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官居一品 > 官居一品第426部分阅读

官居一品第426部分阅读

吏员,他们受处所主座si人雇佣,规画处所政务……像沈默的父亲沈贺老先生,昔时在衙门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这种性质。他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也不享受朝廷傣禄。这样国家固然没必要支付这一笔可观的行政费用,却也无法阻止这一群体,在受托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谋取个人利益。自然会严重损害法令的执行。

    并且这些胥吏皆走出自本土本乡,和处所豪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自然而然的勾结起来,一方行贿而得以逃避赋役,一方受贿而废弛法令,这就是大明朝持久财务危机,积贫积弱的根源所在。

    这世上的事情,总是有人笑就有人哭,胥吏和豪绅们笑了,老苍生就得哭,大明的皇帝也得哭,还一群人同样要哭,那就是两京十三省,一千一百多个州县的处所官。

    因为处所官员是要对税收责完全责任的。宣德五年规定:“天下官员三六年考满者俱令赴部给由,所欠税粮,立限追征,九年考满就便栓注,任内钱粮完足,方许给由。,嘉靖年间再一次重申:“令天下官吏考满迁秩,必严核任内租税,征解足数,方许给由交代。

    二百年来,征解税粮的完成水平,历来都是官员考课的硬指标。直接关系到处所官员的仕途前程。不克不及完成税收指标的,轻者停傣,重者不予升迁、降职。

    所以说,税法的废弛直接危及处所官的利喜。也正因为如此,处所官员和豪绅胥吏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而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虽然处所官掌握着一方大权,但他的权力要靠胥吏们配合才能体现,而〖中〗国自古的“皇权不下乡,政策,也使县老爷不克不及不求助处所豪绅来安一方苍生。所以处处受制于人,也就层见迭出。

    昔时海瑞海知县甫一上任,便有胥吏劣绅想要给他吃下马威的事儿绝不是个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海瑞那种专治不服的本领,他们大多要不吃了亏默默忍受,要么就闹得势成水火,百弊皆出,干不了半年就灰溜溜卷铺盖滚蛋了。

    其中固然有人睁一眼闭一眼,甚至和劣绅们勾结,一起鱼肉苍生。

    但绝大大都官员,还是要完成指标,争取早日高升的,他们也因此成为推动税政改萃的力量。”这也是朝廷对新科进士下榜即用的原因。那些对未来满怀希望的进士们,只会把七品知县当作,而不会当作终点。

    然而税政改萃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尽管“条编法,并没有改变税负的总额,并且其目的也不在于减轻苍生的负担。但仅仅改变了税负征收的体例,就在实际上改变了各个纳税人对税负的承担。

    事实上,比起之前的税制,一条鞭法要显得简单卤莽的多,它抛却了超前的累进税制,采纳了近似于一刀切的比例税制。简单说来”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各项税粮合并,采取统一的税则:各项差役合并,归并到田赋中一体征收:赋税原则上不再征收实物,役也由原来的力差、银差兼征改为统一纳银:并且在征收体例上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纳税人只需要交纳税银”至于田赋运送、差役征募均由官府负责,而不像原来一样,需要由老苍生送到指定地址。

    虽然简单卤莽”但它却是近百年来,官员们与“缙绅一胥吏,的艰苦斗争中”总结出的精华所在。官员们在实践中意识到,累进税制不克不及有效施行,问题其实不在于法令内容,而是政府没有足够的执行能力,杜绝处所利益集团规避法令的行为。因此新的一条鞭法试图回避矛盾,而另辟蹊径,以简单划一来对徇si舞弊:首先,针对的是胥吏收受贿略高下其手,以上作下,以下作上的短处,索性取消不合的纳税等则,不再分什么“官田,、“民田”所有田亩只按每亩几多石粮食缴纳田赋。如此一来,以整齐划一的税率,梗塞了所有确定田赋纳税等则中,可能产生的舞弊行为。

