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鉴宝人生 > 鉴宝人生第181部分阅读

鉴宝人生第181部分阅读

心道,难道这东西就只能便宜点卖出去了?

    说起来,马老财为了这幅作品也是操碎了心,原本花大价钱买下来是想发一笔大财的,结果却从到手到现在,一直没卖出去,压了他一大笔资金不说,还动了许多次的肝火。

    关于这幅《洛神赋》的由来,还要追溯到两年前。

    那是马老财坑了任强一个星期后的事情,此时,马老财自私刻薄的性子,已经传遍了武城的古玩界,平常除了一些不知情的普通客人之外,已经基本没什么人到他的店里去光顾。

    不过,这一切对马老财来说都是浮云,此时他心情正非常的舒爽,因为他从任强那撬到手的东西已经被他以十二万八千的价格,卖到京城他的一位老顾客手里去了。五万五买,十二万八卖,足足赚了七万多,他如何能够不高兴?

    那天,马老财吃过午饭,就躺在躺椅上准备眯一会,正当他模模糊糊的时候,突然从隔壁任强的店铺里,传来争吵的声音,这当即就让他醒了过来,随后就跑出去偷偷摸摸的看了一会。

    原来,是一位老人说拿了一幅祖传的书法想出售,不过任强没看准,委婉的表示不收,但老人却觉得任强虽然说的委婉,但意思在那了,觉得对方说自己的东西不真,感觉很不舒服,就有些不依不饶。

    当然,老人也不可能硬要把东西卖给任强,所以没一会就骂骂咧咧的走出了门。

    马老财见此情形,就有些好奇老人拿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是等老人走出任强的店门口之后,就向老人招了招手。

    这一幕正好被任强看到了,于是他冷哼了一声,准备往回走去,不过刚走几步,他眼珠子一转,就又回去稍稍的观察着马老财这边的动静。

    马老财和那老人客气了几句,期间还不忘说几句任强的坏话,而老人也跟着附和了几句,这让任强气得火冒三丈,当时,他真想冲上去和马老财打上一架,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了下来。

    接着,老人就把东西拿了出来,马老财一看,是一幅手卷不说,而且居然还是赵孟頫的楷书《洛神赋》,这让他是大喜过望。

    说起来,马老财对于书画鉴定基本上半吊子,他平常虽然也收,不过一般是以东西的老旧程度,还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鉴别的,因此,如果是其他像赵孟頫这样的名家的作品,他肯定是不敢下决心收的。

    ps:  谢谢书友的月票,感激不尽!

    第六百六十五章 洛神赋(中)

    但赵孟頫就不同了,因为,不久前和他交易的那位京城的老顾客家中,就有一幅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而且同样也是楷书。因此,他一看眼前这幅楷书作品上赵孟頫的字迹和那人家的一样,就下意识地认为一定是真迹。

    其实,赵孟頫书画名贯后世,以致效仿作伪者无以计数,其中不乏名家或者字迹模仿的特别逼真的,其中能以假乱真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说,马老财既然对书画的鉴定并不在行,这方面他应该会注意一些,不过这家伙当时满脑子都已经是钱了,再加上自持在老顾客那看过真迹,有了对比,其他什么钤印、纸张等等他都不再去看,就肯定眼前这幅作品是真迹无疑。

    带着即将发大财的念头,马老财一脸可惜的对老人说,这东西是仿品。

    一个人说不对,或者那人的眼光有问题,但第二个人也说不对,那老人多少就有些怀疑了。不过,这东西毕竟是自己家祖传下来的,他心里也还没放弃,于是就准备把东西收起来,再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马老财见此,心里顿时就很着急,他可不想即将到嘴的鸭子却飞了,连忙表示,这幅作品虽然不是赵孟頫的真迹,但也是老仿作品,所以价值也挺高的,如果老人想出售的话,他也可以用比较合理的价格买下来。

