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鉴宝人生 > 鉴宝人生第124部分阅读

鉴宝人生第124部分阅读

低下头又选了三块看上去还算不错的瓷片,说道:“老板,这几块没问题吧?”

    “行!”老板随便一看,没觉得楚琛选的是什么好东西,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付了钱,随后楚琛就问摊主要了几份报纸把东西包起来,随后又要了个袋子装好,就告辞而去了。

    如愿以偿的得到想要的东西,楚琛本来是想马上回去的,不过这些瓷片他又不能处理,再加上瓷都也不会经常来,于是就他打算接着在这里逛一逛。

    不过接下来一直逛到日上三竿了,楚琛却一件中意的东西都没看到,这让他多少觉得有些郁闷。

    眼看着小贩们都开始准备收摊了,楚琛转头一看,却意外看到了一处卖古旧书籍的小摊,在一片瓷器摊位中间,这个书摊看起来就像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那般醒目,顿时就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走向前就翻看了起来。

    摊主本来都准备收摊了,不过就算楚琛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出手的顾客,本着能多赚一点是一点的想法,还是客气的说道:“老板,您随便看看,我这除了明清刻本之外,还有宋刻本,看中了什么,告诉我一声。”

    楚琛一听有宋刻本,连忙问道:“老板,您这还有宋刻本?能否让我欣赏一下?”

    老板见楚琛很感兴趣的模样,连忙就从旁边一个箱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一本表面破烂,纸张已经泛黄并有些发霉的书籍,摆到了楚琛的面前。

    看到这本书籍的破烂模样,楚琛当即就无语道:“老板,您说的宋刻本就是这样的东西啊,我如果买回去了,您让我怎么存放?我想都要不了几年,这本书就没什么用了吧?”

    摊主摆了摆手道:“话不能这么说嘛,您想想,早在明朝,宋刻本,尤其是善本就已经值一页千金了,现在要找到一本宋刻本那更不容易了,这本宋刻本还是我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一般卖古籍的哪会有这种书?”

    “再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您买回去之后送到相关的机构去处理一下不就行了!而且如果你觉得中意,价格也好商量!”

    对于摊主的说法,楚琛到是觉得在理,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包括一些复刻宋版书,因为一些官刻、坊刻,出于不同的利益,对原本都或增或删,以致于这些书的差错讹误比较多。

    而宋刻本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因此,许多学者都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不过宋刻本传至今日的,总计不过一千种,而且大多是残佚和复本,尤其是蜀刻本,相对于浙本、建本更为罕见。

    因此,一本宋刻本的价值,就算是残缺本,只要其记录的是珍贵的内容,也是价值连城的。就像眼前这本书,虽然表面已经很破烂了,不过如果本身就是珍本,或者是孤本,那楚琛也会把它买下来。

    第四百六十一章 早市(续二)

    眼前的这本摊主所谓的宋刻本,确实有些太破烂了,连封面都已经不见了,因此,到底是什么书籍,或者是不是真的宋刻本,也只有翻看过后才知道了。

    楚琛把那看似就快掉下来的纸张给小心的翻开,只是让他颇为无语的是,前几张因为纸张泛潮严重,那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了。不过从书籍的纸张来看,到有很大的可能确实是宋刻本。

    好不容易翻到可以看得清字迹的地方,楚琛一看之下,更是无语,只见上面写着“大程先生名颢,字伯淳,以进士得官。正献公为中丞……”,后面又有“荥阳公年二十一,时正献公使入太学,在胡先生席……”。

    这明明就是《童蒙训》嘛!

