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鉴宝人生 > 鉴宝人生第125部分阅读

鉴宝人生第125部分阅读

如意先放回去。当作备选,又接着看了下去。

    一步步向架子的另一头移动。楚琛就来到了一排专门摆放紫砂器的博古柜前。

    紫砂也是陶瓷大类当中的一类,它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它属于未完全烧结的一种陶瓷。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不过正是因为紫砂这样的特性,而且具有独特的气孔结构,使得人们更喜欢紫砂壶来泡茶,把它推崇为茶具之首。

    楚琛和吴叔一样,都喜欢收藏陶瓷,再加上又学了茶道,使得他现在对紫砂茶具也是热爱非常,因此一看眼前柜子上将近三十多把紫砂壶,他的兴趣立马就高涨起来。

    不过接连看过十来把紫砂壶,楚琛却觉得有些失望,壶到是真得紫砂壶,但都是一些普通货色,最好的也只是民国年间稍有名气的紫砂壶艺人制作的茶壶,实在和他的期望相差甚远。

    楚琛有些失望的转过头,看到旁边放着几把看上去挺不错的紫砂提梁壶,连忙有些兴奋的移步上前打量起来。

    说起提梁壶,就不得不说起苏东坡,所说提梁壶就是他设计出来的。

    相传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的蜀山,因为他还喝茶,但又觉得宜兴的紫砂壶玉小,于是就想起自己制作一把大的紫砂壶,不过这事看似容易做却难,一连几个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苏东坡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看到灯笼就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样子做一把紫砂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 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

    于是,他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而且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据说他因此还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等著名诗句。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由于宋代的紫砂壶上一般都不留姓名,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壶,也就无法找到与苏东坡相关的提梁紫砂壶的实物证据。

    而且据说史料记载,苏东坡煮茶时用的应该是铫子,就像是咱们现在用来烧水用的那种水壶一样的东西,到了清代的时候,才由杨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制作成紫砂提梁石铫,成为现在人们看到的东坡提梁壶的原型。

    杨彭年是晚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的紫砂壶大师,再加上这几把提梁壶看上去包浆明润,最少应该是民国年间制作的紫砂壶,从杨彭年到民国年间,比较出名的紫砂壶名人也就那么几位,正因此如此,楚琛才显得有些兴奋。

    果然,楚琛拿起的第一把紫砂壶,就是民国年间的紫砂名艺人俞国良制作的一把紫砂觚棱提梁壶,虽然觚棱壶为紫砂传统经典造型,不过俞国良凭借其不凡的技艺,把这把提梁壶的格调塑造的相当雅致。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这把提梁壶的提梁上带伤,并且壶盖被修补过,大大的影响了这把壶的价值,使得原本十多万的壶,现在只值几万块钱了。

    楚琛有些遗憾的把提梁壶放回原位,不过传过头去却正好在这一排货架的最远处,看到了另外一只提梁壶,那纯正紫润的色泽,明润无比的包浆,还有那古朴优美的造型,顿时就把他给吸引住了。

    情不自禁的走到那只提梁壶跟前,小心的把壶拿起,楚琛就仔细的打量起来。

    此壶壶身光滑圆润,上有两颗对应的圆形小饼装饰,壶身线条柔和,长颈饰云肩线,挺而精细,口盖母子线吻合,稳如天压地。壶嘴为五边型造型,壶盖为罐钵盖式,中间有一小气孔,侧钤“大亨”小印。

    看到“大亨”两字,楚琛就激动起来,因为这可是代表着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宜兴的制壶名手,邵大亨。

    邵大亨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后被称之为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浑朴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上朴实庄重,气势不凡,如掇球、仿古等壶更能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

    制壶名家顾景舟曾盛赞邵大亨的作品:“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由此就可以看出邵大亨作品的精彩程度,而这也在市场上就可以体现的出来,邵大亨的作品在清代时就已经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到现在更是令紫砂藏家垂涎欲滴,能欣赏到他的作品已经难得。

    作为现在已经开始爱好紫砂人士的楚琛,能够看到一件邵大亨的作品,而且还有机会收入囊中,也难怪他会如此兴奋了,于是他又连忙接着看了起来。

    提梁壶的前后两边都有半圆形的钮,看上去丰腴流畅,中间置双孔,并穿以铜把作软提梁,便于提携。壶内部光润无泥迹,技艺难度较高。另外壶底有一篆刻的闲章四字款识,也是邵大亨制壶常用的手法。

    此壶圆腴光润,手感颇为舒适,泥色为紫红色,因为已经使用多年,而且经过精心的保养,看起来光润如古玉,亚光闪亮,可谓简洁庄重,气势不凡。

    就凭此壶的品相,楚琛就可以肯定它一定是件真品,不过古玩的鉴定可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还是慢慢的、仔细的查找着可能的破绽,当然,如果他贪图方便,也可以使用异能,但那样的话,就少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有违他的想法。

    一番对比、查找下来,最后他才使用了异能,而结果和他鉴定的一致,这只提梁壶确定就是邵大亨精心制作的珍品。

    第四百六十五章 做客(杜厚的慷慨)

    楚琛到是没想到,杜厚这里会有这么难得一见的紫砂壶精品,这让他是相当的兴奋,只是让他有些不确定的是,杜厚会不会同意把这只紫砂壶换给他,要是不同意,那就实在太令他失望了。

    想到这里,楚琛也顾不得其它了,小心的把提梁壶放回原位,就走到了杜厚的跟前。

    “小楚,你这是?”杜厚看到楚琛才看了两成东西都不到,就走了过来,心里就觉得有些奇怪。

    楚琛笑着回道:“杜老,是这样,我刚才看到了一把邵大亨的提梁壶,不知您可不可以割家啊?”

