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杀戮人生——犯罪生涯 > 杀戮人生——犯罪生涯第22部分阅读

杀戮人生——犯罪生涯第22部分阅读

    “会长,您说……您说这张卡是给我的么?”松本喜五郎还是有些不太敢相信,手似乎想去拿,却又不敢伸出来。

    “拿去吧,以后花钱不用太省,反正也是花不完的。对了,密码是四个四。”我挥挥手,不再搭理他,自顾自的摆弄起计算机来。

    又过了一会儿,松本喜五郎终于确认了这件事,有些颤抖的拿起金卡,给我鞠了两个躬后,小心翼翼的退出了办公室。见到办公室的门被关上,我长长的呼出一口气,这个松本喜五郎胆子太小,处理起来还得小心不要吓到他,真是辛苦。

    贪财本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着每一个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没有人可以保证能够不失去理智。松本喜五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小气,平时花钱从不大手大脚;他认真,为组织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但他也贪财,这才会串通小舅子占组织的便宜。这样的人仅仅用威胁是不行的,自从跟了我,每次处置叛徒的时候他都亲眼看到,却仍然敢为了钱冒险。杀掉的话我又会失去一个很得力的手下,在这用人之际,一时之间让我去哪里再找到一个像他这样的人才。于是摆在我面前的办法便只有高薪养廉这一个了。

    松本喜五郎胆小,但是比起我能给他的恐惧来,其他人的威胁就要小得多了。松本喜五郎贪财,我便给他无尽的金钱,这恐怕是其他任何人也办不到的。既然他的弱点已经被我控制住,那么他被判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地减小了。我暗自叹了一口气,好在需要这样对待的人只有他一个,不然这样的金卡满天飞,日本政府能够放任才怪。

    先是丸尾真雄,接着又是龟田柱,接二连三的背叛令我的心情一直不好,现在解决了一个隐患,我的心情这才舒缓了一点。我站起身,走到落地的玻璃幕墙前,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札幌市区,一种陌生感油然而生。

    上川是个小地方,人口很少,也没有这样多的高楼大厦,尤其是我的那所别墅,平时难得见到车辆经过。或许我已经习惯了清静,忽然到了这个喧闹的城市里有些不适应。日本人的生活节奏是世界上最快的,我在上川的时候还感觉不到,现在站在札幌的高楼上俯瞰市区,城市汹涌的车流和匆匆的行人令我的紧迫感便一下子涌了上来。

    如果不考虑表面上的繁华,日本实际上是一个很可怜的国家。

    从地理条件上来说,日本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广阔的太平洋,地处陆权与海权两大地缘政治权力中心的结合部位,被认为能在陆上势力和海上势力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也就是说日本是最容易被战火波及的地方。日本国土面积不大,纵深短浅,是一个“无纵深可守”的国家。而且由于全国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海啸、甚至火山活动频繁,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1000余次。如果考虑到大陆板块长期的移动和碰撞情况,那么日本很有可能是亚洲最先消失在海洋中的国家。

    从资源条件上来说,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战略资源日本都是一个极度匮乏的国家。日本80%以上的自然资源依赖进口。虽然日本的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近年也在逐渐下降。日本的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全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29,每年的主要粮食产量不到一千万吨,每年的粮食近百分之六十倚赖进口,是世界上的第一大粮食进口国。虽然日本粮食的浪费率达到了26,但是还有一千万吨的粮食缺口。一旦因为各种天灾人祸导致这些资源的进口出现问题,不要说无法进口,就是仅中断一年,日本也会全国陷入瘫痪状态,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至少会让日本的经济倒退几十年。

    不得不单独提到的是,日本的几乎所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都依赖进口,同时日本又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尤其是石油,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便使高度依赖石油的日本经济受到重创。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石油储备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但是从长远来看,日本的脖子还是被别人掐在手里。

    此外,日本的电力1/3是由五十多座核电站提供着,这些核电站几乎遍及日本各地,一旦遭到打击,将不仅仅是电力中断的问题,恐怕随之而来的问题将远比二战时的两颗原子弹大得多。这也正是我选择把核电站作为打击对象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给日本人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日本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国土面积却只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竞争的压力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日本每年自杀的人数超过了的三万人,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几乎每20分钟就有人自杀身亡。可以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悲观的人,因为无论是周遭环境还是自身条件都没有留给日本人任何可以安慰的东西。

