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正德王朝 > 正德王朝第38部分阅读

正德王朝第38部分阅读

正妃薨后不得再立继妃。

    听到李毒蛇的求饶,朱寿笑道:“可。”

    朱寿真的是太年轻了,李毒蛇的话,那是能轻易相信的么?当初刘瑾就毁在这家伙的一个离间之计上。

    因此就在皇帝认为尘埃落定时,没想到工部尚书洪钟站了出来:“圣上,臣有本奏。”

    工部在朝会中,一向是酱油众,洪钟更是出了名的骑墙派,他能有什么话说?

    “刘惠、赵鐩等反贼肆虐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幸得众将拼命,圣上指挥得当,方才将反贼们逼入河南山中,”洪钟侃侃而谈道,“但贼兵过处,寸草不生,流民遍地,今有逃户庄田无数,更有许多无户之田,为明年春耕计,可令各地无地军户就地觅田开垦。若三年内原主返回,则以租代交;若三年后原主仍未返回,则归该户所有。”

    朱寿一听就愣了,脑海里就想说:洪大人,你个墙头草,管好你工部的事情吧,没事瞎操心国计民生干嘛?不过他再一琢磨,就回过神来了:洪钟这厮,是在纳投名状!不过效忠的对象不是皇帝,而是李毒蛇。

    墙头洪居然要站队了,真是天下奇闻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第五章 山重水复

    洪钟的站队之举,不仅出乎朱寿的预料,也出乎所有派系大佬的预料。

    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墙头洪的一惯作风。

    能够在大明朝的血腥仕途中独善终老,子孙万福,还能够获得王守仁写墓志铭这种高级待遇的墙头洪,怎么可能轻易站队?而且还是选择站在皇帝的对立面,支持文官领袖李东阳?

    这种行为,相当的不智。

    皇帝是皇权的代表,李东阳是士绅相权的代表,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刘瑾一死,他们必然会直接对抗,没有任何人能够掺和进去。这就是一台绞肉机,力量稍微弱点的大佬,进去了,都很难全身而退。

    事出反常必有妖。

    在朱寿的眼里,李毒蛇脸上的笑容,非常神秘;而洪钟的脸上,木然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波动。

    洪钟这番话,明着是说召民垦荒的经济之道,实际上是针对朱寿的西域攻略。

    河间诸府,经过反贼和官兵的双重杀戮,如今已是士绅残缺、民生凋敝,颇有乱世之景象。

    这是朱寿、文官集团和反贼们三方角力的结果,在朱寿的心里,依靠暴力摧毁士绅的根基,才是王道。至于暴力之后的建设问题,那就不是宅男能够考虑到的了。

    他从后世某伟人那儿学到一些皮毛,连伟人都无法解决的事情,他自然也无法解决。

    对于这些空出来的统治领域,洪钟以召民垦荒的办法,准备重建士绅们的根基:宗族制、父老制和里甲制,用数年的时间,重建一批新的士绅,来替代那些死于战乱的旧士绅。

    至于这群新士绅的来源,是军户还是民户,并不重要。因为遍及大明帝国的士绅阶层,会很快的同化这些异己分子。

    因此洪钟的建议。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同时,这些被抽调的无地军户,实际上就是朱寿为学生军们准备的征西炮灰。

    要打土鲁番。单靠四千余人的学生军,那是瞎扯淡。国与国之间的大战,没有数万炮灰,是无法进行的。

    而北直隶原来的炮灰们。都被刘惠这群反贼带得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都集中在团营。朱寿原本的打算,是从团营中抽调三万炮灰,再加上甘肃、陕西等地的七万卫所兵。共计十万人,足以同土鲁番打一场灭国之战。

    但洪钟这招上屋抽梯之计,直接就将这三万炮灰卷走了。

    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土地对于这群无地军户的诱惑?

    为大明去战场上卖命,说到底,不就是为了坑上的女人、锅中的米饭么?

