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50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50部分阅读

?山,并从那里出发不断地sāo扰各地。

    张世杰当年率大军难以在岸上落脚,他曾经在两个地方试图建立靠岸的基地,一个是同属于雷州半岛、后世湛江港外的硇洲岛,另一个就是?山。由于那时帝国实力上的缺憾,实际上全都没有成功。

    但刘师勇和参谋院认为,此一时也,彼一时,现在帝国已经在水上无敌,那么这两个地方,均是水师驻兵的极佳之地,更何况他们离广南沿岸极近,便于水师出击。故此,他命令谢复率战船再进?山,黎德控制硇洲岛,从这两地,直接扫荡沿海。从而反过来,形成了琼州对广南沿海的全面封锁。

    看了吕师夔的报告,李恒的眼中露出凶光,他一拳砸在了桌子上。

    李恒一直以?山为耻,那是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落荒而走,他是真想报这一箭之仇。可对方太狡诈了,始终待在水上,就算上岸也是稍加停留,抢了一把即走,这让他恨的是牙直痒痒。

    他原先的想法和史格、阿里海涯等人一样,也有再引诱宋军登陆并加以歼灭的打算。为此,他一面上书忽必烈请求增派援军,另一方面又让参政也的迷失悄悄率jg兵进驻韶州(韶关),随时准备向登陆的宋军出击。

    但是,有一个情况打乱了他的计划,那就是福建出现了异常。

    作为北元帝国在沿海这个巨大封锁圈中各自重要的一环,他和唆都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的。

    对于福建,李恒所知道的是三月份漳州出现了乱民暴动,并包围了泉州城,唆都已率军前去镇压。可随后,他就再也没有关于唆都的消息。相反,在两个月之后,他零零星星地得到传言,哪里出现了琼州兵。

    李恒开始并没有太重视这个消息,这一是他现在被宋军在广南沿海的袭扰,牵扯了太多的注意力;另一个是他认为,即使有部分宋军在那里上岸,唆都也不会应付不了这种情况。

    但是,当他分别得到福建邵武和建宁的告急,宋军已经占领了南剑州后,他才真正大吃一惊。

    您可能会认为,每一位元军将领都看不起宋军,这是不是有点假?可来自于历史和后世的事实就是:只有练过了,而且要真正分出个结果,才能谈什么服不服气。

    就像后世的哪个岛国,总有一帮子人认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半个世纪里,在与这个古老的帝国交锋中,第一次他们赢了,第二次也没输,就算输了,他们也是输给了别人。

    当他们在这个古老帝国的周围巧言令sè、不断玩弄擦边球的背后,就没少这种心态。以某些鸟人的言辞,将来还就应该将过去的帐,好好地算一算。

    李恒也有这种心态,这是他的出身所造成的。

    李恒字德卿,他的家族实际上是西夏的宗室。在成吉思汗攻西夏之时,他的祖父所守之城被攻陷,不屈而死。当时李恒的父亲李惟忠才七岁,“求从父死”。也许就是因为他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成吉思汗的二弟、蒙古宗王哈撒尔(科尔沁部落的始祖)留养了李惟忠。从此以后,这支西夏宗室的身份、地位,包括命运也就彻底改变了。

    李惟忠后来跟随哈撒尔的次子移相哥伐金有功,任达鲁花赤,佩金符。移相哥是蒙古著名的神箭手。李恒小的时候显得非常出众,移相哥的妃子很喜欢他,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他能有后来的武勇,应该是与移相哥的栽培分不开的。

    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汗位之时,移相哥全力支持了老忽,而李恒作为宗王府的府官也开始进入朝廷。

    在李?发动叛乱的过程中,李惟忠发现了迹象,于是携李恒入京师告变,但他的家人由于来不及带走,都被李?押入大牢,直到平叛之后,才被放了出来。从此,作为功臣所属,李惟忠和李恒都进入了老忽的视野,并被提拔重用,“授恒淄莱路奥鲁总管,佩金符。”

