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二百九十八节 礼法(2)

第二百九十八节 礼法(2)

更多是走海路出口。四川手艺品产量,还比东藩大的多。因为没有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四川,现在可是大宋最富庶的地方,赵构朝廷的赋税中,四川提供了百分之四十。这肯定不可能靠四川的土地,只能靠商业了,商业则是从手工产品贸易中来获利的。

    说白了,手工业时代,拼的就是劳动力,四川人多,货自然也多。

    四川的手工艺品出口,就足够吴阶吃用不尽了。

    如果不是派了将近十个批次的使团西行,李慢侯也很难相信这条商道会有这么大价值,因为他很难想象,靠陆地运输,能销售数千万甚至上亿贯价值的商品出去。

    可是调查了西域的情况之后,他就一点不怀疑了,一些情况他在史书上看到过,一些情况则是现场调查出来的。

    关于丝绸之路上财富争夺的故事,数不胜数。西域小国间的战争,甚至可以说,都是因为争夺商道控制权而来。

    让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是,东罗马和波斯帝国这样的超级强权,竟然也会为了丝绸贸易而爆发战争,这种大国间的战争,打起来可不是西域商业城邦国家那种过家家,投入是以十万计算的兵力,一打就是经年累月,这两大帝国的丝绸战争,一共打了三年。

    可为什么东罗马帝国在最强盛的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会和同样强盛时期的萨珊波斯帝国打三年丝绸战争呢?

    原因是丝绸的利益大到了影响帝国财政的程度。高价值的丝绸,经过丝绸之路,一道道关卡征税盘剥之后,加上高昂的运费成本,到了罗马帝国手里,已经比黄金更贵。可是罗马人对此趋之若鹜,因为丝绸对他们来说,就是贵族的服饰,是他们区别于平民的标志。罗马贵妇为了能穿上一件丝绸制品,可以像不喜欢的男人谄媚。

    由于价值太高,东罗马帝国购买到丝绸之后,并不是直接转手卖给西罗马的贵妇。而是在君士坦丁堡拆线,将中国生产的丝绸制品拆成丝线,然后跟他们的亚麻、羊毛等纤维,加上金线混纺,于是生产大量掺假的丝绸,因为假如了丝线,这些混纺织物就有了一些丝绸的高贵光泽,依然让人趋之若鹜。

    靠着拆分中国丝绸进行混纺,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发展出了庞大的手工业,而这些手工业作坊,全都被帝国政府控制,是官办作坊。通过垄断丝绸的贸易、再加工等产业,东罗马帝国富甲一方,财政收入高达两千多万金币。可当商道断绝之后,他们的财政收入一度下降到了两百万金币。

    查士丁尼大帝这样的君王,是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可偏偏波斯人要挡他们的财路。

    一方面,萨珊波斯帝国消灭了中亚衰落的贵霜帝国,实际上将丝绸之路控制在了手中。通过向东罗马转口丝绸,财政收入丰厚。同时这时候桑蚕也传播到了波斯,萨珊波斯自己也能产丝绸,但是数量很有限,根本无法大量供货。

    查士丁尼是一个好战分子,在他任内他大肆用兵,将灭掉西罗马帝国的一些蛮族国家消灭,几乎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支撑宏图大业的永远都是坚持的经济基础,但查士丁尼突然发现,他的经济基础正在垮塌。进口的丝绸价格越来越高,他的利润越来越薄不说,原材料供应不上,大量工人失业,甚至爆发了工人叛乱。

    查士丁尼认为,进口丝绸越来越贵的原因是波斯人搞鬼。波斯人解释说,是从东方来的丝绸越来越少,查士丁尼怀疑这是波斯人的手段,限制丝绸之路的贸易,从而让波斯人自己的劣质丝绸高价卖给东罗马帝国。

    为了解决被波斯帝国控制货源的被动局面,查士丁尼想了一个办法,派使者去怂恿红海沿岸的,信仰相同的东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帝国,鼓励他们从海路去锡兰和印度从中国商人手里直接采购丝绸,然后转售给东罗马。

    埃塞俄比亚人去是去了,但他们依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波斯的海军太厉害,控制着印度洋,他们只能走私,数量太少。

    查士丁尼失去了耐心,向波斯帝国发动了战争。结果一打就是三年,双方损失惨重,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时候查士丁尼通过几个印度僧人了解道,他们知道丝绸如何制造,这时候查士丁尼才知道,原料丝绸的原料是一种虫子吐的丝,而不是长在树上的。于是摆脱印度僧人帮他带来桑树和蚕中,几个僧人将蚕种藏在手杖中,带给了查士丁尼,于是东罗马人也能自己生产丝绸了,接着桑蚕技术又通过十字军带回了意大利,在欧洲发展起来。