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鉴宝人生 > 鉴宝人生第182部分阅读

鉴宝人生第182部分阅读

的数目不少,应该有好几百个。

    “爸,你们哪里去搞来这么多铜钱?”楚琛有些好奇的问道。

    “今天去你妈朋友家玩,在她家看到的,然后我就把它们都买了下来。”吴叔抬起头来笑着回道。

    楚琛边凑上前,边随口问道:“都是什么钱啊?”

    吴叔回道:“这些都是昭武通宝。”

    楚琛闻言连忙边说边凑了上去:“都是造反钱?有没有篆书版的?”

    这“昭武通宝” 是清代康熙年间铸造的一种钱币,为何叫做“造反钱”?是因为这种钱币是吴三桂铸造的。

    当年,吴三桂初镇云贵,由于军事、政治与经济的需要,急需大量经费。吴三桂为此曾上奏朝廷请求就地铸钱,但未获康熙批准,而是将宝泉、江宁所铸铜钱供给滇南,但由于路途遥远,不能及时供应,严重影响了滇南的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形下,吴三桂就利用辖区内的资源私铸铜钱。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反清后在衡州称帝,改元昭武,铸行“昭武通宝”年号钱。这也正是“造反钱”的由来。

    清廷平定三藩后,虽然曾经两次下令收缴‘造反钱’,但由于种种因素,“昭武通宝”钱一直流通到清末。

    “昭武通宝”为仿明代钱币旧制,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小平楷书钱比较多,一般光背,背“工”比较多见,基本上不值什么钱,现在都论斤卖的。小平篆书的比较少,折五,折十型钱币都是篆书大钱,背“一分”,篆文古拙。

    其实,以市场价值来说,篆书“昭武通宝”的价值也只有100到200之间,这些钱对楚琛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过古玩收藏玩的是文化,如果只是向钱看齐的话,那楚琛还不如只做翡翠生意,那样钱还来的快些。

    吴叔笑着回道:“现在有二十几枚小平篆书,另外折五和折十加起来也有二十多枚。”

    “不错啊!”

    楚琛看到地上还有三分之一没有整理,那么应该还能整理出许多来,于是就把书画盒放到一边,也帮忙整理起来。

    四个人动手,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不过楚琛回来的也比较晚,等他们把铜钱都分类好了,也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四人一起走到卫生间洗手,吴叔就笑着问楚琛道:“刚才看你抱着盒子,应该都是好东西吧?”

    楚琛嘿嘿一笑道:“确实都是好东西,其中一样东西,您肯定想不到!”

    见楚琛这么说,吴叔觉得东西肯定不凡,顿时就大感兴趣道:“哦!那一会吃过饭,我到要好好欣赏下了!”

    “行……”

    酒足饭饱,等收拾干净桌子后,楚琛就把两个盒子都拿了过来,此时吴叔已经等得有些迫不及待了。

    他挥了挥手道:“小琛,你就别卖关子了,先把好东西拿出来吧。”

    看到吴叔有些猴急的模样,楚琛暗自一笑,随后就把那幅《洛神赋》从书画盒里拿了出来。

    吴叔先是仔细观察了卷轴的外表,就轻咦了一声:“咦!是手卷啊!看上去应该是清早期的装裱风格,而且还是大师级别的装裱手艺!”

    清代书画装裱在清前、中期和晚清两个时期各具特色。手卷的装裱形式继续沿用仿宣和撞边式、绢转边式、绢镶纸套边式、绢或绫镶撞边式等。绢转边式多用于引首、画心和跋尾尺寸不一或短小的手卷。

