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我家娘子比我帅 > 分卷阅读274

分卷阅读274

来人落马,便是想要混到退休的廖太守都吓得连忙递了回乡养老的辞呈,就怕自己也被那看不见的敌人给弄得下了大牢。

    对此向南倒是真心实意的希望皇上能派个能让他抱大腿的太守来。

    大善人连员外彻底消失在武陟县,原本属于连员外的各种田产商铺也很理所当然的充了公,毕竟连员外人家是一夜飞升的仙人,这些俗物留下也没用。

    向南对于连员外一夜飞升的传言也没去遏制,反而将连员外的家产都一一罗列清楚,然后张贴公告,表示受连员外善心感动。

    这些连员外的产业刨除要贡献给朝廷的一部分,其他的将会被一文不差的用到武陟县各处建设中去,欢迎父老乡亲的监督。

    此举一出,大家纷纷被转移视线,不再去议论连员外一家老小的去向,反而称赞起县令大人的大公无私。

    要知道去看过公告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刨除了一部分,剩下的那可是足够他们躺着吃喝玩乐一辈子都用不完的一大笔钱。

    大人居然一文钱都不贪的全部拿出来让大家受益,这可不是那些只口头上说爱民如子的官员能比较的。

    向南也确实没有忽悠人,首先就大刀阔斧的表示要在各乡建设衙门出资的义学,村里年纪到了的孩子都能免费到义学里来读书识字。

    便是上了年纪的老农也能在农闲时刻跟着夫子学几个大字。

    当然,到义学来上课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增设一门关于大业朝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必修课。

    必修课是啥意思?就是必须要修习的课,这个是要考试的。

    如果有明显仇视少数民族观念的人,那就抱歉了,你们就是在妨碍大业朝的团结统一,义学将不会再对你免费开放。

    义学并不专门教习四书五经,还有附带的一个小小图书室,里面有农业畜牧业等书籍,以及北方才流行起来的各种耕作经验传授小册子,还有每一期的邸报民报可供借阅。

    便是不认识字的人要想去看,也能拜托识字的人或者义学里的先生夫子读一读讲一讲。

    向南知道这是比较理想化的,可是东云郡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没有北肃郡那边老百姓的大,物质生活基本可以得到满足,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出现。

    向南建立义学,也只是提前将这一精神生活融合到老百姓生活中去。

    向南相信只要潜移默化的坚持几年,等到这边的老百姓习惯了义学的存在,他们就会逐步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理想化也将转变为现实化。

    义学后续的开支问题向南也已经想好了,附近但凡愿意捐赠的商户地主,都能将他们的名字刻上该所义学大门处石碑上。

    这个消息被向南派壬县丞不着痕迹的往外面一扩散,即便不是冲着那刻名字被众人感恩的政策,便是向南的身份就足够他们迫不及待的赶上来慷慨解囊。

    面上说得还十分好听,表示他们都是武陟县这方水土养成的,如今能有机会反哺故土,自是喜不自胜,感谢大人给他们这个机会。

    衙门要修义学,武陟县甚至武陟县附近专门干这个的人都被请来了,武陟县辖内八个乡二十多个亭八十多个村。

    有几个村子挨得近的就修建一个义学,有单独一个村在深山老林中的就单独修一个义学,因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