    《童蒙训》又称《吕氏童蒙训》,一共三卷,是宋代吕本中撰写的一部侧重伦理道德教化的童蒙课本。除了颂扬其祖辈长处的有关人物的点滴事件及言论之外,此书还保留了不少史书失传的资料,因此还是很有一些研究价值的。

    今天的《童蒙训》源于南宋绍定二年刻本 ,已经不是原貌 ,原版既有大量诗文论说 ,又有更多的为官之道,而今版《童蒙训》主要讲述了道德方面,缺失了原版的为官之道。

    要说如果是原版三卷的《童蒙训》到也非常珍贵,但这本《童蒙训》单单只有上卷不说,本身又这么破烂,书籍上的三分之一的字迹都因为种种原因而看不到了,就这个模样,让楚琛如何提得起兴趣来?

    于是楚琛翻看过后,就直接摇头道:“老板,您的这本《童蒙训》虽然确实是宋刻本,但上面我想要看的内容都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

    如果真的是好东西,摊主早就送拍卖会出售了,也不会留到现在。因此,他看到楚琛的反应也没觉得有什么意外。于是他对楚琛说了一句“那您再看看别的!”后,就把那本书又小心的收起来。

    楚琛点点头,正打算看别的书籍,却被刚才那本《童蒙训》下面的一册书籍给引得愣了愣神,这本书不是别的,正是秦代以前就失传了的《子贡易传》。

    虽然知道这书肯定是本赝品,不过楚琛好奇之余。还是把书拿起来准备打开来看一看。

    不过让楚琛万分惊讶的是,这本书籍居然还是手抄本,从字迹上判断,那抄写之人的书法应该颇有造诣。而且这书籍的纸张还是用的上好的麻纸,看起来好像已经历经了风霜,颇有些年份的样子,根本就不像现在制作的赝品。

    这让楚琛觉得有些奇怪,于是连忙不动声色的仔细鉴别起来。最后从书籍的书写方法,墨迹和纸张来看,他觉得这本《子贡易传》应该是明晚期的抄写的,而异能给出的年份也确实如此,具体的成书年份应该是明代的嘉靖年间。

    又是《子贡易传》又是嘉靖年间。这当即就让他想到了当时一位比较奇葩的人物,丰道生。

    丰道生本名丰坊,明朝的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他玩世不恭,不拘法理,性情孤僻,喜好藏书,自拥“万卷楼”。

    在他的藏书中尤以抄本为多,本来这一点就已经很厉害了。可是他和前代的某些书画家一个模样,贪心不足,硬是要把自己说成无书不见,无书不藏,无书不读,为了要让别人相信,他还亲自动手添造些假货出来。

    令丰坊在藏书史上留下“恶名”的就是他曾伪造了不少“古书”。如在秦代以前就失传了的《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杌》,还有《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

    别人问他这些书的由来时,丰坊就谎称都是他的祖先清敏公于北宋间得之于秘府。另外还有朝鲜《尚书》和日本《尚书》,谎说是其曾祖丰庆得之于驿馆。以致于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讥他为“贻笑儒林,欺罔后学”。

    丰坊到了晚年更是“造假”造得起劲,不过也许是伪造得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结果“晚得心疾”穷困潦倒,一病而亡。

    可怜的是,丰坊因为性格原因,根本不会教育儿女,又不会理财,再加上他的子孙又不爱惜书,以致于“万卷楼”藏书中的宋刻本和写本,被他的门生窃去十之有六,后来又不幸遭遇大火,以致于到最后所存佳本寥寥无几。

    丰坊原与“天一阁”主人范钦交往颇深,早时范钦曾经从万卷楼抄书,丰坊也曾为范钦作《藏书记》,于是最后万卷楼那些剩下来的书都出售给了“天一阁”,这才使得这些剩余的藏书得“天一阁”保护,流传后世。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应该也明白了,楚琛手中的这本《子贡易传》,就是当年丰坊“造假”造出来的,而之所以保存的这么完好,不用说这本书肯定就是被丰坊门生窃去的众多书籍中的其中一本。

    想到这里,楚琛不禁暗自摇头一笑,这书价值确实是有,但要说价值非常大,那也不可能,毕竟它只不过是丰坊精心“伪造”的一本先秦古籍,如果是真的《子贡易传》的内容,那可就价值连城了。

