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穿越红楼之周姨娘 > 穿越红楼之周姨娘第9部分阅读

穿越红楼之周姨娘第9部分阅读

    ,长高了也长大了,童太姨娘觉得自己怎么忍受都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比她的儿子更重要了。

    四月份,贾府终于出了孝,这可让好些人久等了,半年前四皇子去世,虽说还有九皇子这个嫡子在,但比起经营多年的三皇子来说还是有些不够看,三皇子开始有些肆无忌惮,大力拉拢世家,如果不是贾府还在孝中,早就被三皇子府的那些幕僚给拉过去了。

    不得不说贾攸的记性真好,就在三皇子府的人想来拉拢贾家的时候,皇帝下旨申斥三皇子了,目无君父,不敬兄长,不怜幼弟,只差没指着三皇子的鼻子骂他了,这些话有些也就是顺口说出来的,三皇子哪里还有兄长,不过真要说,那皇帝兄弟的儿子应该也能算兄长了,其实只是他撞枪口上了,皇帝因为四皇子的死正悲痛着呢,你就开始大肆结党了,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时隔多年,三皇子又被罚闭门读书了,贾攸舒了一口气,贾府又躲过一劫,一定要在三皇子出来前和九皇子把关系确定了!这话怎么那么别扭呢?

    31科举与婚姻

    出了孝的贾府就像破冰的湖水,时间又在他们身上流动了起来。

    这样安安分分的真不像贾府,周小娴有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贾家能弄出来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守孝一结束事情就一堆接着一堆来了。

    贾攸贾政回府后第一件事去消了假,贾政好些,礼部员外郎是个闲职,到没有人上赶着抢了这个职位,贾攸那就有些麻烦,工部事情多而杂,他丁忧的没几天,郎中的职位就被人顶了,不过因着周小娴的关系,皇帝从太后那里知道了贾家几个爷们给贾代善守足了三年的孝,他倒没说什么,只是夸了句孝顺,然后给了贾府一堆赏赐,本来有贾府又有周小娴在,贾攸想找个职位很简单,现在吏部的官员直接给贾政和贾攸各升了半级,贾政是礼部郎中,正五品贾攸是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贾政还好,虽然不是正经进士出身,但是混了那么多年也就是个五品官,还是个闲职,到没人说什么,贾攸就不一样了,他现在三十岁还不到,但已经是四品官了,这倒不是主要问题,比起其他地方自然是翰林院更金贵些,他现在还不到三十岁,慢慢熬个十几年,五十岁之前封阁拜相不是没有可能的,试探的人又,鄙视他靠女人关系的有,套近乎的有,一时间门前好不热闹,不过贾攸倒没什么反应,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心态好的不得了。

    除了贾政贾攸升级这件喜事,贾府几房都是家有考生的紧张状态。本来贾赦回府,贾琏应该回大房的,但是贾赦巴不得有人帮他养儿子,而且周小娴觉得马上就要考试了,现在搬来搬去不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这是周小娴的观点,当然,贾攸是一切听周小娴的,贾琏也觉得在三婶家住着比回府舒服,他就在三叔三婶家扎根了。

    贾瑚作为长房嫡长子入国子监读书,可以直接参加进士考试,不过进士考试在来年三月所以他还要在家等一年,本来他十七岁就想下场试一试水的,虽然国子监的老师和三叔都不太同意,后来母亲去世,祖父去世,他在家安心读书,偶尔请三叔的同窗周先生指导一下,不得不说,周先生的学问是极好的,像他那样子还屡试不第,自己实在是有些张狂了(如果周小娴知道贾瑚的想法,绝对会安慰他,人家周先生有考试焦虑症,平常的水准考试的时候一半都没有),有了周先生的指导自己的学问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明年下场想是能有个好的成绩的。

