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争宋 > 争宋第53部分阅读

争宋第53部分阅读

的样子说道:“你可以回家去了啊,还愣在这里干什么?”

    瓦壮这才回过神來,他讪笑道:“您看,我忘了说了,我是侬侍郎的部下,侬侍郎带兵攻打倭奴国,我怎么可以回家呢?!我想跟着王侍郎一起攻打倭奴国,这样攻打倭奴国的时候,就可以和家侬侍郎会合了。”

    王旁一听笑了笑,自己刚沒想到这一点。多一个人正好多一个帮手,王旁吩咐韩德容去安置瓦壮的住处,韩德容带着瓦壮出去。他们刚走,折克隽便领着一个人回來了。

    此人年纪和折克隽差不多,也是三十岁上下,银盔银甲外罩绛色战袍,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装束。折克隽将此人领进大帐高兴的向王旁说道:“王侍郎,您等的人到了。”

    王旁急忙起身相迎,互相抱过姓名王旁才知道,來的人是京东东路的刺史杨士瀚。王旁与杨士瀚二人一见如故,这两个人官职相同,一文一武。

    杨士瀚早就听说了王旁,只是他官荫刺史,杨家将时代镇守边关,一直无缘与王旁相见。即使有一两次赴京城,偏巧王旁也不在京城。

    王旁对杨士瀚更是早有倾慕,这倾慕并非穿越到宋朝才有的。早在他沒穿越之前,他就非常着迷杨家将的故事,其中关于杨士瀚的奉旨扫北,也是王旁最喜欢的杨家将后人故事中的一段。

    杨士瀚是杨家将第九代传人,曾化名花昆,父亲太平王杨怀玉,母亲花玉梅,祖父杨文广,曾祖父杨宗保,高祖父杨延昭。这故事从由“杨士瀚奉旨扫北”起,到“讨降书番王归顺”止,讲的是宋神宗时,北方泥雷国等十八国联合反宋,铁雷率二十万大军进攻中原。太平王杨怀玉与太子慈云奉旨出征,不料被困在泥雷城中,大将魏化回城搬兵,皇上命杨怀玉三子、震北侯杨士瀚带兵扫北。引出了杨士亮黑水国招亲,杨士瀚大弯国巧遇四弟杨士鹏,卖宝剑西番招驸马,得宝幡火烧铁雷,杨怀玉、孟九环夫妻重逢等情节。杨家将历尽曲折,得胜还朝。

    有时候王旁觉得听有意思的一件事,你说宋朝开始,都说宋朝的统治是重文轻武的时代,可偏偏历史故事中宋朝的武将名人一点都不少,但是却沒有一个武将像在乱世之中一样可以成就霸业。

    这难道真的仅仅是皇上的意愿吗?像王旁身在的北宋,科技发展,文化璀璨,难道百姓愿意看武将称霸一方吗?所以排除后世人指责北宋武力贫弱的外,真正社会舆论所向往的,无非也是像狄青这样的忍辱,杨家,折家,岳飞乃至仲家将这样的忠心耿耿的世代忠臣。无论是抵御西夏还是抗击北辽,宋朝名将无数,所以,很多事都是相对事情所导致。

    写到此不由得想起校长《国士无双》评论区的一段话,不带色彩,不讴歌,不践踏,这样的写作有多少人理解呢?而争宋要说的则是王旁回到宋朝,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宋朝故事的发展演变。任何事都不是孤立的,历史也一样。

    杨士瀚这个现在还沒正事出世留名的未來震北侯,现在亲自來见王旁,与王旁秘密定下代表大宋的助高丽驱倭奴的作战计划。王旁命焦德友,武龄跟随杨士瀚去准备于八月初抵达高丽东京附近海域,

    杨士瀚不无遗憾的说道:“虽然三千海军已是我大部兵力,但是指着这三千海军漂洋过海去助高丽,只怕还是少了点。”

    几个人的眼前,摊开一副地图,王旁指着着地图信心满满的说到:“咱们不只三千,过了八月十五,就会有两股兵力,分别向倭奴国的最北北海道岛和最南面的九州岛突击,这么长的做站线倭奴国肯定是措手不及的。”

    杨士瀚点头说到:“如果按照王侍郎的计划,倭奴国两面挨打肯定是顾此失彼。不过王侍郎为什么安排我们在此之前集结在高丽东京附近。”