    在平宋的过程中,李恒身先士卒,战功显赫,最终使他登上高位,成为北元镇守江南的重将。

    说李恒和后世岛国的某些鸟人一个心态,是因为在帝国和西夏近百年的战争中,他们也完全可以说自己没输,他们从我们的帝国手中曾经得到的是:“宋封元昊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每年赐给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3万斤。”并且双方的交锋,一直到北宋帝国被金所灭,才等于结束。

    而当李恒成为北元帝国的成员后,他在和我们的帝国再度交手中,亲手亡了这个过去的对手,所以他始终没太瞧得起宋军,哪怕他已经吃了一次亏。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一直在冷冷地反shè着这个星球上所有已发生的事、以及将要发生的事,而且其中没少重叠的幻影。

    但是,宋军占领了南剑州这个消息,却不得不使李恒认真对待。因为如果唆都在福建的战事顺利,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可唆都如果战事不利,哪他又为何收不到任何消息?任何一个稍有判断力的将领,对此的猜测应当都是差不多的。

    李恒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他除了将上述情况急报大都,而且立刻派人赴邵武和建宁,要他们火速打探实情。他的人派出还没多久,新的情况就又来了,宋军不仅攻下了兴化、泉州,而且现在连福州也已落入他们的囊中。

    李恒的眼中已经出现了寒意,他明白,已经不需要再查探了,这个时候的唆都,肯定已凶多吉少。他再度拟了一个八百里急奏送往大都。

    李恒如此做法,是因为他再厉害,还不至于认为此时仅以他目前的江西之军,就可以对付福建的宋军。要知道即使是当时弱得不能再弱的宋室流亡小朝廷,元军也是三路围攻,他们分别从两浙、江西、湖广进军,把行朝压缩到沿海,最终逼到海上。

    现在,仅仅是江西之军出动,从军事上讲,哪绝对是不够的。琼州既然敢于上岸,就不会实力太弱,唆都的凶多吉少,足以使李恒jg醒。

    而且异地动兵,是必须得到忽必烈的批准的,因为古代出兵,就地镇压暴乱也许可以忽略,但更大范围的出兵,正常的程序来说,都要得到皇帝的批准,并授予将领领军的凭证,比如著名的虎符,亦或印信。

    但是,这一来一去的请示汇报,再进行必要的决断,时间就耽误了,所以我们说对方的行动快不了。

    忽必烈得到李恒的奏报极为震惊,他心中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因为此时的他,所面对的局面要比当年昔里吉的叛乱更严重。

    蒙哥在位时,既是为了报复,也是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以后的隐患,他将窝阔台汗的属地给拆散了。因此,当昔里吉叛乱的时候,海都的实力还并不强。而北边乃颜,同样也羽翼没有丰满。否则,他们如果和昔里吉一起闹,老忽的麻烦就大了。

    但是,老忽清楚,现在这两人都已经有了挑战他的实力。因为通过这几年,海都已经把窝阔台汗的子孙全纠集起来,并成为他们的共主,他已经在逐渐向东扩展。而乃颜同样在北地做大。

    忽必烈心中最大的隐忧是,一旦这两人联手,两面受敌的帝国所要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他之所以每年去上都,除了夏季去避暑,另一个目的,就是震慑草原,让这些人不敢乱动。他让自己的心腹爱将伯颜驻边,也同样是这个原因。

    然而,现在更危险的局面出现了,帝国在南方又出现了一个敌人。实际上他也早已就存在,只不过是大海,是他在水上,始终不敢上岸来,让所有人心中似乎对他还不屑一顾。但是,哪个可恶的小子终于爬上岸来了,而且他很可能就是帝国所有对手中,最y险和狡诈的一个。

    帝国该如何应对?忽必烈的眼中露出了寒光。

    不能犹豫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不能在西边的海都和北边的乃颜动手之前,先解决南边之敌,那么,到时候帝国需要三面应付的局面,才是最恶劣的。