    想到这里,我收回目光,转身回到桌前坐下,把手中的雪茄在烟灰缸里熄掉,然后在计算机上打开一个文本,郑重地打上标题——论于中国的战略联盟。

    日本的资源匮乏使其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无论其如何解决,最后都不得不诉诸武力,依靠军事掠夺或者是军事占领取得需求的资源。而目前日本最有可能的目标就是中国,一是因为中国的资源辽阔,二是因为历史原因。目前日本的右翼势力中以侵略中国的主张呼声最高,在大街上喧闹的右翼宣传车所播放的大多是中国威胁论。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出新的观点——联合中国,侵略美国。这个观点和石原慎太郎的观点相近,只是我的更激进一些。凭借这篇文章,我便可以立即得到石原慎太郎的重视,一旦他掌握了政权,那么我的计划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提出了反对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几点理由。首先,中国与日本中间隔着大海,将兵力输送登陆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二战时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现在这块跳板已经不复存在了。其次,中国的人口众多,又是有着抗战经验的国家,再加上紧邻苏联,而且国际声誉又比较好,一旦打起来很有可能重蹈二战的覆辙,即使不被人海吞没也会遭到苏联的阻挠。第三,中国的战略纵深太大,经济实力足够支持持久性的战争,而且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较高,很难仿照二战时利用扶植汉j的做法来让中国人内斗。第四,中国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日本,针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有很多预案,即使能实施一次珍珠港那样的突袭行动也只能让中国暂时慌乱。第五,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人种相近,日本的海岸线又过长,因此有利于中国特工的大量潜入,一旦这些特工对本土的核电站等重要设施进行破坏,日本将很有可能不战自败。第六,即使可以打败中国,美国也不会允许日本获得发展的机会,毕竟获得充足资源的日本要远比中国难对付的多,美国决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些理由虽然浅显,却是任何一个主张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首先提出这些理由,目的是先把侵略中国的观点否掉,只有这样在理论上才能有联合中国侵略美国的可能。否则等到右翼势力掌握政权的时候整个阵营难免要分成侵略中国和侵略美国的两派,那样的话即使不会削弱自身的实力,导致政权的丢失,也会因为内斗造成对外政策的混乱。

    当然,提出不可侵略中国的观点更主要的还是争取在日本的军政两界引起注意,否则像我一个暴力团首领的话哪里会在权力层得到关心和注意。而一旦我的言论能够得到重视,可以说进入政界的敲门砖便已经成功地砸了出去。

    第六十一章 分析利弊

    陈述了不可以侵略中国的理由,我并没有立即相应的提出军事侵略美国的优势,而是首先详细介绍了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4倍。同时阿拉斯加也是人口最少的州,总人口仅仅60万左右,可谓地广人稀。

    虽然阿拉斯加的农业在没有市场和气候的限制下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是如果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发展成熟,阿拉斯加100万英亩的肥沃土地35万平方哩的牧地也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而且由于夏日生长期长、气温约5-25c、不施农药,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非常高,有些蔬菜更是大得惊人。

    阿拉斯加的海岸线比全美国大陆的海岸线总和还长,由于海岸线长,渔业是最大生产业,鱼类加工业规模居北美之冠。渔业和海产加工业在阿拉斯加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州内多数居民都在船上或加工厂工作。阿拉斯加丰沃的水域提供了世界级的渔业,美国大部份的鲑鱼、蟹类、比目鱼、和鲱鱼都来自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是全球最大的锌产地、也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金、铜、煤、玉、滑石及其它多种石矿,其中阿拉斯加的煤矿含量与美国其它各州总产量相当。其它矿类的丰富藏量也被陆续发现,而且因为并没有进行过全面的探查,应该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矿类。

    阿拉斯加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整个州90的财政收入都来自石油产品、原油及天然气的出口业务。目前阿拉斯加每天有将近八千万加伦的石油经由阿拉斯加油管输出,油气供应量占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但这还并不是阿拉斯加的真正产量,美国为保护国内的石油资源,大大限制了阿拉斯加的油气开采规模。

    我陈列的这些数据估计每一个日本人看了都会垂涎三尺,虽然阿拉斯加境内山地占了大半,到处山峦起伏,冰川纵横,但是比起那里蕴藏的丰富资源这点困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日本能够得到这样的一块陆地,日本人恐怕就是睡着了也会笑出声来。

    等吊足了胃口,紧接着我又简单介绍了一下阿拉斯加的防御情况。阿拉斯加半岛虽然曾经是美国对抗苏联的第一桥头堡,驻军人数一度达到了十万人,还修建了一条长长的雷达链。但1989年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减少了阿拉斯加的驻军人数,军事设施建设的步伐大为减缓,基地和雷达站也相继关闭,因此目前阿拉斯加可以说是整个美国防御力量最薄弱的地方。而且因为阿拉斯加可以说是美国的一块飞地,同美国本土中间隔着国土面积巨大的加拿大,只有一条阿拉斯加公路作为整个洲陆上的唯一进出通道,无论是从美国本土进行军事调动还是物资运输都很不方便。

