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二十二节 西攻

第一百二十二节 西攻

缺,跑一趟够吃好几年。

    但金军南下,断了这些跑海贸的商人和水手的财路,所以不光是渔民在抗金,大量跑海的把头就是其中义兵的头目。李慢侯让范温继续招揽这些人,不惜给以空头官职,目的就是看中了这些船长的航海经验。

    所以每当刘豫的海军全力进攻,范温支持不住的时候,李慢侯的海军就北上打击刘豫海军,打完之后,范温继续勾搭沿海势力。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双方陆上生意做的红火,海上打的热闹的情况。如果不是李慢侯的支持,范温坚持不了多久。历史上,他坚持了三年之后,带了两千六百人南下投奔南宋。而现在不但不需要南下,反而发展的越来越庞大,早就不知两千六百人,两万六都打不住。

    刘豫的海军则越打越弱,主要还是人心不服,女真人不敢下海,他搜集的沿海渔民,跟范温就是一路人,打着打着整船投降的都有。范温甚至还表示,只要李慢侯支持,他能立刻拿下即墨和胶西,显然他跟地方势力早就安通款曲。

    不过李慢侯没有同意,反而在压制他的要求,告诉他时机还不到。攻占山东的土地,一点都不重要。鲁南一带,山高路远,一直发展就不好。青岛、日照这样的良港,现在只能作为渔村,北边是绵延的山脉,能发展的好才怪了。

    跟海州一样,想发展起来,除非通海。走向大航海时代,否则没有任何前途。连煮海熬盐都无利可图,因为卖不出去。也就是山东北部,环渤海湾平原,加上有登州通海,发展的不错,让挞懒眼馋,留在那里不走。

    如今能平稳发展,假以数年,海州地区发展出强大的航海能力,也就不需要继续去中原拉锯,李慢侯打算直接跨海远征,总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拉锯,损失太大,不攻入敌境,这仗打的太吃亏。

    可这种思路,是无法对赵立说的,他不是顾惜生命的人,常把“打仗哪能不死人”挂到嘴边,道理李慢侯自然懂,能少死难道不好吗?

    所以他很珍惜短暂的和平,他认为至少得四五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能形成反击的海上力量,因为李慢侯从一些大航海时代的资料中看到过,那时代的木船,光是木材阴干就需要三四年时间,英国海军甚至将船放置在船台上几十年,等待战船释放应力,但结果情况比他想象的乐观的多。

    福建来的工匠告诉他,造船用不着等好几年,阴干自然是要阴干的,他们的做法最多半年,至于说一艘船一用几十年,他们没听说过,表示一艘船跑一趟就够本了,谁会造那么坚固。安全主要靠的是水密隔舱,再坚固的木船,遇到风浪,照样会损伤,水密隔舱可以保障小损伤船不沉。遇到风暴,那就没办法了,只能祈祷妈祖保佑。

    这是两种面对风险的不同观念,西方人是不断的加强船身强度,中国人是用水密舱结构对付损伤。对于无可避免的风险,西方人采用保险来分摊,中国人是乞求妈祖保佑。

    发展的结局就是,西方人的思路打造出了威力更大的战船,中国人的战舰从宋代之后,就再也没有进步,明清时期甚至是退步的。

    李慢侯也说不上那种思想更好,反正荷兰人造船也是这种思路,尽快造出来,跑出去,所以海上马车夫时代,荷兰人一年能造上万艘船,显然不可能等待几年,甚至几十年,可最后荷兰人被英国人打败了。

    现在福建船匠的思路跟荷兰人相似,更偏向于商业原则,而不是军事原则。但李慢侯需要速度,一年内造出一批可以使用几年的海船,比十年内造出一批可以使用几十年的海船,他肯定选择前者。

    这意味着他两年之内,就能拥有一支跨海作战的海军。

    只是这让他跟赵立关系越来越差,不过朝廷那边没有制约他,设立藩镇,本就给予了藩镇军兴自便的权力。更何况赵构那批人,也不太愿意李慢侯去招惹刘豫,省的惹出刘豫背后的主子金国。万一女真人又一次渡江,赵构不得再次逃到海上?

    结果就是,赵立已经多次上书弹劾李慢侯拥兵不前,朝廷却没有任何斥责。反正李慢侯也已经摆正态度,是一个主和派。他的行为和他的态度是相符的。

    反倒是赵立几次三番要求朝廷北伐,给他惹来了麻烦,他被罢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