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0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0部分阅读

    子难进易退,自古则然矣。”

    这些带点酸味的语气充分表明,儒生们根本没有认识到,那是蒙古帝国,不是把你们当宝的大宋。在这里,汉人永远是三等、四等人。幻想着在这里高人一等,不过是你们的一相情愿罢了。

    可是,这世上有把你们当宝贝的,哪就是宋帝国,但你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那个受李?之乱牵连的郝经,被宋帝国扣留了十五年之久,一直到至元十二年,才被放回。期间,我们的帝国大臣们也是脑子进水了,极力想迫使这个北地大儒投降,但人家就是令人无语的“坚贞不屈”。

    新元史中还记载到:开封民shè雁金明池,得系帛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chun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曰“中统十五年九月一ri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咸谓经之忠节所感动。时南北隔绝,经不知改元,故题曰中统十五年云。

    郝经离开南宋返回北方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后世有人称赞他是元代的苏武。但不客气的说,新元史的这段记载,渲染过头怕是有点假。看管的严,郝经等人不可能得到大雁。看管的松,能得到大雁,就不可能不知道忽必烈改年号。

    旧元史的记载还靠点谱:经还之岁,汴中民shè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chun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曰:“至元五年九月一ri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忠诚如此。

    但不管这个来自于苏武牧羊的故事是真是假,后人还是只知道苏武,很少知道这个元代大儒。因为这里面的区别,人人都很清楚。

    第六十五章 帝国的无奈

    ( )手拿放着董文炳最后奏章的匣子,忽必烈缓缓地走向寝宫,他的步态是如此沉滞,每一个从后面看到的人,都难以不认为这已是一个真正的老者。他躺到了塌上,闭上了眼睛,这一刻,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印记,仿佛又深了几分。

    这是一个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但在征服的过程中,它的内部也有着复杂的关系。

    蒙古帝国在历史上总共进行了三次大的西征。它的第一次西征,就是《shè雕英雄传》里所讲的、郭靖跟随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国的战争。这次西征从元太祖十四年至十九年(1219―1224年),历时五年。所征服的地方,主要是现今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实际上花了两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对方四十万大军,征服了花剌子模国全境。随后,拖雷又追击新即位的、原花剌子模国王的儿子札阑丁到印度,未获而还。

    但对后来更重要的,是郭靖的箭术师父哲别,他和另一个大将速不台率军追歼花剌子模前国王阿拉?乌德丁,进入了现阿塞拜疆、高加索等地,在那里大破俄罗斯联军十万,进入了俄罗斯大草原。元史《哲别》记载:

    十四年,太祖亲征西域,以哲别为前锋,速不台为哲别后援,……追西域主阿拉哀丁。西域主窜海岛而死,俘其母、妻及珍宝以献。复攻下西域各城,……

    十六年,西域略定。太祖复命哲别与速不台进军里海之西,以讨奇卜察克。军入高喀斯山,奇卜察克、阿速、撒耳柯思等部据险邀之。哲别以众寡不敌,乃甘言诱奇卜察克谓:“我等皆同类,无相害意,何必助他族以伤同类?”奇卜察克信其言而退。

    这个奇卜察克就是钦察人,他们的祖先是突厥人。同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见到骑马的人,总有点亲近的意思。哲别就和他们说:“我们和你们都是同类人,到这里来并没有相害的意思,你们怎么能帮助外人,来打自己人呢?”钦察人信了他的话,于是退走了,但结果是什么?

    哲别引军出险败阿速等部,急追奇卜察克,纵兵奋击,杀其霍滩之弟玉儿格及其子塔阿儿,告捷于太子术赤,请济师。时术赤驻军于里海东,分兵助之。十七年冬,新军至,乘冰合,渡浮而嘎河(伏尔加河),遂下阿斯塔拉干城。遇奇卜察克兵,又败之,军分为二,俱引而西:一军遣败兵过瑞河,一军至阿索富海之东南,平撒耳柯思、阿速等部,遂自阿索富海履冰以至黑海,入克勒姆(克里米亚半岛)之地。两军复合。