    除了热血青年们,没有谁会整日里想着为国尽忠、封狼居胥。只要这个提议得到通过,北直隶的军户们都会疯狂。没有谁还会想起皇帝的西征圣旨。

    倘若朱寿强行阻止这道奏折。那么等着皇帝的,将又是一批新的刘惠、赵鐩!

    李东阳胜券在握,一切都按计策行事。墙头洪这道奏折,直接就打中了朱寿的死|岤,令皇帝无法招架。

    跟文官集团斗,朱寿的功力。还差了很多。

    不过以天下士绅为根基的文官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至少五位阁老之间,虽然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盟友关系。但也有生死相搏的政敌。

    就算出身于同一群体,而且私交甚好,真到了阁老这个层次,出身、私交都是瞎扯淡。五位阁老,每个人都有开宗立派的能力,彼此间谁也不会从属于谁。

    盟友和政敌的相互转变,通常都是眨眼间的事,这种事情,在明史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高拱和张居正、严嵩和夏言这两对好基友,从死党到死敌的整个过程,令人掩卷之后,也不禁长叹一声。

    “洪尚书所言,老臣不敢苟同,”在朱寿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位阁老站了出来,沉声道,“河间府有多少亩地?保定、真定等府,又有多少无主荒地?无地之民,普天之下,难以胜数。以有限之地,供无限之民,实为取乱之道!”

    朱寿眼泪汪汪地看着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刘忠那瘦小的身躯,心中暗喜,去了一个老刘,又来了一个二刘,看来朕的运气,不算太坏。

    宅男并不懂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争斗。

    刘忠的反对,并不是他想帮皇帝解脱窘境,而是因为他知道墙头洪的破绽!

    “依刘少傅之见,又当如何?”墙头洪微微笑道,丝毫没有被抓到痛脚的挫败感。

    倒是李东阳的眉头紧皱,似乎想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眼下的局面,似乎不是按照他的剧本在演出,而且还有失控的可能!

    李毒蛇的政治功力,远超同侪,在墙头洪问出这句话的时候,他预感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结局:自己掉进了洪钟的圈套!

    正准备出声阻止,却听到刘忠的声音传来:“组织三社、重建里甲,无主之地,皆收归朝庭,以赏西征有功之臣!”

    三社,即农社、邨社和公社。而里甲,则是重八哥建立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

    刘忠这个提议,既照顾了重建士绅阶层的里子,又照顾了皇帝想要西征的面子,可谓是面面俱到,不留一点马虎眼。

    有这么多土地挂在眼前,那些无地军户们,还不玩了命的去杀土鲁番绿绿?

    可以说自太祖以来,没有哪次战争,能获得如同这次一样的资源。

    土地,这两个华夏数千年来最敏感的字,将为这次西征,带来一次超乎寻常的胜利!

    洪钟跟刘忠有基情!李毒蛇猛然醒悟,他们并不是想帮皇帝,而是想借着西征之机,跟自己扳扳手腕。

    西征是捞取功劳、建立后刘瑾时代势力的最好时机,不抓住这个机会,在李毒蛇的压制下,墙头洪恐怕将以尚书致仕。毕竟杨一清这个粉嫩嫩的新人,还等在后面呢,以他倒刘一役的大功,岂是一个尚书能够打发的?

    入阁之途,墙头洪肯定会排在杨一清之后,甚至还会排在刘机之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在政坛,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数不胜数,也不差洪钟这一位。

    不想当阁老的尚书,不是好书生,洪钟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爬到了尚书的高位。但尚书和阁老之间,一步之差,往往就是天涯!

    而刘忠呢?他的资格够老,仅次于杨廷和,但他同样是粉嫩的阁老一枚,根基浅薄,墙头洪这种人才靠过去,他能不收留?

    想通了这两人一拍即合的关系,李东阳苦笑了一下,终日打鸟,没想一朝被鸟啄瞎了眼。

    刘、洪两人一唱一和,将以地换人之策,和西征紧密结合起来,既不得罪皇帝,也不会引起文官集团的内哄,可谓是一招神来之笔。

    就在李毒蛇准备投子认负之时,却听朱寿开口问道:“何为三社?里甲?”