    其分期特点也最明显,清前、中期,绢转边较宽,约在25—3厘米左右,到晚清则变窄。仿宣和撞边式在清中期和晚清时也有撞边宽窄之分,但区别不大。

    清前、中期的手卷尾纸较短,卷型较细;至晚清时期则尾纸加长,卷型比清前期、中期明显变粗。这是清代裱手卷的特点之一。

    清代手卷包首一般用锦,天头、隔水用绫。清前期、中期所用绵绫质地紧密,图案比较清晰,多为云鹤纹。晚清花绫除云鹤外,还出现了凤的纹饰,但质地疏松,图案较为模糊。

    清代姑苏和淮扬两地的装裱技艺名驰全国,其中淮扬系善于仿古装池,揭裱古画。

    这幅卷轴的装裱风格为仿古装池,手艺是异常的精湛,吴叔虽然对书画鉴定并不在行,但他以前也是在博物馆工作的,因此见识比较广,一看就知道,这应该是清代淮扬系装裱大师的作品。

    看到居然是清早期淮扬系装裱大师的作品,吴叔就觉得有些奇怪了,问道:

    “小琛,这幅手卷看你的意思是捡漏捡来的?”

    楚琛呵呵一笑道:“这幅手卷我花了四十五万,以东西的价值来说,确实算是捡了个大漏。”

    四十五万的东西,有如此精湛的装裱到并不是没有,不过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作品特别出色,也不可能用这样的装裱,但这样的话,就算东西的价值要不了四十五万,但相差应该也不大,肯定谈不上是捡大漏的。

    这让吴叔奇怪之余,就想到了一个可能:“小琛,难道这又是‘画中画’?”

    楚琛笑着说道:“爸,不是您想的那样,您还是先看看再说吧,不然您肯定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的。”

    “行,那我先看看……”

    因为桌子上摆不下,吴叔也是一点一点看下去,不过,他只是看了一个开头,就不禁愣住了,过了半响,他才张口结舌的问楚琛道:“小琛,你是意思是说,这真是赵孟頫亲笔所写的《洛神赋》?”

    楚琛摊了摊手,笑道:“我认为应该是真迹,到底怎么样,您还是先看看吧。”

    吴叔点了点头,连忙就拿起放大镜凑上前去仔细观察起来……

    ps:

    祝各位朋友国庆节快乐!

    第六百六十九章 真作假时假亦真(续二)

    接下来,吴叔越看越是激动,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看到最后更是大赞道:“好字!好字!难怪这赵孟頫被称为王羲之二代,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赞叹过后,他心里就不禁产生了疑惑的情绪,因为他根本没有看出来,这幅《洛神赋》上有什么问题,字、钤印、绢的材质等等,他完全没看出什么问题来,这明明就是幅真迹,怎么有人会认为它是赝品呢?

    当然,吴叔也知道自己书画鉴定的水平很弱,于是他抬起头来问楚琛道:“小琛,我对书画方面并不擅长,除了收藏印少了一些之外,我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问题!”

    楚琛微微一笑道:“这幅作品其他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上面的祝枝山的跋尾却是伪作!”

    “啊!”听见这话,吴叔万分的惊讶,他连忙又把跋尾看了一番,这才发现这跋尾确实看上去有些问题,至于哪里有问题,他就说不上来了。

    看到吴叔恍然夹杂着疑惑的模样,楚琛就把之前在马老财那里说的祝枝山用笔的特征,又详细的说了一遍。

    吴叔闻言后,就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小琛,你是说,这幅作品,其实就因为伪作的祝枝山跋尾,被卖家当成了仿作了?”

    “就是这么回事!”楚琛笑道。

    旁边的林广信就有些无语道:“我看那人就是个傻冒,就好比汽车一样,难道贴个假牌子就不是汽车了?”

    听了林广信这个比喻,楚琛哈哈一笑,说道:“你这个比喻到是不错,不过嘛。古玩鉴定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内的,大部分东西,一个地方不对,那也就意味着整体有问题。当然。具体到这里。肯定是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情况在里面的。”

    吴叔也点了点头,如果不是有什么意外的因素在内。肯定不可能说这样一幅书法作品,会被认为是赝品的。

    “说起来,卖我这幅《洛神赋》的那人,在武城古玩界也是位‘风云人物’……”楚琛笑呵呵的把马老财的事迹。简单的和大家说了一下。

    大家听了楚琛的述说,对于马老财的人品全都一阵无语,林广信喃喃的说道:

    “做人做到人见人厌的地步,还真要有点水平才行!这么说的话,那不会是别人故意说他这东西是假货吧?”

