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新民国 > 重生之新民国第3部分阅读

重生之新民国第3部分阅读

片西方的土地上,大家看着眼前不远处的整整齐齐的德国舰队和到处是隆隆机器声的建筑厂房,码头。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被这种从所未见的画面深深的震撼着,他们的脑海中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如做梦幻一般的画面,这就是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魅力。秦英虽然前世到处都是工厂和机器化生产,但回到现在已经有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几乎都快忘记了以前的这种场面,在国内也从没有在看到过这种画面,恍恍然然间似乎重又回到的21世纪一般。过了好一会之后他才反应过来。

    秦英看了一旁仍被震撼的王闲,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恶狠狠的说道:“看到了吗?这就是为什么西洋国家能够占我领土,欺我百姓的原因了,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也会变的更加强大,再也不用受到欺凌,这也是我的梦想,我们要一起开创一个新的中国,比这要更强大的中国,你有信心吗?”王闲回过神来看了看身边的这位好友,又看了看远处舰艇形成的钢铁的森林和发出隆隆声的巨大厂房,在脑海中幻想着他们巨大的战争输出能力,但想到国内一穷二白的工业,却无法想象出中国若出现这种胜景将如何如何,不由的不自信的喃喃道:“我们可……”嘴里的话还没说完,抬头却看到秦英眼中自信和坚定的火焰,转而又狠狠的点了点头,疯狂就疯狂吧……

    负责接待的德方军校的人员来了,是这次要就学的柏林军事学院负责此次接待的联络员。

    联络员用德国特有的倨傲看了他们一眼,在他的眼中这群中国人和没开化的野蛮人差不多,自己也选择性的忽视了华夏曾经拥有的文明曾让世界汗颜。对于他来说此时要不是学院硬性安排给了他这个谁都不愿接下的任务,他才不来呢。即使被逼着学了一些中文,但也懒得用,直接用德语说道:“你们好,欢迎来到德国就学。”就不在说什么了,转身往商船船长那里去办交接去了。幸好由于学堂有一些德国的教官,为了出国,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简单德语,基本交际还是能听懂的。不过不听懂还好,听懂了反而这也更让他们气愤。

    “少武,这就是军校方面的联络接待员?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吗?这也太气人了。”王闲即使整天笑咪咪的,看着走开的联络员,此时也忍不住了。其他学员夜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他们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政治实力都比我们要强,弱肉强食的世界就是这样,而我们此时来这里要做的的就是要学习,这点委屈都受不了了?等到我们有实力了,早晚有一天我们要让他们重新认识我们。”秦英回道。

    联络员办好交接倒也没用太长时间,只是不情不愿的慢慢的走过来,接着对他们说道:“这里离柏林还有一段时间的路,所以你们先要做一段时间的火车才能到达,你们先准备准备,马上就要出发了。不过要快,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这里浪费掉。”

    对于秦英来说,不管德国方面对待他们冷淡也好,热情也罢,但两星期的海上航行终于结束了。德国,这个世界他看到的第一个工业国家就这样呈现在了他的面前,带给他的不仅是震撼还有野心。

    那么,德国,我秦英来了——

    ————

    ps:可以要个红票吗?太少了,希望大家能把手里多余的投一张,感激不尽。

    第十二章 :初识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德国着名的陆军战术“闪电战”和“坦克战”的首先开创和提出者,被尊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 笔下文学 >-lwen2/他出生于1888年6月17日,在原本后世的历史中曾毕业于柏林陆军军官学校,后来成为德国二战时期陆军总参谋长。

    从1901年到1907年,古德里安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在其毕业后,作为一名中尉加入了他父亲的指挥部队。1908年,他曾经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并在此时晋升为少尉,至于后来又回到了原来的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922年,他调到德国的陆军运输处,并在此时开始确立了自己机械化观念。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德国陆军当时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之间的配合。因此他常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多次发表自己的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的第一任总监,他开始提出自己的战术思想: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1939年,古德里安升任为第19军军长,并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把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应用于战场之中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直到1945年5月10日,古德里安被美军所俘虏。在整个二战期间,无论是对西线的对法战争,还是后来的东线的对苏战争,都有他的身影,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一系列史上空前的胜利。

    但是现在的这位未来的德国古德里安上将却不知道是否是由于秦英的到来引起的蝴蝶效应还是其他的原因,总之使得原来的历史发生了一些不知名的改变,致使古德里安并没有在1908年离开其父亲的指挥部队的时候又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在部队中他看到了种种军队由于作战行军速度而产生的种种弊端而陷入了迷茫之中,终于下定决心辞别了父亲的指挥部队,并且他在家赋闲一年之后于1909年时离开其父亲的指挥部队,回到了柏林陆军军官学校继续进修学习,并希望在这里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而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在图书馆看一些最先进的军事理论教程和研究一些军事思想,学习一些先进的军事理论。他却不知道的他能在这里结识了一位中国的朋友。

