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六十节 申城(3)

第一百六十节 申城(3)

五丈,径四尺余,土人解为枋板,以巨舰搬运至吾泉贸易”。

    可是木材是一种低值商品,同样不足以冲抵丝绸、瓷器、药品的逆差,日本人就需要出口金沙。于是在贸易关系中就形成了日本向宋朝出口贵金属金沙,宋朝商人向日本走私宋朝铜钱的贵金属交换现象。

    由于日本白银流入,让李慢侯刹那间想到将海州打造成日本白银输入港的想法,可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海州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优势。用政策辅助,没有什么意义。更高效的做法,是在最有优势的地方进行最有优势的活动,海州的优势就是为其他港口提供粮食、原料,而不是自己作为一个进出口基地,那样是限制贸易的。

    如今福建人在海州倾销白银,只不过是他们需要走私铜钱,用白银换铜钱,而海州开了这个口子。但不止海州开了,通州也开了。很快通州就会接过白银生意,海州还是发展不起来。

    跟打仗一样,在海州跟通州进行贸易战,注定要输。但在上海就不一样了,通州有盐,有扬州等江北手工业中心;上海有丝绸,有苏湖这样的江南手工业中心;上海与通州的竞争才是对等的,两强相争,才能容易开发长江黄金航道的潜力。

    所以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李慢侯立刻让侯东关注,告诉侯东,可以邀请这些福建人去上海倾销一下白银,上海哪里也可以大胆收集铜钱,哪里是公主的食邑,哪怕是朝廷的官员管辖,但公主罩得住。

    一旦上海金融业发展起来,而朝廷又能跟李慢侯集团保持互信的话,李慢侯是不介意将扬州的粮票市场搬到上海的,毕竟苏湖熟天下足,粮票在上海更有发展潜力,扬州在盐业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这样,江南粮票,江北盐票,李慢侯的金融工具独霸两岸,财源自然滚滚而来。

    放弃继续在海州低效的投入资源之后,李慢侯将下一个目标也没有放到上海,而是继续向北,转到了登州。上海的优势,不需要他可以投入,只需要将在扬州、海州试验过的商业管理模式逐步复制过去,上海就能发展起来。需要李慢侯投入精力的,正是登州。

    这里本就是宋朝通高丽的贸易港,现在不仅仅有贸易地位,更有军事和战略地位。李慢侯需要登州这个后方,用来作为遥控辽东的基地。

    作为基地的话,就需要李慢侯更强有力的掌控,目前登州知州虽然是他任命的姜滑,朝廷也承认了这个任命,补足了程序。但是毕竟没有藩镇更加自由,所以李慢侯希望至少将登州藩镇化。

    于是向朝廷请奏,希望撤销徐豪藩镇,将徐豪镇抚使移镇到登州、莱州、潍州、密州四周,这四周密州是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也广大,潍州很小,主要就是登莱比较有价值。用徐州、亳州两个目前对朝廷来说极为重要,位于江北到两京的通道上的州来换,很划算,加上李慢侯的理由很硬,那就是备边,登莱潍齐青等州都是直面女真人统治区的边境州郡,又很残破,用藩镇抵御,朝廷不需要往这里投入。

    于是朝廷很痛快的就答应了,这样牛仲就移镇山东。对朝廷来说,这还是一个良好的模式,那就是可以逐步形成惯例,将难缠的江北藩镇逐步北移,让他们一直处在对抗女真人的第一线。李慢侯的请奏,开了个好头。

    朝廷也知道,李慢侯对一些藩镇影响很大,包括林永在内的大多数藩镇,都曾是李慢侯的部署。现在朝廷里已经没人相信李慢侯是被林永这叛军头子架空的小受了,知道李慢侯一直就很强势,而且强势到可以统领林永、徐明这样桀骜不驯的西军叛将。

    所以朝廷不但同意了牛仲移镇,看到李慢侯意图的赵鼎,还将沂州并入了李慢侯的藩镇中,并给李慢侯写信商讨是否可以让薛庆移镇。说是商讨,其实就是在征求李慢侯的意见。李慢侯如果同意,朝廷一纸调令,薛庆肯定就从了。不从朝廷就可以征讨,朝廷已经发现,薛庆是江北藩镇中最弱势的,而且十分依附李慢侯。赵鼎还表示,山东的兖州、齐州、淄州和青州也需要设藩镇,但朝廷已经不在开设新藩,如果薛庆可以移镇,可以用高邮、天长军两地,易山东四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