    王旁指着高丽地图沿着高丽沿海与倭奴国相交的海峡说道:“你们看这里,倭奴国是从高丽的东京登陆高丽,他们的船只都会集中在这海域,而且从高丽的晋州到罗州,都是小道暗礁较多,不适宜部队停靠。所以,在高丽的倭奴想回逃毕竟经过高丽东京这片海域。”

    武龄看看王旁:“公子,我们三千兵咋这截堵,他们肯定过不去。”

    王旁摇摇头:“我想的事,咱们不损失一船一兵,不放一“拍”石炮,留下精力转身攻打广岛!”

    众人奇怪的看看王旁,杨士瀚忍不住问道:“王侍郎,这舰队靠的就是冲撞,石炮攻击,越船厮杀,不去硬拼仗怎么打?”

    王旁反复的想着自己的计划,如果古代海上作战真想杨士瀚说的那样,那么他的计划绝对可行。他望着杨士瀚问道:“现在发兵能有多少战船?”

    杨士瀚算了一下回道:“加上运送粮草的船,有八十艘,能作战的船有二十艘!其中大型战船有十艘!”

    王旁果断的说到:“不够,再造二十艘!”

    八十艘,已经是铺了密密麻麻一大片海面,气势上就能镇住倭奴。这还不够吗?王旁的话让众人一愣。杨士瀚摇摇头:“王侍郎,再造二十艘咱们沒有那么多兵力,如果战船兵力分散那样沒法打仗,况且时间也來不及啊。”

    王旁看看焦德友:“那二十艘不用兵,而且时间來得及!”

    焦德友也摇头:“兄弟,你别看我,一个月多月时间别说二十艘了,五艘我都赶不出來!”

    王旁哈哈大笑,凑在焦德友耳边说了几句话,然后放开声音问道:“这么弄,大哥赶的出來吗?”

    焦德友眯着眼睛听着,听完呵呵笑着:“这个我得试试,不过应该问題不太大,有十几天就做出來了。”

    看着焦德友和王旁的坏笑,不知道他们说什么的人,不禁嘀咕。十几天做出二十艘船,王侍郎该不会用纸糊战船吧。

    王旁看看杨士瀚问道:“杨公,我的人如果能赶出这二十艘船,你可否将敌人引到这船上?”

    杨士瀚见王旁信心十足的样子,还真有点不服气,他早听说王旁足智多谋,这么年纪轻轻在朝中做了几件漂亮事。自己也是名门之后,此次配合王旁作战,绝对也不能让别人小瞧了自己,王旁所说的这话多少有点较量的意思,杨士瀚挺胸说到:“既然王侍郎这么大把握,那我杨某也不会连这点小事都做不了。我就多带二十艘船出发,看我怎么把那倭奴引上船!”

    “好!一言为定!”王旁爽快的答道。

    军命在身,当晚杨士瀚带着焦德友武龄匆匆赶回登州去筹备。二人越好凯旋之时回宋国好好畅饮相谈。

    现在王旁的身边就剩下,折克隽,张平和韩德容,还有那个等着跟王旁杀到倭奴国,和侬继风会和瓦壮。明日见耶律洪基设宴款待自己和高丽使者,王旁琢磨过了明天自己也差不多该离开辽国了,心里即忐忑又期待,同时还惦记着吏部审理耶律宗元父子的事,不知道契嵩有沒有问出來那镇寺宝的所在。

    晚饭的时候,王旁叫上折克隽几个人一同用餐,他听着张平和瓦壮搭话,才知道南继枫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他收复了夷州。

    “夷州在哪里啊?”张平向瓦壮问道。

    瓦壮回答张平说道:“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的地方。”

    瓦壮说的平静,王旁听的确是心情澎湃:夷州,不就是曾经叫过琉球的后來叫台湾那个地方吗?在大宋,它叫夷州!