    不过有道是物以稀为贵,这本《子贡易传》虽然研究价值不多,但毕竟是丰坊精心伪造的,以古玩来说,还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东西,于是楚琛就打算问问摊主这本《子贡易传》的价钱。

    不过正在这时,楚琛却发现在《子贡易传》的原位置,还有六册书,而且第一本就是《孝经》,这让他即惊讶又激动,要知道《孝经》不同于《子贡易传》,可是丰坊的正品藏书。

    于是他连忙把《孝经》拿了起来,却让他意外的发现,下面的书籍居然是《锦江集》。

    《锦江集》一共有五卷,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薛涛,她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诗词,创“薛涛笺”。

    据称《锦江集》总共有诗五百余首,可惜这套书籍并没有流传下来。而后世所传的明本《薛涛诗》一卷,是从《万首唐人绝句》等选本中拼凑起来的。

    根据丰坊的秉性,楚琛顿时就判断这套《锦江集》肯定就是丰坊伪造出来的,于是也不去管它,直接就打开这本《孝经》看了起来。

    这本《孝经》同样也是手抄本,也同样用的上好麻纸,笔迹也相差不大,不过内容方面却让楚琛有些惊喜。

    《孝经》传说是孔子自作,这本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本书在我国古代的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这本书分为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就作废了。而楚琛手里的孝经,正是孔安国注的版本。

    或许有朋友会说,既然丰坊这么喜欢造假,那这本孔安国注的《孝经》,会不会就是丰坊伪造的?

    这一点楚琛其实已经用异能证实了,如果真的伪造的,那它的价值肯定不可能会有异能给出的那么高,而且就算不说异能,从书籍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意思也可以看得出来,这肯定是孔安国注疏的。

    如果真的是丰坊伪造的,那凭借他在这本书上表现出来的文学修养,他都可以成为一代大儒了,又怎么会穷困潦倒的结束他的一生?

    “嘿嘿,意外之喜,真是意外之喜!”

    这么珍贵的书籍,楚琛猜想这摊主肯定是没有仔细翻阅这本书,而且他肯定也没有想到这些书是丰坊抄写的,不然摊主也不会大大咧咧的把书这么顺便的放在这里了。

    虽然楚琛很想把这本《孝经》看完再说,不过未免引起摊主的怀疑,他也不敢多看,于是他装作随意的翻了一翻,就把书放在了刚才那本《子贡易传》一起。

    接下来,楚琛就把注意力转到了剩下的这五册《锦江集》身上,既然也是丰坊伪造的,那肯定也要收起来才行,于是他很随意的把书册拿起来翻看了一番,这一看顿时把他惊得够呛。

    这一切都是因为那里面的诗,楚琛都没在现在的资料中看过,没见过那可能是丰坊伪造的,但里面那些诗完全是用女性的角度来诠释的,而且用词相当的精妙,还有诗的风格也和薛涛的如出一辙,这根本就不可能是丰坊模仿的出来的。

    就像前文说的那样,如果丰坊真的有这样的文学修养,那他除了刚才说的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之外,肯定还要再加一个明代著名诗人的光环。

    那也就是说,这五册《锦江集》和那册《孝经》应该一样,都是真品!

    想到这里,楚琛连忙装作随意的把剩下的四册书籍给翻了一下,而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那好几百首诗,看起来全都从中表现出了非常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且风格也和薛涛的诗如出一辙。

    最后,楚琛又有些不敢置信的使用了异能,而其也同样给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结果。

    第四百六十二章 早市(续三)

    虽然楚琛很想把这套《锦江集》细细翻阅一遍,不过摊主还在对面虎视眈眈,万一被他发现了什么,那这些手抄本的能否归属他就不一定了,于是他只能很随意的把那几本手抄本都拿出来放到了一起,随后就开口问道:

    “老板,这些书一共多少钱?”