    吴叔笑着摇了摇头道:“又不是人人都像这个马老财一样,人品这么低劣,大部分古玩界的人还是有操守的。就算两人之间有矛盾,不给他鉴定不就行了,不可能说故意说东西是件赝品的,如果真这么做了。那肯定会遭到古玩界同行的唾弃。”

    说到这里,他想了想,边拿起手机,边说道:“我给老赵打个电话,武城他经常来,说不定他会知道这其中的因果。”

    说完,他就拔通了赵学义的电话。

    “老吴啊,你不是在武城吗?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不会是在武城遇到什么事了吧?”

    “我还真有些事情想问你,马老财你认不认识?”

    “马老财?”电话那头传来了赵学义非常惊讶的声音:“这家伙不是出车祸搞了个半身不遂了吗?怎么,你难道听说他要变卖东西的事情了?我告诉你啊,这家伙可不是个好东西,买东西最好别在他那买,搞不好就出什么幺蛾子!”

    吴叔呵呵一笑:“你说的晚了,小琛已经在马老财那买了东西了,我现在就想问一下,他那幅《洛神赋》你知不知道?”

    赵学义闻言在电话那头顿了顿,惊讶道:“不是吧,小琛怎么会买那幅《洛神赋》啊!那东西不能买啊!”

    “啊!怎么不能买了?”听见这话,吴叔也是有些愕然。

    赵学义说道:“那幅《洛神赋》全武城的古玩界都知道是赝品,这样的东西怎么能买?”

    “不是吧,那你知不知道,上面除了祝枝山的跋尾之外,还有哪什么地方有问题?”吴叔连忙问道。

    赵学义闻言就奇怪道:“既然你都知道跋尾有问题,那还不能说明东西有问题?”

    吴叔摇头道:“老赵,你这么说就太过以偏概全了吧?难道跋尾有问题,整幅作品就一定会是仿作?这又不是瓷器,一处地方不对,那就可以肯定东西是赝品。再说了,这是跋尾,是别人后来题上去的,和原作者有什么关系?”

    听吴叔这么一说,赵学义就有些愣了神,过了半响,他才喃喃地说道:“你这么说,还真是这样,难道真得是我理解错了?”

    吴叔又问道:“你既然说武城都知道这是赝品,那你难道就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吗?”

    赵学义解释道:“当初吧,马老财也打电话让我来看过那幅《洛神赋》,当时我还兴奋了一下,专程赶到了武城。见到实物的时候,我也看出了跋尾的问题,我担心看错了,就试探着问了价格。”

    “刚开始,马老财还开的很高,后来见我不同意,就开始降价,老吴你应该知道,赵孟頫作品的价格是很坚挺的,而且你现在应该也知道是马老财是什么样的为人,他虽然把理由说的冠冕堂皇,但我怎么可能会相信?”

    “之后,我就借着上厕所的由头,跟武城的朋友打听了一下,结果对方说这东西不能买,买了就吃大亏了,当时时间紧,我也没多问,回去后就把东西推掉了。”

    吴叔闻言,问道:“照你的性格应该不会不弄个清楚吧?”

    赵学义说道:“那当然了,之后我就去找我那个朋友问了……”

    说着,他把当初马老财鉴定的经过简单的在电话里说了一遍,随后说道:

    “那马老财就不是个好东西,来京城让专家给看了,事先还不说,这种人活该倒霉!”

    听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吴叔皱着眉头想了一会,说道:“老赵,听你这么一说,好像后面帮马老财鉴定的,好像都没说除了跋尾不对之外,其他地方有什么问题吧!”

    赵学义苦笑道:“是啊,你刚才那么一说,我就想起这个问题了,万一要是马老财去京城没找别人鉴定,那这么一件好东西,不就是白白地让我错过了吗?”

