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十七节 南浔财主

第十七节 南浔财主

处。过了运河,一路往北二十里就到了太湖岸边,运河上有许多水口通向太湖,为无数个灌溉渠道供水,也是泄洪的渠道,旱的时候,通过这些渠道往运河引水,涝的时候,则通过这些渠道向太湖泄水。

    运河也能行船,可往西是湖州,往东能通平江和嘉兴,浔溪这里经常可以看到过往的商船,但少有在这里停靠的,只有一些小商贩会向村子贩运东西。新来的财主说,要沿着河岸建码头,到时候这里就会有大量的商船停靠,到时候村里人都能靠着码头发财。

    村民才不管这些呢,反正地是地主家的地,钱也是地主家的钱,能落到好处就落,要是财主家想用这法子骗大家白干活,那是不行的。

    除了修码头外,地主家其他活儿也没少。厢房也在建,地面也在铺,可却没有盖花园,看来这家地主不太一样,可能也不是特别富贵,舍不得花那个糟钱。

    除了秋收耽误了几天之外,财主家的活儿一天都没少。村民们还帮着盖了大片舱房,全都沿着河边修建,跟码头比邻。而村民们今年的租子,没有像往年那样,被用船拉到湖州发卖,而是全都储在了这些粮仓里。

    不但有浔溪村的租子,收租那几天,附近凡是村民们认识的村子,都被庄头催着划着大大小小的船,把租子送到了浔溪村码头。

    浔溪村的村民这才相信,感情搬到他们村的地主,确实是一个大地主,而且不是一般的大地主,那得是至少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土地的大地主。毕竟光是附近的吴兴塘两岸,就有二十万亩良田。

    这些良田,由于灌溉条件优良,每年旱涝保收,基本上不会有佃户种田颗粒无收然后借青苗款破产的,因此哪怕是租子比别的地方高的多,都依然不缺租户。毕竟这年头,人是越来越多,地可越来越少了。以前还偶有外地人流落到这里做佃户,这些年来,除了在这一带生活的土著外,外地人想来租地,甚至要挨打。

    以前为了争佃,浔溪村的村民也没少跟外地人打架,甚至跟本地其他一些村子打架。每一次换地主,他们都习惯了要做好打架的准备,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架也打了,地也租了,租子也涨了。可不打架,弄不好地主就要退佃,涨的租子就要更多。

    这次浔溪村也准备好了,但大地主却告诉他们村的族长,不会退佃,也不涨租,继续让他们种地,以前交多少租,以后也交多少。只是把沿河的地都收走了,甚至几家靠河的村民民房都买了过去,除了给他们钱以外,另建新房的钱和地都是地主家白给。

    原本靠河的民房也不是好房子,又潮又湿,是几个外姓佃户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落此处搭建的窝棚,老村民的家都在离河较远的高处。所以,这几个外姓人也没有意见,村民们更不会为外姓人说话,因此他们这次没有打架,反而家家忙着给地主家干活,连打鱼都顾不上。

    那大地主也有意思,除了一开始给了图样,雇了匠头来监督,秋收之后就不见了踪影,村里有人说看到地主大早上骑着驴往东去了,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地主不在了,但地主家的活儿一天都没停。全都是主母主持,一开始村民觉得是妇道人家,还有些小瞧他,有些无赖偷奸耍滑,直接就给赶走了,无赖不服,鼓动村里人来闹事,那妇人更是狠辣,他家的打手竟动了刀子,这才唬住了一众无赖,从此再也没人敢惹事。

    只见地主家的宅院越来越大,沿河两岸建起了上百间高楼,码头更是延伸出了几里地。也没见有商船过来,依然是以前那些来卖杂货的小贩会来。倒是方便了村民下地,走在青石铺筑的码头上,可比踩在田埂上舒服多了,脚上至少不会粘泥。

