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二百六十节 双犬(2)

第二百六十节 双犬(2)

安谋克,而是模仿东藩乡兵制度,实行保甲,十户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居则为民,出则为兵。

    由于土地够多,半耕半牧,不需要奴隶也能过得不错,所以没有奴隶制。而且以前契丹人势弱,从女真人手里逃出来的逃奴,也不可能把他们变成奴隶,否则就没人来投靠了。奴隶制就一直没形成,但他们也不买奴隶并入民户,那样代价太大了。李慢侯之所以提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旅顺府的刘佶就这么做,刘佶治下的老百姓是很穷的,不穷也不会去做海盗。但大石给耶律破金的军饷,分给刘佶的部分,他全都用来买奴隶,然后安置到海边渔村。

    就这样刘佶用巴掌大的地方,养了上万人,个个凶悍。如今更是不止一万,跟兀术一战之后,又有三万民夫被刘佶收编。从曷苏馆人手里,赎出了八万奴隶,也都交给刘佶安置,如今刘佶手里,已经有了十万之众。

    萧灭女真如果不解放奴隶,他的势力想扩大到能跟蒙古抗衡,需要很长时间。

    “谢燕王指教!”

    萧灭女真道。

    李慢侯也不想指教他,只是他水平太差,如果是刘佶那种人,李慢侯反倒要防。

    没搭理塔塔尔人,让萧灭女真羁縻塔塔尔人,强力扶持萧灭女真部在辽河上游立足,这样跟阴山北麓的白鞑靼部一起,就构成了抵御克烈、蒙古草原二虎南下的两道屏障。

    只要给李慢侯五到十年的时间,他的力量就将强大的无法想象。

    他急需几年时间,好好埋头内政。

    形势已经彻底扭转,在他的各种手段打击下,几乎所有敌人都在走下坡路,而他的力量却在快速恢复,甚至是膨胀。但膨胀太快,带来一种繁荣中的隐忧,相对混乱。一直有各种问题困扰着他,无法理顺这些,现在时机合适,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经济上,山东已经成为北方龙头,黄河流域的主要出海口。境内手工业、矿冶业发达,金融业方兴未艾。

    他跟朱聪、平氏三家开拓别子铜山已经卓有成效,那座铜山背山靠海,运输条件优越,平氏修建了私港,每年有大量铜矿出口,运到山东冶炼,去年产量还不大,今年就已经可以生产两万斤纯铜了,影响铜矿开采的主要是人力,平氏弄了不少日本流民,但远远不够,已经开始购买女真矿奴挖矿。别子铜山潜力巨大,每年产个一两百吨不是问题,相当于三四十万宋斤。

    有了大量铜矿涌入,让山东的铜价已经下跌了不少,铸钱已经不用亏损太多。李慢侯打算开铸铜钱,依然用绍兴年号,这既有政治象征,也是为了便利。这种小平钱,是要跟宋朝铸造的其他铜钱一起流通的。因此跟南宋朝廷保持一致,方便流入江南。

    继小平银之后,去年李慢侯铸造了小平金,今年打算铸造小平钱。三大金属货币体系建立之后,粮票、盐票这种实物货币,就该逐步退出流通领域了。这些实物的季节性太强,其实并不适合作为货币。只是朝廷钱引滥发严重,才导致这些货币更有信用而已。

    府学民业科的精英们这几年不断研究,他们认为宋朝钱荒问题不一定是铜钱紧缺造成。因为他们统计了历代鼓铸的铜钱量后发现,宋朝竟然铸造了两亿多贯铜钱。流通中根本没有这么多铜钱,除了大量熔铸后制作铜器的,大多数铜钱是被藏起来了。如果能把这些铜钱撬出来流通,其实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钱荒。

    但钱引劣质,劣币驱逐良币,只要钱引滥发,老百姓就会用钱引和藏铜钱。钱引和铜钱分别承担了货币的储藏和流通两大功能。

    另外他们还发现,朝廷储藏,才是铜钱不流通的最大根源。宋朝朝廷太过精明,他们印钱引又不收钱引,纳税他们要铜钱,换钱引他们要铜钱,卖茶引、盐引,他们要铜钱。总之就是不要他们自己印的钱引。

    大量铜钱作为赋税每年递解到朝廷的库藏中储备起来,导致铜钱大量向都城集中。民业科的学生研究了大量笔记后发现,以前开封就没有钱荒,钱荒主要是在边疆地区。因为京师将这里的铜钱掠夺了,导致这里的钱荒不断。四川、河东发行铁钱还有防备铜钱流入西夏、吐蕃的考量,可是福建也很缺铜钱,不得不铸造铁钱,就主要是因为流通量不足。这里是外贸港口,对货币需求很大,偏偏铜钱被掠夺到了京师,只能用铁钱应急。

    说白了,还是金融系统跟不上经济发展,货币发行量满足不了交易需求。要增加市场流通性,除了铸钱还有许多其他办法。一个合适的金融体系,是能自己创造货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