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87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87部分阅读

    关的执行力度。

    客观地讲,自东到了这个时代、登上“大位”之后,他的确还是非常注重“法制”的,这自然是由于他作为后世之人所拥有的观念。

    凭他所具有的见识,杨亮节一事的出现,根本不出他的意料之外。这是由于,从行朝在琼州求存,到复国江南,有些人的想法必然会出现某种变化。而且他还知道,他已经、或即将面对的到底是那些人。

    在这个狡诈之徒的内心里,这件事的出现,也不过就是他做某些事的一个契机。

    但是,他在这时代提出“依法治国”,肯定会再度捅了马蜂窝。因为在中国古代讲“法治”,眼前这些饱读诗书的夫子必然会想到chun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而“法家”又是与“暴秦”、以及“焚书坑儒”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在有些儒生的眼中,它都可以算是“儒家”的死敌。

    更重要的是,他前面还裸地弄了类似于秦代的“军功授田”。您说让朝中的这些夫子们会怎么联想?

    兄弟我也开始踏入了深水区啊。

    东淡淡地看着面前的所有人。

    这章本来应属于《规矩》系列,但考虑到内容很多,所以又单独拿了出来。

    第二百八十六章附录

    法家与儒家的江湖恩怨

    ----对“焚书坑儒”所做的猜想

    如果兄弟们把chun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看成是一次哪个时代在思想、学术、治国理念等诸领域内的一次江湖论剑,那么,当时这个论剑的最后胜出者就是“法家”。

    大秦帝国就是在法家理论的指导下强盛起来,并最终实现了大统一,由此,法家的思想、理论、乃至于做法,在秦代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昭示着“百家争鸣”的最后结局,是法家取得了完胜。

    但法家的这个成功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随着大秦帝国的覆灭,它就从巅峰急速滑落,受到所有人的打压和排斥,在江湖上基本上销声匿迹、转入地下。

    它的这个短命,后世公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法家在秦国实施的许多做法过于“苛”、“酷”、“暴虐”。

    并且它提出的“法、术、势”的概念,后来又转化为所谓的帝王之术。

    法家的历史功绩其实也很突出。它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魏国的李悝所订立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xg的法典。商鞅把它带到秦国以后,秦法脱胎于此,而汉法又承继了秦法。

    如果要研究中国从“人治”到“法治”历程,恐怕很难不提到“法家”。

    历史令人吊诡的是,法家的这个成功,实际上也是儒家的成功。因为将法家推到顶峰的最后两个杰出之士----韩非和李斯,不仅是同门师兄弟,而且都是儒门大师荀子的弟子。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人形成了好几个派别。

    (祖师爷一去世,下面的人就开始分家了。这不仅在江湖上,就是宗教、学术领域内也是家常便饭,到处可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派别都不少,经济学里面的各种流派也贼多。)

    其中比较有名,自宋、明开始被推举为儒门正宗的,是以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其弟子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而在战国时期和他们唱对台戏的,就是荀子学派。

    荀子在战国后期非常著名,他属于孔子的弟子子贡这一系,和孟子等人最大的区别,是他持“xg恶论”的观点。而孟子提倡的,是很多人都知道的“xg本善”。

    所以请注意,“人xg本恶”的观点并非是国外独有。

    也正因为认为“人xg本恶”,在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之后,荀子又提出了“礼”和“法”。

    荀子自认为自己是孔圣人的正宗传人,他的这个标榜并非没有道理。因为chun秋时代的乱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不可能对孔老夫子没有影响。其次,孔子不断地向世人灌输做人的道理,强调“仁”,恐怕也不完全是出于人xg本善的观念或考虑。

    后世也有很多人认为,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相比之下,反而由于是在其中加入了“法”的观念,使荀子的学说更具有现实xg。