    可是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这中间便牵扯到一个折纳比例的问题。是个人便知道,只要有灵活掌握的空间,就有税收经管人员从中渔利的机会。而一条鞭法干脆一刀切,以法定的折合比率一体征银,从而避免了折纳环节的漏洞。

    同时,针对劳役编派中,不合役差轻重不均,而产生的豪民避重就轻的漏洞,取消了按户丁品级编派劳役,将所有差役合并征银,所有人户也一律按统一的标准承担劳役。针对征收运送过程中官司需索、远近悬殊造成负担不均的短处,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字解,人民只要完纳税银就已完成纳税义务,避免了在税收征解环节中有司的盘录和勒索。

    由此可见,一条鞭法也是奉行公平原则,不过此一公平已不是先前那种“富者多出,意义上的公平,而是“一体均当,意义上的公平,也可以说是较低水平上的公平。原因是畴前较高条理上的公平不但不克不及实现,且已损及小民最低限度的生存,所以一条鞭法退而求其次,追求一种简单到让人无从上下其手的征税体例。

    虽然“一体均当”对家仅薄田数亩的小民而言,远非理想的政策,可是较之被富豪欺逼、胥吏压榨以至倾家dang产的悲惨境地,新的政策在贫富之间重新分派义务,使两者的负担维持在各自都可以接受的规模内,对大大都人每是一种很现实的改善了。

    并且国家财务能够获得改善,处所官员们也能比较轻松的完成税赋指标,可以说是在现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能够让各方面前能接受的改萃水平了。

    第八八三章 神鞭(上)

    最初倡行一条鞭法的,是嘉靖十年三月的御史傅汉臣,那时候沈默还没降生呢。(w/w/wzzzc/o/更新超快)之后一条鞭法开始在东南部分地区试行,原因显而易见,它让胥吏和豪绅们没有空子钻。前者吃不到好处,后者逃不了税赋,自然要和推行的官员闹腾。

    因为朝中一直有否决的声音,并且皇帝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将一条鞭法作为国策定下来。所以处所官员得不到法令的支援,而豪绅们也抱着侥幸心理,往往是一任官吃力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法令推行下去。

    但一旦离任,一切又回到原点,继任者还得从头开始。

    可是条编之法的推行,不可是由于官吏的提倡,同时也出于人民苍生的要求。所以虽然阻力重重,还是逐渐推广开来。到嘉靖四十年,施行区域已从南方扩大至北方,江西、淅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山东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尤其是高拱当政以后,他命刘光济在湖广,庞尚鹏在江西、海瑞在南直隶、林润在山东,全省大力推行,已经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条件。

    然而总得看来支持与否决的意见都很多,支持者以为一条鞭法负担公平、舞弊困难、税额确定、征输便当,否决者认为负担不服、无普遍适用性、征银于农晦气、容易侵吞等。

    否决的声音中,尤其以朝中的清流领袖,左都御史葛守礼,这位旗帜鲜明的反条编斗士,自从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起,他就多方驰驱,大声疾呼,希望能阻止形成决议。

    但柚很清楚,廷议中跨越一般的票数在沈默手中,加之自己就有许多官员支持一条鞭法,其中不受沈默控制的户部七张票一定会支持此案,根据去岁制定的投票体例,在廷推和廷议中,内阁首辅算五张票:次辅、加一品衔的阁员、加一品衔的尚书、加一品衔的都御史算四张:二品的阁员、都御史、尚书算三张:三品的shi郎,昏都御史、寺卿算两张。还有四品的国子监祭酒、少卿等,算一张所以廷推时一定可以通过。

    但通过廷推,其实不料味着就可以颁行天下,因为对廷议形成的决议,廷推形成的任命,六科皆有封驳权。也就是,六科都能够否了它。

    当初在对冯保的斗争中,科道是统一战线上的盟友,作为都察院首长的葛守礼,本以为自己可以影响到那些官权大的科长们。他先是让几个御史去吹吹风,然后亲自出马,找到六科主座韩楫,希望他能推动封驳。

    韩楫不由腹诽,您是不是老糊涂了?且不这是我老师定下的政策,让我这个做学生的如何否决。单现在已经不是我老师在位了,沈阁老仁厚,不计较我当初出主意给他鞋穿,我就得好好表示,哪能给首辅大人拆台呢?