    宅男皇帝对于大明基层制度的无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同问一个宅男:你不查谷哥,能不能知道风帆战舰的具体数据?

    朱寿连帝国三品以上的高官们都认不完,更别说县以下的大明制度了。因此听到这些词,就如同后世没有网络的宅男一样,连嘴炮都放不了,只能干瞪眼。

    “三社,即农社、邨社和公社;里甲,即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丁粮较多的十户为十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甲设甲首,”刘忠回道,“农社以促农为本,贫富相恤,耕耘以时,以一村或两村,为一农社。邨社,乃村中祭土神的场所,民间俗称土地庙。公社,是官府祭祀的处所,往往数村,才有一公社。”

    听完这种专业回答,朱寿不由乐了,原来人民公社的典故,来自于此!

    人民公社?他的脑海里,忽然隐隐约约地闪现一个念头,他虽然是宅男,但没见过猪跑,也总吃过猪肉,某伟人搞的人民公社,似乎在明代,也可以有用!

    是的,人民公社!

    一道闪电,终于划过他的脑海,感谢万能的后世网络,让他能够看到某个敏感时期,那数百万死于政治斗争的士绅们!

    如果说十六世纪初的明朝,和二十世纪初的华夏,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农村的社会状况。

    明清两代,各种技术可能是进步了,但社会结构,却越来越落后,以致于四百年的时间,华夏的农村不仅没有多少改变,而且还越来越愚昧落后。

    朱寿并没有学过政治学和经济学,不知道他这一个奇异的想法,实际上是对士绅生存根基的致命一击。

    他只是隐约觉得,既然某伟人都能搞掉数百万士绅,那么作为皇帝的他,肯定也能搞死更多的士绅!

    文官集团的根基,就是士绅阶层;而士绅阶层的根基,则是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控制,这才是他们能够屡屡击败朱寿这个皇帝、逼他杀了刘瑾的根本原因。

    必须研究士绅阶层的弱点,建立一种适合于大明帝国的人民公社。

    这个念头,逐渐在朱寿的脑海中成形,以致于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慢慢地成为了他的施政纲领之一。

    至于成功与失败、历史与混乱,这些,都不在宅男皇帝的考虑范围之中。

    因为,他只是一个连精英嘴炮宅男都不如的极品废材宅男!(未完待续。。)

    第六章 谪贬陈敬

    公社与西征,成为缠绕在朱寿心头的两根缆绳。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名词,在刘瑾死后,经常出现在朱寿的脑海里。

    什么是皇权?

    不是山呼万岁,也不是各种政治制度,那些都是虚幻的,用某伟人的话来说,就是“纸老虎”。这位伟人很经典地总结道:政权,总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

    对于这一点,朱厚照的祖先重八哥和朱老四,都深表赞同。他们的事迹,在激励着朱寿。

    要把军权从文官集团的手里抢回来!

    西征,西征!

    在大同,朱寿曾打退过蒙古的入侵,但蒙古和大明,哪一年不曾打仗?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打退入侵,那是你的本份。而值得大138百~万\小!说网的,便是灭掉他国。

    只要西征成功,灭了土鲁番,那么朱寿的威望,就能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峰,从而挽回他在杀刘一役中输掉的人望。

    而西征的成功,也能涌现出一批新的军功勋贵,当他们在河间府分得田地后,如果朱寿能够赶在士绅阶层同化他们之前,将这些人塑造成一个新阶层,那么他就有了第二批忠实拥护者。

    第一批是谁?当然是获得东海股份公司股权的那批人。

    当朱寿立下这个宏愿之际,他并不清楚,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大明帝国的数百万士绅、万余名文官,都将站在他的对立面,这是一股恐怖的力量,足以颠覆整个帝国的生存根基。

    倘若换一个心智成熟的中年人,抑或是少年老成之辈,是绝对不会立下如此宏愿的。

    但朱寿只是一个宅男,无知者,总是无畏。

    因此当张太后听到朱寿想领军亲征土鲁番之后,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摸着儿子的头发。低声道:“你考虑清楚了?”