    比起还有一年的贾瑚,贾家其他三个就要开始忙了,贾敦,贾珠,贾琏都是要参加今年的生员考试的,贾府虽然是四月才出的孝,所以二月份的县试都没来得及参加,不过官府这方面有规定,“因故未参加县试者,可于府试前补试一场,亦可参加府试。”府试是在四月中旬,时间刚好,只是参加完县试就参加府试,时间上有些赶,人也会有些疲惫。院士就夸张了,检查其他的也就算了,甚至要解发、袒衣,连鞋袜都要脱下来检查,这考试不仅仅是在考学问还要考忍耐力啊。不过结果还是喜人的,贾珠的名次很靠前,贾敦贾琏也在榜上,贾琏还好些,贾敦已经在倒数了不过不管怎么样家里多了三个秀才倒真是件喜事。

    八月份的举人考试,周小娴原以为几人都会参加的,她想着贾琏要参加还托人找了例年举人考试的试题回来,厚厚的一摞子,结果本来有点意愿的贾琏一看到这些哪还敢参加,决定老老实实再读三年,贾敦以对自己的了解知道就算参加了也是落榜的份,也决定在家读书,贾珠那儿就不一样了,王夫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在他身上了,这次院士他的成绩又不错,自然想让他一口气考个进士回来,贾珠也觉得还有余力,八月份的秋闱就如期参加了。

    秀才是地方性考试,名次不错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乡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可以说是高手如云,七老八十还在考乡试的人多的很,贾珠没想过这些,而且乡试对士子夹带防范尤严,进场时进行严格搜检。为防止夹带,规定士子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贾珠亲眼瞧见有一位士子因为衣服中搜出一张当票,连东西带人被扔出了考场,这还是这届考官比较好说话,要不然会更惨。贾珠虽然顺顺利利的参加了考试,可是因为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心里素质实在是不合格,最后一场考完是被抬着出来的,不得不说,贾珠还是真有些才的,虽然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但是乡试还是过关了,只不过很险,已经在倒数之列了。

    王夫人是不在乎这些的,只要儿子榜上有名就够了,不过贾珠脸色惨白,浑身颤抖的样子可把她吓坏了,周小娴知道了这件事,除了送了些药材过去,也没什么说的,她给贾琏,瑾哥儿,蔷哥儿找了一个师傅教他们习武,每天一个时辰,贾珠那儿她也去问过的,可王夫人那一脸不要把他儿子带坏的表情实在是让她有够呕的,哪个时代身体都是最重要的,这种强度的考试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怎么可能撑的下来,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

    不得不说,这御医的医术还是值得肯定的,贾珠在床上躺了半个月终于能下床了,贾珠身体一好,王夫人立刻又开始忘乎所以了,她觉得自己这一房果然要靠大儿子,只要明年三月的会试也能考中,她就立刻回娘家替他去求娶她哥哥家的嫡女。

    现在贾府秀才的秀才举人的举人,还有待嫁的女儿,婚事全都被提上了日程,周小娴早已托她的母亲开始帮忙相看了,本来只有一个玫姐儿,不过周小娴让贾攸从贾赦那儿把贾琏的婚事一并给揽了过来,实在是怕王夫人最后插个手,这大房要是再有个王熙凤,那真得闹翻了天去了,其实她不知道,人家王夫人一开始是想把她的内侄女求给自己的儿子的,最后是贾母插了个手,才从贾珠变成了贾琏。

    不得不说,周母认得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多,给她的名单是从文到武排下来了,周小娴按着周母名单的顺序,把那些她觉得还合适的人家给挑选了出来,又派人把这些人家查了个底朝天,还真别说,经过两人的手千挑万选出来的人家还真有几家有问题。

    不是与皇子有些瓜葛,就是家里的长辈宠妾灭妻,还有几家是近亲成婚的,当然这点汇报的人没当回事,可是在周小娴心里,这可是大事啊!多少人家都是因为是近亲成婚所以子嗣不丰,还有些生出痴儿的,怎么就没人注意呢!她又不能逮着人就说近亲结婚后代的死亡率高,而且常出现痴呆、畸形儿和遗传病患者,谁会信?这个年代近亲结婚的实在是太多了,她一个人的话难道就能让整个时代的观念转变?开什么玩笑。

    当然就算不用这个理由,她还是能挑出一堆毛病来就是了,结果到最后,给贾琏挑的还剩下三家不错的,贾玫那是一个都不剩了,果然,养女儿真的是一件操心的是啊!

