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二百八十五节 治河(1)

第二百八十五节 治河(1)


    两个皇帝先后同意,宋徽宗也不好坚持。加上他并不是很担心自己的安全,即便赵构是皇帝,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充其量监禁起来,还得好吃好喝的供着。所以他也同意南下了。

    李慢侯亲自护送,将一路送到扬州,然后朝廷的使者迁来接应。

    冬天启程,还是沿着运河,山东以南的运河可不会结冰。而且已经恢复了以往的繁华,沿途城市恢复,一路都很通畅和便利。

    黄河已经治理了五年多,前两年是张浚治理,后三年是晏湲治理。虽然晏湲时期,花费巨大,但真正的进度,还是张浚那时候完成的,最艰苦的工作,也是张浚做的。他这种人,其实很适合做这种工作,因为他不惜一切代价。

    当时他利用自己在川陕积累的人脉,从四川抽调了十万民夫,这可并不是花钱雇佣的,很多都带有强制性质。张浚没有钱给这些人发高薪,还要让他们从事最危险的工作。尤其是对黄泛区的治理,死了上千人不止。

    要束缚住泛滥的黄河,黄泛区是绕不过去的难点。十万四川民夫,抱着柴捆、背着沙袋,硬是在黄泛区里,填出了一道围住河水的堤坝。勉强束缚住黄河不在泛滥之后,才是堵缺口的问题。但这时候张浚因为起兵,而被罢官了。

    晏湲接手之后,他放弃了张浚制定的计划,填黄泛区就死了那么多人,堵缺口谁知道会死多少人,他可不敢继续这么干。他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导水入山东。第二步,阻水入淮河。

    继续加固黄泛区堤坝,在李固渡以南,围出了一个方圆百里的湖堤,因为黄泛区最中心的位置,正是滑州治所白马县,所以人称百里白马湖。白马湖的湖水,过去在黄泛区没有约束,肆意泛滥,冲刷出了成百上千的港汊,最后慢慢汇聚进入古汴渠、五丈河,分别往南、往东。往南的经古汴渠最后汇入泗水,最后夺淮而出;往东的通过五丈河流入梁山泊,经过梁山泊,一路注入济水出海,一路南下同样进入泗水,最后夺淮入海。

    晏湲用了三年时间,加固百里白马湖湖堤,堵塞大量港汊,将水束缚住。同时加固古汴渠、五丈河河堤,用这两条河将白马湖的水泄走。最后在一个冬季枯水期,将通往古汴河的最后一个河口封堵,让水只能通过五丈河东流。

    由于泛滥的河水都要流入梁山泊,算是坑苦了山东西部的州县。梁山泊水位不断上升,再次形成了“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盛景。

    不过这么做是得到了东藩府支持的。是双方合作,将水导向梁山泊,让梁山泊成为黄河水的中转。因为有八百里水泊缓冲之后,黄河水就没那么不可驯服了。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泥沙,黄河之所以不断决口,主要就是因为故道经常性淤积,然后就要改道。

    中国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跟黄河对抗的历史,在古代,黄河泛滥区域更大,出了黄土高原,就没了约束,在平原上肆意冲撞,整个河北都是他淤积之所,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水甚至都不入海,随意蔓延泛滥,大禹开了九河,从山东将黄河导入大海,黄河下游,才算有了固定的河道。但这只是传说,可信度不高。

    但在宋朝,对抗黄河就有信史可查。不远的王安石时期,就在治河问题上,付出过惨痛代价。王安石还没开始执政,黄河之前一直东流。可是却有了向北改道的迹象。这让宋仁宗等人十分担忧,因为担心黄河北流进入辽国境内,那样大宋就没有了黄河天险。所以他们打算让黄河回流,开挖六塔河,引导黄河水继续从山东出海。

    当时欧阳修等人坚决反对,负责施工的转运使周沆也反对,认为“全河东注,必横溃泛滥,齐、博、德、棣、滨五州之民皆为鱼鳖食矣。”

    但宋朝皇帝的危机感都很强,明明跟辽国已经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却依旧担心辽国入侵,宋仁宗开始了治河攻城。但六塔河无法容纳黄河之水,导致直接泛滥,淹没了河北,一直冲到了定州,当时定州有十万驻军,大水过后只剩下了不到三万。至于死的平民,根本不知多少。

    这次倒水失败,还扰乱了黄河的节奏,此后几十年间,泛滥无常,形成了八百里水泊,导致山东经济凋敝,最后酿成了宋江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