭掉,否则德国将会陷入艰苦的战斗。特别到了冬季,北方的天气,就是苏联最强大的助力。其三,德国是两面作战,苏联会倒向盟军,到时候东西两线作战,会让德国方面更是异常艰苦。”对德国如此着急的去进攻苏联,陈绍并不看好,这个时空的德国虽然比后世强大很多,但强大的不只是一家。和盟军方面的持续空战就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军事水平有很极大的进步。

    当陈绍知道美国连野马式战斗机都这么快就搞出来时,就明白,如今的二战,比后世二战的各国要强大了很多。就连小日本拿下东南亚也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都足以说明了这点。而这些在他看来,只能说是蝴蝶效应,有了中华的刺激,各国的对军事武器的研制投入加大了很多,先进武器接连登场,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现在德国的战争步伐已经不受陈绍的制约了,主要是希特勒开始有了别样的想法,不想按照陈绍给他的路线走了。不然的话,现在德国已经开始登陆英国本土。那八十万有过登陆作战专业训练的德国士兵,本来就是为了登陆英国本土做准备的。但海军和空军的失利,让希特勒放弃了这个计划,还把这八十万部队放到波兰,直接参加对苏联的作战。对此,陈绍也只能作罢,到时候吃亏的不是自己就行。

    不过,希特勒的做法,陈绍给了他一个“愚蠢”的称号后,心中也开始对德国警惕起来。现在军火生意照做,谁要买,陈绍就卖。既然希特勒对中华有了其他想法,陈绍也没有再去顾及希特勒的脑海里想的是什么。或许在陈绍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还是两头野心极大的猛虎。同时还有一个因素,种族和肤色,希特勒能下定决心反犹太人,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正是有了这两点,所以陈绍也渐渐正视自己的立场。

    蒋百里等人听出了陈绍话中的意思,当场,蒋百里就开口问道:“按照陛下的意思,这场战争的胜者不是德国?可要知道,在远东地区还有一个疯狂的小日本,他们也在朝鲜集结了两百万军队,还有近四千辆坦克,这样的力量,就凭苏联在海参崴和共青城的力量,是挡不住的。到时候苏联也要两面作战,而德日两国的部队加起来也有近六百万,我想不出,苏联怎么可能打败这两个国家。”

    “我没有说苏联稳胜,但也没有说德国稳胜,现在战斗还没有开始,我所说的都是猜测。这场战争,只要德日两国能在三个月内将苏联打趴下,那德日就是胜家,反之,最乐观的结果就是双方打成胶着,谁也奈何不了谁。”其实陈绍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苏联政工疯狂的宣传工作,那一群群被政工洗脑的民夫,拿着步枪疯狂的朝德国坦克扑去。或者是后方架起的机枪,让那些民夫不得不冲锋。他相信,这个时空,就是苏联要将两条战线打成平手,也必须拿出无数的人命去堆。

    “的确,苏联拥有广阔的国土,这让他们的大纵深防御有了极大的资本。用空间换时间,或许苏联还真的能坚持到冬季到来,一旦让苏联借助冬季缓过劲来,那德日双方要打败苏联,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蔡锷也开口道,他很赞同陈绍的说法,庞大的苏联国土,就是苏联最大的本钱,加上天气的原因,苏联人要缓过劲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不关心德国也不关心苏联日本,我就想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参战,现在全军上下都开始在摩拳擦掌,天天看着国外打得有声有色的,将士们的情绪很大。请战的声音让我快招架不住了。”身为陆军大臣的陈福钦直接说到自己关心的问题上。而他的话也让指挥中心里面的将领精神一震,都把目光看向陈绍,都想看看陈绍是怎么想的。

    “将士们是什么情绪,是你们的情绪还是士兵的情绪。我看不是士兵们手痒了,而是你们手痒了吧!”陈绍摇摇头,开口道。

    “这…”包括陈福钦和蒋百里等所有将领,脸上都露出尴尬的笑容,显然是被陈绍说对了。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全世界都在打仗,他们不手痒才是大问题。

    “陛下,陆军许多将领都在问我,什么时候武力收回远东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宣布《尼布楚条约》完全作废。”陈福钦厚着脸皮再次说道。