    老人听说什么仿制的东西居然也有很高的价值,心里就觉得有些怀疑,担心马老财是为了想花少量的钱买下他的东西。

    马老财是什么人,哪会不明白老人的心思,连忙就把其中的道理给老人解释了一番。

    说起来,古玩这东西。就讲究一个古字,仿品就算在当时不值什么钱,过了几十上百年,其价值也会上升。特别是一件仿的特别好的。价值上升的速度还要更快一些。

    远的不说,就说民国时候仿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基本上值不了什么钱,而到现在的话,很可能就值上好几千块了,如果仿的好。价格还会更高。

    当然,现在一些粗制滥造的赝品,哪怕就算放上再多的时间,也不会值什么钱的。

    最后,马老财就告诉老人,说他的这幅赵孟頫的作品,就是古代仿的特别好的作品。价值也非常高,不过和真品相比那就没法比了。

    老人听说是这么回事,就有些相信马老财的话,再加上家里急着用钱。就问马老财想多少钱买。

    一开始,马老财财迷心窍,出了一个特别低的价格,这把老人气得够呛,直接把东西收下来,准备走人。

    马老财一看这怎么可以,连忙使出了浑身解数,缠着老人把东西卖给他。

    马老财纠缠的功夫那是一流,一般情况下,总能有所收获,不过也有人不吃他的这一套,而这位老人就是这样,根本不听他的话,执意要走。

    最后,马老财没办法,只能使出了加价这个神器,最后一直加到四十二万,老人才松了口。

    花这么多钱买东西,马老财也是头一次,他心里对此多少也有些不甘心,不过想到要不了多久自己就能发大财了,也就只能把这份不甘心给压了下去。之后,他马上签好协议,就和老人去银行转了帐。

    任强看到马老财真的把东西买了下来,心里就非常的激动。他知道,马老财对书画鉴定是很不在行的,刚才那幅《洛神斌》以字迹来说,确实很像是赵孟頫书写的,但那个跋尾却根本不是祝枝山亲笔所写。

    因此,他觉得幅作品肯定是赝品,道理也简单,跋尾都做了假,东西可能是真的吗?想来,没人会那么傻,在真迹上还故意作假吧?

    自从上次被马老财撬了自己的生意,任强心里一直觉得很窝火,现在见自己报仇的机会来了,他如何能不激动?至于怎么报仇,方法也简单,只要让别人知道马老财手里的东西是赝品不就行了。

    于是,任强马上给自己的朋友和熟人打了个电话,他本来性格好,交友广阔,因此,没多少时间,武城古玩界差不多都知道,马老财得了一幅赵孟頫的大楷《洛神斌》。

    不过,任强也不傻,并没有把自己的结论说出来,只是告诉大家,这幅作品的跋尾他觉得不对,至于真假,那就看各人的判断了。

    马老财并不知道自己得了《洛神斌》的事情已经传了个遍,等他给老人转了帐,心里就开始做着发财的梦了。

    马老财高高兴兴的回了自己的店铺,心想着怎么把这幅作品的利益最大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去拍卖行最好,于是他收拾一下东西,连夜就去了京城。

    第二天,他拿着东西去了京城最大的拍卖行,对方一听说是赵孟頫的大楷《洛神斌》,相当的重视,连忙邀请了三位京城书画界的专家,前来鉴定。

    当三位专家看到正文时,也都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声,这让马老财很是得意,不过,正当马老财信心满满的时候,专家们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说是跋尾不对,这幅作品真伪情况不好判断。

    这个结果让马老财很是傻眼,第一个反应就是专家搞错了,于是又问了一遍,专家们当然给出的还是同样的答案。

    这让马老财很难以接受,毕竟这幅作品,可是花了他四十二万才买下来的,本来还想发大财,最后告诉他却是件赝品,对于见钱眼开的他来说,损失这么多钱怎么可能接受的了?