    第一百九十章 麻秆打狼事

    瓦壮跟着王旁面前一两日鞍前马后來回跑,王旁问明才知道,这小伙儿刚满十八岁。虽然长得有点老气但是,眼神也活做事也机灵。相处一两天下來,王旁对这小伙子印象还不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王旁总觉得这孩子哪有点不对劲。似乎总有些心事,常常眉头紧缩。

    毕竟瓦壮不是王旁的侍卫,王旁不便问的太多,而且现在王旁也的确沒有时间。转天一大早宫人耶律良人便來接王旁去见耶律洪基了。耶律洪基并未在捺钵,从太子山回來以后,耶律洪基就到了中京大定府城内的皇城去了。

    一路上耶律良人成了王旁的向导,他指着途经的大辽塔对王旁说道:“王侍郎回來的时候,咱们一起去拜望下契嵩长老。”

    从辽国中京大定府的外城南门朱夏门进入大定府城内,便可见一座布局酷似北宋的都城汴京的府城呈现面前,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内城南门阳德门。这条大道宽有二三十丈,大道的两边殿堂庙宇鳞次栉比,手工作坊、商贾街市位于其中,城中一片繁华景象。

    过阳德门继续向北,便是中京之内的核心的辽国中京的皇城,辽中京是辽国历史上的重镇,它是仅次于上京的重要陪都,辽中京大定府虽然不是辽国的首都,但由于其建于辽中期,国力强盛,又赶上了百余年的辽宋结盟和好时期,都城建的比首都上京还要好,还要大。

    王旁虽然不是第一次进入大定府府城,但这次感受不同。时间过的真快,刚刚來辽国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但是眼下很快就会发兵去高丽,这时候的心情自然与刚刚到辽国的时候不同。

    耶律良人将王旁带入皇宫内城,辽国皇上耶律洪基已经在御花园摆下酒宴,王旁见來赴宴的人除了高丽使者李恩泽,还有这次奉命出征的耶律阿思,以及南院林牙辛赞。另外自然还有平叛有功的萧英大王,耶律仁先宰相。

    辽国皇上耶律洪基与萧观音皇后,端坐在正座毛毡之上,耶律洪基的下垂手空着一个位置,耶律洪基见王旁走进大殿,笑着招呼到:“王仙人,就等你了,快快入座。”说着指着那个空着的位置。

    这可不是一般的待如上宾,连辽国的宰相和大王都被排在居于王旁后面的位置。王旁赶忙谢过辽皇,遵命坐在那里。

    一阵鼓乐歌舞之后,众人面前的酒菜都已经摆好,耶律洪基向李恩泽说道:“李大使此次奉命求援,如今成功请到了王仙人相助,又有我辽国的三万渤海军出兵,驱逐倭奴国可无忧了。”

    李恩泽强撑着笑脸,口中称谢。耶律洪基看他那勉强的表情,稍有不满的问道:“怎么,难道李大使还不满意此行收获不成?因何不致谢王仙人呢?”

    李恩泽忙解释说道:“满意,满意,只是我高丽国力孱弱,才让那倭奴国如此欺辱,对付倭奴何须三万大军。我怕因我高丽连年战乱,万一这么多兵力到了高丽,唯恐亏待了辽军,所以……”他说的这的时候,看了看王旁。

    李恩泽这次去宋国之前,终于见到了妹妹李恩喜,并从李恩喜那知道一些王旁的事,本來他想找机会见一见王旁,好好交流下。除了谢谢王旁对自己妹妹照顾之外,他总觉得这三万大兵虽说是帮高丽解决了现在倭奴国的马蚤扰,可万一辽国不撤兵驻扎在那了,对高丽则是更大的威胁,那高丽不成了才出虎|岤又入狼窝了吗。

    王旁看李恩泽看自己,心里明白这是李恩泽求助,站在王旁的角度,他还真希望耶律洪基就不仁义一把,如果在宋代就把高丽顺手弄过來,也就省得日后再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了。就算替高丽着想,也免去了他们几百年后还有南北之分。

    王旁看着李恩泽的窘态,心里偷笑。耶律洪基反而点点头,他转过脸对王旁说道:“唉,我这啊也就是冲这王仙人的救驾之功,才借给你们大宋兵马。否则,这又出兵还得出粮,大老远的帮高丽打倭奴,不划算。况且真到了高丽境内,他们不好好供应粮草,那我们这些兵力岂不浪费在那了。”

    这事原來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也不能怪耶律洪基想的多,王旁寻思着当年自己曾看过一本书,叫什么《抗美援朝回忆录》里面就曾经提到过,我军刚到朝鲜战场的时候,由于后勤不足冻死饿死很多战士。这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现在还在古代,行军粮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題。