    “对你们好战精神与善战的能力,我很满意。但战争一旦开启,要后悔就难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既然你们都想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参战,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一年或者两年内。”陈绍开口道。这是他根据多方面情报而计算出来的时间,但具体时间他无法估算出来。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很多事情只能看一步走一步。

    “这个时间不是问题,问题就怕我们不参战,那我真不好去做将士们的思想工作。”听到陈绍的话,陈福钦平复了下内心。他不在意什么时候参战,之前问出的问题,也是想要一个明确的答复,到底参不参站。尽管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他也能够感受到战争的临近感。但是,他需要一个陈绍的确切回答。而这个答案,他要传递全军,毕竟对那些士兵来说,陈绍的话最有说服力。

    “就知道你心里的花花肠子,这件事情可以告诉地下的士兵,让他们做好心里准备,但仅限于部队中,其他方面该保密的要坚决保密。这个消息只能在我们军队中间流传,一旦消息泄漏,可能会引发新的变故。”陈绍一下子便听出了陈福钦话中的意思,不过他并没有怪罪的意思。

    “是,保证不泄漏半句出去。”

    “东北地区,部队准备得怎么样了?”陈绍将话题转到了正事上面。

    “已经准备就绪,五十万正规军,五十万预备役部队都已经集结完毕。现在我们的百万大军已经在边境不远处等待命令,只要日本对苏联展开攻击,我们的部队就会第一时间进入边界线,保证我们的领土安全,也防止日本或者苏联军队冒犯我们的边境。空军和雷达部队也全天二十四小时监控待命,防止任何突发况。边境旁边的百姓也已经迁到境内,不会影响到百姓的安全。”蔡锷回道。

    “很好,告诉孔文鸿,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绝对不能让一根鬼子毛飘过边境。不管是红毛鬼子还是日本鬼子,都不允许。一旦越境,我允许部队对其展开攻击,先打了再说。”陈绍道。

    就在此时,王铭章走了过来,向所有人说道:“德国和日本开始行动了。”(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383章 德国入侵苏联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整个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这是希特勒对苏联的评价,他相信,只要一鼓作气推进到莫斯科,那苏联就完蛋了。就像法国一样,十二天之内占领整个法国。

    他的打算是,德军计划快速攻克苏联的西方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为止,这条预定的终极目标也被称为战线。而在后世中,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的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装备老旧和战术不佳的苏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严酷的寒冬而攻势受阻。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造成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最重要的是,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数千万人因此罹难。(死多点!)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和陈绍给希特勒的建议一样,应该先解决盟军在英国的力量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

    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他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

    这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

    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并且被德国全歼大部分的主力。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

    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也有一个催化剂,他看到当初瓜分波兰后,苏联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

    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正是这点,陈绍才将愚蠢的称号放在希特勒身上。

    当然作为一个野心家,希特勒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作为德国的盟友,对远东土地垂涎三尺的日本也同时对苏联发起进攻,并且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一举消灭掉。占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所有土地。日本的进攻计划分为三个方向。其一,以德国支援和向中华购买的坦克为主力,突然想苏联的边境发起进攻,通过狭窄的边界线,进攻海参崴、双子城直到共青城。其二,以海军陆战队为主力,从库页岛对苏联远东地区展开攻击,开辟登陆点,随后陆军跟上,同朝鲜的关东军汇合共青城,将共青城围起来。其三,以海军为主力,消灭苏联在海参崴的海军主力。并且支援陆军的战斗行动。以上…同时发起,同时进行,并且此次进攻方案,由德方参谋和日本参谋本部联合制定。

    德日两国联合起来的力量,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近八千辆坦克,还不算装甲车。飞机的数量也达到了近五千架,军队人员数量加起来六百多万,火炮七万门。

    苏联方面,42年的苏联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苏联在3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使得工业生产量提升至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华(实则是美国),而与德国并驾齐驱。军事配备的生产同样快速增加,在战争爆发前经济已经转向军事生产的方向。在30年代早期红军也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作战理论,将其颁布为全军的作战原则。

    军队数额方面和部队数量,苏联一点也不弱于德日联军。此时的苏联有三百三十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