    老忽没有犹豫,他立刻就下了决断,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续下诏:

    令两淮的元军增援江南。

    令河南行省的元军火速分两路增援湖广行省和江西行省。

    命范文虎率江南新附军立刻出兵福建,拿下福州,进攻兴化等地。

    严令包括吕师夔在内的所有驻军,必须守住广州等沿海城镇。

    命李恒兼福建招讨使,指挥江西、河南两省的元军,从江西和广南东路两路进兵,剿灭福建的宋军。

    命阿里海涯指挥湖广行省的元军必须夺回雷州。

    令匠作院火速为湖广和江西提供火炮。

    忽必烈的这个部署基本上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路数,但所有的条件毕竟和以前不同了,而且他的对手既然已经在海上前后忍了五、六年,自然不可能如他所愿。东更在自己的心目中,准备将老忽拖入他称之为“相持的阶段”。

    第一百六十七章 坚壁清野

    ( )东是于景炎八年的七月初,在文帅哥的陪同下,再次到了泉州。

    这个时候的行朝,已经由南向北控制了福建八闽之地中的五个,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和南剑州。

    宋军随后全力抢修了南剑州的州治所在,剑浦。而在漳州地区,尤其是许夫人回来以后,他们加紧完善了两个城镇的守御,漳州和漳浦。漳浦被宋军重视,是因为它在宋代扼守着从福建沿海到广东沿海的通道。

    如果您在闽江、或九龙江边上,就可以发现,江面上不断地有大大小小地船只在往剑浦和漳州运输物资和人员。

    顺便提一下,虽然帝国的水师现在还没有最后完全成军,但在水师和参谋院的共同谋划下,它的框架已基本定型。这个框架就是:在三个舰队的编制下,水师的战船,根据船只大小和武器配置,由轻到重分为三级。即配备有四十八门火炮的大型战船,二十四门火炮的中型战船,以及十六门火炮的轻型战船。其中大型战船一百余艘、中型战船两百余艘,轻型战船也有一百五十余艘。此外,另有若干备用战船。

    参谋院之所以提出建造轻型战船,是他们认为,尽管中型战船也可以用于许多内河作战,但数量上不仅不足,而且由于船的载重大、吃水深,还会限制战船的作战区域。在海面被控制的条件下,海上已无大战事,将来水师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协助步军在内河流域作战。故此,刘师勇就又把陛下最初的炮船草图给拿了出来,并和参谋院、军械司、工部共同定下了轻型战船的规制。

    只不过由于军械的生产和分配已经侧重于步军,因此轻型炮船真正装配上火炮的,还不足一百艘。即使是这样,也还是在停滞了部分大、中型战船装配的条件下。

    在部署上,翁州的刘尚武所部,由于针对的目标主要是大江和北方沿海,所以他那里基本上全是大、中型主力炮船,有一百五十余艘。谢复和张达的两个舰队,在兵部的谋划中,眼下还要深入内河,所以轻型炮船就主要分给了他们。

    东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但他却把水师规划中的几百艘运输船只给否决掉了,因为他认为这在目前行朝的条件下,是一种浪费。

    英国和阿根廷进行马岛战争时,它哪庞大的远征混合舰队中,包含了大量征用的民船,这个方法多经济,咱们绝对应该加以借鉴。

    反观我们的帝国,宋军的编组和体制绝对是有问题的。在宋元之间的关键xg战役、鲁港之战(又称丁家洲之战)中,水师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出战。你就按驾驶战船的水手有四人算,这也有一万人是上不了阵。在宋军jg简的问题上,的确是有很大的余地。

    东建议兵部和水师,采取藏船于民的做法,除了部分卖给商人外,把余下来的,包括抢来的、缴获的、淘汰下来的各种船只,全送给了在琼州和流求落户安家的渔民。当然,在给的时候也和他们立约,以三年为期,一旦需要,他们应承担帮助朝廷运输物资的职责。

