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二百三十一节 怨军(2)

第二百三十一节 怨军(2)

易后难。先选择削除岳飞等人的兵权,然后是西藩,接着可能是江藩,强势的东藩必然会留在最后。

    就是不知道削藩战略,是出自赵鼎之手还是秦桧之手了。

    希望是赵鼎,至少有操守,如果是秦桧,他会不择手段。

    朝廷紧张,李慢侯就可以让朝廷负责,所以在经营河套和漠北的问题上,他决定跟朝廷合作,因为靠他掌握的东藩,根本维持不了这种规模的战略。

    李慢侯搜刮的手段已经用尽,奈何底子太差,他努力将利益链扩散到全国,可惜最终也只能在长江以北立足,根本无法渗透进江南。导致他税收、私营利益加起来,目前也只维持在三千万贯的水平,每年光是军费就至少需要支出一千五百万贯,这对于和平国家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机构支出稳定在五百万贯,其实比朝廷的官僚体系比例要高很多,剩下一千万贯也是必不可少的开支,比如各种建设,港口、码头、道路、教育体系等各项开支。

    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高达六千万贯,经过晏湲的手段,财政越来越健康,信用也渐渐积累起来,只要朝廷能克制滥用权力的慾望,南宋朝廷的财政能力无法估量。

    李慢侯的燕京之围,额外付出了五百万贯,已经严重超支,不得不发行了一笔藩债。经略草原,可能是比燕京之围更大的负担,因此东藩府自己根本不可能承担。需要朝廷介入,可朝廷的介入愿望并不强烈。反而希望东藩承担更大的责任,目前双方正在持续交涉。

    李慢侯希望调岳飞或者韩世忠部到河套,这样将大大缓解那里的兵力不足问题,不需要依靠白鞑靼部也能抵御克烈部的入侵。

    可惜朝廷不愿意,大概担心这样会将官兵被藩镇隔开。毕竟镇守河套的官军,跟河北、河东隔着一个燕云十六州,很难协同。

    不愿意出兵,李慢侯又试图让朝廷出钱,可他们同样不同意。谈来谈去,他们愿意给点政策,允许向草原输出的物品免税。但需要朝廷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茶叶、食盐这样的物品自不用说,必须用朝廷提供的容器在产地封装,一路都不允许打开,其他货物也同样如此。比如瓷器,在景德镇、龙泉封装之后,必须直接运输到草原销售,否则途中就要征税。

    不过限制也很多,比如继承了历代的政策,严禁铁器流入草原。武器、火药更是限制,只能出口一些日常消费,还不能用于军事用途的物资,比如茶叶、布匹,但铁锅都不能卖。

    这些好处,聊胜于无吧,因为草原上的市场,潜力并不大。而且草原上的需求,要求并不高,需要瓷器,但景德镇的跟定州的,他们是无所谓的。所以草原上更流行粗瓷,因为草原人物产贫瘠,更重视实用性,粗瓷在那里的价格跟细瓷差不了多少。

    哪怕蒙古人发达了,建立了蒙古帝国。当阿拉伯的旅行之途径草原,因为发现蒙古人将衣服看做宝物。成吉思汗请求义父王汗帮助的时候,献上的是一件貂裘。虽然也很昂贵,但依然是实用性很强的物品。

    因此绝大多数草原物品,其实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甚至东藩境内那些瓷器、手工艺品就能满足,需要从江南进口的必需品,恐怕也就只有茶叶了。

    朝廷不肯驻军,李慢侯的大军牵制在燕京,大同也需要留守,毕竟北方草原依然是女真人的势力范围,他们随时都可能重整旗鼓南下。大同的地理版块,更适合北方势力南进,沿着桑干河谷顺流而下就能抵达燕京,而大同往北,却要翻越燕山。辽东也要驻军,他的军事布置跨度太大了,以前这样让跨度更大,运输更不便利的女真人很吃亏,现在女真人收缩了回去,东藩势力的跨度反而变成了劣势。

    弥补劣势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收缩战线,一个是增加兵力。可两个都不现实,一个需要放弃战略要地,一个需要扩大投入,都是目前李慢侯无法做到的。

    所以他才将战略要地河套,让李睿去折腾,去拿来练手,因为这是可以放弃的地方。当然,强势的中原王朝必然要控制河套,秦汉唐无不如此,但大宋如今这德性,显然没什么强势表现。放弃河套,让游牧势力在燕山跟中原势力对撞,其实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