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五百五十二章、瘟疫综述(2)

第五百五十二章、瘟疫综述(2)

然很高,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在我们这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然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长期的恐怖使无病的人们苦恼不堪,即使有某些病人幸免于死,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了丑陋的痘痕。病愈的人们不仅是落得满脸痘痕,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或者染上了结核病。”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

    种痘成功。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

    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

    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

    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对于“天花”书中尚载有具体治疗药物方法。

    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耳曼军队入侵法兰西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以防止其传染。

    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采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我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

    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

    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省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

    总之,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