    至于以后,花钱你真怕找不到船?您还真不要小看了中国百姓的胆量。

    东的这次泉州之行其实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是自他到这个时代以来,第一次真正踏入了一个宋代大的城市。张世杰、苏刘义把他和文天祥等人迎进了城,但并不是大张旗鼓、而是在夜间秘密进入。

    东这个人其实并不在意什么排场,他更知道,就算要出风头,现在也远不是时候。但他还是带着几分期许、好奇地在张老大等人为他特意准备的马车中,打量了一下这个在后世落下赫赫名声的城市。

    泉州不愧为这个时代的光明之城,夜sè中,可以见到城中闪烁的灯火的确很多,在他已经到过的城镇中,只有帝国现在的“都城”、琼山府可以与之相比。

    可怜啊,我们的帝国陛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见过几座帝国的城市。

    但泉州的街市也显得很冷清,宋军的戒严是一个因素,另一个,恐怕是由于战争,降低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度。

    不过,在我们毫无品味的帝国君主眼里,这个时代的泉州,还是不如大多数的二十一世纪的县城。因为这里的灯火再多再亮,还是没有后世稍微好点的县城里多和亮。再说,他也不是什么古建筑的爱好者,不会看了这些宋代的建筑和街道就发烧。所以,兴奋的心情是有滴,太兴奋,就谈不上了。

    俗话说,闻名不如见面,但另一句却是,见面还不如闻名。东的心态,大约也就是如此。

    很多事情想象的太美好,其实并不妥,因为假如产生了太大的心理落差,对人的情绪更是不好滴。

    东再次到福建,的确是他极其看重即将到来的战事。他和老忽一样,也有一种急迫感,认为时间已经不多了,故此,他一到泉州就立刻招集了所有在福建的官员和将领议事。而此时的帝国参谋院,也已经拟定了新的计划。

    东的“北伐战略”被高桂回到琼州一提出,参谋院的人立刻就像吃了兴奋剂。

    因为不论是争霸天下,还是像办企业,您要想把事情办好,比如把企业做大,一定的发展战略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提出一个合理与可行的规划并不容易,要不,后世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书籍,怎么会在市场上那么流行?

    当然,哪个小子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本事,他擅长的,也不过就是忽悠和剽窃,但参谋院的人可不这样认为。您现在要说帝国陛下不英明神武,拔刀砍了您的人都有。

    他们立刻围绕着陛下的“远图”进行了策划,自然,所有的一切,第一步就是要在福建的争夺中获胜。为此,他们从水上和陆地两个方面,重新拟定了整个计划,这个计划与老忽的部署是有点针锋相对的。

    首先在翁州方面,他们明确提出,刘尚武所部务必要控制从大江口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水道(也就是要控制湖口以下的长江水面),确保两淮的元军不能从这里增援浙江,进而威胁福建。如此,两淮的元军即使想增援江南,也只能从江州(九江)以上长江中游等地渡江。只不过有琼州水师在沿岸打秋风,他们还能不能、或敢不敢抽调兵力,就不好说了。

    至于江南的新附军,每个人都把它当作了摆设。这样,福建路即将面临的威胁中,来自两浙地区的已大大减轻。

    而在广南地区,参谋院所拟的方案也有两个,一是除了水师加大活动的力度和范围外,命邹?率江西之军也进驻?山,协助水师抄掠广南东路的沿海,务要拖住沿海各地的元军。二就是在同时,让张应科所部和黎德的水师,在广南西路也伸出触角,牵制哪里的元军,尽量不要让他们向广南东路转移兵力。

    可以说,兵部的谋划中,在牵制上,主要力量还是水师。

    但是,在东的心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一个环节重要。而这是他根据后世的经验和《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所得到的启示。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一中,曾特别有一段关于军中粮草运送的推断和描述,其大略为:“卒自携五ri干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加矣。”

    他的意思就是:在宋代,军士每人可携带五天的干粮,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出动十万大军,辎重部队占了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这就要动用三十万民夫来运粮,以这个时代的条件,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