    “小楚,你对茶道有没有兴趣?”杜厚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楚琛一句。

    楚琛点头道:“有兴趣,我现在一有空就研究,现在至少泡功夫茶还是没问题的。”

    听到楚琛这么说,杜厚就直接同意道:“行!我换!”

    “那我的那只公道杯和那对梵文杯加一起,就换这把提梁壶吧!”楚琛连忙高兴的说道。

    杜厚闻言微微一愣道:“小楚,你这么换就有些吃亏啦!”

    楚琛也知道有些吃亏,不过这只提梁壶的价值肯定是高过那只公道杯的,加上那对梵文杯虽然有些吃亏,不过也亏不了多少,再加上公道杯和梵文杯都是捡漏得来的,如果真要算起来,他还赚了不少。

    不过他之所以这么换,一来是因为喜欢,二来像这种邵大亨的提梁壶在市场上可是相当稀少的。物以稀为贵,如果在同一个拍卖会上,他的公道杯加上梵文杯的价值,还真的不一定会高过这把提梁壶。

    楚琛呵呵一笑道:“谁叫我喜欢呢!”

    “哈哈。好个喜欢!”杜厚哈哈笑道:“那我就再让你高兴高兴,这把提梁壶我就只要换那对梵文杯就行了。”

    楚琛闻言不禁有些愣住了,过了半响,他才回过神来,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杜老,您这是?”

    “是不是觉得我脑子有问题?”杜厚开玩笑道。

    “哪能啊!”楚琛连连摆手道:“不过我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杜老您能否给我解下惑?”

    杜厚呵呵一笑解释道:“其实吧,这把提梁壶原先是我一位老友的心爱之物,不过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唯一的独子不学无数,经常把他的藏品拿出去卖了换成钱,和一些狐朋狗友寻欢作乐。”

    “三年前,我那朋友不行了,他实在不想他的这件心爱之物被儿子给败了,于是就送给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将来转手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转让给一位爱好茶道的人手中。”

    听了其中的原由,楚琛到是明白杜厚为什么要这么换了。不过他还是摇头道:“杜老,我知道您的意思,可是东西是您朋友送给您的,和我也没关系,你这么换,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凭自己的眼力以小搏大到是没什么,但现在东西的价值双方都知道。占这样的便宜。楚琛实在做不出来。

    “小楚,你先听我说。这么换是我心甘情愿的。”

    杜厚摆了摆手说道:“我呢,已经都七老八十,也一年不如一年了。说不定哪天就去了。不过我也是后继无人啊,后辈里没一个真心诚意喜欢搞收藏的,等我哪天走了,我这些藏品肯定不是到了别人家,就是被摆在拍卖台上。”

    “所以我早就决定了,等到我快不行了,我就把我这些藏品全捐献给国家,也算是我对国家的贡献吧。不过嘛,如果能够之前给这些藏品找到一个真心喜欢它们的主人,我也愿意以低价转让。”

    说到这里,杜厚郑重的说道:“小楚,咱们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不过我也可以看出你这人为人很真诚,而且平常也不打马虎眼,再加上你又喜爱茶道,在我心里,这把提梁壶非你莫属!”

    “这……”楚琛有些迟疑起来。

    杜厚接着说道:“小楚,我也不爱喝茶,这把提梁壶放在我这里,也只是宝珠蒙尘,你总不想让我这个老头子,低声下气的求你吧?”

    “行!”

    听到杜厚都这么说了,楚琛再不答应就有些不识抬举了,于是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见楚琛答应,杜厚非常高兴,他笑容满面的说道:“不过这把提梁壶换给你之间,我有两点要提一下。”

    “您说!”楚琛连忙说道。

    杜厚说道:“如果将来你想要把这把提梁壶给转让出去,那个接手之人一定也要是喜爱茶道之人,而且千万不能把这把壶转给老外,你看行不行?”

    楚琛表情严肃认真的说道:“行!如果将来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会把这把壶捐给博物馆!”