    摊主一看生意来了,瞄了一眼楚琛选的那几本书,就笑容满面的说道:“这几本古籍可都是宋代的精抄本啊,都是平常难得一见的精品……”

    “老板,这几本书的纸张虽然看上去像是宋抄本,不过宋代到现在多少年了,您说可能像这几本书这样新吗?而且宋朝的墨迹怎么可能会是这个样子?”

    还没等摊主把话说完,楚琛就打断道:“而且你看看这些都是什么书,《子贡易传》、《孝经》、《锦江集》,都是失传了多少年的古籍了,想来如果是真得,您也不至于还摆在这里吧?”

    “再说了,这几本书不知道您看过没,写得都乱七八糟的,要不是我看它上面的书法不错,可以买回去当书法范文,不然谁会买啊?老板,痛快点给个实在价!如果价钱合适,我这七本书都买了!”

    听到楚琛这么说,摊主就知道遇上行家了,于是笑道:“老板,您还是个行家啊!不过嘛,这几本书虽然都是赝品,但也都是老仿,价钱方面嘛,肯定是要高一些的。一本书最少这个数!”说着,他张开了左手掌,摇了摇。

    “五分?”楚琛装傻道。

    “哪能五分啊。最少五元!”摊主没好气的说道:“你听过哪有五分就买下一本古书的?”

    楚琛连连摇头道:“一般的古书确实买不到,但您这书说好听点是老仿,说难听点就是假书,而且还是写得乱七八糟的假书。除了练字之外,还能做什么?这样的书,我最多出五角,要不是它看上去像是清代的,我五角都不会出!”

    摊主听到楚琛还价,不怒反喜,只要能还价,说明楚琛还是有购买意象的,其实要说这五十块钱一本书。利润也不错了,不过嘛,做生意肯定能赚一点是一点,于是他愁苦着脸说道:

    “您这价也实在太低了,我也得养家糊口啊,您这价都不够我辛苦费的,我也不多说,三元钱一本,您看怎么样?”

    “太贵,太贵了……”

    楚琛连连摇头。随后就和摊主你来我往的谈起价来,最后谈到八十块钱一本,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数了五百六十块钱递了过去,楚琛把书都随意的放在老板给他的袋子里,就转身慢慢悠悠的走了。

    走出了市场,楚琛连忙打的回到了自己所住宾馆的房间,关上了房门,就把那五册《锦江集》拿出来,仔细翻阅了一遍。

    要说薛涛虽然是位才女。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不过其一生比较坎坷。

    她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后来没过多久,父亲就去世了。随母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到她十六岁时,诗名已遐迩皆闻,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迫于生计,最后只得入了乐籍。

    正因此薛涛的出生不好,所以她的诗中难免会出现对身世慨叹和孤寂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不过如果只有这样,那她也就称不上是唐代的四大女诗人了。

    薛涛的诗歌除了保持了女性特有的清丽、婉约的风格,同时,她又超越了一般女性的境界,形成了沉郁豪迈、敦厚雅正的男性化诗风,除此之外,她还善于运用典故,使得诗歌更富文化内涵和深意。

    如此种种,使得薛涛成为了一名风格多样化的女诗人。

    楚琛细细的阅读着这些诗句,脸上不时露出了赞叹之意,薛涛这些诗中既能看到她生活的辛酸无奈,也能看到她那孤芳清拔的品德,另外还有她那细腻、哀怨的情感等等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薛涛的性情、才华和美。

    “唐代四大女诗人,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楚琛一边把《锦江集》的最后一册慢慢合上,一边情不自禁的感叹了一句。

    把《锦江集》放好,楚琛本来打算把那本《孝经》也仔细看一遍,不过一看时间都快九点半了,想到一会还要去杜厚家拜访,正好到时可以把那只宫碗的瓷片交给他处理,于是他连忙拿出装有瓷片的袋子,把那些瓷片捡了出来。

    也是巧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