    于是,正当专家们告诉马老财,这幅跋尾不对,不代表这幅《洛神斌》就是赝品,具体怎么样,还需要更仔细的鉴定时,马老财突然歇斯底里的把专家们骂了一通,随后拿起东西就走了。

    见此情形,专家们也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起来马老财的这幅《洛神斌》他们觉得真迹的可能性很高,可毕竟是赵孟頫的作品,还是相当著名的《洛神斌》,发现不对的地方,肯定是要慎重对待才行。

    结果,没想到马老财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应,这让三位专家心里都很不舒服,其中两位当即就走人了。

    剩下的那位专家,觉得如果让一幅真迹蒙了尘,他的心里会过意不去,于是还想再联系马老财,结果拍卖公司因为心急,都没要马老财的联系方式,最后,那位专家也只能遗憾的放弃。

    马老财回去之后,越想越觉得不甘心,于是,就做了一个让他相当后悔的决定,找人鉴定。

    马老财找的人是武城古玩界书画鉴定专家中的大拿级人物,朱老。

    这位朱老其实也是和马老财差不多时间,才开的古玩店。不过和马老财不同的是,这位朱老是科班出生,以前一直在武城博物馆当书画鉴定专家,后来儿子出国留学,家里的钱就有些不够用,所以才辞职下海开了家古玩店。

    因为本身水平高,再加上以前在博物馆的人脉广,朱老的古玩店开业之后,平常不但有朋友来光顾,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会来找他问问有什么好的货色。

    再加上朱老这人比较大气,哪怕生意再小,他也会给别人口汤喝,当然,这是在保证自己不亏的前提下。但就算是这样,也深受广大卖家和买家的喜爱。

    朱老出手大方,不计较小利,如此好的客户谁甘愿把他当作傻瓜那样骗他?得罪他?所以基本上没人卖给他假货次货。

    就这样,随着朱老的名气逐渐增大,很多小贩、铲子,都愿意跟他联系,愿意把货卖给他。朱老也因为为人爽快,敢出价,不斤斤计较,深得他们的爱戴。

    一时间,大家以跟朱老交易为荣,有人买东西,出价不好,有些人就会用朱老做挡箭牌。

    “朱老都出了某某价了,你居然还出这样的价!”

    买家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斜眼望着买家,作出一脸不屑的模样。买家没办法,只能给他加钱。

    随着朱老的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他眼力好,店铺才开了三年,他就请了一位掌柜和掌眼师傅,只有一些特别出色的东西,他才会亲自出马,平常就在古玩店对面的茶馆喝茶,日子过得非常舒坦。

    像朱老这样的生活,马老财当然也非常的向往和嫉妒,恨不得找机会坑一把才好。不过嘛,朱老的地位可比他高,也比他有钱多了,如果他真得恶意的坑朱老一把,那他以后就别想在武城的古玩市场混了。

    既然决定让朱老帮忙鉴定,于是隔天一早,马老财就去朱老朱古玩店找人,店里人告诉他,朱老已经去喝茶去了,于是马老财又匆匆的赶了过去。

    到朱老的包厢一看,马老财发现,朱老正和几位朋友在那喝茶聊天,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武城古玩界的名人。

    见此情形,马老财心里就非常的郁闷,早知道这样,他今天就不该来,在这么多人的见证下,如果他的东西真是赝品,那他以后还能卖得出去吗?

    第六百六十六章 洛神赋(下)

    让马老财郁闷的是,朱老他们居然在包厢,如果在大厅,看到这种情况,他还能立马转头就走,但现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总不能拔腿就走吧!如果真这么做,无疑会恶了朱老,那今后人家还能帮忙吗?

    哎!也怪自己刚才没有问服务员,包厢里有几个人!

    见屋里的人都看着他,马老财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了进来,并和屋里的人一一把了声招呼。

    要说,在场的有哪个人不知道马老财的品性,不过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虽然大家对马老财很鄙夷,不过人家打招呼,还是要给点面子回应一下的。

    打完了招呼后,马老财寒暄了几句后,就直接说出了来意。

    其实,马老财得了《洛神斌》的消息,在座的已经全都得知了,而且他们还知道,马老财得了东西后,就直接去了趟京城,想来是拿去做鉴定,或者出售了,现在又拿来给朱老鉴定,看来情况是很不乐观啊!