    到了这个时候,结论已经是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发动突然袭击,占领阿拉斯加。

    不过仅仅眼馋是不行的,别人嘴里的肥肉要想抢过来,总得看看人家的实力如何,不要一个不小心被人家给打了。于是,接下来我又列出了一些可以和美国开战的理由。

    首先,阿拉斯加的人口很少,全州的人口才仅能达到到东京人口的一半,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这就给作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登陆后,日本军队可以集中兵力专心对付美国在当地的少量驻军,不用像二战时在中国那样不得不分散出大量兵力去控制城市和村镇。

    其次,阿拉斯加虽然面积很大,但是山地众多,不适宜机动,这对于进攻方的日本来说更方便捕捉美军的主力进行决战,以期达到速战速决。同时复杂的地形对于更依赖装备的美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麻烦,而高素质的日本军人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第三,美国把日本视为自己手中在亚洲最重要的一枚棋子,虽然对日本大力扶持,但是在军事上一直加以限制,因此并没有把日本的军事实力放在眼里,更是绝对想不到日本会有胆量宣战。这就为日本发动战争达成战略突然性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必将让美国人再次品尝到珍珠港的苦果。

    第四,美国虽然凭借其实力在世界范围有着众多的盟友,但是因为到处指手划脚,已经失去了很多盟友的支持。美国最重要的盟友英国距离阿拉斯加路途遥远,即使想帮忙也有些力所不及。加拿大虽然也是美国的盟友,但是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提供不了太多的援助。而同样临近阿拉斯加的俄罗斯则是美国的绝对利益竞争者,日本能够让美国吃亏对于俄罗斯来说绝不是坏事,因此帮美国的忙是绝对不可能的。再加上阿拉斯加是美国当初仅仅用价值720万美元的黄金从俄国买去的(这些黄金因为运送的船只遇海难沉没,俄国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能够用共同开发作为交换条件,很有可能还会得到俄罗斯的支持。

    第五,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储备超过8000亿,而目前美元正在持续贬值将给日本造成巨额损失,解决办法要么是把美元兑换成欧元,要么立即抛售美元。因为日本是美国债务的最大收购者,所以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无疑会急剧加大美国的财政赤字。再加上美国最近在海湾地区为了石油正大打出手,经济负担很重,日本便可以合理合法的首先对美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六,美国一旦结束伊拉克的战争,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是对美态度强硬的伊朗,因为伊朗地处世界两大能源基地海湾和里海之间,扼守着海湾的门户霍尔木兹海峡,并横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之间,美国为了石油运输的安全迟早要下手。不过美国将对伊朗采取的手段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通过伊朗内部混乱来达到颠覆伊朗政权的目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手段。因此只要能够利用美元储备暗中支持伊朗,使伊朗的态度进一步强硬起来,遏制住反政府势力的发展,美国便不得不选择军事手段,从而把大量兵力集结到海湾地区,造成阿拉斯加附近的防御进一步削弱。

    第七,利用世界很多恐怖组织对美国的仇视可以组织大规模的非常规打击力量,给美国的社会造成动荡,令美国后院起火。例如911事件使美国的绝大部分防御力量都集中到了本土,阿拉斯加半岛因为没有恐怖分子的理想目标而不被重视,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地区。

    写到这里,我重新点燃了一支雪茄,半眯着眼睛重新看了一遍刚刚打出的文字,修改了几个不太合适的字和标点,然后闭上眼睛细细的品味着雪茄的味道。半晌才又睁开眼睛,熄灭了雪茄,重新在键盘上敲打起来。

    凡事有利有弊,虽说占领阿拉斯加的成功率很高,但是毕竟会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因此不得不考虑到不利的因素。

    首先,美国的军事实力强大,武器装备先进,尤其在海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一旦战争爆发,美国会倾全国之兵向阿拉斯加和日本本土发动攻击。日本的军事实力相比美国目前还远远不够,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更重要的是防御纵深不够,因此不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并不乐观。

    其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而且美国并不怕使用核武器而被世界指责。一旦恼羞成怒,极有可能使用战略核导弹直接攻击日本本土,因此在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前就不可能奢谈战争。

    第三,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每年的对美出口额高达一千多亿美元,贸易顺差超过五百亿。一旦爆发战争,对国民经济无疑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可以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来减弱影响,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做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日美关系一向融洽,且签有安保条约,日本突然发动侵略将在道义上处于劣势,不利于博取国际上的同情。同时美国拥有众多的盟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第五,美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极有可能申请联合国派兵。而日本目前还没有成为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说不上话,处于明显的劣势。

    表面上看起来,以上这些理由随便哪一条都够日本掂量的,尤其是核武器,恐怕没有哪个国家会不害怕。因此我的这份文章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被束之高阁。但实际上,我所提出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