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心灵鸡汤 > 心灵鸡汤第14部分阅读

心灵鸡汤第14部分阅读

    人最凶狠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约翰汤姆森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却成为了现代美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楷模之一。

    18岁的约翰汤姆森是一位美国高中学生。他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里。1992年1月11日,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当他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绞在机器里,两只手臂被机器切断。

    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齿打开门栓,爬到了电话机旁边,但是无法拨电话号码。于是,他用嘴咬住一支铅笔,一下一下地拨动,终于接通了他表兄的电话,他表兄马上通知了附近的有关部门。

    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所医院为汤姆森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一个半月之后,他便回到北达科他州自己的家里。如今,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并已经回到学校上课了。他的家人和朋友为他感到自豪。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汤姆森呢?有的说,他聪明,用铅笔打电话,还会用嘴打开门;有的说,他喜欢干活,我们喜欢勤劳的人。

    还有的说,他身体真棒,一定曾努力锻炼身体,不然早没命了。

    一位学者概括了这些人的回答,人们除了佩服他的勇气和忍耐力外,还有一种独立精神。他一个人在农场操作机器,出了事又顽强自救,所以这样的人才是好样的。

    汤姆森的故事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把断臂伸在浴盆里,为了不让血白白流走。当救护人员赶到时,他被抬上担架。临行前,他冷静地告诉医生:

    “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

    当遇到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处在无人援助的境地,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力量,因为唯一能摆拖困境的方式只有ko我们自己实现,而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有一颗沉着冷静的心。

    向前跑

    坚强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可以让一切苦难退缩。

    ——皮尔特

    帕蒂威尔森在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病。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

    有一天,戴着牙套的帕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

    她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该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于是十几岁的帕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帕蒂的病一次也没有发作。

    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示了自己的心愿:“爸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

    于是父亲替她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发现女子长距离跑步的最高纪录是80英里。当时读高一的帕蒂为自己订立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今年我要从橘县跑到旧金山(400英里);高二时,要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1500多英里);高三时的目标在圣路易市(约2000英里);高四则要向白宫前进(约3000英里)。”

    虽然帕蒂的身体状况与他人不同,但她仍然满怀热情与理想。对她而言,癫痫只是偶尔给她带来不便的小毛病。她不会因此消极畏缩,相反,她会更加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高一时,帕蒂穿着印有“我爱癫痫”的衬衫,一路跑到了旧金山。她父亲陪她跑完了全程,做护士的母亲则开着旅行拖车尾随其后,照料父女两人。

    高二时,她身后的支持者换成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拿着巨幅的海报为她加油打气,海报上写着:“帕蒂,跑啊!”(这句话后来也成为她自传的书名)。但在这段前往波特兰的路上,她扭伤了脚踝。医生劝告她立刻中止跑步:“你的脚踝必须上石膏,否则会造成永久的伤害。”

    她答道:“医生,你不了解,跑步不是我一时的兴趣,而是我一辈子的至爱。我跑步不单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要向所有人证明,身有残缺的人照样能跑马拉松。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跑完这段路?”

    医生表示可用粘剂先将受损处接合,而不用上石膏;但他警告说,这样会起水泡,到时会疼痛难耐。帕蒂二话没说便点头答应了。

    帕蒂终于来到波特兰,俄勒冈州州长还陪她跑完最后一英里。一面写着红字的横幅早在终点等着她:“超级长跑女将,帕蒂威尔森在17岁生日这天创造了辉煌的纪录!”

    高中的最后一年,帕蒂花了4个月的时间,由西岸长征到东岸,最后抵达华盛顿,并接受总统召见。她告诉总统:“我想让其它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永不绝望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

    ——高尔基

    李艾柯卡曾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成为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作为一个聪明人,他的座右铭是:“奋力向前。即使时运不济,也永不绝望,哪怕天崩地裂。”他在1985年发表的自传,成为非小说类书籍中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印刷次数高达150万册。

    艾柯卡不仅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挫折的懊丧。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苦乐参半。”1946年8月,21岁的艾柯卡在福特汽车公司当了一名见习工程师。但他对机器伴、做技术工作不感兴趣,而是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经销。

    艾柯卡ko自己的奋斗,由一名普通的推销员,终于当上了福特公司的总经理。但是,1978年7月13日,他被妒火中烧的大老板亨利福特开除了。当了8年的总经理,在福特工作已32年,一帆风顺的艾柯卡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工作过,突然间失业了。昨天他还是英雄,今天却像患了麻风病的患者,人人都远远地避开他,过去公司里的所有朋友都抛弃了他,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打击。“艰苦的日子一旦来临,除了做个深呼吸,咬紧牙关尽其所能外,实在也别无选择。”艾柯卡这样说的,最后也是这么做的。他没有倒下去,他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出任总经理。

    艾柯卡,这位在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当了8年总经理的事业上的强者,凭他的智慧、胆识和魄力,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整顿、改革,并向政府求援,舌战国会议员,取得了巨额贷款,重振企业雄风。1983年8月15日,艾柯卡把面额高达8亿多美元的支票,交给银行代表手里。至此,克莱斯勒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恰恰是5年前的这一天,亨利福特开除了他。

    如果艾柯卡不是一个坚忍的人,不是一个敢于接受新的挑战的人,在巨大的打击面前一蹶不振、偃旗息鼓,那么他和一个普通的下岗职工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不屈服挫折和命运的挑战精神,使艾柯卡成为了一个世人所敬仰的英雄。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我们都要从容不迫的去面对。但是要记住,一旦开始了我们的选择,就要坚持到底。

    挑战挫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让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但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开办自己的企业,可一年不到,因为经营不善这家企业也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四处奔波,历尽磨难。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订婚了。但结婚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未婚妻就不幸去世了。他的精神受到了更大的打击,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经衰弱症。

    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又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却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其中的一种,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

    林肯是一个聪明人,他具有执着的格,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林肯申请当本州岛岛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作本州岛岛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

    然而,作为一个聪明人,林肯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林肯尝试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过的敌人你我都曾遇到。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他面对困难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放弃努力,他不愿放弃,所以他成功了。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才会日渐的茁壮。勇于坚持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灿烂阳光在我心(1) ----网文字更新最快……】!!