    有朋友要问,大家怎么对马老财的行程都知道的这么清楚?这当然是任强广为传播的结果,好不容易有一次报仇雪恨的机会,任强当然要牢牢抓住才行。

    朱老对马老财的《洛神斌》也很是好奇,得知了马老财的来意,就让大家把桌子收拾一下,因为《洛神斌》太长,一张桌子还摆不下,大家也只能一点一点的看过去。

    在场的诸位眼力都不错,因此,一看到正文的笔迹,心里就惊讶起来,因为这上面的字,和真迹相比。不但形似,更是神似,如果这是赝品的话,那就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要说一定没有人仿得以假乱真。到也不见得,作为书画鉴定专家的朱老。就知道明清时期有多位文人,模仿赵孟頫的书画很是相像,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前在博物馆工作时遇到的一幅陈谦仿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这陈谦是明代人。字士谦,号讷庵逸人,姑苏人。居于京师,能楷行书,专仿赵孟頫,华媚可人。时染古纸伪作赵书,粹莫能辨。画亦学赵。自夸体贴,评者谓学赵画“达六、七分之妙”。

    也就是说,如果是一幅陈谦仿赵孟頫特别精妙的作品,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朱老当时遇到的那幅作品就是如此。凭他的眼力根本看不出来是仿品,最后还是从钤印和纸张上才看出了问题。所以说,书画鉴定还是非常的困难的,有时候鉴定一件作品的真伪,必须要面面俱到才可以。

    有了那次经历,朱老虽然觉得以用笔等方面来说,这幅作品应该是真迹,但想要确定下来,还必须要再仔细观察其他几个方面才行,直到一切无误才能断定东西的真伪。

    大家慢慢的看到后面,看到钤印和收藏印的部分,以大家的眼力来看,这四枚印章应该都没什么问题,但偏偏的那个跋尾却不是祝枝山的真迹,这让大家都犯了难。

    你要说这是真品吧,那这跋尾怎么说?难道有人故意在真迹上作伪?要说,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以古人的思维来说,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一些。

    但你要说这是仿作吧,在他们看来,以书法的特点和钤印来说,应该确实是赵孟頫的真迹,但在赵孟頫仿作众多的情况下,你要说没有仿的如此逼真,也不好那么肯定。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场的几位对自己的眼力不是那么有信心,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邀请多位书画鉴定专家参与鉴定,最后共同商量出一个结果。

    鉴赏完眼前的作品之后,朱老就问道:“马掌柜,这幅作品你有没有让别人鉴定过?”

    马老财就下意识的说道:“没有,没有!您老是第一位。”

    等他把话说完,心里就暗道一声,坏了!万一朱老头知道我之前去京城鉴定了,那不是完了吗?

    想到这里,马老财心里就忐忑了起来,不过他想了想,觉得在场的这些人连他买了眼前这幅《洛神赋》都不一定会知道,又怎么可能会知道自己去了京城呢?

    这么一想,马老财顿时就放下了心,就等待着朱老给出的鉴定结果。

    但现实却并不像马老财想的那样,因为任强的关系,在场的诸位对他的行程知道的一清二楚。因此,听到马老财这么说,大家心里就对他更加的鄙夷和厌恶,另外,还有一丝愤怒的情绪。

    为什么大家会愤怒?就像前面说的,马老财既然去京城了一趟,却又要把东西拿到朱老这来鉴定,那肯定是因为结果不理想,如果京城的专家说是真迹,你马老财又何必需要看武城古玩界专家给出的结果?

    虽说并不是京城的专家一定就比他们的眼力要好,但马老财跑到京城去鉴定怎么可能会不找有名的鉴定专家?或者他无论是卖给别人,还是直接上拍卖公司,这么贵重的东西,对方怎么可能会不请一个或者几个重量级的人物帮忙鉴定?

    而无论是什么情况,在场的几位中间连朱老都觉得,对方的眼力和经验至少不会比他差,比他高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而这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