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九百八十八章、十番争棋(15)

第九百八十八章、十番争棋(15)

量齐观的。

    围棋更符合中国人哲学、审美习惯。

    “手谈“一词的发明沟通了清谈和围棋的联系。

    士人们发现在清谈之外,围棋也是一种风雅之举。

    手谈强调了围棋在对弈过程中对话的作用。

    而这种对话是一种中国式的对话。

    这正是围棋的本质所在,也是围棋区别于其他棋类的之处。

    我们知道严格意义上的“对话“,是由语言文字来完成的,其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现代对话理论的创始人巴赫金认为,对话关系是“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在西方人的观点中充满了斩钉截铁的两分法。

    同意,反对;肯定,补充;问,答这样一组组相反的概念构成了“对话“这一大的概念。

    而中国人则圆滑了许多,他们很早就发现语言并不能将所有的事物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因此中国人注重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直觉的顿悟。

    所谓“得意而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围棋这一中国传统游戏,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中国人的思辩哲学意味。

    无论是西洋的象棋还是中国的象棋的思考过程都是一个线性思考过程。

    由a推到b,再由b推到c以此类推。

    因此国际象棋棋手、中国象棋手依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围棋广博的棋盘上交叉着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这就意味着当你第一手下棋时你就拥有三百六十一种不同的下法。

    而围棋的每一步走法,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很难用语言说的明白。

    更多的是靠直觉、经验的推断,既所谓的棋感。

    即使到了现代,围棋国手们评价棋局进展好坏也从不敢妄下决断。

    他们用“有趣“来说明形势稍好;用“疑问手“来说明此手是坏棋。

    围棋有无穷无尽的下法,这也是沈约感到“入神造极“,“虽复理生于数,研求之所不能涉,义出乎几,爻象未之或尽“的原因。

    士人们惊叹围棋的变化无穷。

    他们在手谈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中国式的哲学,这也是围棋受到士人欢迎之所在。

    其实,李铁如是略有意要帮助王志刚。

    他觉得,下围棋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相互竞争。

    之前,小吴、小何帮助邢老师,五比零胜赵东宏;而后在茶楼,车轮战胜王志刚;这两件事,他认为都很不妥。

    街边上下象棋,一群人七嘴八舌地胡乱支招,那太司空见惯了,没有人感觉有什么不对。

    但下围棋,他总觉得不应该也那样。

    倒不是自认为很高雅或者很高贵,他的想法没那么傲娇。

    他一直都把下围棋看成修炼,所以对支招这件事比较反对。

    不由自主地认为,下围棋只应该靠自己,他人都不应该对对局者双方有所干扰。

    他这想法,也不能说不对;只是,有点太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