    贾琏虽然是将军府嫡子,但他是次子,上面已经有一个袭爵的哥哥在了,现在他也就只是一个秀才,真正高门大户家的嫡女也看不上他,周小娴也看不上她们就是了,她给贾琏挑的三家分别是大理寺少卿黎家的嫡长女,按察使宋家的幼女,指挥使马家的嫡次女,最后和贾攸讨论了下,又请人喊了贾赦来商量,贾赦这方面是真不行,最后周小娴又委婉的问了贾琏自己的意思,定下了黎家的女孩。这也是周小娴最满意的人选,虽然这三家黎家的官位最低,但他们家的女孩儿绝对是最合适的。

    人选出来了,贾攸央了他的师兄大理寺卿胡大人帮忙说了媒,黎大人和他的夫人本来想给女儿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家嫁了,贾府这样的人家他们是都不放在考虑的人选中的,不过这次上峰过来说媒,他们倒不好一口拒绝,后来找人了解了觉得人不错,商量过后就答应了,不过要等两年后女儿十五岁在进门。周小娴也就是想先把人定下来,自然是同意的。

    贾琏这儿安排好了,贾玫那儿连个影子都还没有呢,想了半天,周小娴和贾攸还是决定在今科进士中选。

    本来因着元春也要嫁人了,王夫人待着女儿参加好几次那些夫人们举办的聚会,周小娴带着贾玫也去了两次,但是结果都不是很好,那些夫人们对周小娴还是很奉承的,也想跟郡主拉拉关系,可是对贾玫就没什么兴趣了,偶尔几个也是为家里的庶子或者旁支的孩子,周小娴自然不乐意,那种聚会也就不再去了。

    本来这次的会试,贾珠是不想参加的,他对自己能力清楚地很,这次参加也是落榜的份,但是架不住母亲殷殷的期盼,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结果当然失败了。

    贾瑚闭门读书四年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他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考试,但是自小因为身体的关系学会的那套平心静气的本领还是很管用的,至少是站着进去站着出来的,二甲十九名,真的是个很不错的名次了。

    贾玫的婚事也有了着落,贾瑚的同年二甲第八名的方晟,他祖籍山东,家里父母聚在,还有一幼弟一幼妹,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有良田百顷,而且家风极好,这样的人家能够娶到贾家这样人家的女孩真的是要供起来的,贾攸很满意,他只要妹妹幸福就好,这样的人家刚刚好。

    太姨奶奶自然也是这么想的,贾玫一直是个看的清的,她知道哥哥嫂子是为自己好,比起元春嫁的颂国公的家的嫡次子,这样的人家更能让人幸福。

    贾珠那儿就麻烦了,这次落地本来没什么,可是这下子王夫人就不好回娘家求娶哥哥的嫡女了,让她很不高兴,越发的拘着贾珠读书,她觉得反正哥哥家的女儿才十三岁,只要珠哥儿下次考中了进士,她在去也是一样的,所以说王夫人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她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要围着她转的,有些事有些人都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

    32贾玫出嫁

    贾玫出嫁的时候很是热闹了一番,本来依着周小娴他们的意思,是要十六岁在出阁的,结果贾攸得到上峰的消息,自己很可能要被外放,如果外放,那么最起码三年不能回京城,方晟已经被点了庶吉士,全家都搬到了京城,这个时候如果不把小玫嫁出去,再等三年可就是十八岁的老姑娘了,他怎么能让妹妹被说成老姑娘,虽然赶了些,但还是决定在年底成婚。

    “母亲,你看看这嫁妆单子上还有什么缺的?”周小娴第一次帮人准备嫁妆,难免有些不熟悉,她又不能拿自己的嫁妆出来对着准备,就有些手忙脚乱的。

    苏氏本来一直不让周小娴喊她母亲,毕竟再怎么样她也就是个姨娘,外人听见不好,后来折中了一下决定在府里喊母亲,府外则喊太姨奶奶。

    贾玫的嫁妆,贾代善分家的时候已经额外算出来交给苏氏了,本来再没把亏空补上之前,还是国公府的贾府姑娘出嫁公中都是出五十台嫁妆,不过因着还了亏空,贾攸娶周小娴时盖的宅子,分家的时候他们这房其实没分到多少东西,贾玫的嫁妆银一共才给了一万两,这比起她同胞的姐姐十分之一都没有。