    哲别先打败了剩下的人,然后追上撤走的钦察人,对这些同类进行了一场大屠杀。信义?在弱肉强食的世界,还是拉倒吧。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又如何。术赤的部兵这时无事,便抽出一部分,支援哲别与速不台。哲别于是分兵两路,进入克里米亚半岛。

    霍滩遁入斡罗斯境,乞援于其婿哈力赤王穆斯提斯拉甫。哈力赤王集斡罗斯南部诸王于计掖甫(基辅),议出境迎击。

    钦察人的首领霍滩,吃了如此大的亏,于是联合了许多俄罗斯的王公,在基辅商议,准备迎敌。

    哲别、速不台遣使十人来告:“蒙古所讨者奇克察克,与斡罗斯无衅,必不相犯。奇卜察克素与贵国构兵,盍助我以攻仇敌?”斡罗斯诸王谓:“先以此言饵奇卜察克,今复饵我,不可信。”执十人杀之。哲别、速不台复遣使谓:“杀我行入,曲在汝。天夺汝魄,自取灭亡,请一战以决胜负!”霍滩又yu杀之。斡罗斯人释之,约战期。

    哲别故伎重演,再度挑拨离间,但这个时候别人无法相信他了,可是他却变的有道理了。这和蒙古人进攻我们的帝国前后所为,又有什么两样?

    哈力赤王先以万骑东渡帖尼博耳河(第聂伯河),败前锋裨将哈马贝,获而杀之。诸王皆引兵从之。至喀勒吉河,与大军遇。时斡罗斯军分屯南北,南军力计掖甫、扯耳尼哥等部,北军为哈力赤等部及奇卜察克之兵。哈力赤王轻敌,独率北军渡河,战于孩儿桑之地。胜负未决。奇卜察克兵先遁,我军乘之,斡罗斯兵大溃。哈力赤王走渡河,即沉其舟,后至者不得渡,悉为我军所杀。南军不知北军之战,亦不知其败,我军猝至,围其垒,三ri不下。诱令纳贿行成,俟其出,疾攻之,斩馘无算。

    哈力赤王先以骑兵渡过第聂伯河,小战先胜。但他显然过于自负,独自率兵冒进,两军交战,钦察人显然已因先前的屠杀丧失了勇气,打着打着就跑了,结果哈力赤王所率的北军大败,他自己也破了胆,丢下了部属任蒙古人屠杀。俄罗斯联军的南军还不知道北军已败,转眼被围困,蒙古人攻了三ri没攻下,于是又使诈,告诉对方只要给钱就让他们走,结果这些不长记xg的家伙真的是赔了钱还丧命,蒙古人再度大破联军。

    捷书至太祖行在,诏以马十万匹犒师,封术赤于奇卜察克,以辖西北诸部。十九年,术赤西行,哲别与速不台归术赤部兵,自率所部东返。中道卒。

    哲别没能回到蒙古的老家,他在途中去世。但后来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中最西边的一个,术赤的钦察汗国,是他打下了基础,他更为蒙古帝国打开了通往欧州的大门。

    窝阔台即位后,于元太宗七年(1235年),召集忽里台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等伏尔加河以西未臣服的诸国。“太宗七年,以奇卜察克、斡罗斯诸部未定,出师讨之。命拔都为统帅,速不台副之。”

    从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拔都等诸王率军横扫了欧洲,这即是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

    此次出兵,统帅是长子术赤家的拔都,次子察合台的三子拜答儿、察合台的长孙不里,以及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四子拖雷的长子蒙哥,各统本部军,万户以下的各级那颜也派了自己的长子从征。因此,这次大规模的出征,还有一个名称,叫“长子军西征”。

    八年chun,十五万大军从各地出发,于当年的秋季抵伏尔加河东岸集中。太宗九年,分兵两路,一路由蒙哥负责解决钦察人,一路由拔都负责解决俄罗斯人,大举进入欧洲腹地。简单地说,他们横扫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地,屠城不计其数,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

    到了1242年chun天,在获得窝阔台去世的消息后,拔都才率大军撤返,回到了伏尔加河流域驻扎。拔都留镇钦察,其它的诸王、将帅继续率军东还,而贵由、蒙哥等人则一直回到了蒙古。