    秦英自从到陆军军官学习后,自觉的发现了自己在国内所学的军事理论和知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和自身的不足,在自己的现任教官维斯的帮助下,刚刚拿到了申请到的图书证。教官维斯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有点清瘦的一个人,但在训练中,秦英知道对方身体上的那种充满了的强大的爆发力。维斯作为一个柏林本地人,以前也是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1906年到1908年在德军陆军部中服过两年兵役,由于在服役期间表现优秀,而且当时没有战事,在陆军军官学校的要求下,又被陆军部调到了这里当起了教官。维斯对于这个东方来的军校留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歧视,但骨子里的骄傲也没有使他能对秦英等人真真正正的平等对待,但是秦英在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认真劲却是赢得了他的欣赏,慢慢的转变了他对这批东方学院的态度。所以当秦英申请办理图书证时,这位教官倒也没有难为他,还极其难得的鼓励了他,并告诉秦英有什么需要其他帮助的话可以找他。对于这位德国本地的教官维斯,秦英还是非常佩的,不仅仅是他的军事的高素养,还有他对待所有学员尤其是他们这些东方学员的最起码的最重,尊重别人,总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上午下课过后,秦英匆匆的和王闲打了一声招呼,拿着刚刚到手的图书证往校图书馆跑去,这么好的资源不用还真是浪费了。而对于他来说,德语虽然说的不是很好,但看一些书籍还是基本看懂是没问题的。

    秦英刚进图书馆,各种书籍就冲入了他的视线之中,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图书馆,即使在前世也不是常常能看到的。虽然说在国内的保定陆军军官学堂也有自己的藏书室,但无论图书规模还是图书种类和内涵都没有什么可比性。整个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每一个读书的人都各自找到自己一个位置静静的阅读着。

    秦英把图书证交给管理员登记过后,对于其惊异的眼神,自己这段时间也渐渐的习惯以至于免疫了,自顾自的向图书馆内走去。根据索引标签走到书架旁找起了几本关于欧洲自资本主义确立以来的有关军事和经济书籍,回头看到旁边有一位德国的青年学生拿着一本书在阅读,自己走到他的身边,用德语问了一句:“我可以在这里坐下吗?”。古德里安正在静静的思考着问题,当听到一个略微生硬的德语时,不禁有点奇怪的抬头看了声音来源之人一眼,待看到是一个东方人后,愣了一下,点了点头,心想这大概就是前几天来自那个东方神秘色彩国度学生了吧。

    秦英拿着手里选好的一本书,默默的坐在其旁看起来自己手中的书,过了一会之后,感觉有人碰了他一下,抬头却看到那个德国学生正在怪异的看着他,“有什么事吗?”秦英莫名的问道。“你不是来我们这里学习先进军事思想理论的吗,怎么看起了以前的历史?”古德里安看着他手中的书问道。

    原来是对方看到秦英手中不是一本军事书籍才忍不住问了一句。秦英略微疑惑的看了对方一眼,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不过倒也没有什么好掩藏的回答了他,“这有什么不对的?我来这里学习军事,但我们那里无论是工业还是军队都没有这里发达,更新最快(问天-< 笔下文学 >-)夏日-< 笔下文学 >-的理论虽好,但有些并不适应我们那里的现状。在这里我想我应该首先了解欧洲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军事还是经济,然后去和我们国内作对比,至少要心中清楚,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况且经济是军事战争的基础,当然要看一些经济类的书籍,来加深对军事的了解,看到军事真正的发展脉络。”

    这样的回答倒是让古德里安有些惊异了起来,不禁高看了对方一眼,他倒没想到这个东方人会有这样的见解,这时也了解了为什么刚刚自己发问时对方眼中的诧异,不过这也勾起了他把话题继续深入的谈下去的兴趣。

    “那你能说说现在战争和今后战争的发展趋势吗?”刚问完这句话,古德里安就意识到自己有点冒失了,这个东方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知道现在战争今后的发展趋势?能了解军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秦英虽感到怪异,倒也能根据后世的一些史实说上一些:“根据我对这里的粗略的了解,我认为在欧洲现在战争必然会向着多元化的兵种发展,纯陆军冲锋的时代已经慢慢的过去了,空军虽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广大,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陆军的机动化也越来越重要,如果有种方法能使步兵能够提高攻击速度和高速行军的能力,在战场上,这种高机动化意味着能抓住更多的战场机遇,抢占更多的先机。在我国这条路还很远,不过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也会赶上来——”秦英也没有说的太详细,毕竟现在还没有坦克和大型的冲锋装甲车。忽然感觉身前有股粗重的喘气声,忙抬头看去,只见这位德国青年学生正两眼兴奋的看着自己,这倒是让他有点吃不准了。