    尽管没有大船,可小贩们觉着方便,来的越来越多了,让村民们买日用品越来越方便。附近一些村子,也因为浔溪村码头上常有小贩出没,渐渐的有了急事就找到这里来买货。有的小贩聪明,见状每次来就停靠在方便的浔溪村码头上,卖半天货,然后挑着担到周边村子转一圈。小贩卖货一开始没有章法,但众人觉得不便,总问他下次什么时候来,于是约定几号来,大家方便了,小贩们也看到了商机,开始每月固定来两次。那一日周边村子的村民都会赶过来买货,其他商贩看到了,竟也赶在这一天过来,不到两三个月,竟然形成了集市。

    这下村民们果然可以在码头上赚到一点小钱了。一开始是一些小贩卖不完的货,跟关系好的村民商量好,放在这村民家中代销,给村民分一些钱。后来有的村民竟也学着做起了买卖,跟大大小小商贩商量分销。

    有做的好的,竟然也不去给地主家干活了,也不去打鱼,甚至连种地都让老婆带着孩子去,自己就整天在家忙活着做买卖,赚的竟然一点都不少。

    村里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人,其中不少都是过去的无赖汉,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换生意经,即便是无赖,竟然也讲究了起来,见人就带着笑脸。

    往来浔溪村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带来了商机,带来了生气,也带来了一些好的、坏的消息。

    最让人忧心的,是这天下似乎又要变天了。

    北方传来的消息说,苦寒之地的蛮夷寇边,打到了汴梁。以前汴京似乎远在天边,极少有哪里的消息传来,可最近却频频出现汴京危及的消息。

    再坏的消息,也只能让浔溪村的人偶尔忧心一下,该过的日子还得过。该热闹的时候还得热闹,这年年前,浔溪村极为热闹。码头上人山人海,各地商贩准备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商货,周边三十里范围内筹备年节的百姓都赶来凑热闹。

    浔溪村的几个赚了钱的无赖,竟商量着要办一场庙会凑人气,但被族长给骂了,他们跑去揍过他们的地主家,竟然讨到了赏钱,有模有样的办了一场庙会。浔溪村的村民今年家家都赚了不少钱,也乐的凑热闹,买了不少东西,过了一个肥年。

    接着期待年后的日子。

    年后依然有坏消息传来,官府也注意到了这里,湖州派来了一个差役上地主家拜见,临走的时候笑容满面,想是榨取了不少好处。

    天大的坏消息,也挡不住农民的春种,因此浔溪村的村民年后就开始忙碌起来。

    地主家没有新鲜事,有个妇人,时常站在门前望着东方。

    尤其是年前的时候,她天天看,冒着风雪也不例外,好几个冒着风雪从东边回来的村民都见着妇人匆匆跑过来,把他们吓了一跳,久而久之村民们都传言说地主家有个疯婆子。

    过了年,这疯婆子依然常常在门前眺望,春种的时候村民们能看见她,夏收的时候村民们还是能看见到,等到秋播她还在这里。

    村民们渐渐已经习惯了这疯婆子,也没人怕她,除了偶尔她会拦住东边来的人问有没有见过她家官人,大多也是拦的过路客商,并不会伤人,渐渐的本地村民甚至时常来做生意的商贩都不愿意搭理她了。

    夏收之后,突然有天大的消息传来,汴京失陷了,小皇帝和老皇帝都被金兵抓走了。

    新皇帝在南京应天府继位。

    这样的大事,很是让村民们惶恐了一些日子,但之后发现,小日子还是照常,除了地主家似乎惹上了麻烦,官差隔三差五的上门外,别的村民该过的日子还是照过,该给地主家干活还照干。

    隐隐有些消息说,官差从地主家里拿走了好几万贯家财,当真是大地主,就是有钱。

    地主家的房子,已经不止百间,沿着浔溪两岸,以及北边运河,修建了十里河堤,河堤上减了千间河房,都是两层甚至三层的房子。

    这些房子住是住不过来的,于是地主家开始出租,最早的租客是一家丝商。这一带的村子不少都种桑养蚕,浔溪村也一样,尽管主要还是种植水稻,但桑蚕是重要的补贴,遇到好年景,比种地赚的更多,只是没有种地保险,所以大家不敢把身家都压在种桑上去。