    吴叔闻言哈哈一笑道:“你这家伙做生意的时候那么小心,我到不相信你在马老财说了谎的前提下,还有多少成功交易的可能性。再说了,凭马老财那个性格,他既然去京城,哪会不找人帮忙鉴定的?那么,既然已经在京城鉴定了,如果对方说是真品,他又何必回到武城又来鉴定?”

    赵学义嘿嘿一笑道:“这个到确实是有道理,关键是也不知道京城的专家是怎么说的?不过,这事也无从调查,要不然当初我就直接去找了。对了,小琛是怎么说的?”

    吴叔说道:“小琛就只说是真迹,其他的他还没说,我们就是觉得这事挺奇怪的,所以就先打电话问问你。”

    “这样啊!那你们什么时候回京城?”

    “明天吧。”

    “那回来之后告诉我一声,我也想听听小琛的高见。”

    “行,到时我打电话给你……”

    吴叔挂了电话,就把马老财当初的事情又说了一遍。

    听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楚琛好笑之余,也有些纳闷:“这事到也有些稀奇了,照理说,这么明显的真品特征,眼力好的专家应该是看得出来的啊!”

    “还真是挺奇怪的。”吴叔皱着眉头说道:“你说,会不会是京城的专家因为慎重起见,所以一时没有决定出东西的真伪,从而导致马老财理解错误了,因此搞了个这样的乌龙?”

    “这事还真有可能!”楚琛想了想,也觉得吴叔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这个……”林广信接过话道:“虽然马老财这人确实不是东西,不过,京城的专家,难道就不能告诉他,东西是真品的可能性很高?”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吴叔笑着解释道:“古玩的鉴定专家就是凭的名声吃饭,自己在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一位鉴定专家不可能会说东西到底是真,到底是假,就算你说的可能性很高也不可能,因为结果如果他判断错误,多少还是会对他的名声产生影响。”

    “而且,这幅《洛神赋》已经是国宝级的文物了,如果公布出去,它的影响力可以辐射到整个艺术界,这样的东西,肯定更不可能轻易下结论,不然万一出了错,那就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丢了脸了,换作是你的话,你会不会慎重?”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林广信恍然道。

    此时,吴叔就饶有兴趣的问楚琛道:“小琛,我有一点还是很好奇的,为什么你在明知这跋尾是伪作的情况下,还认定它是真迹?”

    楚琛笑着说道:“吴叔,我觉得这事根本就是伪命题,就像您刚才在电话里说的那样,跋尾是后人加上去的,它的真伪跟原作者根本毫无关系。广信刚才打的比喻就很形象,再怎么换牌子,汽车还是汽车,总不能说,换了个牌子,就让汽车变成拖拉机了吧?”

    ps:

    祝朋友们国庆节快乐!

    第六百七十章 真作假时假亦真(续三)

    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叔笑着说道:“确实是这样,不过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受到人云亦云的影响,当然,马老财人品太差,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如果不是马老财人品这么差,估计就会有人买回去了。”

    楚琛也笑道:“这也是他自作自受,当然,如果马老财不是这样的品性,这种好事也论不到我了。”

    “小姑夫,这幅字是真品的话,能够值多少钱啊?”林广信就在旁边问道。

    楚琛摇了摇头:“这幅作品是赵孟頫晚年所作的精品,此时他字已经是成熟的‘赵体’,再加上这幅《洛神赋》应该可以说是赵孟頫的代表之作,并且其含义还有些特殊,因此价格还真不太好估算,不过总的来说,千万以上肯定是有的。”

    虽说,之前异能已经给出了一个价格,但赵孟頫这样的名家作品,特别还是其意义不凡的代表作,市场的价值还真不太好说,因为这东西上拍卖会的话,肯定会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到时竞相争夺,最后的成交价根本没人有能想的到。

    “千……千万!”林广信听到楚琛所说,震惊的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当然,除了吴叔之外,周围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去。

    过了良久,林大成才回过神来,喃喃自语道:“花了四十五万,转眼间变千万以上,这钱也太好赚了一点吧!”

    看到林大成有些心动的模样,吴叔就说道:“大成,古玩这行这种事情可是事遇不可求的,我做这行也要二?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