    王旁计算过:一般军队出行,从敌方获取军粮是最要紧的急务。运粮不仅费用多,而且难以载粮远行。比如每人背米六斗,士兵自己携带五日干粮,每人供一个士兵,一行可达十八天;六斗米,每人一天吃两升,两个人吃,正好十八天吃完;

    如果以往返计算,只可吃九天的行程。两个人供一个士兵食粮,一行可以达二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人每天吃六升,八天的话一个背夫所负的粮食已经吃完,给他六天的粮食遣回,后十八天,二个人每天吃四升或干粮)。

    如果以往返计,只可有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 五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干粮)三个人供一个士兵,一行可供三十一天,一石八斗米,前六天半四个人每天吃八升,派返一个背夫,给他四天口粮;十七天三人每天吃六升,又送加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后十八天,二个人每天吃四升加干粮。计算往返的话只可前行十六天的里程,(前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后十一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干粮)。三个人供一个士卒吃用,已为最大极限。

    如果兴兵三万人,管护辎重的有三分之一,能够战斗的士兵只有两万人,而运粮的民夫要用十万人,此外很难再增人了。(放回运夫要有兵卒护援,由于路途中死亡疾病,人数会不断减少,而那些省下來的粮食,以备护援兵卒吃用。运粮 的制度,每人平均以六斗计算,这是个总计方法。其中队长不背东西,打柴汲水的人背负减半,多出斤重部分平摊给众民夫,更有死亡疾病不能背米的,他们应负的重量,又平均分摊,那么每个人所负的重量,常常不止六斗的重量。

    因此军中不容许多余的饭口,一个多余的人吃饭,就要两三个人供应他,还有可能供不够。如果以牲畜运粮,骆驼可以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相比于以人运粮,虽然负多费少,但如果不按时喂草,牲畜多会死亡,一个牲口死掉,它驮负的粮食也得扔掉,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眼下的问題出來了,耶律洪基答应借兵三万给王旁,沒有道理说不管自己军队粮草的,发兵高丽到达平壤之前,都是要辽国出粮草。这也是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这三万兵到达高丽之后,高丽至少要准备几万人运粮才能接济上这庞大的队伍。

    现在王旁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辽国的军队到了高丽仗还沒打就缺少粮草。高丽使者李恩泽和辽国皇上耶律洪基一块将难題扔给了王旁。大帐之内的人也都看着王旁,这个仙人还有什么高招。

    李恩泽心想辽国是帮高丽了,可自己回过怎么跟高丽皇上解释,要那么多粮草,去养肥随时可能吃掉高丽的辽国;耶律洪基则琢磨,让我借兵我守诺了,总不能帮高丽打仗,粮草军备我还的倒贴,最后好处呢都让大宋落了个帮助高丽的名声。

    他们的心思王旁还看不出來吗?王旁微微一笑:“既然高丽不信辽国之兵的实力,辽国本不太愿意发兵帮高丽,我一个宋国人该尽力也尽力了,反正兵我借到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到具体事解决不了,我也只好回宋国复命去了。”

    王旁说完干脆谁也不看,悠哉悠哉的喝了一口酒,似乎他的使命已经就此完成了一样。王旁心里也不是一点都不紧张,这两头要是这会都撤梯子,算是给自己架半空了。不过那他也不怕,最坏的结果就是三路夹击直取倭奴国,打丫小曰本出气就是了。

    好在,耶律洪基和李恩泽一个怕落得别人说借兵是假,一个真怕借不到兵。李恩泽急忙摆手说到:“王侍郎,不要误会我的意思。现在高丽真的国力不济,你说要钱沒钱,要粮沒粮这才想出了四处求助的办法,好在大辽国和大宋国都是仁义治国,既不会乘人之危,还对高丽雪中送碳,在下先替高丽皇上谢谢两个上国。”他这是先诉委屈,再架高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哪能听不出來,他面带诚恳的说到:“我既然答应王仙人的事,肯定要做。就请王仙人再施妙策,解眼下之难題如何?”

    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点高丽贷

    “难題?呵呵”王旁不由得笑笑。“这倒不是什么难題,只是这个題不该我王旁來解,况且我即使出了解題之策,辽皇可以做?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