    周小娴自然是了解这其中的关系的,这宅子公中出了二十万两,贾代善又拿了三十万两出来,零零总总的最后还像户部借了十五万两,当然户部的欠款已经因为贾代善临终还上的一半欠款被划清了,可是这个宅子再加上分家分得的田产铺子,他们家已经多得了不少了。周小娴自然不能让小姑子这样简简单单的出嫁,本来就算关系不好,周小娴都不会只用这一万两就为她把嫁妆准备出来,更何况两人相处的很好,而且琬姐儿还特别喜欢贾玫,这可给她省了不少事,想当年琬姐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除了她就只让玫姐儿抱,其他人一碰就哭,可头疼死她了,几个孩子里她虽然最喜欢琬姐儿,但也架不住这样的闹法啊,要是没有玫姐儿,她真的会疯掉的!

    苏氏看了嫁妆单子,惊讶的张大了嘴,“这,这也……不是,郡主是不是拿错了?”这单子上的东西实在是有些太夸张了,其他的先不说,那一水的黄花梨家具就已经够让人吃惊的了。

    “没有啊,”周小娴接过了单子又仔细看了看,“母亲是觉得还差了哪些吗?”

    苏氏真是没话说了,玫姐儿出嫁,老爷留了一万两银子,自己又拿了一万两银子,儿子也贴了一万两,三万两是不少,可是就这套家具就不止这个价了,“不会是是把以后给琬姐儿的嫁妆单子拿来了吧?我知道郡主是为玫姐儿着想,可是这太夸张了,哪有小姑子出嫁,嫂嫂贴那么多的?”

    周小娴也知道苏氏的想法,不过她是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提周小娴出嫁的那堆吓人的嫁妆和压箱银,她自己的私产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有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了,特别是由叶掌柜照顾的那三条船,虽然只是两艘小型的和一艘中型的商船,但不得不说海上的利润真是高的吓人,本来周小娴出嫁的时候周母给她的陪嫁铺子中的万海阁就是卖这些东西的,后来嫁了人,家里她最大,自然是可着劲的折腾这些。

    她在万海阁对面又开了家玉无瑕,顾名思义卖的是给女子用的胭脂水粉,不过也不是只有女子能用,像那种祛疤效果很好的药膏,不管男女老少用的效果都是很好的,周小娴一开始不知道贾攸也经营的主要也是这种生意,后来知道了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和丈夫抢钱似的,倒是贾攸安慰的她,“我以前不知道能有现在的日子,一门心思读书做生意就是想以后分家能让母亲妹妹也有好日子过,这些都是不得已为之。”不得不说,贾攸还是有着读书人特有的矜傲的。不过周小娴听了这些倒是很不好意思,不过再仔细想想她的铺子卖的都是极贵的奢侈品,贾攸的铺子里的胭脂水粉虽然也是用纯天然的花木,但是价格比周小娴的要便宜许多,两者的冲突本来就不是很大,也就放下了。

    周小娴拿着手里的单子,指着给苏氏看,“母亲,您看这些金饰玉饰,古董字画,这些都是我娘家铺子里的东西,这些皮草布料很多都是分家的时候分出来的,还有这些药材香料,胭脂,眉笔,雪花膏,玫瑰水这些都是老爷和我的铺子里的东西,全部加起来看上去是多,其实加起来并没有花多少银子。”

    苏氏还能不知道周小娴的意思,只是就算这样和她把这些账算清了她也是不能接受的,“伯爵府的铺子里的东西自然是好的,可是就算一点钱都不赚,按着单子上的来算,那些金银首饰加上古董字画,没有三万两银子也是下不来的吧?还有,虽然我平常不出府但我也知道郡主开的铺子里的东西哪一样不是价值千金的,这样算下来……”

    “哪有价值千金那么夸张,只是说我铺子里的东西贵罢了,可是那也是卖给外人的,其实那些胭脂水粉的原料并不贵,只是制作起来不太容易所以成品很少。不说这个了,母亲,如果您觉得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再看看?”

    苏氏看着周小娴那么为贾玫着想很感动,可是感动归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