    再况也不是他想拆就能拆的。因为针对六科的封驳权,去岁也通过廷议给出了明确井规定。对六部的部务,相对应的科便能驳回。

    但到了廷议这个层面的国家大事,就必须六科的给事中一人一票,用投票的体例决定是否封驳。

    而向来给人以团结一心的六科廊,其实结构是最松散不过的。六科之间互不统属不,甚至每个科里的都给事中和给事中都不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每个人的职权相等,都给事中类似于领班,只是名义上的负责人。

    所以他这个吏科都给事中,只是名义上的六科廊头目,甚至连本科的同事都控制不了。韩楫知道,六科之中,原本就有一半是首辅大人的门人。并且沈阁老待六科着实不薄,另外不,薪俸先跟三品官持平了。

    这对素来清苦的给事中们,既是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又是增光添彩、扬眉吐气,所以大家碍着脸面,嘴上不,但心里都是极感念首辅大人的。

    再加上占六科大大都的高拱门徒,还有一部分张居正的人,都不会去否决他们的旧主,所以不消投票他就敢,这法案一定能在六科廊获得通过。

    但他也不敢获咎年高德劭的葛老爷子,只能轻声细气陪着笑,跟他讲六科封驳权的行事,是要五十二名给事中一起投票,自己虽然挂着个老大的名儿,但实际上也不过比他人多一票,根本不顶事儿。

    “别跟我扯些没用的!”葛守礼多大岁数了,见过的人比他吃过的米都多,很快就看穿了韩科长的心思,马上拉下脸教训道:“朝廷遴选言官,标准就是富裕家庭的不要,富庶处所出来的不要,性格圆滑的不要。们大都是来自西南、西北的苦身世、硬汉子,怎么也要跟着南蛮子犯浑!”

    “您首辅大人是南蛮子?”韩楫是干什么的?言官!练得就是嘴皮子功夫。抓住葛大爷上了年纪,话言语的漏洞,胡乱阐扬道:“北宋都过去五百年,您老怎么还有南北之分?”

    这里面有个典故,话北宋建立时,太祖赵匡胤曾经立下祖制曰,南人不得为相”因为那时南方的南唐、吴越、南汉都属于被征服的地区。换言之,这些处所的人都是亡国之民,赵匡胤认为他们的性格,是不适合宰执天下的。但这个祖制,在真宗时便被打破,王钦若、丁谓这些南方人相继登上首相宝座。但最有名的南人宰相,还得属王安石和蔡京,这两位对北宋灭亡要负直接责任的相公。

    所以一提这茬,人们都想到这二位。韩楫的意思很明显,您是要把首辅大人比成是王相公呢,还是蔡相公葛守礼那时就当机,他固然不是那个意思,他南蛮子,其实是指在南方推行一条鞭法的那些人。但老人家自重身份,不成能去解释,甚至连和韩楫话的兴趣都没了。

    “既然韩科长为难,那就当老夫没来过吧。”又了几句话,葛守礼便离开了六科廊。

    朝廷惯例,年七十以上的老臣,非论品级,郁赐大内乘抬舆代步。葛守礼二品考满加一品衔已经多年,已经可以坐四人抬的轿舆了。葛守礼坐上轿子就开始生闷气。没过多久,忽然他感到缓了下来,睁眼一看,只见轿夫们正在磨轿杠准备拐弯出紫禁城,他赶紧蹬了一下轿板,闷声叫道:“不要拐弯,径直去内阁!”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文渊阁中,沈默坐在首辅值房中办公,听葛守礼来了,他赶紧丢下手头事情,到内阁门口迎接。

    葛守礼的倔犟脾气走出了名的。因为一条鞭法的事情,他上疏骂过张居正,高拱任首辅期间,竟没有到内阁一次。除廷议之外,实在有事的话,高拱得亲自去都察院找他才行。

    就是这么一位连高拱都得叫前辈的大牌。所以沈默虽是他的上司,还是得敬着他。好在沈默的性格谦和,当上首辅也没有丝毫改变,原先每次相见都执晚生礼,现在还是一样。

    葛守礼虽然概况上不什么,内心中对沈默却有着十分的好感。如果不是这样,今天他就不会再来内阁。

    看到茁守礼已经下轿,沈默赶紧快走两步,双手作揖道:“您老有事,只管叫我过去就是,怎么还亲自来了呢?”