    朱寿点了点头:“朕……孩儿心意已决!”

    张太后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娘也不劝阻你,不过此次出征。有两件事,你不得违背,娘会给成国公朱辅、保国公朱晖、英国公张懋三人一道懿旨,倘若你违背了其中一桩。便会将你劝回京师,以免祸及社稷。”

    这三位国公是朱寿亲卫仪仗的统帅,张太后所说的“劝”,不过是照顾儿子的面子,实际上就是强行带回京师。

    朱寿自然也明白此中关节。点头道:“娘亲只管吩咐。”

    “其一,你不得出嘉峪关;其二,你不得亲身上阵。”张太后盯着儿子的眼睛,所谓知子莫如母,不管是朱寿,还是朱厚照,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她确实是放心不下。

    但儿子总是要长大的。张太后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无法出口阻止朱寿的亲征之举。

    “孩子定当牢记于心,”朱寿笑道,“我都数年没有骑马射箭了,以往的本事,渐已忘怀,怎敢再上阵杀敌?那拜牙即就住在甘州。有这个奇货在手,我又何苦出关冒风沙之苦?再说各地自有诸将镇守。别说嘉峪关了,我连沙河驿都不会过。”

    沙河驿在甘州与高台所的中间。张太后见儿子颇懂军略,不由点了点头。

    “出行之前,还有一桩事,你须早下决断,”张太后说到此处,犹豫了一下,还是断然说了出来,“娘的意思,便是立朱载基为监国太子。”

    朱寿愣了一下,他才十九岁,从来没有想过立太子的问题。

    按照明朝皇室的规矩,先嫡后长。但是夏皇后并无所出,因此无嫡。无嫡,便须立长。

    眼下的两个皇子,朱载基是当之无愧的皇长子。虽然不喜欢他的母亲王贵妃,但朱寿想不出什么理由来拒绝张太后。

    除非朱载基小朋友自己短命,又或者夏皇后忽然产子,否则没有人敢跟他争太子这个位置,因为整个大明,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支持他。

    “他还小,”朱寿做了一次最后的努力,“可否三年之后,再立为太子?”

    “不可!”张太后断然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你欲亲征,便必立监国,自古以来,若监国与太子不为一人,则是取乱之兆,你想看见数十年后,他们自相残杀的场景么?”

    朱寿见张太后说得如此明白直接,只得长叹一声,默然无语。

    天子之家,从来就没有温情可言。

    弘治皇帝、张太后和朱寿这种民间家庭范的特例,放眼上下五千年,也就他们三人而已。

    当朱厚照被正史抹了一层厚厚的油漆后,只有亲身穿越的朱寿,才能深刻体会到他和张太后之间的这种亲情,是多么的可贵。

    次日一早,朱寿便颁下两道圣旨,震惊了整个大明。

    第一道,便是立朱载基为监国太子,这个幸运的小孩,以刚满一岁的年龄,破了朱厚照的两岁纪录,成为大明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子。

    当然,王贵妃是不可能成为皇后的,至少,在夏皇后没有被废之前,又或者是朱寿没死之前,她都不可能成为皇后。

    成为太子的朱载基,被过继到了夏皇后的名下,从而让他的地位更加合法。

    封了太子,自然也不能亏待了李凤姐李宁妃,没过几日,朱寿便封了刚满两个月的朱载圳为蓟王。

    这哥俩,如果不算那些刚生下来就夭折的皇子,他们就成为大明太子和亲王的最年轻纪录保持者,前无古人,后有没有来者,暂不可知。

    第二道圣旨,是召王守仁、卫璋、刘文、仇钺、神英五人入京,任职定远亲王府参军。

    大明何时来的定远亲王府?

    接到这道圣旨的给事中大惑不解,直到看见首辅李东阳指了指天空,方才明白,原来是皇帝又升了自个儿的官。

    从威远镇边靠山王这种杂牌亲王,一跃而成定远亲王,这个给事中腹诽道,莫不成,再过几年,皇帝要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