    但不管怎么说,荀子学说的出现,至少表明儒家的治国学说到了战国时期,不仅有了发展,而且趋向于更周密。

    事实上,尽管儒生们从没有放弃过攻击暴秦之政,但即使是当儒学成为帝国的官方学说之后,他们仍然还是采用了法家的许多做法。

    所以,后世也有人总结中国的历代做法,是“儒外法内”。

    从这个意义上讲,起自于chun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实最终的赢家是儒门的荀子。

    只不过荀子的两个好学生本事也太大了,出了师门摇身一变,成了法家。虽然助秦统一了六国,却没有使大秦长久地维持下去。而且后来还玩了个耸人听闻的“焚书坑儒”,成为了儒门的死敌。结果连累他这个当老师的也被后世儒生们攻击,甚至怀疑他到底是不是儒门之人,从此在江湖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少有人提。

    关于“焚书坑儒”这件事,兄弟我在这里提供一个大胆地猜想。

    chun秋战国时期的所谓“百家争鸣”,就是各家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彼此进行辩论。尤其是当时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各家各派都有高手在哪里讲学,举行这种辩论会非常方便。

    你比如说孟子、荀子,包括黄易《寻秦记》里哪个以五行之说著名的y阳大家邹衍,都曾在这个稷下学宫里任职。他们就很可能有过多次辩论。

    作为荀子的弟子,韩非天生口吃就不提了,李斯算得上是伶牙俐齿,或许他就曾登过台、上过场。

    既然是在辩论,兄弟们都知道,双方有时候言辞上就会激烈,出现过份的言行、甚至是叫板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么,李斯在言语上就难免受辱。

    其实不管他上没上过场,只要荀子在辩论中受到攻击,李斯这种受辱的感觉就很难避免。因为过去还有一句老话,叫:“师门受辱,感同身受。”

    李斯这个人其实心胸也不广,这从他妒忌韩非的才华,在秦国迫使其自杀就可以看出。

    像他这样的人,一旦受辱,肯定难以忘掉。

    所以,秦统一天下之后,像历史所记载的、又有儒生跳出来非议秦政,而这个秦政实凝聚着李斯的心血,于是他一怒之下,就新账老账一起算,收了天下的书,并焚了天下所藏。

    只不过由于他到底还是出自于儒门之人,毕竟还有着同门之谊,所以对儒生并没有赶尽杀绝。

    这个情节好好安排一下,并能静下心来认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百家学说,再加上一些艺术的手法,其实完全可以写一部历史大作。

    就算兄弟我这是在抛砖引玉吧。

    嘿嘿,如果五年之内要是没人能写好,说不定兄弟我到时就不客气了啊。

    (泪奔,兄弟我在妄断、腹诽古人,这是不道德滴。)

    接下来的这章不好写,兄弟我还要琢磨一下,这个附录算是把背景材料先交代一下。

    第二百八十七章 依法治国(下)

    如果这不是陛下亲自召集的朝会,已经身为朝廷尚书重臣的谢枋得是不会来参加的。他现在是真没心思过问朝廷里的其它事。

    当然,“没心思”归“没心思”,这并不是说老谢就没有听说杨亮节之事。

    还是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以谢大侠的xg情和为人,对此的态度就两字:鄙视。

    在他看来,朝廷该论功行赏的已经论功行赏,该给予补偿报答的也已经在办,你老杨不是不能从中得到大笔的钱财。眼下天下还未定,你就忙着揽私财,实在令人不齿。

    甚至在听说了此事之后,他还曾对他和宋瑞共同的好学生、赵昺童鞋耳提面命:

    “殿下当知,钱财乃身外之物。”

    ……

    “君子爱财,更应取之有道。”

    ……

    谢大侠是绝对有资格来这样教训别人的。也就是看在太后的金面上,他没有于赵昺童鞋面前直接点老杨之名。

    但谢枋得是真没有想到在这个朝会上,陛下嘴里竟然会冒出个“依法治国”,他顿时就急了。

    别人都还没吱声,他第一个肃然开了口:

    “陛下,秦政苛法,朝廷万不可实施。”

    听了他的谏言,东忽然露出了笑容,他半是认真、半是开玩笑地说道:

    “谢爱卿,苛政之法,朝廷和朕自当不应予以采用。不过这个‘法’,可也是儒门曾提倡的啊。”

    谢枋得先是一怔。

    陛下话中所指,他绝对是明白的。

    随即他就一翻眼,准备再教训一下面前这个善于狡辩的小子。但边上的陈宜中已经抢先言道:

    “陛下,荀子并非是我儒门中人。”

    好么,荀子就是这样被后代给逐出师门了。

    此时老陈脸sè真的极为严峻,他瞟了一眼徐宗仁之后,接着说道:

    “陛下心念秦政之法,需知此非圣君当所为。……”

    随着他所言,朝廷重臣均死死盯着这个也许是大宋立国以来最胆大包天的官家。

    在所有人当中,只有两个人例外。

    陆秀夫的神情一直不变。在经过了那么多事之后,他现在的神经早已变得极坚强。而且也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事他已心知肚明。只不过他同样大有深意地看了看徐宗仁。

    徐宗仁则面露复杂之容。

    徐大尚书怕是以后也要倒霉了,谁让他曾是陛下的“赞读”,而且动不动还喜欢念叨什么“朝廷纲纪”、“朝廷法度”呢?

    其实有些事情也怪不得众人,因为在我们的帝国历史上,秦代无疑在历代之中极为“重法”,且“更重刑罚”。它的这个特点,不仅使其在后世留下了刑罚严酷的名声,并且商鞅、韩非等人,包括秦政、秦法,都在史书中被当做了的反面教材。而“秦法暴虐”、“苛政猛于虎”等更早已是士大夫心目中固有的概念。

    东这家伙上来就喷个“依法治国”,尽管他要表达的观念并非如朝臣们所想,但显然他也是要“重法”。

    “重法”其实也不要紧,从史书上就可以看到,自秦以后的大一统朝代中,同样也无不重视“法令”、“法度”,只是罕有提“法治”这个词。另外就是必然还会再强调“仁义”,以淡化其中的严酷。

    关键是,东的很多做法已经暴露了他的某种倾向xg,这就不能不让这些饱学的夫子们多想。

    作为陛下的“铁杆”,谢枋得自不会认为“重文教”的陛下要成为一代暴君,他的本意是规劝,以防陛下走到“邪路”上去。

    但陈宜中和他则完全不同,因为老陈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早就认为,这个狡诈的陛下一直就在偷梁换柱地采用秦法。

    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举措,主要就是:奖励耕战;实施军功授田;打压宗室和贵族,取消他们的特权,只以军功论赏;并严峻刑罚。

    而面前的这个狡诈之徒,从他于琼州分地开荒伊始,实际上就是在一步一步地采用秦制。

    荒地先被开垦了;所谓的军功授田也颁发了;于田赋、兵役上,他更已经在事实上打压了帝国的宗室和士大夫;并且他还在军中弄了什么新军阶,这不就是大秦的军功爵位吗?

    眼下他再度抛出一个“依法治国”,在老陈的眼里,这就是要彻底复了秦制。这样下去,大秦帝国算是在这个大宋彻底复活了。

    不过陈宜中今ri如此言辞激烈,也有另外一个原因。他现在有种强烈的失落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不满。

    因为帝国朝堂在景炎十三年的变动,权利真正遭到削弱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老陈和他的礼部。

    户部拆分为民部和财部,冉安国被任命民部尚书,连带着原本属于户部的许多人就多有升职,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赵与珞的财部,看起来是被分了权,可在实施了所谓的财政预算举措后,几下一折腾,明眼人都已清楚,掌握了朝廷钱财分配权的老赵,实际权力根本没削弱,而是变得更重。

    以后怕是朝廷的各个部,年年都要找、求这个守财奴了,您说是不是?