    通过此次大规模的征战,拔都确立了自己在俄罗斯的统治地位。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死后,拔都建金帐汗国,都城设在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之萨拉托夫),这个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达200余年。

    也正是在这次西征中,拔都和贵由产生了龌龊。

    察合台家族在黄金家族的分裂中,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角sè。察合台本人在破坏兄弟们感情上,开了个恶劣的先例。他的子孙受他影响,同样鸟事做了不少。

    不里,莫图根长子。从拔都平阿速等部。拔都奏捷,大宴亦的勒河上。拔都自以年长,先举盏自酌。不里与定宗皆怒,不终宴上马去。不里言:“拔都与我齐位,乃妄自尊大。彼妇人有髯者,我举踵可以蹴之。”定宗与额勒只吉歹之子合儿合孙亦附合不里,诋拔都。拔都奏其事。时定宗奉太宗命入朝,太宗大怒,不见定宗,yu谪定宗及合儿合孙皆为探马赤,且命拔都遣使告于察合台。时诸王蒙哥与廷臣晃豁儿台、掌吉等建议曰:“成吉思汗有训:外事从外断,内事从内断。今不里等事在外,乞委拔都处置为宜。”

    察合台的长孙、不里和贵由说:拔都这家伙,不过是一长胡子的娘们,老子一脚就能踢死他。他比拔都还小一辈,怎么会那么狂?因为有成吉思汗的宠爱。

    太祖复进攻八米俺,察合台长子莫图根中流矢卒。太祖最爱此孙,及城破,遇生物悉戮之,名其地曰卯库尔干。

    在征服花剌子模国的过程中,不里的父亲莫图根战死,成吉思汗暴怒,所攻之城鸡犬不留。这种溺爱传到不里的身上,导致了他的狂妄。

    太宗怒稍息,召定宗切责之,仍使与合儿合孙至拨都处听其处分,不里事告察合台知之。定宗及不里等遂与拔都有隙。定宗崩,拔都翼戴宪宗,不里附失列门,与其逆谋。宪宗二年,杀定宗皇后用事诸臣,以不里付拔都。先是,不里与其部将言,与拔都同为太祖子孙。不如拔都得额提勒河岸之游牧地。拔都闻而憾之。至是,诘以醉时敢呼我名当斩,遂杀之。

    不里最终为他的狂妄付出了代价,也许并不能说,是他导致了窝阔台家族与术赤家族的破裂,但他至少扩大了黄金家族在第二代里出现的裂痕。但另一方面,蒙哥在西征的过程中,却和拔都建立了友谊,两个同样失去自己父亲的人在一起,可能会有更多的惺惺相惜。这也是蒙哥能登上帝位的另一个原因。

    躺在塌上的忽必烈,脑海里转动着过去的事情,他明白董文炳的这份奏章的真正含义。这里面是残酷的屠杀,这里面是血流成河。但他也知道,董文炳之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才拿出来,同样是深深的无奈。

    第六十六章 帝国的无奈(二)

    ( )这是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这又是一个族群范围狭小的世界。

    成吉思汗建立这个帝国到现在,已经传到了黄金家族的第三代子孙。但和中原历代的帝王家族相比,这是一个并不大的家族,同时它的直属臣民也很少,只有几十万人。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草原上新生婴儿的成活率一直很低,较差的生活条件,人的平均寿命自然也长不到哪去,而长年的征战,更使得已有人口不断减少。通观所有草原帝国的历史,人口罕有高达百万以上的时期。

    他们这些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讲,实际上还是按部落管辖的。每一个草原上的王公、万户、千户(那颜)其实都是部落的头领。平时这些人是领主、牧民,一旦号召,出征时就是将领和战士。在帝国掠夺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共同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是整个帝国地位最高的族群。

    在大规模的征战中,他们是兄弟、是战友。但平常的时候,有着辽阔草原和狭小族群反差的他们,甚至还是七姑八大姨的亲戚,他们中很多人都彼此认识。就是后世人口上百万的现代都市里,餐桌上面,都时不时可以拐几道弯攀上关系。在人群的社会交往中,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在于便捷二字而已。

