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八百零二章、升降决战(18)

第八百零二章、升降决战(18)

题,却总想“打补丁”遮掩过去;结果,补丁越打越多,这件衣服就变成了古里古怪的乞丐服。

    实际上日本围棋规则源于中国古棋规则。

    中国古棋规则是非常先进的一个规则,它直接规定“子多为胜”。

    子多为胜在实施时可以“等子比路”,就是说大家终局后把死子回填,双方棋子数是相等的(严格起来必须白走最后1手,而且中途pass必须给对方1颗俘子。)

    于是大家只要比一比还有多少能填子的空就可以了,这样数起来比较简单。

    在净活棋中,每块棋有两个基本眼是不能填的,需要扣去,这就是“还棋头”。

    在双活棋中,有的空能填,有的不能填,所以棋手应该主动把能填的空填上,剩下的就是“双活无路”。(“路”即“目”)

    这里看起来也区分了净活、双活,但是在古棋规则中这仅仅是实施办法,有争议了直接填子即可。

    而在日本规则中净活、双活必须由裁判确定,因为填子损目。

    在围棋规则传到日本以后,“等子比路”被遗失了,而“双活无路”、“不提三目”等等又保留下来了,所以日本规则变成了一个残品,漏洞多多。

    当然,取消座子感觉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中国的座子猜测和不贴目有一定关系,可以防止模仿棋等赖皮办法在不贴目规则下取胜。

    日本规则应该还有别的漏洞。

    所以偶尔就会有一局争议棋局的出现,然后日本棋院会开会商议,给出判决和条文补充。例如前几年大桥拓文和潘善琪有一局,终局时有一处补则输半目,不补则赢半目。

    究竟该不该补棋手不清楚,裁判也不清楚,最后找到棋院裁决的。

    当时高尾绅路在微博里感慨:我这个棋圣也没学明白日本规则啊。

    棋局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韩国围棋规则是跟在日本规则后面人云亦云,总体来说还不如日本规则;很多地方直接说有争议的棋局由棋院开会讨论决定,不过听说这些年也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上面的到底应该补棋还是不应该补棋的事情,在日本并非孤例,而是早有“前科”。

    大名鼎鼎的吴清源先生,就在这一点两次吃亏。

    吃亏还是占便宜,并非重点,关键是规则漏洞;日本棋院做得,很有意思。

    第一次,吴清源对某对手,执白棋;当时还是黑棋不贴目的比赛。

    这盘棋,吴清源赢了;当时赢了几目,却说不清楚了。

    终局前,吴清源见自己劫材很多,就想不粘单片劫;如此,白棋盘面就多三目,就是赢三目。

    但是,对手不同意;认为吴清源应该粘劫,自己只输二目才对。

    结果,双方有了一点点争执。然而,当值裁判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棋院紧急讨论一夜,得出一个令人喷饭的结论,白棋胜,二或三目。

    不是搞笑,就是这样下结论的!

    真不愧为,已经获得了得过且过真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