    葛守礼摇摇头,即使实话也是戏谑道:“现在已是首辅,老夫怎能倚老卖老,失了朝廷的规矩?”但因为刚在六科受了气,这话的有些冲了。

    沈默丝毫漫不经心,请葛守礼进了会容厅,把正座让给了他,自己打偏坐在右首。喝了几口茶后,葛守礼半开玩笑半认真道:“江南,咱们这算是朋友闲聊,我请问,这个首辅已经当了半年,感觉滋味如何?”

    “呵呵”沈默轻啜口茶,顿了顿才苦笑道:“八个字,战战兢,

    兢,如履薄冰。”

    “好,这正是宰相该有的心情。”葛守礼点颔首,道:“老朽待罪官场,已经四十多今年头儿了。亲眼见到了翟鉴、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六位首辅的上台与下台。虽然一辈子没当过大学士,但也总结出了点当首辅的门道。”着看看沈默道:“不知首辅大人,有没有时间听老头子絮叨?”

    “洗耳恭听。”沈默微笑着领首道了“华好,我就长话短。”葛守礼道:“老朽发现,要想把这介,

    首辅当平稳了,关键是三点。第一点,现在皇上太,没必要。第二点,就是一定要笼络住人心。忠jiān都是后人评,对我们百官来,他们都是我们的主座,甭管严嵩还是高拱,都是一样一样的。”

    “……”沈默点颔首,对这点他深有感触。

    “像严分宜,一上台就请示嘉靖皇帝,给两京官员提高折色,官越获得素质傣越多,让两京官员对他感恩感德。像徐华亭,甫一上任,就大平冤狱,因进忠言而被嘉靖皇帝治罪的官员,死者昭雪封谥,生者加官进爵。仅此一点,士林清议就完全倒向他这边。就连高拱,他虽然貌似粗犷,但对绝大大都官员,他还是优恤有加,从不吝惜名器。譬如,对我这样当部堂多年再也无法晋升的老臣,他向先帝请旨额外颁赐,赐了老夫个荣禄大夫、太子太师,由二品酿成了一品,俸禄拿到了顶级,一年多了几百石粮食上千两银子。并且除我本人,还有常例恩荫子别,让一个儿子免了考试,就直接进入官场,这又是好大的人情。”

    “想不到,我会跟这些吧?”到这儿,他看看沈默道。

    “”摇摇头,沈默微笑道:“一直以为您老是口不言利的道学先生。”

    “老朽固然不会把这些话挂在嘴上”葛守礼淡淡道:“就像那些官员,嘴上的和心里想的,总不是一回事儿。”他这才道明了真意:“老朽也是六十之后,才对此有一番深切的认识。我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克不及告人的siyu称为“阴”。而和谐阴阳,就是宰相的任务,具体来,就是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这个看起来标准很低,但能做到这一点的,无不是千古流芳的贤相,如果把目标定得更高,那就不是实事求走了。

    沈默若无其事的点颔首,老头的话他听懂了分明是在教育自己,这个当首辅的,不该该一上任就亮明态度,急吼吼的推行新政,这样会使失去超然的地位,注定为一些官员所否决,这样还怎么和谐阴阳?更何况,以为那些支持推行新政的人,真的像他们嘴上所,是为国为民呢?其实心里头都是为自己筹算。处所官想着征税便利,不要坏了仕途:京官们则为了巴络这个首相大人,纯粹为了支持而支持。

    要不怎么,思想只能在同一层级的人对流呢?要是葛大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