    杜厚呵呵一笑道:“这样我也对得起我老友的在天之灵了!……”

    说完了这事,楚琛就把他刚才找出来的赝品,都给杜厚指了出来,这个决定到不是因为刚才的事情,就像杜厚说的那样,虽然和他接触了没多久,不过楚琛也觉得和杜厚挺投缘的,再加上他对毛瓷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把赝品指出来,也是应该的。

    杜厚到是没想到在这点时间里,楚琛就把看过的藏品中的赝品都找了出来,而且还详细的说明了赝品假在什么地方。不过他意外之余,也实在有些难以相信,其中的某些藏品会是赝品。

    就像刚才说的那尊紫檀木雕铁拐李雕像,可谓是木雕刀法舒畅朗健,雕刻技巧老到,将李铁拐仙风道骨的神情,尤其是悲天悯人的眼神,超然物外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件很难得的精品,他实在想不到这居然也会是赝品。

    看着杜厚难以置信的表情,楚琛就解释道:“这人的雕刻刀法确实不错,不过也算不得有多精湛,具体的您可以看看雕像的头发,如果按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刀法,那头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凌乱的。”

    “之所以有如此表现,我猜想,这是因为那名作伪者手上肯定有一尊原版的雕像,所以这尊雕像看上去才这么惟妙惟肖,但如果您仔细看的话,雕像的有些细节的处理实在很不到位,如果是技艺精湛的工匠肯定是不应该的。”

    听了楚琛的讲解,杜厚仔细在楚琛说的那几处地方打量了一番,发现确实看起来有些粗糙,就像楚琛所说的,如果是一名好的工匠,根本不会有如此表现。

    杜厚苦笑道:“这些赝品实在防不胜防啊!这么说,它使用的材质也不是紫檀喽?”

    “确实不是紫檀,应该用得是老酸枝木染色之后冒充的。”楚琛点头道。

    “老酸枝木染色?”杜厚有些疑惑的问道。

    “对,就是老酸枝木。”楚琛点头道:“品质好、色泽深的老酸枝木经过氧化、包浆后非常像紫檀,不过辨认的方法也挺简单的。”

    “就说您这尊雕像吧,如果用水浸泡后,纹路中如果有那种边界整齐的黑色硬线,那基本上就是酸枝的。用质地较好的餐巾纸擦拭,看纸巾上的颜色,如果类似高锰酸钾的正紫色,基本上可以断定为酸枝的。”

    楚琛接着讲解道:“另外还可以闻一下味道,实际上紫檀有种淡淡的香味,并不浓,刻意的闻都有可能闻不到,如果你很轻易的闻到,那就不对了,可能浸过香料,而酸枝木的味道刨开时是酸涩的,无香味,成品后也比较难闻到。”

    “还有诸如牛毛纹,酸枝木是没有的,另外紫檀的棕眼……”

    楚琛洋洋洒洒的把两种木材的特点都说了出来,听得杜厚是连连点头。

    “听君一席话,盛读十年书啊!”杜厚哈哈大笑道。

    楚琛谦虚道:“不敢当!不敢当!我也是鹦鹉学舌,最主要还是靠我的师傅!”

    “小楚,你就别谦虚了,咱们这行可是要靠悟性的,刘老确实比较厉害,不过你如果没有天赋的话,眼力也不会这么好。”

    杜厚笑着说了一句,随后就指着另外一只玉马摆件道:“小楚,这个玉马怎么可能是件赝品呢?你看这上面的橘皮纹这么自然,根本不像是伪造的啊,而且据我了解的情况,说完全不应该是赝品啊!”

    说到最后,他的脸上就露出了万分疑惑的表情。

    楚琛摇头道:“这确实是件赝品,之所以上面用的橘皮纹显得很自然,是因为它使用的是一位叫做“阿叩”的人发明的方法。”

    古人早就开始研究仿古玉的方法,而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位玉器造假高手“阿叩”,就发明了仿造“橘皮纹”古玉之方。

    他把“毛坯玉”和细碎铁屑搅拌,放在大水缸里,然后将煮开锅的老醋猛浇下去,实行“淬醋”。封好口,埋在潮湿之地,十来天后取出。再于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埋在大街土路下,让千人踩万人踏。

    约莫两三个月后“出土”,出土的“古玉”,上边布满“橘皮纹”,纹路中满是铁锈斑且呈暗红色,最后再用开水煮。

    楚琛说道:“如果单单是想要破解这种局,得长时间用手不断抚摩,因为,真古玉的橘皮纹是盘不掉的,而这种玩意儿则会慢慢“褪色”。”

    第四百六十六章 做客(杜厚的经历上)

    听了楚琛的解释,杜厚皱着眉头说道:“小楚,照你这么说,那你怎么一眼就看出这只玉马会是赝品?”

    楚琛解释道:“如果单单只看橘皮纹的话,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出来的,不过它的工艺就露出了它是赝品的马脚,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应该是仿的元代的玉马摆件。”

    “对,我也认为是元代的,玉马属于元代的风格。”杜厚点头道。

    “那这就有问题了。”楚琛解释道:“这玉马虽然表现的粗犷有力,表面还留有钻痕和铊痕,但它却没有元代玉器的险刀现象出现,而且抛光实在太讲究了,这两点都不符合元代玉器的风格。”

    杜厚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虽然他心里已经相信了楚琛所言,不过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道:“那这只玉马摆件,会不会是明代的玉器。”

    楚琛摇了摇头道:“不会是明代的,首先这玉器的风格就不是明代的风格,而且明代玉器的表面会有玻璃光泽,但这件玉器却没有,而且明代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