    至于心情最佳的,肯定是以谢枋得、刘鼎孙为首的国学院这帮人。这是由于,无论是国子监也好、太学也罢,以及过去的科举考试,包括现在的国学院,按原本的朝廷体制,它们都属于礼部、更确切地说,属于二十四司中的礼部司所管辖。

    按后世的话讲,就是老谢的级别,以前顶多是个“司局级”。

    东把国学院单独弄出来另成立一个“部”,这实际上就是一举将他们拔高到与朝廷其它“部”平起平坐的“正部级”,他们当然上下高兴。

    可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礼部的权力、职责范围、乃至于重要xg,均遭到了大幅削弱。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朝廷科举考试体制下,天下学子的命运可以说就掌握在礼部的手中,礼部的职责真的非常重要。

    陈宜中是朝廷的元老了,别人在升官、或权力在扩大,他却一直在被削减,他的内心里有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不满,也就不难理解。

    所以,今ri老陈终于放弃了一段时间以来的低调,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开了言。

    但老陈既然遇到如此“y险”、“狡诈”之主,就注定在很多事情上他会杯具。

    因为“他的陛下”显然汲取了上次田赋之制廷议的教训,不愿再纠缠于某些细节上。

    陈宜中话音还没落,东立马摆了摆手。

    老陈,兄弟我也怕了您了,每次只要您一挑头,这个朝堂顿时就热闹了,吵得俺脑袋疼。兄弟我真怕这样下去,会得神经衰弱,连觉都睡不好。老话可是说了:前三十年睡不够,后三十年睡不着。您让咱这么快就进入后三十年,nǎǎi的,这不是在害俺吗?幸亏咱今天仅仅把你们几个朝廷大佬给召集了来。

    “陈相,荀子到底是不是儒门中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治国能否没有法度?”

    陈宜中嘴角抖动了一下:

    “陛下,朝廷固然不可无法度,但秦政……”

    就是其他人也准备愤然而起。

    但帝国陛下将他们所有人都给堵了回去。

    兄弟我不想和你们这样讨论下去,咱知道,咱说不过你们。这样扯下去,真不知道要扯到什么时候。咱一定会给你们找扯的机会。

    “陈相,诸位爱卿,朕今ri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们,朕不会采用秦制,因为它并不是朕心目中的依法治国。”

    帝国陛下这句话说出来,众人的神情才稍见松弛。

    “朕只不过是认为,既然治理天下必需有法度,那么,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就两个。”

    “一是朝廷法度制定的是否合理,也即是否真的把仁、孝等圣人之意贯彻于其中。”

    “至于另一个,就是朝廷的法度一旦设立,能否做到人人都守,并且这点不仅是帝国的宗室,包括朕也必须如此。”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这才是真正的依法治国。”

    是不是有人会冷笑:东就那么有觉悟?

    您别说,东还真有这个觉悟。

    以后最好啥事都按着法令来,别什么当恶人的烂事全推到咱这里来,弄得兄弟我里外不是人,你们却个个全都像好人。

    再说,就从这时代,再治,也不可能将咱荒y无耻的生活给“法治”没了,兄弟我的要求可是很低滴。

    况且兄弟我已经在内臧库一事上对皇权开始进行约束,事情当然不会就这样结束。

    既然咱已经玩了,怎么能不玩大点呢?不玩大有鸟的意思。

    您没见所有人的脸sè又有点变白?说实话,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脸越白,兄弟我心里越舒坦、越有洋洋得意之感。

    当然咱也知道,有很多事情现在也仅是个开始,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听了陛下的斩钉截铁所言,众人都已呆呆地看着他们的陛下。因为虽然他们都已经明白了,这就是他们这个狡诈的陛下在借杨亮节一事所要进行的发挥。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某人这次不仅拿皇权来说事,更把自己也给抬了出来。

    然而,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