    灿烂阳光在我心(2)

    没有什么不可能

    对准正午太阳拉弓的人,虽然明知自己射不下太阳,但却坚信自己一定会比只瞄准灌木丛的人射得要高。

    ——锡德尼

    汤姆邓普西生下来的时候就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结果,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童子军5公里行走,他做得不比任何人差。

    后来他学踢橄榄球,他发现,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别的男孩子都远。他请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

    但是教练却婉转地告诉他,说他“不具备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促请他去试试其它的事业。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队,并且请求教练给他一次机会。教练虽然心存怀疑,但是看到这个孩子这么自信,对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下了他。

    两个星期之后,教练对他的好感加深了,因为他在一次友谊赛中踢出了55码,并且为本队挣到了得分。这使他获得了专门为圣徒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赛季中为他的球队挣得了99分。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赛到来了。那天,球场上坐了66万名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只剩下了几秒钟。这时球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线上。“邓普西,进场踢球。”教练大声说。

    当邓普西进场时,他知道他的队距离得分钱有55码远,那是由巴第摩尔雄马队毕特瑞奇踢出来的。球传接得很好,邓普西一脚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笔直在前进。但是踢得够远吗?66万名球迷屏住气观看,球在球门横杆之上几英寸的地方越过,接着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双手,表示得了3分,邓普西队以19比17获胜。球迷们几乎疯狂了。他们被邓普西创造的奇迹震撼了,很多人泪如雨下。因为这个“极限球”是一个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手的球员踢出来的。

    谈到父母,邓普西说:“他们从来没有告诉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身怀坚定信念的人,在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存在“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念头。那些在常人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与成绩,实际上是坚定信念与毅力产生的结果。

    咖啡馆跑堂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肖伯纳

    阿兰米穆是一位历经辛酸,从社会最底层拼搏出来的法国当代著名长跑运动员、法国一万米长跑纪录创造者、第十四届伦敦一万米亚军、第十五届赫尔辛基五千米亚军、第十六届墨尔本马拉松赛冠军。后来他在法国国家体育学院执教。

    米穆出生在一个相当贫穷的家庭。从孩提时代起,他就非常喜欢运动。可是,家里很穷,他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这对任何一个喜欢运动的人来讲都是颇为难堪的。例如,踢足球,米穆就是光着脚踢的。他没有鞋子。他的母亲好不容易替他买了双草底帆布鞋,为的是让他去学校念书穿。如果米穆的父亲看见他穿着这双鞋子踢足球,就会狠狠地揍他一顿,因为父亲不想让他把鞋子穿破。

    11岁半时,米穆已经有了小学毕业文凭,而且评语很好。对他说:“你终于有文凭了,这太好了!”可怜的妈妈去为他申请助学金。但是,遭到了拒绝!

    多么不公正啊!他们不给米穆助学金,却把助学金给了比他富有得多的殖民者的孩子们。鉴于这种不公道,米穆心里想:“我是不属于这个国家的,我要走。”可是到哪去呢?米穆知道,自己的祖国就是法国。他热爱法国,他想了解它。但他太穷了。

    没有钱念书,于是米穆就当了咖啡馆里跑堂的。他每天要一直工作到深夜,但他还是坚持长跑。为了能进行锻炼,每天早上5点钟他就得起来,累得他脚跟都发炎脓肿了。总之,为了有碗饭吃,米穆是没有多少时间去训练的。但是,他还是咬紧牙关报名参加了法国田径冠军赛。米穆仅仅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训练。他先是参加了一万米冠军赛,可是只得了第三名。第二天,他决定再参加五千米比赛。幸运的是,他得了第二名。就这样,米穆被选中并被带进了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

    对于米穆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在当时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从来想象不到是如此宏伟壮观。全世界好像都凝缩在那里了。不过,在这个时刻,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是代表法国。他为此感到高兴。

    但是,有些事情让米穆感到不快。那就是,他并没有被人认为是一名法国选手,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比赛前几小时,米穆想请人替自己按摩一下。于是他很不好意思地敲了敲法国队按摩医生的房门。

    得到允许后,他就进去了。按摩医生转身对他说:“有什么事吗,我的小伙计?”

    米穆说:“先生,我要跑一万米,您是否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医生一边继续为一个躺在床上的运动员按摩,一边对他说:“请原谅,我的小伙计,我是派来为冠军们服务的。”

    米穆知道,医生拒绝为自己按摩。无非就是因为自己不过是咖啡馆里一名小跑堂罢了。

    那天下午,米穆参加了对他来讲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万米决赛。他当时只是希望能取得一个好名次,因为伦敦那天的天气异常干热,很像暴风雨的前夕。比赛开始了。米穆没有模仿任何人。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地落在他的后面。他成了第四名,随后是第三名。很快,他发现,只有捷克著名的长跑运动员扎托倍克一个人跑在他前面进行冲刺。米穆终于得了第二名。

    米穆就是这样为法国和为自己争夺到了第一枚世界银牌的。然而,最使米穆感到难受的,还是当时法国的体育报刊和新闻记者。他们第二天早上一边打听一边嚷嚷:“那个跑了第二名的家伙是谁呀?啊?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