    家家种桑养蚕,每到桑蚕吐丝结茧的时候,就有一些商贩来收蚕茧。浔溪村形成集市之后,就成了远近蚕茧的集散地。可是蚕茧是不耐运输的,时间一长蚕宝宝就会咬坏茧壳儿,变成蚕蛾钻出来,蚕茧必须得就近加工。那个丝商租下了两层河房,后院还架起了火盆,雇了一帮妇人帮忙抽丝剥茧,制成生丝再运走。

    去年这家丝商赚了不少钱,今年又来了几个丝商,也在这里租房缫丝,他们的工钱也多了一些,让村里的妇人一个个都放下了其他营生,专门开始做起了蚕妇。

    丝商在这里缫丝,也让周边的茧价比往年高了一些,往年都是二道贩子收茧卖到湖州等地去剥茧,缫丝之后又运往杭州或者平江织绸。来回经过两趟运河,现在好了,这些丝商扎根在浔溪村,反倒是湖州那边紧邻的村镇将茧往浔溪村运来,在这里抽丝剥茧后,将生丝直接往东送到苏杭去,省了一趟运费,也更加便利。

    茧价高企,让周边的村子都蠢蠢欲动,想种更多的桑树,养更多的蚕。又怕风云变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种桑可不是马上就能养蚕的,至少得等个一二年才能产下足够的桑叶,因此只有少数富人种下了更多的桑树,绝大多数人都在观望,万一明年茧价跌了呢,天下都变了,还有什么事能保证。

    夏收、秋耕又是一年年关。

    今年地主家依然没有涨租,一些破落户往年积欠的青苗钱都没有催讨,倒是村里今年出了新鲜事,河滩那群外姓人中,有一家竟主动去地主家还了钱。据说他们家过去就是为了躲青苗款,从其他地方逃来的逃户,在村里向来被人看不起。

    但自从换了地主后,买了他家河滩上的窝棚,还给了一笔钱。拿那笔钱,破落户没有盖大房子,依然搭了窝棚,混吃等死。后来在码头上做了牙子,给人拉生意赚了笔钱后,竟然变成了买卖人。今年竟把利滚利的青苗钱给还了!

    经过一年多的接触,村民们都知道地主家是一户善人,地主家的情况也知道了一些。主人是在外地做官的老爷,主母姓赵,尚有一妹妹尚未出阁,寄居家中。家里有丫鬟五六人,家丁七八个。

    那个疯婆子,是一个远方表亲,可怜年纪轻轻死了丈夫,也寄居在这里,主家心善,也不撵她,反而一日三餐供应不绰,只是疯婆子以为丈夫没死,日日等着丈夫。

    年前,下起了漫天大雪,可怜疯婆子天天在村头守着。真担心她会冻死!

    破落户曹万这天大早起来,就看到疯婆子匆匆出了地主家的大门,往西走上河堤,心想又是去村口等她那死鬼丈夫了。

    曹万站在河堤通向地主家的巷口驻足看了一眼,见河堤上远远有几个身影出现,心想这几个过客怕是又要被疯婆子骚扰,好奇看了起来。

    只见疯婆子守在村口,等着那几个身影撞破层层风雪,突然大叫一声“相公”,飞也似的奔了过去,地上打滑,狠狠摔在了地上,她也不在乎,爬起来继续飞奔。

    曹万呵呵笑了起来,这几个过客甚是倒霉,估计要被疯婆子给吓死。

    可让他惊掉了下巴的是,两个不修边幅的旅人,破衣烂衫,头发蓬起,胡须虬结,若不是身后各背着一个硕大的书篓,曹万还以为是两个乞儿。

    但这两个乞儿看到飞奔过来的疯婆子,不但没有被吓到,那个高大的不像话的乞儿竟张开了臂膀,一把将疯婆子抱了起来。

    曹万恍然大悟,感觉自己胯下一热,两股颤颤,一股热流顺着裤管流了下去,一转身腿脚无力,跌倒了地上,却手脚并用,连滚带爬的往村里逃去。

    边逃边喊:“有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