    古德里安心里的激动简直难以抑制,以前他对步兵作战的研究虽有这方面的倾向,但还有些朦胧,也没有人重视。这次能在这里遇见眼前这一个和自己理念相同的年轻人,即使对方是一个东方人,但足够使自己把对方作为一个知音来看待了。

    “我是古德里安,请问你是?”古德里安颇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刚开始对秦英还有些轻视,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这也让他有点不好意思,况且到现在还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古德里安?不会那么巧吧,我刚才可是借鉴了后世的那个德国上将的理论说的,眼前难道就是那位?”秦英刚听到对方姓名,倒是瞬间有点吃惊了起来,“不对,不对,后世的那个古德里安这时应该在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或者是回到了其父亲的指挥部队才是。”秦英有自我否定的低声说了一句。

    “什么?”古德里安听到对方的呢喃声,不解的问道。“哦,哦。原来是古德里安阁下,我是从中国来的军事留学生,秦英。”秦英重新收拾好心情回道。

    “原来是秦,今后你还会来这里百~万\小!说吗?我想我们如果有时间可以交流一下。”古德里安说道。

    “好吧,正好我也要来这里学习,说起来今后我还要向你请教一些问题呢。”秦英应了一声,他这两天正发愁没人去请教一些问题,毕竟从书上了解的有限,正好这位送上门来了,这倒有些让他惊喜起来。

    下午因为还有课,就没有多聊,秦英向古德里安告了声辞,离开了图书馆,本来还想问问对方是不是自己后世中的古德里安,但又感觉无从问起,倒也就做罢了。不过能结识这位算是今天最大的收获了,他却没想到,古德里安把认识他作为这一段时间在图书管理里最大的收获,并把他当成知己对待了。

    第十三章 :1910年的大清

    秦英自从上次在他图书管里认识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之后,秦英渐渐的去图书馆的次数也越发的多了起来,他们彼此之间也越来越熟悉。-< 笔下文学 >-lwen2/在德国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古德里安算是秦英真心结交的第一个外国朋友了。再后来的一次机会中秦英又把王闲等人介绍给了古德里安之间认识,但显然的是古德里安对此不是太热衷,虽然他已经转变了观念,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歧视,但长期在脑海中的德国人的骄傲不是一时之间能够消去的。他和秦英能够交朋友是因为古德里安感觉和秦英之间有共同语言,把秦英当成知己相待,所以平时倒也不怎么和王闲他们几个有太多的交谈,估计要不是因为秦英的关系,连与王闲等人之间点头之交都称不上的。

    不过,正因为古德里安的这件事情,却是让王闲等人一些留学生越加佩服起秦英来,能和一个古板的德国人交起了朋友并能让对方把自己当成知己来对待,他们自认是无法做到的,在以前他们想都没想过会有这样的事。而这件事带来的后果确是出乎秦英的所料了。也因此秦英渐渐成为了这些留学生之间的核心人物。秦英虽然德语能说出一些基本的沟通语言,但和古德里安交流学习时,一些专用的术语在双方沟通方面还是很有一些障碍的,所以刚开始他们只能用英语为中介磕磕绊绊的互相学习着对方的语言,古德里安也担任起了教秦英德语的责任来,而秦英同时也担任起了古德里安的中文学习责任。就这样,他们之间友谊在互相学习与交流中变得更加深厚起来,每当谈及自己的祖国中国时,秦英是既感自豪又感悲愤。对于此古德里安也只能表示同情,但国际社会就这样,谁的拳头大谁说的就是道理,而现在的他们还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罢了。

    时间如流水,时光如穿梭。很快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包括秦英在内的所有留学生们都是收获良多,是既充实又充满意义。而此时的秦英也能用德语和古德里安之间比较流利的交流了,语言障碍越来越少,交流起来也是越发的顺畅了,但是古德里安用汉语交流就仍然是比较困难了,并不是说古德里安汉语如此是因为他不去用心的学习汉语,而是汉语对于外国人学起来太难了,无论古今都如是。半年下来古德里安平时也只能是用一些最常用的汉语和秦英打招呼罢了,对于此他可是抱怨好多次汉语难学了,不过对中国的历史却是知道的越发多了起来,也开始喜欢上了那个自己只是听说过的国度,那悠久的文明史每一次都是令他砰然心动,神往不已。

    “虽然,我喜欢中国的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神秘的历史,我也承认汉语言的优美,但对于我来说,汉语还真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古德里安直到许多年后想起这段时光对于汉语的学习依然还是这么认为。

    而与此同时的是在古德里安的歇尽全力的帮助下,秦英接触到的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阅读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德国的军事和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史,也包括了法、英、意大利等国的与此相关的著作,对这些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