    当内部的裂痕出现,屠刀举起来,需要面对自己熟悉的族人时,人类情感中的亲情和友情,还是会令他们犹豫的。领头的也许不会被同情,但下面跟随的人,就绝对不同。元史《阿里不哥列传》中记载:

    中统初,阿里不哥僭号和林,贝达尔之子阿鲁忽附之,……既而,阿里不哥征兵饷,阿鲁忽不与,且杀其使者,乃来降。

    这个阿鲁忽就是长子西征军中,察合台第三子拜答儿的儿子(贝达尔是译名的不同)。拜答儿在西征的过程中,因为轻敌,战死在波兰。阿鲁忽先依附阿里不哥,但当阿里不哥向他要兵马钱粮时,他又不干了,转身就投靠了老忽。

    (中统)四年,阿里不哥兵复至,阿鲁忽迎战于浑八升,又败退至撒马尔干。阿里不哥亦北还。其将士以阿里不哥多杀阿鲁忽之众,自戕蒙古同类,群议其非。玉龙答失已反正,驻阿尔泰山。于是阿里不哥部众多往投之。

    阿鲁忽的反叛,使得阿里不哥立刻对他宣战,双方互有胜负,但阿鲁忽败的多。可是,阿里不哥显然不明白下面人的想法,他大肆屠杀阿鲁忽的部属,这就引起了下面人的反感。杀几个上面的头领也就算了,下面的人都是弟兄们,何必呢。阿里不哥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众叛亲离,他的确不如忽必烈。

    忽必烈忘不了宪宗七年十二月,他到草原上觐见蒙哥时,兄弟俩见面的情景。“相对泣下”,这是两个男人真情的流露。少时失去父亲,全靠母亲支撑家族的ri子里,他们兄弟之间不会没有相互的扶持,一点感情没有那不可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即使是枭雄,即使是他们已经开始要对付他们的兄弟,他们之间也还是有人类的情感。每个人心中的情绪,从来就不是一种,总有时候,它们会自然的流露。

    这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既然知道兄弟的感情,他就知道蒙哥的所为对蒙古帝国的伤害。他已经不是“小忽”了,在儒生们的教导下,他比所有蒙古人都更了解“怀柔”的含义。在汗位的问题上,他放弃了蒙哥大肆屠杀的方法,而改以尽量的宽大。

    (中统元年)世祖遣使谕阿里不哥。不奉命,杀诸王阿毕世喀,引兵而东,以出木哈儿、合剌札为前锋,遇世祖所遣亦孙哥之军,一战而溃。是年冬,车驾至和林。时阿蓝答儿浑都海已伏诛,阿里不哥驻谦谦州,知不敌,遣使归命,请俟马肥入觐。且云愿约伯勒克、旭烈兀、阿鲁忽三王同入朝。世祖允之,命速来,勿俟三王,以亦孙哥守和林待之。车驾还开平,遣散余军。

    在和阿里不哥的争斗中,忽必烈明显占有优势,但他第一次交锋没有赶尽杀绝。相反,他得到对方认输的承诺后,还让征集来的军队回家了。

    二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言归顺,出不意突攻亦孙哥,败之,遂据和林,乘胜逾漠而南。帝闻jg,亟征兵,自将御之。冬十一月壬戌,战于昔木土淖尔。国王塔察儿为左翼,亲王合丹、附马纳陈为右冀,亲王拨绰将中军,斩其将合丹豁尔赤,阿里不哥大败。敕勿穷追,俟其悔悟。

    阿里不哥见无追兵,越十ri,回兵再战于阿儿忒之地。自旦至晡,胜负未分,而阿里不哥退走。是时阿鲁忽引兵至忽只儿之地,杀阿权里不哥守将唆罗海,将归命于世祖。阿里不哥因是亟引而西,yu攻阿鲁忽,道过和林,不守而去。帝抚定和林,免其今年赋税。十二月,车驾还大都。

    在第二年的再次交锋中,他还是尽量让对方自己认输,没有进行追杀。

    说忽必烈后路不稳,有不安全感,不敢过于远离大都,有点道理。说他仁慈?那不会,他是个睚眦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